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培养良好情绪(1 / 1)

一、理解良好情绪

心理学家们对于积极情绪的表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基本内涵。哈塞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当事情进展得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受。孟昭兰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情绪认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产生的感受。很显然,上述解释都还不能给我们一个完整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认为积极情绪会产生愉悦感受。

积极情绪是与个体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伴随愉悦的主观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是短暂的情绪状态,如高兴,快乐,感激,兴趣,满意等,只能持续几分钟。积极情绪与自信、对于他人的正面理解、亲社会性、活力、对挑战与压力的有效应对、免疫力和身体健康等个体特征密切相关,而个体这些特征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积极情绪能够促进成功。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对挑战与挫折的适应性应对;提高和增进幸福感;增加了对熟悉人的信任感;促进个体从生活压力事件中恢复。

健康的情绪是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之一。一般而言,情绪的目的性恰当、反应适度,不带有幼稚的、冲动的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就是健康的情绪。对大学生来说,情绪健康具体表现为:情绪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愉快、稳定的,对不良情绪具有自我调控能力,情绪反应适度;高级的社会情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良好情绪的功能

1.良好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人体内有一种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经常保持心情愉快可以使人信心大增、增强免疫力,甚至提升个人魅力。

对92位百岁老人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无论经历坎坷还是平坦,家境富裕还是清贫,孩子是多是少,只要心态好的,便能活得自在洒脱,活得健康快乐。这样的老年人,即使身体受了某些折磨或痛苦,但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心理是健康的,情绪是乐观向上的。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从而战胜困难,走出逆境,才能健康幸福地生活。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生理疾病中,70%同时伴有心理上的病因,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影响。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使大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满怀信心,而且能够使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思维敏捷、兴趣广泛,促使他们全面发展;而消极情绪则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突然而强烈的情绪会使人的意识范围狭窄,判断力减弱,失去理智力。一些学生的失眠、紧张、神经性头痛、消化系统疾病等,大都是因为情绪状态没能得到很好的调整。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2.良好的情绪提升学习成效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如快乐、兴趣、满意等能扩展个体瞬间思维活动序列,而消极情绪一般会缩小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缩小个体的认知范围。积极情绪能在一般条件下促使个体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扩大个体注意范围,增强认知灵活性,能够更新和扩展个体的认知地图。研究中表明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人的记忆功能和提取更多的积极材料,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更加灵活、完整、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判断。伊森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比中性状态下,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决策更全面。对于大学生来讲,情绪状态对于学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情绪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有助于他们扩展思路,集中注意力。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的情绪积极乐观时,学习效率高;而当自己的情绪处于低迷、忧郁或是烦躁不安时,学习效率就会较低,长期的情绪因素可导致智力缺损,危及学习能力。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3.良好的情绪改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发现,积极情绪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我”和“他人”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从而更多地以“我们”的眼光去看待事情。而消极心理会让人把“我”和“他人”对立起来,两者是孤立隔绝的。这种扩大了的“我们”的眼光被称为“自我延伸”,这不仅能帮人提高人际交往质量,而且能让人善于整合他人的资源,为已所用。良好的情绪不仅会让人跟他人有更多认同感,还会让人对环境、对大自然有认同感,也会让人更敞开心灵,用开放、接纳的姿态面对世界。

大学生不同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情绪特征,乐观、热情、自尊、自信,是人际吸引的深层心理因素,能使彼此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关系融洽,有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而焦虑、抑郁、冷漠、愤怒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行为,从而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疏远。由于情绪具有感染力,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的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赞赏,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开发潜能

心理学家爱普斯顿的研究表明:当体验到的是积极的情绪,如感到高兴、亲切、安全平静时,大学生的行为目标也往往是积极、生动的,对新经验的领悟和接受、对周围人的尊重和理解、对价值和长远目标的献身精神等,都会明显增强;当体验到痛苦、愤怒、紧张或受威胁等消极情绪时,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兴趣下降,反社会行为增加,对新经验持谨慎甚至闭锁的态度,而另外一些大学生的行为并没有向消极方面转化,而是吸取教训,准备再干。因此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潜能发掘和能力发展。

