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概述(1 / 1)

人际交往是个体通过某些手段进行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在此交往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关系的建立、维持以及破裂等。因此,很多时候也将对人际交往的研究看作是对人际关系的探讨。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关于“人际关系”内涵的界定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标准,一般而言,人际关系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由人际关系狭义的定义可知,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的心理成分构成的,它既有认知成分、情绪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与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的条件;情绪情感成分是对人际交往过程的评价态度,反映了人际交往双方在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行为成分是人际交往双方的外在表现和结果,是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一般情况下,当人际关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协调统一时,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才能达到内外身心的一致与和谐。

人类社会发展本身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人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同社会发生关系。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年轻活跃、受教育程度高,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基础,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预备时期,也是大学生社会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一方面是大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他们适应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与社会融入都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人际交往的意义

(一)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健康是每个个体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人们主要依靠体力与自然界做斗争,于是只要躯体没有疾病,有能力进行劳动,就是健康的状态。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整体性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因此,当今社会探讨健康这一概念时,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水平,而是更加全面地、系统地将个体发展中心理健康水平,适应能力以及道德健康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

一滴水放到大海里才不会干涸,一个人融入社会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必须生活在广泛的人际关系网中,并不断从中获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因此,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

1.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人际交往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曾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①具体来说,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有哪些积极意义呢?我们将从以下三点详细论述。

(1)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引起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

情绪与情感是个体面对客观刺激时,以需要作为中介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由此可见,引起个体情绪情感体验需要具备两个关键因素:刺激与需要。日常生活中个体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某种情绪体验,无论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情绪,追根溯源之下必然能发现引起情绪变化的客观刺激存在,而该刺激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则决定了个体对于该种情绪的体验是积极正向的,还是消极负向的。

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心理距离上的拉近或是疏远,不同的人际关系则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其中,在交往过程中个体所接触的人、事、物就是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而当在心理距离上不断拉近或疏远时,双方能通过交往满足或是不满足各自的需要,由此体验到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情绪变化。例如,如果生活在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彼此信赖,那么此时成员们能通过交往满足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在情绪情感的体验上必然是积极的。若是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与冲突,意见与想法无法沟通和协调时,心理距离会不断疏远,这时成员们的情绪情感体验便会是消极的、负向的。

(2)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个体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一种基本的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得到他人的爱和尊重。这种社会性需要是和吃饭穿衣等生理性需要同等重要的缺失性需要,即必须得到满足不可。如若不能满足,主体将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针对人们幸福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归属感以及与他人交流的需要”。他在研究中指出,拥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学生很少独处,他们和家人、朋友或是恋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稳定,并且花费很多时间与家人、朋友或恋人共处,他们更为开朗、友善,也感受到较少的压力。

(3)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丰富个体的社会角色。

角色,在社会心理学里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角色的获得,是指站在他人立场上,体验他人的角色,了解他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通过角色的获得,个体可以知道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了解彼此的需求。

一般而言,当个体参与的社会活动越广泛,承担的社会角色越多,个体的发展就会越丰富,越全面。例如,当个体跟导师一起学习与研究时,个体承担了一个学生的角色;当兼职做一份家教工作时,个体又承担了一个教师的角色;当帮助他人的时候,个体扮演了一个助人者的角色;而当有了烦恼向朋友或亲人倾诉时,个体又扮演了求助者的角色。丰富的社会角色既能帮助个体了解别人,同时也能让个体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而且,当投入到一个新的角色中的时候,个体很快会感到生活的一种新的意义,对自我成长提出一份新的要求。

2.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疗愈作用

人际关系不仅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治疗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资源。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认为,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各种对于严重的精神障碍治疗以及危机干预中,虽然方式方法不同,技术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支持治疗。支持治疗中,最重要的支持来源则是周围亲人与朋友的关心与理解。

