7.1.1 后现代设计的产生背景(1 / 1)

工业时代:是以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为特征的。

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它虽然也是规模经济时代,但已不像工业时代那样受制于时空条件,人们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从事生产,而产品(不仅仅是信息)可在瞬间完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

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泛滥的运动、主义和各种昙花一现式的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但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

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而它们的名称也不相同:

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e)

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

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ration Libre)

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

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

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 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于70年代,80年代达到顶峰,90年代走向衰落。这是一种文化倾向:即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政治冷漠,它表现了大众对政治的不满、无可奈何乃至出于实用主义目的的积极利用)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主义设计具有多元化、模糊性、开放性和强调设计的个性与民族特征性等特征,常常采取隐喻、折衷、夸张、戏谑等设计手法,“通过借鉴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反映出一种幽默与风趣之感,唯独功能上的要求被忽视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面对工业文明的种种危机,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股非理性的、反物质文明的思想潮流,这反映了人们在工业社会中寻找精神坐标的需求。同时,受到年轻人以人为核心的自我装饰、热衷于时髦产品、追求艳俗的色彩和新奇的快乐所影响。其设计观也暗示着一种颠覆性、玩世不恭的视觉语言。

意大利的孟菲斯(Memphis)设计集团是后现代艺术设计界最有影响的设计师集团,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索得萨斯和七名年轻的设计家在1980年12月成立。设计集团这个名字含有将传统文明与流行文化结合的意思。其设计风格具有儿童心理特点。曼菲斯设计特点在于从未系统地阐述过任何设计思想或设计方法,只是用设计作品来展示其与现代主义设计迥异的设计方式。在后现代设计中,所谓“功能”不是绝对,它既肯定产品的使用价值,但更强调设计应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材料方面,重在表面肌理的装饰应用。色彩方面,不分主调、背景色,同时并置不同色块。样式方面,既生硬粗糙,又柔和淡雅;既古典,又科幻。孟菲斯集团的设计思想与实践,不仅使意大利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很高赞誉,而且影响到世界各国,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思想与实践的典型代表之一,被誉为“冲向现代主义设计的第二次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