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大学生要用正确的恋爱观对待爱情生活,遵守恋爱道德。健康恋爱观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正确的人生观
健康的恋爱观要求我们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平等地履行道德义务;恋爱自由是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每个人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有选择各自爱人的权利;在当事人确定恋爱关系时,要彼此相爱,诚实守信,不能有欺骗、隐瞒或其他违背爱情基本要素的行为。
(二)忠贞专一
爱情是人的生理性需求与社会性需求的统一,爱情不仅要求双方在相貌、人品、情感、能力等方面能够和谐共鸣,还要求双方共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为爱情是相互的。
爱情具有鲜明的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包含特有的情感和义务,只能存在于恋爱双方之中,不允许有任何第三者的介入。只有忠贞不渝、始终如一,爱情才会幸福,生活才会美满。
(三)自尊自爱
纯真的恋爱是两个人彼此的欣赏、相互倾慕、自尊自爱。现实中,一些大学生轻视社会公德,道德滑坡,行为失范而不知。如果把爱情等同于性欲的满足,就是对纯洁高尚爱情的亵渎,不加理智地放纵,只能把爱情葬送。
二、大学生健康择偶观
你恋爱了吗?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周围大多数同学择偶的标准是什么?有学者在全国各地884名大学生中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恋爱择偶时有以下特点。
1.重视对方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择偶时把理想志向、诚实、善良、正直等放在最重要位置,希望对方与自己“志趣相投”。追求高品位、高格调的情感生活。单就人格品质而言,调查显示:女生最讨厌的男性缺点中,“不求上进或不学无术”排首位,男生最讨厌的女性人格缺点中排首位的则是“轻浮和虚荣”。
2.强调对方的才干
“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兴趣广泛、博学多才”的人受人青睐,“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强、“能说会道”“有办法、会办事”的人易受人钦佩。值得一提的是,
分别有57.4%、57.3%、45.3%的男生对女生也提出了“能力”“聪明”“才华”的要求标准,“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传统观念在大学生中已不复存在。
3.男女生均重视对方的健康情况
大学生们认为“良好的身体、健康的体魄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爱情婚姻生活幸福的基础”。同时认为,异性的“健”与“美”紧密相连,如体态健美、匀称、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等,这表现出大学生的一种对健美的认知与追求。
4.把对方的家庭背景状况放在次要位置
诸如“家庭财产”“父母态度”“兄弟姐妹”等项排序很靠后,大部分学生也没有把经济等条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择偶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之物。许多大学生也并不完全按照一个既定的框框去筛选周围的异性。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理想恋爱对象定出一些主客观条件还是必要的。
孙守成等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大学生择偶的目标取向把择偶标准分为三类。
(1)精神满足型。这类大学生选择恋人以理想、信念、价值、事业、能力等标准来衡量对方的水平,或以气质、性格、兴趣的相投作为共处的基本要求。他们对外貌、金钱、家庭背景等并不在意,而是以达到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为标准。孙守成认为,这种高尚的择偶标准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占大多数。
(2)以获得纯粹感官满足为目的之爱情,它是一种对“情欲之爱”的追求。择偶者着重注意恋爱对象的外表(身材、皮肤、相貌)和风度的吸引力。这类受外表吸引的爱情很难维持长久,天长日久的相处会使外表失去新鲜感而降低吸引力。
(3)以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为标准。这就是所谓的现实之爱,其实质是一种相互交换互惠的理性考虑。现实的择偶标准分为物质、虚荣和利用三种类型。物质型指以经济条件为追求目标,为满足物质需要而恋爱;虚荣型则看重地位、职称等荣誉;利用型择偶更具指向性,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一明确目的,达到后则着手将恋爱对象抛弃。
三类择偶标准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纯粹持一种标准的人很少。大多数人择偶是在三种标准的混合中找出自己对理想对象的要求。
爱情之花是美丽而娇嫩的,人们热切地追寻它,但有时候往往不知如何去呵护它,以至于爱情之花夭折。如何才能保证爱情的和谐呢?