总之,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预防和抵御各类身心疾病的侵蚀,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

三、培养良好情绪之道

情绪管理绝不是要人压抑情绪,不能哭泣、不能发脾气,随时都要表现愉悦的样子。情绪管理应该是要你接纳你的情绪,好好听听你内心的信息,了解自己为何会有如此的情绪,进而发展出一种新的想法,让自己不陷入情绪的漩涡中。培养良好情绪有以下几种方法。

1.觉察情绪

觉察辨识各种情绪。当人发生情绪时,表示生活中有事件刺激至脑中杏仁核引发警报,在此同时若人们能察觉到情绪的产生并辨识情绪的种类,可以延缓情绪瞬间的爆发,使前额叶这个情绪管理中心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风险及效益的评估,将灾害降到最低。

情绪的觉察必须不断自我训练,通常要不断自我询问:“我现在的情绪如何?”例如,当你因为朋友约会迟到而对他冷言冷语,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做?我现在有什么感觉?”如果察觉到已对朋友三番两次的迟到感到生气,你就可以对自己的生气做更好的处理。

有许多人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要知道,人一定会有情绪的,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着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2.接纳情绪

觉察自己有了情绪后,更重要的是接受每个情绪的信息,试着了解自己发生情绪的背后是否有些需要未满足;或是涉及什么问题而引爆心中的情绪。

无论如何要给自己一段时间去探索自己的感受及想法,了解发生情绪背后的意义,并试着去满足自己真正的需求。

3.转换信念

情绪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有些时候我们无法完全了解我们的情绪从何而来;或是我们内在的需要不见得都有方法得到满足。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习转换信念,反向思考问题。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失恋的人在公园里,因为不甘心而哭泣,遇到一位哲学家。哲学家知道她为什么而哭之后,没有安慰她,反而笑道:“你不过是损失了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损失的是一个爱他的人,他的损失比你大,你恨他做什么?

应该不甘心的人是他呀。”

换一种思考方式可以让自己活得更海阔天空。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懂得放下

放弃是一种智慧。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太多的欲望,因为舍不得到手的职务,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走,荒废了正当的工作;因为舍不得放下诱人的钱财,有些人费尽心思,不惜铤而走险;因为舍不得放弃一段感情,有些人宁愿岁月蹉跎……人总是这样,总是希望拥有一切,似乎拥有的越多,越快乐。可是有一天,人们忽然发现,自己并不快乐。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一切快乐的本源。

5.学会宽容

人际间的摩擦、误解乃至恩怨总是在所难免,如果总是怀着仇恨的心理,生活只会如负重担,举步艰难,最后只会堵死自己的路。

宽容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与自身的身心健康。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做过《斯坦福宽容计划》,通过实验发现,参加此计划的人中,70%的人受伤害感明显降低,20.3%的人表示因怨恨带来的身体不适症状减少了。

学会宽容别人,就是学会宽容自己;给别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6.养成快乐的习惯

良好的情绪与积极的心理状态相关联,不良的情感或情绪与消极的心态相关联,寻找一种良好的情绪取代不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激发内心的活力,唤起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有人说:“快乐天天健康,忧愁平添百病。”可见这种培养快乐的训练法是非常重要的。多想快乐的事以引起积极快乐的心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巧。

(1)运用内部对话的方式

运用内部对话的方式即内心的自言自语,对积极的、快乐的某种情感、行为、场合与事件进行具体地、形象地自我陈述,由此引起个人积极乐观的心理倾向,而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理倾向有助于促进美好愿望的产生。当人们一旦受到自己积极的、美好愿望的鼓舞,就会积极地行动和思考。

(2)60秒PR法

这是由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一位教授总结出来的方法。所谓PR是英语“Pride(自豪)”的缩写。60秒PR法主要精神就是,每天用60秒钟,以讲演的形式简单明了地描述自己的潜力和特点,以及自己应达到的目标和抱负。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用很短的时间进行自我赞美和鼓励,使自己对人生充满信心和活力,满怀期望地走向未来,还能“使人时刻记住为创造第一流的人生所应负的责任”。

