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生命自觉(1 / 1)

关爱生命的首要标准是具有生命的自觉,有了生命的自觉就能主动地养护和维持自己的生命。要做到生命的自觉仅靠人的本性是行不通的,人常说:知之深,爱之切。生命的自觉是要求个体建立在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的基础上。

一、生命意识

(一)生命意识的内涵

生命是鲜活、流动的过程,是自成一体、自由存在、自主发展的有机系统。理解和把握生命,需要用自己的生命意识去领悟、感应生命体的相互关系,而不是机械地用解剖刀从外部去分析对象。因为解剖的只能是死的物质,而不是活的生命。生命不是固定本质、静止不变的,而是流动的,它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

生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过程。它是存在本身,我们能感觉、感受到它,却不好用抽象的语言来为其定义。但是生命可以通过独一无二拥有它的存在者,即人来显现自身;生命意识正是通过不同个体看待生命存在的态度来显现自身;生命意识通过不同个体采取什么样的在世方式显现自身;生命意识与自我肯定、活出自我、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均有关联。

(二)生命意识的结构

生命意识的结构是人生命意识成分的组成,它存在于我们生命意识的内部,是生命意识本质的外显特征。它包括超越意识、悲剧意识、死亡意识等。虽然它们是各自不同的领域,但也有交互的内容。

1.超越意识

在哲学的意义上,超越就是创造,也就是“无中生有”,这正是人类生命意识的核心。自人猿区别之时,也就是人类有了生命意识之时,人就不断地在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从而创造出了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中原来没有的“属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世界”“意义世界”。超越意识就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在生命冲动下必然产生的生命意识。对于超越意识的体悟可以使我们通达生命的意义,更好地筹划我们未来的美好生活。

2.悲刷意识

具有强烈生命意志、生命冲动的人无时不想超越自身的有限和现实存在而进入无限和可能生活,但人的有限性使得这两者之间产生了永远不可弥合之缝,这就是人本体论意义上的悲剧。一旦人意识到此,悲剧意识随之产生。人类先天地具有生存发展的强烈欲望,但人是有限的存在,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然而,生命冲动就驱使着人走在永远不可能达到终点的路上。因此,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生命活动都是一定程度的冒险行为,成功只具有概率性。但是,有生命意识,也有生存发展希望的人类并不因此放弃生命,而是为展现生命的价值,争取可能的成功含泪冒险行进。这就形成了人类生存处境的悲壮性,形成了生命的悲剧意识。

3.死亡意识

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开始于他人之死。人们也是通过他人之死了解到死亡的必然性和终极性。但是人的生的本能驱使着人总是很快忘掉这个他人之死的事件或认为死亡只是关乎他人的经验。人们总是躲闪和遮掩着自己终将一死的必然性。但是,死亡是那么的必然和确定,不会因为我们躲避而不存在。死亡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死亡这个事件,而是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的认识、思维有所醒悟,懂得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并将其纳入自身存在结构来筹划未来,这就是哲学意义上的死亡意识。因此,死亡意识是使人心智敞亮的先验前提。

二、生命情感

生命情感即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验、认识、肯定、接纳、珍爱,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以及对他者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

生命情感绝非玄奥莫测,无迹可寻,它就隐藏在人们形形色色的活动之中。生命情感植根于现实世界,又保持着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它引导个体走向生命的深层,引向对个体生命乃至普遍生命的关怀,谛听个体生命的意义召唤,实现对个体人生百态的全面看护。生命情感作为个体生命的全面看护,是个体求真感、伦理感、审美感的基础和源泉。良好的生命情感使个体向世界保持良好的积极开放的态势,个体乐于与周遭世界进行活泼丰富、富于爱心的交流,使个体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充满感动、**和想象。

生命情感生发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和个体生命在现实世界的表达中,但生命情感更是外在生命活动向内在生命世界的延伸,是生命的表层向深层的依恋与回归。积极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朝气蓬勃,充满勇气,富于爱心,把人引向与周遭世界的活泼交流,成为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生命情感的充沛、丰盈、活泼、亮丽、博大,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幸福的人生离不开美满丰盈的生命情感。发育不良的生命情感,消极的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者生命的漠视,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状态的沉沦。它使人阴郁、沮丧、悲观、冷漠,或者走向另一极端,孤傲、自负、仇视,与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难以进行人与世界的丰富、活泼的交流,这意味着人生的被阻碍、遮蔽,不幸的人生由此发端。

