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思想,其“中和之美”则是我国古代设计美学的核心。孔子(如图4-3-1)的美学从他的“仁”学出发,总结、概括和发展了史伯、伍举、子产、季札等人已经论及的“五味”、“五色,“五声”的美,并论述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把美学与伦理学联系起来。在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设计美学思想的影响中,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玉器”。儒家思想赋予玉以“君子比德于玉”的内涵。孔子从儒家关于人的品格修养的十一个方面来解释玉的品性,认为玉本身具备了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特性。这种观点影响了我国几千年来玉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玉文化。玉文化的演变史,同样也是中国儒家思想形成的发展。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命题进一步论证了“美”与“善”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孔子认为艺术的形式应该是“美”的,而内容则应该是“善”的。孔子强调好的设计应该不偏不倚,“文”与“质”应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论语》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这里,“质”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指文饰、文采、花纹装饰等。孔子扬弃了“质胜文”和“文胜质”两种片面倾向,将这个命题扩展到审美领域中,“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图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