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 / 1)

大学生由于年龄、性格、气质、阅历等方面的不同,人际交往类型多种多样。从交往心理看,大学生交往呈多元化与开放化,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接受更多的新思想,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类问题,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逐渐成为衡量大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与特点

由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与人际交往行为的多样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因标准不同,人际交往的类型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按照人际关系的媒介不同进行分类,可将人际关系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四种类型。

(一)血缘型

血缘型即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血缘关系是指因血缘联系和婚姻联系而形成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最直接、最普遍的交往。因为从一个生命呱呱落地开始,他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祖孙关系等人际关系。无论是在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发展中,还是在家庭的延续中,以及个人的一生中,甚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血缘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血缘关系的特点:第一,血缘关系是先赋的,与生俱来的,是任何人自身无法

选择的;第二,血缘关系是人的一生中交往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久的一种关系;

第三,血缘关系的基础是血缘和感情;第四,血缘关系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巨大,发展心理学认为,在7岁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已经与成年人相差无几,18~25岁,个性心理趋于稳定,世界观基本形成,在这些时间段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地缘型

地缘型即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地缘关系是指以地理位置为联结纽带,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共同生活、活动、交往而产生的人际关系。这种交往是生活在共同地域中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主要靠社会道德、公民道德和社区文化习俗来调节,如老乡、邻居等交往关系。一定的共同地域赋予人们共同的经验范围背景,如语言、风俗、习惯、观念等。这些共同的经验范围背景自然会让人产生彼此间的相互认同,例如,在同一所学校里,一个学院,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寝室,总会有几个来自同一省、地区、市(县)的同学,这些同学由于生长在相同的地方,有着共同的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距离小,容易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这种地缘性的人际交往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广泛。

地缘关系的特点:第一,地缘关系是因地理位置而结成的交往,居住处所搬迁地方越少的,地缘关系就越紧密,反之,地缘关系则较淡漠;第二,地缘关系有些是天赋的,即一生下来就存在的交往,而有些是后天取得的,即因搬迁而结成的交

往;第三,按范围分,地缘关系是有层次的,有村级、县级、省级以及国级,相应地,地缘关系的作用是递减的。

(三)业缘型

业缘关系是指以职业、行业、专业或事业为纽带而结成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是在因共同的职业、行业、专业、事业而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业缘关系又分为行业内部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同级关系;行业外部的彼此合作关系、伙伴关系、竞争关系等。业缘型人际交往的利益色彩更为突出,合作与竞争是永恒的主题。因而,业缘型的人际交往在整个人际交往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对社会的影响也最大。

业缘关系的特点:第一,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由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交往,这种交往是后天获得的,是通过交往而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人际关系;第二,业缘关系以职业关

系为纽带;第三,业缘关系有阶段性和变动性,每个人都可以主动地与不同职业的人发生联系,从而在不同时期内产生不同的业缘关系;第四,业缘关系存在合作性和竞争性。

(四)趣缘型

趣缘关系是以人们的专业技术特长或兴趣爱好为纽带而结成的人际交往。人们由于趣味相投而乐于交往,表现为知己、朋友、棋友、茶友等。趣缘型交往一般以志同道合为基础,以情感上的依恋为主要特征。

趣缘型人际交往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因为大学生精力旺盛,兴趣爱好广泛,出于对专业的共同兴趣、对艺术和体育等的共同爱好,使得一些人交往密切,形成了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大学校园中的诗社、剧团、球类等各种丰富的社团就是大学生趣缘型人际关系的体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大学校园内,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集中在教师、同学之间,因此,在此我们主要针对大学生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特点与大家进行探讨。

1.师生关系

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而亲密的关系。然而,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大多求助于朋友、家长,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寻求老师的帮助,即使想到老师也是最后的选择。那么,造成师生关系冷淡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在校园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老师的交往是大学生知识需求获取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大学授课的流动性,师生之间缺乏直接的沟通,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被学业知识占据,课后的交往内容也多局限于知识学习方面,师生之间必要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明显不足,使得许多大学生在面对老师时表现出拘谨与胆怯。

其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获取信息的内容更加广泛,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都在不断地增强。因此,那些未经过系统化学习而积攒的碎片化知识与教师授课的书本知识之间产生了碰撞,促使一些学生在对待学习、对待老师的方式与态度发生了改变,他们在面对教师的“授业”内容时表现较为消极,逐渐拉开了师生交流的距离。许多大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着专业以外的事情,他们参加很多活动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考取很多的资格证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而这些往往不能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这些想法与态度逐渐成为大学师生之间的矛盾,逐渐造成了师生之间难以交流的屏障。