具体做法是,为自己精心设计一篇演讲词。将它贴在方便的地方,每天对着它朗诵几遍,以激发自己的壮志。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演讲内容,以便不断地修订个人的人生目标和计划。演讲内容也可以用录音机录下来,利用空闲时间来听。有的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说辞,而且用录像机录下来再现在电视屏幕上。每周放映一次,每个家庭成员都接受一次家庭集体的检阅。在这种检阅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也要相互尊重、鼓励和赞许。

那些坚持做60秒PR法的人都认为,这种方法是一种自我鼓励、唤起自信和自尊、促人奋发进取的有效方法,而且它还能使人向自卑感告别。长期坚持这种训练,经常使自己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时常赞美自己优点和长处,反复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计划对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你就会感到满怀热情和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塑造出全新的自我形象。

(3)停止思考法

妨碍积极快乐心理的主要因素是悲观沮丧,如果一个人经常考虑消极悲观的事,那就强化了自己的抑郁、沮丧和自卑感,从而失去人生意义,产生自我毁灭感。所以必须停止这种消极悲观思维,或者说限制消极思维的时间,以免悲观思想占据了你的大脑。人们称这种方法为停止思考法。

具体做法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进行自我分析。区别出个人的僵化、消极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当遇到不快的事物时也做具体分析和认识,然后把这些消极事物记下来,明确这些引起消极情绪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第二步,拒绝去想,停止思考,不让它污染了我们的心理环境。第三步,如有必要的话,可以从积极的方面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一次考试失败可能产生很大的消极情绪,你可以把失败的原因记下来,然后不再想这次失败的事,而是在之后学习中去克服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这样就拒绝反复思考那次失败的体验,停止它带来的消极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中的缺点。

7.学会微笑

微笑给人以美的享受,微笑还可以消除悲伤,使人获得快乐、轻松和自信,还能促进人的心身健康。笑的益处这么多,可惜有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那些严肃有余、活力不足且不苟言笑的人。消沉沮丧的情绪长期积压在心里,悄悄地潜伏在潜意识中,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缺陷。因此他一遇到困难就加深消沉,成为了一个不快乐的人。

愉快的微笑可以改变人的消极情绪状态。人因快乐而微笑,但往往又因为微笑而快乐,常微笑的人必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微笑还使人具有可亲和自信的个人形象,能带给人成功的信心和勇气。世界乒乓球冠军,我国选手陈新华在一次与瑞典队一位实力很强的对手决赛时,两位选手技术水平都相当高,比赛**迭起,非常精彩,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无论比赛形势如何,陈新华总是面带神秘的微笑并伴有自言自语,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这种旁若无人的微笑,不仅让他变得镇定自信,而且还使对手束手无策,总向裁判提出抗议。但乒乓球比赛规则中,并没有不准微笑的条款,所以抗议无效。结果陈新华以其精湛的球技和神秘的微笑赢得了乒乓球世界冠军。所以有人说,微笑好像有奇特的魔法,像阳光驱散黑暗一样,可以把苦恼、烦恼等等一扫而光。

笑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驱除疲劳、排除忧虑、解除烦恼、心情开朗、精神振奋、充满信心,笑还可以促进循环系统的功能,使血液流动的速度加快,所以人在笑时脸色红润,容光焕发,眼睛明亮,显得格外年轻动人,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既然笑有如此多的好处,我们就应该学会笑的艺术,学会幽默和笑的技巧,要寻找或制造各种不损害他人的笑料,要常回忆愉快的事,使心情保持愉快的状态。如果我们的内心始终保持着那一份童心的纯洁,在心灵深处永远充满着对生活的爱,我们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充满欢笑的。

【阅读】

踢猫效应

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紧张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一点不如意就会使自己烦恼、愤怒起来,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情绪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