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佛教思想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1 / 1)

佛教的传人对中国的思想意识领域有重要影响。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发展的原因在于它能够融入本土,与儒道两家相互交融。魏晋时期佛教与玄学发生联系,对魏晋南北朝的美学产生了影响,如关于灵魂与肉体即“神”与“形”关系的辩论,如顾恺之“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说法,表现手挥五弦的动作容易,但表现目送归鸿的不舍之情却非常困难,这说明艺术中对神的追求是艺术地真谛。前文提到的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得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适应了彷徨在人世与出世之间的许多地主知识分子和文学艺术家的矛盾心理,由此而得到迅速发展。

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佛教建筑设计,也就是佛教的寺庙。其实早期印度佛教徒按照佛陀“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训示,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并无寺院。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第一个寺院。印度佛寺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精舍式,一是支提式。精舍式,设有殿堂、佛塔,殿堂内供奉佛像,周围建有:僧房支提式,是依山开凿的石窟,内有佛塔和僧侣居住处。这两种式样的僧伽,先后传人了我国。但是,佛教始终没有战胜过君权,这在中国寺庙建筑上亦受儒家实用理性的影响,传人中国的佛教建筑很快被中国同化,特别是“精舍式”传人我国后,很快与我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成为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佛教建筑。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已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格局,院落重重,层层深入。而到了隋唐时期,供奉佛像的佛殿,成为寺院的主体,塔移到殿后,或另建塔院,这与印度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已有很大的不同(如图4-3-3)。佛教思想渗入到各个领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图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