归因治疗领域的研究表明:患者家属的情绪表达(Expressed Emotion,EE)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症的复发。所谓“情绪表达”是指家庭成员在讨论另一个家庭成员的时候常常选择用一种敌意的、批评的方式。例如,当患者家属将患者的病因看作是一种患者可以控制的因素(即认为患者表现出的症状是由于患者自己不努力控制所造成的),患者家属就会较多地使用敌意的、批评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这种不良的交往方式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程度提高。相反,如果患者家属较少地使用敌意的、批评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明显减少。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人们在分娩过程中产生的基本焦虑,只有依靠他人的轻拍、安抚才能得以拯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缓解个体焦虑的体验。心理学家沙赫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他选取了一群女大学生作为被试群体,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被试将被告知,她们将接受比较厉害的电击,但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唤起被试的高焦虑);另一组被试则被告知将接受轻微电击,只会产生发痒或震颤的不舒适感(唤起被试的低焦虑)。焦虑唤起后,全体被试休息10分钟,休息方式可选择独处或是与他人集中一起等待。实验结果表明:高焦虑组选择和他人一起等待的人数占比为62.5%,而低焦虑组选择和他人一起等待的人数占比为33.5%。实验结果说明,当个体感受到焦虑时,焦虑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通过人际交往的方式进行缓解。

此外,良好的人际交往还可以改善个体性格中的一些缺陷。由于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他人的期待和回应往往会成为我们做出改变的动力。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认识他人,得到他人的反馈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由此不断地完善自己。许多心理学研究均得以证实,环境对于性格的优劣性具有塑造作用。日常生活中,劣势性格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团队合作能力逐渐成为衡量大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同学性格孤僻,习惯性地与他人保持距离,独来独往,封闭自己的内心。针对这类同学,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他们逐渐改善性格中的小缺陷,使得他们能更好地生活与工作。

(二)人际关系与个体成功

20世纪30年代,英国送奶公司送到订户门口的牛奶,既不用盖子也不封口,因此,麻雀和红襟鸟都可以很容易地喝到凝固在奶瓶上层的奶油皮。后来,牛奶公司把奶瓶口用锡箔纸密封起来,以防止鸟儿的偷吃。没想到,20年后,英国的麻雀都学会了用嘴将奶瓶口的锡箔纸啄开,继续吃它们喜爱的奶油皮。然而,同样20年后,红襟鸟却再也没有美味的奶油皮可吃,因为它们一直没有学会这种方法。

这种现象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兴趣,他们对这两种鸟儿进行了研究,从解剖的结果来看,它们的生理结果没有很大的区别与变化,但是为什么这两种鸟儿在行为上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后来科学家通过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得到了答案。麻雀是群居鸟类,常常一起行动,当某只麻雀发现了啄破锡箔纸的方法后,别的麻雀就能通过观察模仿从而习得这种行为。而红襟鸟则喜欢独居,它们以圈地为主,因此即便某只鸟儿发现了“秘密”,其他同类也很难知道。

从生活方式来看,“人”是群体性生物,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人际关系在个体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拿破仑·希尔经过20年的不断努力,对包括福特、罗斯福、洛克菲勒等在内的500多位成功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成功=人际关系(85%)+业务能力(10%)+机遇(5%)。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不二要素。

零点调查公司在其发布的《中学生文化研究报告》中指出,体验不到学校乐趣的学生,即使短期内努力取得好成绩,也很难保持下去。在所有可见指标上,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上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产生社会促进作用。所谓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察的时候,活动效率会比单独进行时提高。社会心理学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自行车运动员训练时,单独训练时的速度要比和多个运动员共同训练时慢20%。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营造出高效的合作与交流的氛围,帮助群体成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效率。

二、人际交往的四种模式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伯尔尼根据个体对自己或对他人所采取的态度,将人际交往归纳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

1.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研究中指出,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对比而言,在生命初始阶段由于缺乏一定的自我生存手段,对于周围的人的依赖性极强。成长中在与他人对比的过程中,一些儿童常常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因而产生自卑感,在潜意识中逐渐形成“我不行一你行”的心理模式。这是一种针对自我认知的消极心理状态,持有这种心理模式的人往往对自我的评价十分消极,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感觉自卑与焦虑。

