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1 / 1)

一、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在新时代、新时期,教育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更应该将学生真正看作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其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树立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把生命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生命的独特性,生命教育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例如,对于全体大学生,可通过邀请生命科学的专家学者开设大型教育科普讲座,普及生命的孕育、生命中的亲情与关爱、生命中的艰辛与挫折等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生命,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以负责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学校还可以在更多课程中设置生命教育专题,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伦理学、美学等相关课程均可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在课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关于生命的内涵。针对少数大学生,学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功能,进行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理念的灌输。

二、利用课堂激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

课程的本质是激发禀赋,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教育是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的活动。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指个体生命的意义,同时也是指对人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思索。开展生命教育,教师应该坚信这样一个理念,即个体生命要有意义、有价值,必须顺应时代,有时代精神。借助相关课堂教学,从一个生命的诞生、发育及成长来进行生命教育,让更多学生从宏观以及微观两个层面获得生命教育的精髓。人的生命是情感的生命,是意义的生命,是价值的生命,而情感、意义、价值不是说教,可以很好地传授。生命教育的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更倾向于是一种人格塑造过程。实施生命教育,教师要充满爱意,要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大爱、有智慧、有情感的独特的主体来教育。这就是要求教师正人先正已,育人先育己,育人先爱人,让尊重生命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柱。

三、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

大学生思维敏捷,朝气蓬勃,是最追求美的群体之一。在新的形势下,美与丑,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的时代洪流冲击着他们的身心,对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呈上升趋势,但就审美素质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如果不加强审美教育,就会形成对美的追求的误区。大多数大学生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生命更绚烂,生命的质量更优化。毋庸置疑,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能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优化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学校要联合各级部门广泛开展“健康中国,从我做起”“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注重利用当地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进行关于环保、法治、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有相对固定的生命教育实践基地。适时普及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和爱护公物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提高大众的生命安全意识。课堂教学中,要多选取正面典型教育案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珍爱生命的社会氛围。

五、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协同育人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增强生命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家庭而言,家长不仅要做好珍惜和爱护生命的表率,而且要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子女了解和认识生命现象,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进而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培养子女克服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大学生从儿童、少年成长为青年,家庭教育是其个性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就学校而言,实施生命教育,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来进行,整体规划生命教育内容序列,使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内容与各个人生发展的认知阶段有机衔接、循序渐进、全面系统。就社会而言,要形成关爱大学生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教育大学生用法律的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大关爱大学生宣传力度,对有精神创伤的大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从热爱生命的高度重新认识自己的应有状态,积极反思现代教育中生命教育价值凸显与生命教育缺失的并存,努力探寻生命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为促进生命教育在高校富有成效地展开,为营造和谐、健康、关爱的社会发展环境而尽职尽责地履行教育的神圣职责。高校作为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阵地,对生命教育的开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