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死亡意识教育(1 / 1)

在死亡面前,我们充满着敬畏,正如敬畏生命一样,正是死亡使人们更执着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珍惜眼前瞬间的生命感受,正是在死亡的“逼迫”下,人们才能无畏地上演着一幕幕生命的辉煌篇章。死亡意识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传达适当而确切的有关死亡的知识,从生理、心理、文化、哲学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从而形成合理而合意的死亡观,强化死亡意识,增强克服死亡恐惧的能力,勇于承担死亡、超越死亡,不断提高死亡品质,由死观生,自死得生,真正明白人何所生、何所为,真正明白幸福与痛苦、快乐与悲伤的意义,真正明白自己的生命缺乏什么、需要什么,从而做出合理的自我定位,自觉地筹划人生,最终达到生命品质的不断提升、生命价值的完满实现。

人类正是在不断地思索生命问题、不停地探究死亡问题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生存品质和死亡品质的。如何让作为人类未来与希望的青少年明了死亡的本质,如何生得有意义有价值、死得有尊严有条理,如何在有生之年活得幸福、快乐,如何面临死亡时走得从容坦然……死亡教育义不容辞地应当承担起这一重任。

一、识读死亡

1.生死互渗:中西方终极视域的交融

人,孰能无死?茫茫宇宙,万物枯荣,有生必有死,死,是整个生命世界的本质。虽为“万物之灵”,“死”仍是人最终的、无可逃避的宿命。但是,人并不只是消极地承受死亡,作为有自觉意识的生灵,人不断地意识到死亡、思考死亡,探寻死亡的本质、死亡的价值,并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去克服死亡恐惧、推迟死亡的到来、超越死亡,于是便有了原始神秘主义的宗教迷信、图腾崇拜,以及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步成熟的宗教、哲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断地积累死亡智慧、生存智慧,不断地提高死亡品质和生命品质。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成为主导中国的主流思想文化,因此,儒家的死亡观念也成为中国人占主导地位的死亡观念。所以,中国数千年中的丧、葬、祭祀等死亡礼仪,是儒家文化处理死亡问题而形成的死亡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外在显示。这对于中国人缓解生死矛盾,达到心理与情感上的平衡,减轻生者对于死者的悲痛之情,减轻人们精神世界的恐惧,达到死与生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儒家通过一整套丧葬仪式,超越死亡,把人们注意力留给生者,同时,通过丧葬仪式的内在规定性,把人们的精力集中在以“仁”为中心的伦理观念及道德实践层面上来。

对于生死关系和死亡问题,西方文明几千年来也不断地进行着追问、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方死亡智慧。被称为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原始的要素,中心思想是“万物流转”,其生死观念是世界万物都有生命,生死也正是“万物流转”中的自然转换。德谟克里特认为万物本质是“原子”,死亡是自然肉体的解体,是原子的崩离分解。德谟克里特强调逃避死亡的人,恰恰是在“追逐死亡”,因为他们患得患失。苏格拉底强调为了在死前反省无憾,生时便要努力求善,问心无愧。柏拉图称“哲学是死亡的练习”,这是人为哲学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只有在毕生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生死以之”地努力,才可能达到理念界的至真、至善、至美。斯宾诺莎认为,对生的善行全力以赴,便是超脱死亡阴影的根本途径。黑格尔强调死亡是对生命的“扬弃”,正是死亡的否定性才更提升了“生命”的内涵与意义,是“生”与“死”在正反相对、扬弃上升之后的“合”。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分析了此在——人,这个特殊存在者的存在状况,展开了人的生存的复杂性。

2.中西方死亡认识之比较

“重生忌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死亡意识有既超脱又积极的态度,孔子所说的“不知生,焉知死”、周易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儒家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日新盛德,这与黑格尔的看法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若葆有生命的活力,不仅要强健身体,也要强健精神。中国人走的是一种内在的超越之路,把人的重点放在“生”的方面,希望人们尽可能把握住现有的生存,并使生存变得更有意义。表现死亡时也尽可能写得含蓄、蕴藉,想冲淡、缓和死亡的恐惧、悲哀和痛苦,尽量让死变得超脱与旷达,呈现出优美、和谐的美感。

