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国际主义(1 / 1)

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在战后的年代,特别是60、70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平面设计风格,成为垄断性的风格。80年代开始以来,国际主义风格因为种种原因而开始衰退,从而造成了包括后现代主义等等一系列当代设计运动的产生。国际主义设计在战前的欧洲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工程努力,动机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他们能够买得起的设计,彻底改变设计以往为权贵的立场,使人民大众能够享有良好的设计,包括住宅、产品、平面设计等等,虽然这时的探索充满了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思想色彩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幻想,但是,从思想意义来说,这种探索是进步的,代表了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特征。但是,当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受到德国纳粹的打压,在欧洲受到独裁政权的摧残而被迫迁移到美国,这种原本具有民主的设计就变成一种单纯的商业风格,成为企业美国的代表,其意识形态的初衷基本被改变了。原来是一种因为民主主义动机、社会主义动机而不得己形成的简单、功能化、理性化形式,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少则多原来只是为达到低造价目的的一种手段,战后则成为形式追求的中心。目的性被取消了,为达到目的而不得已采取的手段变成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设计的核心内容。因此,战前欧洲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具有强烈社会主义色彩的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变成具有强烈美国资本主义特征的国际主义设计,本来为无产大众服务而发展出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现在变成了资本主义企业的符号和象征的国际主义设计。又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影响西方各国,终于变成国际主义设计运动。

国际主义风格首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确立。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已经牢固地建立了。欧洲现代主义的一批大师,如米斯·凡德洛、马谢·布鲁尔、沃尔特·格罗佩斯已经成为美国建筑界的魁首,领导了整个国家建筑风格的主流。他们设计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比如米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来姆大厦、以及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在米兰设计了佩莱利大厦等,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典范,从而又影响到全世界的公共建筑风格。从发展的根源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同宗同源的,德国包豪斯的领导人基本都来到美国,在美国主持大部分重要的建筑学院的领导工作,贯彻包豪斯思想和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现代主义,即国际主义风格。但是,从意识形态的内容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已经大相径庭,虽然形式上颇为接近,但是思想实质却有了很大的距离。

图2-6-3

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自从被法西斯独裁政权在欧洲大陆封禁以来,迁移到美国继续发展。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大战结束以后的一个不长时期的探索,国际主义设计终于在美国兴盛起来,它作为一种设计风格,不但从建筑设计开始而影响到其它设计范畴,并且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主义设计,影响西方各国。国际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而影响到其它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成为流行一时的风格。作为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回应,在平面设计上,出现了与建筑上国际主义设计相呼应的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Swiss graphic Internationalism),以简单明快的版面编排和无饰线体字体为中心,形成高度功能化、非人性化、理性化的平面设计方式,影响世界各国:在产品设计上也出现了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公司的体系,以德国设计家迪特·兰姆斯为首,形成高度功能主义、高度次序化、高度功能化的产品设计风格,影响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产品设计风格。总而言之,国际主义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60、70年代达到发展的顶峰,无论是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平面设计,现代主义风格都成为设计的典型特征。

国际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从设计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还是战后的国际主义设计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特点。在设计形式上,国际主义设计受到米斯·凡德洛的“少则多”(less is more)主张的深刻影响,在50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化特征,逐步从强调功能第一发展到以少则多的减少主义特征为宗旨,为达到减少主义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视功能要求,因而开始背叛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仅仅在形式上维持和夸大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图2-6-4

对于国际主义的这种发展结果,批评界是具有相当的争议的。部分人认为这是现代主义发展的新高度,这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米斯的减少主义设计,代表了20世纪设计的高度发展;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是现代主义的倒退,因为新的设计违背了功能第一的基本现代主义设计原则,是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外衣包裹的非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因此是不应该提倡的。但是,无论理论界如何争论,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却实实在在的征服了世界,成为战后世界设计的主导风格。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的大都会几乎变得一模一样,设计探索多元化的努力消失了,被追求单一化的国际主义设计取代。所有的商业中心都是玻璃幕墙、立体主义和减少主义的高楼大厦、简单而单调的平面设计、缺乏人情味道的家具和工业用品,原来变化多端、多种多样的各国设计风格被单一的国际主义风格取而代之。不但设计使用者的心理功能需求被漠视,就连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这种状况造成社会中的青年一代开始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逐渐产生不满情绪,这种广泛的不满倾向,是国际主义设计逐渐式微的主要原因。

图2-6-5

必须注意的是现代主义,或者国际主义风格的名称。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在欧美出现的一个内容庞杂的文化艺术、意识形态运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而具体到每个运动巾,它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艺术上的现代主义运动与设计上的现代主义运动具有非常不同的地方,如果说现代主义运动的相同之处,大概主要是在于它们都具有向传统挑战的立场。除此之外,几乎完全不一样。艺术上、文学上的现代主义是一种创作原则,主要是向传统的理性观念和现实主义挑战,宣扬和弘扬个性和自我为己任,致力干个人的表达,以及对新的表达形式的探索,追求艺术创作上的个性;而现代主义设计的目的是把设计从以往为少数权贵的服务方向改变为以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探索,充满了社会乌托邦主义和社会工程动机,是一种具有高度民主化和社会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探索。它的目的不是创造个人表现,而是努力创造一种非个人性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大批量生产的、普及的新设计。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师来说,重要的不是风格,而是动机,风格只是解决问题后的自然副产品而已。因此,一个为个人表现,一个为社会总体服务,艺术上和设计上的现代主义其实非常不同,真正相似的地方无非是它们对于传统的一致反对。现代主义设计和现代主义艺术有互相影响之处,但是,它们从特征上是两个不同的内容。艺术上的现代主义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运动,比如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等,而现代主义设计则就是现代主义设计,本身目的明确,风格清晰,旗帜鲜明。战后流行的国际主义设计从风格上与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一脉相承,但是从意识形态上看,则已经面目全非,民主色彩、社会主义色彩、乌托邦色彩已经**然无存,单单剩下一个减少主义、“少则多”的形式躯壳。所以非常脆弱,也就被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的以改变国际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为中心的各种所谓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