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异常是指在认知、情绪反应、人际关系与冲动控制四个方面中,起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现长时间持续存在的执拗与功能损害,且与其文化背景所预期的偏离甚远。这些偏执现象也出现在个人所有相关的社会情境中,譬如家庭、学校、工作、亲友间等,造成自己与他人的苦恼与伤害。人格发展异常者执拗、无法变通,难以适应生活上的变迁或压力,但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异。
一、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问题
人格问题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即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表现为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过度空虚
空虚无聊的生活往往会成为一部分缺少自控力的大学生生活中的主流生活模式。调查发现,这样的学生往往是在依赖性强的环境中成长的。
(二)过度自卑
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否定的情感,往往是自尊心屡屡受挫的结果。这类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客观,往往只看到自我缺点而忽略了自我的长处,不喜欢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否定、抱怨、指责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或夸大自己的不足,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他人,处处低人一等,丧失信心。
进入大学后,这类大学生在与同学对比后发现自己在学习、社交、文体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就陷入对自己的怀疑、否定中,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自卑往往是自尊心受挫的结果,没有自尊心也就不会有自卑感,过强的自卑感往往又以过强的自尊心表现出来。过度自卑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易于使人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远离学生群体的活动。长期过度自卑造成的精神压抑,还可能导致隐匿性抑郁症等神经症。
(三)过度依赖
过度依赖的大学生一般缺少自我意识,独立性极差,过度依赖也是人格幼稚性的表现。
(四)过度虚荣
虚荣心往往与自尊心、自卑感紧紧相连。虚荣心强的大学生一般情感脆弱、多愁善感,过分介意别人的评价与批评,与人交往总有一种防御心理,且常会千方百计地抬高自己的形象,壮大虚假的自我。
(五)懒散
懒散是指一种慵懒、闲散、拖拉、疲沓、松垮的生存状态,是不少大学生为之感到苦恼并难以克制的一种人格发展缺陷,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懒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
主要表现为活力不足,什么也不想做,没有计划,随波逐流;无法将精力集中在学业中,无法从事自己喜欢的事,百无聊赖,心情不爽,情绪不佳,犹豫不决,顾此失彼,做事磨蹭。
处于懒惰状态的大学生往往想得多而做得少,缺乏毅力。大学生想要克服懒惰,应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振作精神,从日常小事做起,并力争今日事今日毕。
(六)偏狭
偏狭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心眼”,表现为斤斤计较、好嫉妒、容不得人等。心胸狭隘往往影响人际关系,伤害他人感情,也常给自己带来烦闷、苦恼,影响自己的情绪以及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于人于己百害而无一利。偏狭人格多出现于性格内向者身上。偏狭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七)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的大学生考虑问题、处理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将自我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属,只关心自己,先替自己打算,不顾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表现为一切以自己为出发点,目中无人,好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甚至自私自利,遇到冲突时,认为对的是自己而错的是他人。他们不易赢得他人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不和谐,易遭挫折。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详见第一章)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在成年后有所缓和。以下几种为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此类型最受人注目,情绪多不稳定,常被一时的冲动性动机支配,发生各种违纪犯法的不正当的意向活动。
(二)戏剧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是过分做作、夸张,通过戏剧性的行为而引起别人注意。情感易变化,且受暗示性和依赖性强,高度自我中心。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孤独、淡漠,几乎没有体验过愉快的活动。对于批评或表扬无动于衷,多单独行动,对性接触毫无兴趣。
(四)偏执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性是过分猜疑和敏感。
(五)强迫型人格障碍
平时常有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过分认真、过分注意细节、过分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过分拘谨和小心。
三、人格障碍的矫正方法
人格障碍的矫正虽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格障碍者,在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可能的限度内,在人格障碍的矫正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反向观念法
人格障碍者大多伴随有认识歪曲现象,反向观念法是改造认识歪曲的一种有效方法。反向观念是指自己主动与自己原有的不良自我观念“唱反调”,原来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则应逐渐放弃自我中心,学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原来爱走极端,现在则学习多方位考察问题;原来喜欢规则化,现在则应偶尔放松一下,学习无规则地自由行事。
采用反向观念法克服缺点的要点是:先对自己的错误观念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反的改进意见,在生活中努力按新观念办事。这种自我分析可以定期进行,几天或一星期一次,也可以在心情不好或遭挫折之时进行。认识上的错误往往被内化成无意识的,通过上述自我分析,就可把无意识的东西上升到意识层次,有助于病人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良人格状态。
(二)习惯纠正法
人格障碍者的许多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破除这些不良的习惯有利于人格障碍的矫正。以依赖型人格为例,人格障碍者实施这种方法有三个要点,一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有哪些事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有哪些事是自做决定的,可以每天做记录,记足一个星期。二是将自主意识很强的事归纳在一起,如果做了,则当做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做;如果没做,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则应要求自己去做。而对自我意识差、没有按自己意愿做的事,自己提出改进的想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三是找一个信赖的人作为监督者,确立一个监督协议,当有良好表现时,予以奖励,当违约时,予以惩罚。
(三)行为禁止法
对于人格障碍者的许多不良行为,可以采取该法。例如,一个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当对一件事忍无可忍而将要发作时,就对自己默念如下指令:“我必须克制住自己的反击行为,让我当即分析一下有什么非理性观念在作怪。”病人采取这种方法后,用理性观念加以分析,怒气便会随之消减,不少原来认定极具威胁的事,在忍耐了几分钟后,会发现灾难并未降临,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无谓担忧罢了。
(四)情绪调整法
人格障碍者多半有情绪障碍。例如,戏剧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夸张,旁人无法接受。病人采用此法前先要向亲朋好友做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提出的看法,应持全盘接受的态度,千万不要反驳,然后扪心自问,上述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坚决予以改进,对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地自我提醒。此外,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对自己的表现作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的不妥之处。这样坚持下去,情绪表达就会越来越得体和自然了。
【阅读】
十大积极心态
(1)执着:对个人和团队目标、价值观坚定不移的信念。
(2)挑战:勇敢地挺身而出,积极地迎接变化和新的任务。
(3)热情:对自己的工作及学习具有强烈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
(4)奉献:全心全意完成工作或处理事务。
(5)**:始终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全力以赴地投入。
(6)愉快:乐于接受微笑、乐趣,并分享成功。
(7)爱心:助人为乐,感恩心态。
(8)自豪:因为自身价值或团队成绩而深感荣耀。
(9)渴望:强烈的成功欲望。
(10)信赖:相信他人和集体的素质、价值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