西方人都喜欢强化死的恐惧和美化死亡,以唤起悲伤和痛苦的情感反应和灵魂拯救的快乐。通过肉体的磨难显示出精神的高贵。在与命运抗争中获得人的尊严和崇高的人性。这些就形成了一种崇高壮美的风格,是走向外在的超越之路。西方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的死亡哲学,更是大胆直面死亡,重新认识死亡的意义。海德格尔告诉我们,死亡对人是如影随形的东西,人的一生时刻都会受到死亡的威胁,人不论怎样求生都免不了一死,死亡会使个人存在变得根本不可能,这就促使人们认真思考自己的存在。由于死亡是人存在的一种最本真最突出的可能性,因此,尽管人们对死亡充满畏惧,但仍应该坚定地把死亡“承担”起来,“先行到死”。死亡是每个人必须自己承担的,死亡尽管是一种不幸,是难以承受的人生痛苦,但它又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确定。只有敢于面对死亡,才有可能意识到活着的价值。

面对死亡的威胁,各个民族都会反省应对死亡的意识,并由此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认识死亡意识上都注重强调它积极的一面,强调它对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一面。几乎所有的思想或哲学体系,都主要是从这种目的出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合意的死亡意识。中西“道”并行而不悖,并育而不相害,他们共同构成了殊途同归的互补关系。

二、死亡意识与死亡意识教育

1.死亡意识的意蕴

死亡意识是对死亡此在的意识,是对现实死亡此在的一种文化把握。它既有反映死亡的一面,又有主动认识、超越死亡的一面。死亡意识就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的生命的有限性的认识;就是对个体生命的珍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就是对人的灵性生命的探索,对超越优先、趋向永恒的渴望与追求。广义而论,死亡意识就是关于死亡的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既包括个体关于死亡的感觉、情感、愿望、意志、思想,也包括社会关于死亡的观念、心理及思想体系。死亡意识迫使人们去关切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人坦然地直面死亡,克服死亡恐惧,超越死亡,创造人的意义和价值。

死亡意识是个深切的人生问题。不只是中老年人,就是青年、儿童对死亡也有自己的意识,只不过从小到老有着不同的关注方式。在儿童期,儿童往往提出类似“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在儿童的死亡意识中,死亡是可以逆转的,就像做梦一样。到了少年期,人开始因无法永生而感到悲哀。青年人否定死亡,很多人认为死亡是可以战胜的。中老年则表现出对于生命的极度留恋和对死亡的深度恐惧。通过对外部世界各种死亡现象的观察与归纳,人们最终形成各种各样的死亡意识。人的死亡意识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死亡的惊诧期——从对死亡及其本性的奇异、疑惑和震惊中产生了古代的死亡意识;死亡的渴望期——把死亡看作人实现“永生”、回归到神的必要途径,在中世纪,由于人们对宗教的狂热,把死后天国生活的渴望转嫁到对死亡的渴望上;死亡的漠然期——人类把“热恋生存,厌恶死亡”作为人的天性;死亡的直面期——人们不再漠视和回避死亡,而是“直面死亡”,面对着死亡去积极思考人生和筹划人生。总之,死亡意识是对有限生命的自我意识,是对感性存在的有限性领悟,它迫使人们去关切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人的死亡意识不是在弥留之际才感受到,而是每一个人在生命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意识。生的价值正是因有死亡的存在才得以显现的。人生的许多追求和理想,是因为有了死的存在才生长起来的。因为死亡在前面等待着你,你才会感到生命苦短,才想到要抓紧时间做点事情,不断勉励自己,激发创造精神,所以,死亡意识的产生便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能够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但也是因为意识到死亡这一巨大阴影的存在,人类才能克服死亡恐惧,超越死亡,更自觉地从事着伟大的创造。