心理学家曾经调查大量幸福美满的家庭,得出爱情和谐至少需要以下三项保证:相互了解、地位背景相配、气质类型相投。前二者恰恰是友情之爱和现实之爱的特点。
第三项则是心理学的范畴。要使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和谐,减轻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指导大学生选择与自己心理特点相配合的恋人是有必要的。
(1)胆汁质的人心理活动一般较强,心理变化比较频繁,对爱情的追求具有主动狂热的特点。他们对自己的内心秘密毫不掩饰,对异性也非常热情,一旦确定目标就会毫不羞涩地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这种气质特征的缺点是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造成爱情不能专一持久,两性关系较随便。
(2)多血质的人敏感而感情丰富,能灵活地适应环境。他们善于交际,易博得异性好感,其表露爱情方式也较大胆直率,而且多血质人较高的创造性使他们的爱情生活充满情趣。但这种气质的人在爱情的稳定持久方面亦显不足。
(3)抑郁质的人怯懦腼腆,不善与异**往。他们的感情深沉内向,经常缺乏表露的勇气,这使得他们的感情生活并不顺利。但这种气质的人对爱情的体验非常深刻持久,不易改变。
(4)黏液质的人做事较有计划,他们对异性的追求也是如此。通常是先对异性进行周密的考察,再制订一套计划,按步骤行动。他们在爱情追求上有锲而不舍的韧劲。
各种气质都有其优缺点。气质的相投主要是指一种互补效应。从择偶心理上来说,人们容易对相同气质的人排斥,而想通过恋爱弥补自己的缺点。一般说来:胆汁质的男性宜选择黏液质女性;抑郁质男性宜选择胆汁质女性;多血质和黏液质男女应相互选择。这并不是说其他的选择就不可以。但最好不要是胆汁质气质的男女互配或抑郁质的男女互配。从气质嵌合的角度来说,以上两者是最不理想的搭配。选择互补气质的恋人可以使恋爱生活处于心理平衡的状态。
三、正确对待异性吸引
异性间的吸引力是爱情的一个显著特征。不少大学生由于对爱情的真正含义、爱情所含的全部内容尚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往往容易被异性间的相互吸引这一特征所迷惑,误把异性之间产生的一些好感当成爱情的降临,伴之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情况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假想的爱情牵引着,步入一个危险的情网。因此,大学生必须端正对异性吸引的认识,特别是女性在这方面更须重视。
大学生由于性生理的逐渐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在心理上强烈地意识到男女有别,意识到男女之间和同性之间的交往,无论在交往的方式上还是在交往的内容上,都会有许多不同。因而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戒备心理,进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异性的一种朦胧的好奇心,渴望了解异性,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恋之情。这时的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修饰自己的外表,注意讲究自己的谈吐,希望能够引起异性的注意,同时也让异性产生好感。他们在异性面前或是表现得热情、兴奋,用种种方式表现自己;或是表现得慌乱、羞怯和不知所措,并表现出极大的不安。大学生的这种变化都是青春期异性之间相互吸引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变化。但是,大学生也不能因为这是正常的心理变化,就任其自然发展,更不能将这种由于青春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异性之间的吸引,当成爱情去盲目追求,从而坠入情网。大学生面对这种心理变化,必须理智地、自觉地运用道德和法律意识来规范自已的行为,克服头脑中的某些不正当的欲念。
那么,恋爱中的行为举止怎样才是适度的呢?恋爱期间对身体敏感部位的触摸是否算出格行为?这类行为的发生是否意味着人品的不良?
作为一个女大学生,在观察男友的行为时,主要看他是不是能为你设身处地的着想。比如你是保守的,他应当尊重你的意愿而不轻易地触及你;如果你是开放的,他能适可而止地而不去一味地附和你。再者,对于两人一见面就亲昵,对方总围绕着性接触主题转,步步紧逼,甚至利用女生的弱点以达到不轨目的者,要提高警惕,采取防范措施,以至分手也在所不惜。很多明智而理性的男大学生,他们知道如何爱护女友,虽然有亲昵行为,但从不过分。
四、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
爱情来临时是一种感性,一种情绪,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青年男女都渴望能寻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享受甜蜜温馨的爱情。“你为什么谈恋爱?”“你恋爱了吗?”这好像是很傻的问题。不过心理测验网站进行的一项“大学生爱情观”网上调查发现,大学生谈恋爱并非都是为了“爱”。
参加这项调查的共有560人,其中男大学生为358人,占总人数的63.92%;女大学生202人,占总人数的36.08%。
这个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多样的。那么这些动机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看上去是很神秘的,两个陌生人居然一下子就产生了“感觉”。不过这感觉并非无端产生,它有以下这些原因。
(1)大学生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因此会有性的欲望和需求。这是产生一见钟情的生物学基础。
(2)大学生的文化背景中的某一部分对这一行为是肯定的。在他们所接触的古今中外艺术经典中,不乏一见钟情的故事。
(3)当事人的意识与潜意识目标相符,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谓潜意识目标,就是心目中理想爱人的图画,这幅图画是在家庭、社会的种种影响下形成的。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类似的目标,就会不知不觉地把脑中的影像投射出去,并采取行动。
(4)大学的文化氛围有较多理想主义的色彩,一见钟情正表现了年轻人对生活的意义和本质的浪漫主义的思考,是对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的反叛,是符合大学的文化氛围的。同时,与社会的生存竞争力相比,校园环境比较轻松,不需要做太多的现实考虑。
2.摆脱压抑感
为什么摆脱压抑感会导致恋爱的发生呢?