2.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关系之一,同学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然而现有的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常见的一些矛盾也主要集中爆发在同学的交往过程之中。大学生生活是大学生由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如果说校园之外的世界是一个大社会,那么大学则像是一个微型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成员相对固定,相互之间的接触频繁,朝夕相对的同学之间产生冲突在所难免,但是如果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积累起来就会导致同学之间长时间的误会和不和,甚至更严重的情况下,有诱发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据某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介绍,近一半的大学生前来寻求帮助的原因在于同学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内心的冲突与心理的不适。

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人际交往的成员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性,如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等。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同学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许多“蛆龋”。再加上大学生之间空间距离缩小,交往密度高而自我空间相对狭小等特点,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

3.恋人关系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情感体验较为丰富的大学生而言,校园爱情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一课。然而许多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时常感到有很多心灵困境或是心理困惑。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我们将在“大学生恋爱心理”这一章节详细进行展开讨论。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的。全面分析和认识这些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社会、家庭、学校更好地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工作,而且可以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现在和将来的心理健康、幸福生活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通常将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简单地归纳为两个基本点:内因(遗传)与外因(环境)。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无论是我们运用的方法与技巧,或是我们的认知与态度,其实都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在探讨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时,也大致可归纳为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也是我们各种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在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可发现,遗传对于个体的影响无处不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先天的遗传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自闭症的主要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以及交流障碍,而在对自闭症的研究中发现,自闭症在单卵双胞胎中的共患病率高达61%~90%,而异卵双胞胎则未见明显的共患病情况。在兄弟姊妹之间的再患病率,估计在4.5%左右。这些现象表明自闭症存在遗传倾向性。

现实生活中,我们虽不常见自闭症,但是通过观察可发现,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回避以及交流困难等,他们的父母可能也不太善于交际。

(二)环境

著名的行为主义流派心理学家华生曾经用一句经典名言,充分体现了环境决定论理论的内核,他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选择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

人的发展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必不可缺。在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常见到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在附近的森林,往往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的女孩。其中,大的女孩年约7岁,小的女孩约2岁。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事件。

像印度“狼孩”这类野兽抚养人类幼儿的事例并不止一件。1344年,在德国森林里发现过被狼抚养长大的孩子;1661年在立陶宛发现了与熊一起长大的孩子;1627年在伊朗发现了被绵羊哺育的孩子。至20世纪50年代,已知有30个小孩是在野地里长大,其中20个孩子被野兽所抚养。

这类被野兽抚养长大的孩子,在生物学意义上仍然具备人类的特征,然而他们的生活习性却与正常人类相去甚远。印度“狼孩”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她们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起来,夜间潜行。他们吃东西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每天午夜到凌晨三点会像狼一般引颈长嚎。2岁的小女孩一年之后便死去,大的女孩被人类发现后抚养,两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直到死亡也未能真正地学会说话。根据研究者的估计,大的女孩16岁死亡时,她的智力水平只与3、4岁正常孩子的发展水平相似。

“狼孩”的研究表明,脱离社会环境的个体是很难由自然人演变到社会人这一阶段。因此,环境对于个体的发展而言,其作用可以说十分重要。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扩大与人交往的范围,而这些环境因素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1.文化与经济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种形式的新思潮大量涌入,这对于思想观念仍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是极大的考验,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给他们带来了多方面的困惑。另外,大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遵循不同的地方风俗,进入大学校园后,对不同文化、习俗经历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必然面临着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交流困难和沟通障碍。一些大学生进校后喜欢和老乡交往,积极地参加老乡会,其实也是他们逃避因文化差异带来困惑的无奈选择。

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交往渗入到校园,利益至上、权钱交易的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着一部分大学生,这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趋向世俗化、利益化。

2.家庭环境的影响

从来到这个社会开始,人们就开始了社会化交往,而交往的首任对象就是父母、家人,家庭的结构、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内部的和谐程度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和谐、民主、轻松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因为受到环境的熏陶,他们容易形成开朗、豁达、乐观的性格,有主动与人交往的欲望,这有助于其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中取得优势地位。而那些处于家庭氛围不和谐的环境下的孩子,因为处于严厉、固执、保守的家庭环境,更容易产生猜疑、自卑、对人冷漠、仇视等不良人际交往倾向,这对于他们以后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3.学校环境的影响

首先,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仍然很大,大学生为了步入社会后有一立足之地,各类证件的考取成了大学阶段主要的任务之一。主观上来讲,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是有需求有愿望的,但繁重的学业压力,使很多大学生萌生了过多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学业发展的观念,因而缺乏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高校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目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没能真正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课上课下大部分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师生关系明显生分疏远,这也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和迷惑时,不能得到教师有效地指导和帮助的机会。

4.网络环境的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决定了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可以采用匿名或者虚拟的身份,这对真实可信的现实人际交往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果大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世界的虚幻生活,满足于虚拟世界带来的荣誉感、自豪感,这将可能使其逐渐疏远、甚至放弃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网络世界中他们可能能言善辩、思维活跃,但现实生活中他们不善言语、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成为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两面人”,造成这些大学生的心态冷漠、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必将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