2.死亡意识的价值

人活着就应该留下奋斗的轨迹。人走奋斗之路,往往不是那么舒坦惬意的,是要与艰辛、苦难打交道,需要做出很大牺牲。所以,不少人对此退避三舍,熄灭了理想之火、奋斗之歌。而社会文明的进化又恰恰需要无数珍惜生命提升人生价值的奋斗者的劳动。一个社会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奋斗者越多,社会发展的步伐才更快。人们面对死亡不是被动地哀怨与顺从,而是主动的抗争和周旋;不是拜倒于命运之下,自甘命运的摆布和嘲弄,而是力图凌驾于命运之上,做命运的主人。虽然人最后都要死去,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但正是这种经历过抗衡的失败才给人以巨大的心灵震撼,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生命的价值感和崇高感的无限景仰。我们应大力弘扬一种死亡观:珍惜生命、关怀生命、善待生命,享受生命之乐,体悟生命之趣,让生命更滋润、更光彩。同时还要求人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创造之中,最终实现人的不朽。

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死亡、意识到自我唯一的短暂的一生、意识到生命的不完善性。人的存在之最高境界是追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人在其一生中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理解死亡,只有正确地对待死亡,向死而生,超越死亡,走向不断地创造,才能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浓厚的死亡意识,仔细地去冥思死亡,去坦然地面对死亡,才能不断地排除我们自己身上惧怕死亡的东西,创造永恒并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永恒的意义;才能有生存的勇气,敢于把自己的生命承担起来,全身心的投入生命的创造中去。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对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有所醒悟。超越死亡的追求对人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没有超越死亡的追求者,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容易沦入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所用心的状态;而超越死亡的追求者,则在自我的生活中目标坚定、积极进取、力求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因此,当我们从死亡的恐惧中摆脱出来,并意识到死亡也有它的意义与价值之后,我们就必须超越死亡的羁绊,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方向,内蕴更为丰富,生活更加辉煌。

3.死亡意识的功能

对死亡的超越只有在“意识世界”中才能实现,勇敢地直面死亡并承担本已的死亡,领会本已的“向死亡存在”,以“畏”死的勇气去“无畏”地生存,才能在对真理与永恒的孜孜追求中获得面向死亡的自由与超越。以立德、立功、立言获得生命的延续和生命意义,是中国人基于理性自觉而确立的人生理想。这种超越死亡的意识一旦确立便把人对死亡的恐惧,转化为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为真理的信念而死,超越了个人生死的利害,形成了坚定的真理信念。因此,对真理的追求就是对死亡的超越,它也是人的本质、人的使命和人生的意义的体现。

人和动植物一样,都要经历自然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但人与动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死亡意识,人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并力图将更多的生命内容注入这一过程之中,让这些生命内容在生命过程终结之后,仍存在下去并为其他生命共同分享,从而使有限生命过程所容纳的全部生命内容产生无限的价值与意义。人在强烈的死亡意识驱使下,通过艺术创造,试图超越死亡。古今中外,无数艺术家为了超越死亡,以常人难以想象的热情,执着于创作。死亡意味着生命的解体,艺术却是人类伟大的表征,理想给了人类超越现实和战胜死亡的勇气。艺术超越现实生活,突破文化屏障,让人们直接领悟存在本身。艺术是对现实的批判,它克服了认识的局限,使人获得自由的意识,通过对现实人生缺陷的解释和现实世界的批判,引导人们面对死亡,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可以说,艺术的真正诞生地是死亡,没有死亡,人们就不会追求艺术,没有死亡,人类便也不用创造艺术世界来弥补现实人生的遗憾。

4.死亡意识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使其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死亡意识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提。作为生命最终极可能性的死亡,规定了人“向死而生”的本真的生存方式——先行到死,在生与死的“和谐”与对抗的悖论中追求生,向无限的可能性开放自身,是“不满足于当下而努力去追求无限可能性的生活方式”。死亡意识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对死亡作生存论上“悬临”的理解,领悟“向死而生”正是人的本真生存,从而勇敢地、积极地直面死亡、承担死亡,以“畏”死的勇气获得在死亡面前的自由,更获得生命的自由和尊严。

