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全球最为丰富的减排资源。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清洁发展机制(以下简称CDM)在中国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CDM项目数量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CDM项目供应国。
(一)CDM项目及交易情况
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以下简称“碳交易”)除了极少量的自愿减排交易外,主要是通过CDM机制进行的。CDM是“京都三机制”中成本最低的一个,它的核心是工业化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京都议定书》第3条下的承诺。[4]对参与的双方来说,CDM是一种双赢机制。对工业化发达国家而言,CDM给予其一些履约的灵活性,使其能以较低成本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从工业化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协助工业化发达国家降低减排成本,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2年12月7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共批准4,875个CDM项目,预计年减排量5亿多吨CO2当量。[5]综合EB网站统计,截至2012年12月25日中国有2,835个CDM项目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EB)成功注册,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的52.09%;预计产生的CO2年减排量共计462,162,574吨,占东道国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总量的65.22%,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都居世界第一。[6]另据EB网站统计,截至2012年12月26日,中国目前已有1007个CDM项目共获得687,763,143吨核证减排量(以下简称CERs)签发,占东道国CDM项目签发总量的61.23%。
中国已获批准的CDM项目按地域划分:四川(484)、云南(473)、内蒙古(366)、甘肃(251)、山东(250)排名占前五位。已获批准的CDM项目按项目类型划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3,610个,占有绝对优势、其他依次是减排和能效提高项目超过601个、甲烷回收利用占370个。[7]
中国已获注册的CDM项目按地域划分:内蒙古、云南、四川、甘肃、湖南排名占前五位。已获注册的CDM项目按项目类型划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超过2,392个,占有绝对优势、其他依次是减排和能效提高项目超过188个、甲烷回收利用占162个。
中国已获签发的CDM项目按地域划分:内蒙古(120)、云南(118)、四川(77)、甘肃(67)、河北(48)排名占前五位。已获注册的CDM项目按项目类型划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超过821个,占有绝对优势、其他依次是减排和能效提高项目超过83个、甲烷回收利用占48个,估计年减排量274,380,511.9吨核证减排量。
中国尚未建立国内碳市场,获签的CDM项目主要参与全球碳交易。尽管国内也有CDM项目市场,但它是零星的且单向双边场外交易活动,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国内碳市场。2009年中国CDM项目市场交易量为13亿美元,还不到全球碳市场的1%。
中国已成为全球CDM项目最主要的供应方,而EU-ETS则是最主要的需求方。不过,从2013年起,EU-ETS可能只接受来自最不发达国家或有双边协议国家的CDM项目,而且禁止使用工业气体项目产生的CERs。这就意味着,如果欧盟不改变政策或不与欧盟签订双边协议,2013年以后的中国将面临CDM需求大幅萎缩。为了避免国家利益受损,中国应快速构建碳市场。设立碳市场,能够吸引更多国际买家参与CDM项目合作,增加有效需求,有利于稳定交易价格,保护中国参与项目的企业利益。
(二)自愿减排交易及其形式
中国已有不少的交易机构、企业,甚至个人在国内开始了自愿减排交易,并且交易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截至2011年4月底,上海环交所自愿减排交易平台的开户数已达20.2361万户。上海正逐渐成为中国活跃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之一。
目前,中国的自愿减排交易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成交比较大的交易往往是以大型活动、项目为基础或背景。大型活动具有一定影响力,通过自愿减排交易抵消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以树立低碳绿色的社会形象,如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分别以北京奥运会绿色出行和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建立了自愿减排平台;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开展“我为大运碳抵消”活动,呼吁企业和市民购买碳减排指标,为深圳大运会的场馆和赛事进行碳抵消等。
二是金融机构与环境交易所合作,开发对接性金融产品。如兴业银行与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构建碳减排个人购买平台,为个人购买自愿减排指标提供了银行交易的渠道。持卡人可以通过这张低碳信用卡主动在环境交易所的网站购买自愿减排指标,以此中和或抵消个人产生的碳排放。
三是大型企业与环境交易所结合,企业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购买一定自愿减排指标。[8]
四是公民主动参与碳减排、实现个人的碳中和。2010年4月27日,上海杨浦区常委、副区长庄少勤成为世博自愿减排网络平台首位购买自愿减排指标的个人。
2011年6月26日,北京环境交易所发起并联合众多专业机构共同发布了中国企业自愿减排2010年度排行榜。共有41家机构入选中国企业自愿减排排行榜。这些机构通过购买自愿减排指标的方式来抵消自身在运营企业或者组织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共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约21万吨。其中,中国光大银行作为中国首家碳中和银行,在2010年度以最大规模的碳抵消行动排名榜单之首。除了光大银行之外,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推出国内首个绿色航班;兴业银行发行了国内首张低碳主题认同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百度成为国内互联网行业首次试水碳减排量购买来抵消碳排放的行业领袖。[9]
从整体上看,参与自愿减排行动的中国企业仍然只占少数,特别是来自高耗能行业的企业仍不多见。随着国家自愿减排市场的不断完善,碳市场各方的积极努力,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自愿减排,通过科学的碳排放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