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美的意义
生命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具有一定意义的符合人性的、人道的、伦理的、文明的、有价值的、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行为的完成和向往。人的生命是由物质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方面构成的。人的生命本质属性基于人性中真、善、美的锻造,是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积极实现和追求。人的生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精神层面。人之生命应真实自然、和谐完美、自由洒脱、豪迈奔放,充满灵性与创造,充满人性与崇高。生命美是生命求索的一面旗帜,是人之生命不断超越的动力源泉。生命美是对有限生命的无限眺望,是生命理想不绝之源。生命美关涉个体生命,关涉仁慈、爱心、自由、超越性;生命美在阐释自由中超越自我,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生命美是生命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精神家园,是源于对生命自身困惑的求解和生存意义的探询,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生命美是生命超越的力量之源。人类因为有了生命美,生命之树方可常青,生命之花才能永不凋谢,生命才能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生命才有可能硕果累累;因为有了生命美,生命的迷途才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生命的天空才**霾扫尽、艳阳一片,生命才能化曲折为坦途。
二、生命美教育
生命美教育是以生命美为导向,以陶养和实现生命美为目的的教育。生命美教育是实现生命理想的教育,也是探寻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是让人知道“人为什么活着”的教育。生命美教育寓于所有的教育、教学当中,贯穿人生命的始终。它从完善生命的高度,直指生命的意义世界,关注生命的终极价值。生命美教育使人们在接受审美教育的时候,人的心超越了外在于他的纯粹的理性,回到了血肉之躯,回到了他的生命本体,毫无间隔地感受着、体验着他的生命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获得自由舒畅之感。因而,生命美教育有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净化生命,完善生命的功能。
生命美教育旨在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引导高尚道德生活、培育崇高信念的教育。倡导并实施生命美教育,既是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提出的合乎人性的要求,也是解决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必然选择。生命美教育是以陶冶精神、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和完美人生为宗旨的教育。生命美教育是以生命美为核心,以承认不同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通过各学科综合实施的教育,挖掘生命美的因素,唤醒生命美的意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活动。生命美教育的过程是陶养、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它让生命张扬个性、享受着自由、追寻着意义、超越着有限、追求着生命的升华。
生命美教育是生命和谐发展的需要。因为和谐的生命不仅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崇高的精神生活。而生命美教育就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信仰、爱,关注人的个性、智慧和创造,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和超越性。生命美教育不仅是狭隘的音乐、美术教育,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融合式的、超越主客对立的、旨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一种大教育,它寓于所有的教育教学中,并且贯穿人的生命发展的始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宝贵的人文教育资源。生命美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一种理想,它主要关注人的精神层面。其意义在于它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展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内涵,增添了新的活力。它为现实的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追求,为教育实践指明努力的方向,为教育实践者提供无穷的动力和源泉。虽然生命美教育还是一种稚嫩的教育思想,但它毕竟发出了一声呐喊,这呐喊如能引起全社会有识之士对生命、对教育的关注,我就感到欣慰了。最后,愿高瞻远瞩的教育专家、学者和耕耘教育第一线的实践者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以实现我们教育的真正使命——让生命不断完善的走向完美与超越,让教育在传授知识、教人生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关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正是生命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阅读】
心理养生四要素
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
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颜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
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