基于对人的生命、死亡特性的理解,以及有关生死关系的意识和观念的把握,死亡意识教育自觉地将引导青少年去认识死亡、接纳死亡、超越死亡,以达生命价值的实现的终极关怀纳入自身的体系,自觉地肩负起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死亡观、生命观的重任。可见,死亡意识教育就是生命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是从另一维度对生命的观照,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观念对死亡一直都是非常忌讳的,所以,人们与青少年谈理想、谈未来,却很少谈生死。由于死亡意识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对死意味着什么,缺乏最常识的了解和思考。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身体发育比较快,心理素质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健康状况易发生异常。青少年死亡品质低下反映到人生观、价值观,则是在物质至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肆虐的社会现实中迷失方向,不思进取,随波逐流,不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的创造、自我存在意义的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被驱逐出精神家园。对死亡的无知使有的青少年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极端的害怕、恐惧,面临死亡的威胁往往不知所措,没有较强的自救意识,不懂得具体的自救方法,使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令人心痛、令人遗憾地发生;而有的青少年则极端漠视死亡,漠视生命,好勇斗狠,寻求刺激,根本不把死亡当作一回事,不珍惜自我的生命,更冷酷地对待他人生命。

5.死亡意识教育之建构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生命个体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教育直面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灵魂,强调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应该向大学生传授有关死亡知识,培养正确的死亡意识,使大学生注重关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认识到生命的宝贵,超越自我,实现完美人生。

死亡意识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死亡,识读死亡,并告诉他们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生,让大学生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要时时、处处、事事维护人的生命、保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命、珍惜人的生命。另一方面,要教育大学生提升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死亡意识教育不仅仅是引导大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也不仅仅是欣赏生命、享受生命,更重要的是要提升生命,完善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实现生命的超越和不朽。因此,死亡意识教育要让大学生达到一种“本真生存”状态,更加珍视本真的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对“死亡”的恐惧,可是死亡又是每个人必然的归宿。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坦然地面对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逃脱不了的,我们都恐惧它,害怕它。那么,如何消除死亡恐惧,能使我们更加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呢?一方面,要教育学生破除迷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面对人的生死问题就像我们坦然面对花开花谢、春夏秋冬的自然现象一样,不必恐惧。面对亲人的死亡,要引导学生适度地表达哀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亲人的死亡无动于衷非人所为,伤心欲绝亦不可取。教学生如何从亲人死亡的阴影中振作起来,以及如何适度地表达对死者的关怀与尊重,从而更加惜福感恩,这是死亡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坦然面对死亡、探究死亡。坦然地面对死亡、探究死亡是为了去求得死亡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思想意识上的“先行到死”来深刻地体验死亡,由对死亡的思考来为自我的人生确定方向、确定意义、确定价值,从而才能主动地战胜死亡恐惧。

我们在开展死亡意识教育时,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个体生命是存在差异的,要使学生懂得欣赏差异,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要因别人的一点一处的缺陷而取笑别人。人的个性成长的过程,也是生命表现生成性、创造性的过程。要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向死而生,任何漠视生命、窒息生命、压抑生命、残害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个性生命的压抑和束缚。