三、生命自觉

生命自觉是个体主动探寻、关爱、养护以及拓展生命的精神力量,它是基于对生命的意识。生命自觉性的不同影响了个体内在的修为和自我追求的自我实现。

生命自觉是人的精神世界能量可达到的一种高级水平。它不仅使人在外部世界沟通、实践中具有主动性,而且对自我的发展具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首先表现在,自我生命自觉之人,不再依靠别人的镜子来观照自我生命的独特,不再一味依赖他人来对自我生命的成长指点迷津,而是一再地自我追问,“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到哪里去”,简而言之这种追问本身是一种“内省”,它暗合了中国传统教育对所欲培育之“君子”的要求,即君子要“克己”和“自省”,这是修德成人的基础功夫。

生命自觉之人具有自我觉知、自我觉醒、自我选择的意识和能力,这种能力特别体现在对人生意义有充分的觉知觉解,且能够将人生意义体现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之中。这样的人,深知生命的创造进程也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它不依凭惯例,不依从于成见,也不依傍于他人,而是确信所谓生命,就是永远是新的。

生命自觉之人,还能够将自身置于特定的生境中去考量自我生命与所处生境的关系。这种考量基于这样的信念:只有基于对生境的了解,包括了解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现实的,什么是不可改变的,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什么是可以做得更好,才有可能在现实的环境中寻找和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四、生命自觉的途径和方法

1.以生命自觉的教育教学方式培育生命自觉

生命自觉的教育方式是通过进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来达成受教育者的生命自觉。因此,这需要不断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助于打开束缚学生生命自觉的各种枷锁,有助于培育和引发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和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使自主、自觉不仅成为一种意识,更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能力?走出课堂,学生是否依然还能以自主、自觉的心态、习惯和能力去应对任何人和事?由于自觉是发自内心的,是个体主动的意识状态,显然,开放、平等、互动、交往、对话式的教育教学回答了上述问题,它唤醒了个体主动、自觉性,积极内化让其感动的事,以及认同的道理,所以它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走出课堂,依然还能以自主、自觉的心态、习惯和能力去应对任何事,所以这些方式是帮助学生通向生命自觉的有效方式。

2.日常生活实践中培育生命自觉

教育者欲培育生命自觉,不是偶尔为之的自觉,不是只能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中体现的自觉,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生命自觉,是贯穿一生的生命自觉。为此,生命自觉教育必定是在教育生活中将生命自觉内化为自身精神细胞的结果,必定是基于日常生活的漫长的生命历程和精神追寻的结果。也就是说,教育不再只是学校内的特殊生活,而是具体的日用常行的生活,因此,生命自觉的培育和养成,不再只是学校教育生活中的任务,而是贯穿于终生的任务,这是一种基于生命自觉的终身教育。生命自觉将在日用常行的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内化为个体生命的生存方式,成为其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面包”。

3.教育者需要自觉拥有生命自觉

教育者先受教育,育人者先育己,育己者育人。要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首要问题是教师自身有没有生命自觉。

教师的生命自觉,体现在对培育学生生命自觉这一价值取向的自觉体验认知和自觉实践。具体表现为,他不会在教育发生障碍或者出现失败之时,抱怨生境,将责任推给生境,他会从容地通过种种调整,重建教育和生境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生命自觉还体现在自主自觉的学习和研究上,也就是他努力通过教育教学,自觉完善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的提升,从而把教育的过程变成同时培育学生生命自觉和自我生命自觉的过程,变成滋养学生生命和自我生命的过程。

【阅读】

生命之短暂

使生命丧失意义的事情,不仅包括痛苦,还包括死亡。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说,生命中真正短暂的是潜力,一旦潜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实现的那一刻它就成为现实。它们被保存下来,成为历史,在那里它们得到了救赎,免除了短暂性。因为在历史中没有什么事情的失去是不可挽回的,所有的事情都无一例外地得到保存。

这样,我们存在的短暂性并不会使存在变得没有意义。但它的确构成了我们的责任,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是否意识到必定短暂的可能性。人们总是在多种现实可能中做出选择,哪些可以不予理会,哪些应当努力实现,哪个选择一旦成为现实就变成了“时间驿站中不朽的印记”。在任何时候,人都必须决定哪些可能性将成为他存在的纪念碑。

通常,人们只想到短暂性本身,而不去想它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他曾经历的快乐和痛苦,曾经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我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意义疗法因为牢记人类存在的短暂性,所以不是消极悲观的,而是积极向上的。我们形象地表达这个意思;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新生活。即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没有必要嫉妒年轻人,更没有必要为虚度的青春懊悔。他为什么要嫉妒年轻人呢?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远大前程吗?“不,谢谢你”,他会这么想,“我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过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视的,尽管它们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