2.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

持有这种态度的个体,在交往中常常将失败与挫折归结于他人的原因,或是将自己看作交往关系中的优越者角色。这类群体看似充满自信,实际上却是过度的心理防御倾向下,用对他人的否定来实现对自我的保护。

3.我不好—你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

这是一种对人际交往双方均持有否定态度的交往模式,交往者在态度与行为上均表现出消极状态,既不愿意接纳他人,也拒绝他人靠近自己。这类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选择远离他人,在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的边缘徘徊,找不到进入关系的入口。

4.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

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的特点是,充分体会到自己拥有一种强大的理性能力,并对生活的价值有着恰当的理解。他们爱自己的同时也相信自己值得他人的爱,能客观的悦纳自我与他人。这类群体在交往过程中,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不断的追求更好的自我发展,对他人的态度更加开放与真诚,能理解与包容他人的错误与缺点,肯定自己也肯定他人,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和谐的精神状态。

以上四种人际交往的基本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念、认知方式、个性特质以及行为习惯等因素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中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均是这四种基本模式的不同程度的展现。一般而言,前面三种模式容易引起人际交往的障碍,不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人际吸引的方式

人际吸引是指个体主观上体验到的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交往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信息和物资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简单来说,人际吸引即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那么人为什么喜欢别人或是被别人喜欢呢?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的研究后认为,人际吸引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1.外貌式吸引

一个人的外貌、穿着、风度、仪表等外表因素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尤其是在初次见面的时候,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其中外表因素尤为重要。大量的研究表明,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使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例如,在实验室向大学生被试出示三张外表吸引力不同的照片,并请他们对照片上的三个人在27项特质上打分,并预测未来的幸福程度。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试对外貌好的给予较高的评价与预测,人们一般觉得外貌好的人聪明、有趣、独立、会交际、能干等。值得重视的是,人们对美貌的人的其他方面会给予积极评价,但如果人们感到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时,反过来倾向于对其实施更严厉制裁。

2.邻近式吸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将喜欢的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对象,并在其中选择交往或合作的伙伴。能够自然而然地相互接触,彼此之间存在交往的可能性,这就成了人际吸引的前提条件。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也正是由相互接触与初步交往开始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熟悉引起喜欢。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熟悉不是引起喜欢的唯一变量,但熟悉可以增加人们对积极和中性对象的喜欢程度。熟悉使人们更容易辨认事物,熟悉的过程本身改变了人们辨认事物和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这种改变使人变得更为积极。

3.相似式吸引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喜欢与自己某方面相似的人交往。正如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一样,人们通常喜欢与那些在态度、价值观、社会条件以及教育程度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这样可以在交往的过程中寻找到更多的共同点,更能相互接纳和认同彼此,这就是相似性吸引。观点、看法的一致性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支持,犹如巴氏吸引律中所描述一般:我们对他人的吸引力,直接根据双方相似态度的比例而定,相似的态度越多则吸引力越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观点与态度的相似性能产生一种“奖励”的效果,这种效果能促进双方的交往,让人际交往双方均能在交往过程中寻求到需求的满足。

4.互补式吸引

这里所提及的互补性吸引是指在相似的基础上,那些我们期待的特质所带来的吸引力。当人际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欢程度也会随之增加。例如,外向型性格的人喜欢与内倾型性格的人友好相处,相互欣赏;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会欣赏那些克服困难求学的学生;依赖性强的人更愿意与独立性强的人交朋友,等等。研究表明,在关系建立初期,相似性是形成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关系逐渐稳定,互补性能在交往过程中不断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强。

5.互惠式吸引

利益是人们交往的出发点,交换是人们交往的有效手段,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于付出与回报有自己的一套运算方式,但最终的归属点一定在于互惠性的存在。在一段关系中,我们不可能永远处于付出的状态,同样也不可能永远在索求,交往双方会在关系的进程中不断修正双方的付出与回报,最终达成平衡,这才是稳定人际关系维持的实质。