培养学生的死亡意识教育离不开挫折和苦难教育。死亡意识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少年认识苦难和挫折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回避和选择的,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所以说,忧患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死亡意识教育。死亡意识教育就是要透过对死亡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学生看到生命之有限,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死亡意识教育的出发点是让学生珍惜自然生命,丰富价值生命,升华超越死亡,活出人的意义来。生命就像一张风光无限的单程车票,对于一去不复返的生命,我们要引导学生频频驻足流连,满怀深情地体味生命的意蕴、追求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有诗意的绚丽人生来。死亡是每一个自然生命的终结,是人生意义的毁灭者,通过死亡意识教育,让人们意识到死亡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意义的源泉,而且还可以为活着的人们呈现出具有创造性的意义。死亡意识源于人对生命的感悟。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拒斥,使死亡意识成为个体思考生命的一种本能。对学生进行死亡意识教育,使他们认知到自己生命珍贵的同时,懂得尊重他人生命;使他们意识到人的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宿,意识到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才能使人自觉地寻求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的价值要求人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站在人生的终点观察人生,只有“由死观生”,人们才能真正察觉自我的生命缺少了什么,人生中应该去追求什么,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善待人生。

【阅读】

一次有意义的对话:父亲和儿子谈生死攸关的问题。

15岁的比尔悄悄地把杰克的车开出去兜风,然后又把车完好无损地放回了车库。和比尔一起去兜风的还有杰克14岁的女儿伊娃以及他们的朋友戴维。后来,杰克的女儿把这件事和她父亲说了。接着,比尔的父亲也知道了这件事。以下是比尔和他父亲的对话。

父亲:“我听说,你、伊娃还有戴维,没有和杰克打招呼,就把他的车开走了?”

比尔:“我们没开他的车。”

父亲(提高了嗓门):“不要和我撒谎,这对你没什么好处!”这时,他意识到,为了倾听孩子,他需要先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你坐在那等我一下。我需要好好想想。”他静下来体会自己。他发现自己又气又怕。他生气是因为他和自己说:“比尔应该懂事点!”“他變成了骗子!”他害怕不仅是因为他想到孩子的行为隐含着危险,而且是因为对孩子缺乏了解也可能帶来严重后果。“我真是个笨蛋,居然以为他很懂事!”“万一出事怎么办?”这时,他对自己说:“哦,我需要把‘笨蛋’和‘骗子’这样的标签解读为感受和需要。自己被说是‘笨蛋’,我猜我的感受是失望,因为我希望能够信赖自己的判断力。至于‘骗子’,我很害怕,因为我看重诚实与安全。”在沉默中,他考虑如何开展与孩子的对话。

父亲:“比尔,你是不是担心,说出事实,你就会受罚?”

比尔:“是的。只要我做你不喜欢的事,你就凶得很。”

父亲:“你的意思是说,你需要理解和尊重?”

比尔:“废话!我当然希望你肯理解我、尊重我。”

(父亲在心里念叨着:“他这样说话,气死人了!他不知道我正用心和他沟通?他感觉不到我在担惊受怕?现在,我也很需要尊重和体贴。”)“听起来,你很担心,不管你说什么,我都听不进去?”

比尔:“你会听吗?一有什么事,你就想动粗。另外,那车的事有什么要緊呢?即使我们真的把车开走了,有人受伤吗?车坏了吗?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父亲:“你是担心,如果你承认你开走了车,你的下场会很惨?除非能够信任我,有些话,你就不方便说?”

比尔:“是的。”

父亲(沉默了片刻,给彼此时间体会刚才的对话):“我怎么做,你才会放心?”

比尔:“向我保证,你再也不会惩罰我。”

父亲(意识到惩罚不仅无法提醒比尔留意他的行为可能的后果,而且还会使父子关系更加疏远,他表示願意考虑孩子的请求):“如果你願意谈下去,我就会考虑你的请求。也就是说,我们继续谈话,直到我能确信你已经意识到你的行为可能会有什么后果。不过,在以后,如果我不清楚你是否已经明白你的行为隐含的危险,我也许会阻止你——但这只是为了保护你。”

比尔:“哦,太好了!我这么蠢,为了保护我,你不得不強迫我,呵呵,好极了。”

父亲与自己的理智失去联系,他对自己说:“我恨不得杀了这小子……他居然这样和我说话!看来,他一点都不在乎我的感受……该死,我现在的需要是什么呢?我这么努力,我是多么需要尊重和体贴啊!”