(1)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学习、考试等都可能给大学生造成身心压力,使他们产生压抑感。而恋爱建立起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可以造成注意力的转移,也可以摆脱孤独。
(2)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明确而固定的去向,他们需要自己去择业。一些大学生对信念、价值和自我长期把握不定,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遵从什么,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而在恋爱中,有人共同来分担这种情绪,从而释放了压力。
3.证明自己的魅力
为什么证明自己的魅力会导致恋爱的发生?这可能与恋爱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经历有关。有些人非常需要他人的赞同,“有人爱”似乎是自身价值的某种证明,因此他们会寻求爱情。
还有一些人,在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成长期间经历欠缺或不完整,因此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我拥有的还不够”的感觉。这样的人往往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被爱,所以强迫性的追求爱。
4.满足好奇心
为什么满足好奇心会导致恋爱的发生?未知的事物是神秘的,充满了**力。对于没有恋爱经历的人来讲,恋爱可能具有刺激物的相对特异性,因此具有很强的**力。大学生正处于喜欢探究世界与自我的年龄,所以当机会出现时,即使不爱对方,有人也会去尝试。
5.赶潮流
为什么赶潮流会导致恋爱的发生?这与从众心理有关。在一个群体中(如同一宿舍),如果大部分人都在谈恋爱,剩下的人也会受到影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往往对自我缺乏充分的肯定,甚至会有人因为自己没有恋人而自卑,所以他们不会“逆潮流而动”。
赶潮流还与周围文化环境的诱导有关。超越生死的爱情电影,风花雪月的言情小说,缠绵怍恻的爱情歌曲,体验恋爱感觉的广告片……校园里流行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行为。
总而言之,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恋爱并不包治百病,不健康的爱情还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阅读】
正确对待网恋
网恋,也许不能说是一种时尚,但网恋的确在大学生中颇为常见。大学校园充满浪漫气息,追求新潮与刺激是我们年轻人的特征,而且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施日益普及,图书馆、机房甚至教室和宿舍里都可以方便地上网,主客观的条件都在把校园变成网恋的“温床”。
网恋魅力何在?小A如是说:“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有太多遗憾和缺陷,恋爱与现实紧密相连,而网恋则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交流和慰藉。网恋因与现实无关而更能打动心灵。”小B如是说:“现实生活中的恋爱过于功利和沉重,要考虑很多诸如经济、外表、学历等现实因素,还要与婚姻挂钩,网恋则很单纯,很柏拉图,很轻松。”小C如是说:“同学都在网恋,没网恋过会被认为老土,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网恋一次,体验一下也无妨。”
网恋真的如此纯净吗?
网恋揭幕一:“我个子矮小,长得丑,生活中我没有勇气也没有可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然而,在网络中,我的帅气、魁梧、事业成功赢得了无数网上恋人的青睐。”
网恋揭幕二:“网恋中,我可以体贴温柔,可以娇嗔霸道,可以是白领,也可以是服务生,网络隐藏身份,快哉乐哉。”
网恋揭幕三:“异性是什么,我很想知道和了解,在网络这个开放的媒介中,我可以轻易地浏览、涉猎甚至尝试……”
网恋是一把双刃剑,有人从中得到快乐,也有人被欺骗、被作弄。网恋虚幻,也因虚幻而不安全;网恋自由,也因自由而偏激。网恋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花费了我们大笔的金钱,在与网络中的友人愈走愈近的同时,我们也与生活中的老师、同学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应该适度地把握网络这一交流工具。网络、学习、交友、课外活动等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乐在其中,也可能从中有所收获,但它们之中的任意一个都不能代替生活,成为生活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