四、人际交往的发展阶段

勒温格等人认为,关系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向注意阶段,双方没有产生互动;第二阶段是表面接触阶段,双方有初步的、浅层的互动,但是还没有相互卷入,也就是说没有走进彼此的私我领域,一般的泛泛之交就停留在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是相互卷入阶段,双方向对方开放自我,分享信息和感情。

阿特曼等人提出了社会渗透理论来解释关系发展的过程。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亲密水平。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内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人们根据对交换成本和回报的计算来决定是否增加对关系的投入。阿特曼等人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1.定向阶段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人际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进入一个交往场合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而对另外一些人视而不见,或者只是礼貌性地打个招呼。对于注意到的对象,人们会进行初步的沟通,谈谈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些活动,就是定向阶段的任务。在这个阶段,人们只有很表层的自我表露,如谈谈自己的职业、工作、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看法等。

2.情感探索阶段

如果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两人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如工作中的体验、感受等,并开始探索在哪些方面双方可以进行更深的交往。这时,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是还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双方的交往还会受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制约,比较正式。

3.情感交流阶段

如果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够谈得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的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如相互诉说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讨论家庭中的情况等。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比较自由自在,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

4.稳定交往阶段

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人们就有可能进入更加密切的阶段,双方成为亲密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一般来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关系相当少,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难得一知已,千古知音最难觅”。

五、人际关系的瓦解

每个人都希望永远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长久地享受美好的爱情或友谊。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我们可能需要面对分道扬镳的结局。从人际关系瓦解的过程来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分歧阶段

分歧是人际交往双方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扩大,彼此接纳性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双方在直觉与理解上朝着不利于原来关系的方向倾斜的过程。当分歧出现时,双方情感的融洽程度下降,彼此开始对对方的情感和动机产生猜忌或漠视。当分歧难以解决时,冲突会转移到下一阶段。

2.疏远阶段

交往双方明确感受到彼此关系出现裂痕,沟通质量下降,交往双方力图避免接触,即使偶尔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了接触,在情绪体验上也是消极的。从具体的行为表现上可看出,交往双方明显的有意扩大交往距离。

3.冷淡阶段

冷淡是在交往过程中已经经过了疏远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更多的否定态度和行为。比如,在学校的某个地方,刚好是下课时间,你不想穿过拥挤的人群去向某个同学打招呼,这属于典型的疏远;即使你不和那位同学打招呼,而当他主动走过来想同你说话时,你明显表现出没有兴趣,甚至装作没看见或者没听到,这就属于冷淡。

4.逃避阶段

随着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为脱离痛苦的体验,交往双方会尽可能地相互回避,特别是避免只有两个人在一起的无所适从的窘境。当关系恶化到这一步时,人们往往感到很难判断对方的情感状态和预言对方的行为反应,双方常常具有不友好、敌意和对抗的举动。在这种状态下,人们都有较为强烈的自我保护欲望,对许多原本正常的人际行为产生过敏的反应。

5.终结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际关系双方,在相互关系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折磨下,将相互间的接触视为一种负担,以终结人际交往作为解脱痛苦的方式。这属于人际交往恶化的最后阶段,即交往双方失去联系。交往双方都没有意愿主动重修联系或者重新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阅读】

人际关系SOLER法则

沟通的外部环境很重要,沟通人的面貌也很重要,有谁愿意跟一个满脸苦相的人聊天呢?更没人愿意对着一个呼呼大睡的人畅谈理想。保持你沟通时的精神面貌,你感到舒适,对方也感到舒适,SOLER法则可以表示一种沟通时的姿态。

SOLER的意思是:

S-it表示站立或坐下时要面对对方,让对方看到你的全部;O-pen表示保持自然、开放的姿势;

L-ean表示倾听对方讲话时,身体要微微前倾;

E-yes表示与对方交谈时,目光要与对方接触,不要逃避或东张西望;R-elay表示要放松心态与对方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