父亲(大声嚷道):“比尔,你知道,你这么和我说话,我烦透了。我耐着性子和你说话,你却那样回答我……你还想和我談下去吗?”

比尔:“无所谓。”

父亲:“比尔,我真的想听你的心里话。我不想像过去那样指责你、惩罚你。不过,刚才听到你说‘我这么蠢,为了保护我,你不得不强迫我,呵呵,好极了’,我差点就控制不住自己。也许,你願意帮助我。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希望我倾听你,那就请帮助我了解你的想法。如果你不願意,我只好用老办法来处理这件事情。”

比尔:“什么老办法?”

父亲:“用老办法,我到这时大概早已告诉你,‘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不许你看电视,没有零花钱,不准外出约会,等等’。”

比尔:“哦,也许你不妨先试试新办法。”

父亲(帶点幽默):“很高兴你还有自我保护意识。现在,我想知道,你是否願意和我坦率地交流,包括你的弱点?”

比尔:“弱点?什么意思?”

父亲:“也就是请你告诉我,对我们说的事情,你是怎样的感受?当然,我也会告诉你我的感受。(坚定的语气)你願意吗?”

比尔:“好吧,我试试。”

父亲(有点宽慰,叹了一口气):“谢谢。你愿意试一试,我真的很感激。你知道吗?杰克规定,伊娃在三个月内什么活动都不能参加?听到这个消息,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比尔:“这太不公平了!”父亲:“我想知道你的感受。”

比尔:“我已经说了,这太不公平了!”父亲注意到比尔没有提及自己的情感,他决定猜一猜。“她因为犯错受了这么重的惩罚,你感到难过,是吗?”

比尔:“不,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她根本就没错。”

父亲:“她因为响应你的提议受了惩罚,你是不是有些不安?”

比尔:“是的,是我叫她上车的。”

父亲:“看到你的决定对伊娃的影响,你似乎有些伤心?”

比尔:“也许是吧。”

父亲:“比尔,我真的希望你能意识到你的行为产生的后果。”

比尔:“我当时没有想清楚会有怎样的后果。但我确实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父亲:“我希望,你注意到你的行为后果不符合你的期待,而不是指责自己。请告诉我,对于把杰克的车开出去兜风这件事,你现在是什么样的感受?”比尔:“我觉得我真蠢,爸……我并不想伤害任何人。”

父亲(试图了解比尔的自我评价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听起来,你很伤心,也很遗憾。因为你需要信任——你无意伤害任何人。”

比尔:“是的,我并没想到这件事会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我真的没想到。”

父亲:“你是说,你希望自己在做这件事之前,能够仔细想想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比尔沉默了片刻,体会他父亲说的话。比尔:“我想是的……”

父亲:“现在,我想谈谈我的感受,你开车出去,我怕极了,因为你们的安全对我特别重要。我想请你答应我,熟练掌握车技、拿到驾照以后,再开车出去好吗?

比尔:“你这次真的不会惩罚我吗?”

父亲:“如果你意识到你的行为潜在的危险,并知道保护自己和同伴,我就放心了。为什么要惩罚你呢?”

比尔:“你还会支持我学车吗?”

父亲:“当然。我只是希望你熟练掌握车技、拿了驾照,再自己开车去玩。”

比尔:“好的。我答应你。实际上,我也知道安全很重要。”

父亲:“听你这么说,我很欣慰。你是否愿意告诉杰克你刚才和我说的话?这样,他可能就会放心一些。”

比尔:“哦,那太可怕了。他会发疯的。”

父亲:“是的,他可能会那样。不过,你愿意为你的行为负责吗?我喜欢杰克,我珍惜我们的友谊,而且,我相信,你也珍惜你和伊娃的友谊,是这样吗?”比尔:“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父亲:“那我们一起去见他们好吗?”比尔(不太敢去):“哦,那好吧……”

父亲:“你是不是有点害怕?去他家时,你希望能有安全感?”比尔:“是的。”父亲:“我们一起去。我会陪伴你、支持你。你愿意去,我真的特别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