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一方面,自我意识的分化使大学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意识到以前不曾注意到的关于“我”的方面和细节,促进了自我的发展;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分化也带来了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并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距,导致自我冲突加剧,自我不能统一,从而陷入烦恼与不安之中。具体地说,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具有远大的理想,强烈的成就愿望,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希望。由于大学生几乎都是从家门直接到校门,较少接触社会,理想与现实有一定差距。当他们付诸行动的时候常常发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差甚远。例如,常有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在人际交往中受人喜爱和欢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却怯于在众人面前讲话,讲话时要么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要么满脸通红、不知所云。虽然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差距给大学生带来了苦恼与不安,但是也能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去逐步缩小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但是,如果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长期不能趋近于统一,就会引起大学生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独立意向迅速发展。他们希望摆脱家庭、学校、老师的管教与约束,自己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经济上独立,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遇到的一切问题。但是当他们面临比较棘手的问题时,由于自己能力有限,缺乏社会经验,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对自己缺乏应有的信心。由于他们在心理上不能完全摆脱对学校、家长、老师的依赖,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自主,无法做到人格上的完全独立,因此导致独立意向与依赖心理的冲突。
(三)交往需要和自我闭锁的冲突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友愿望,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信任,盼望能同知心朋友一起探讨人生的真谛,共同分担痛苦、分享快乐。但是,大学生也同时存在自我闭锁的倾向。在交往中,他们常常存有一定的戒备心理,有意无意地与他人保持一段距离。许多人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而是把自己的心事隐藏起来,在公开场合较少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闭锁心理是大学生渴望交往、但又不能得到满足所导致的防御现象。由于交往的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大学生常常陷入孤独之中。
(四)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大学生有较强的优越感和自尊心。他们被称为“天之骄子”,受到社会的赞誉,老师、父母的喜爱,同龄人的羡慕,他们对自己充满了自信。进入大学以后,在人才济济的环境中,出现了新的排序,当发觉自身的优势不再存在或遇到挫折之后,他们就会陷入自我否定之中,怀疑自己、不能接受自己,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五)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由于大学生挫折体验较少,心理比较脆弱,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容易消极退缩,对事业、生活容易失去信心。他们虽然消沉,但是又不甘自暴自弃,依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奋发向上;但是又感到困难重重,内心处于矛盾之中,表现出烦躁、不安与焦虑。
由自我意识发展而引发的矛盾与冲突是大学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方面,自我意识的矛盾使大学生陷于苦恼与不安之中,并有可能影响其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它也会激发大学生去设法解决这些矛盾,以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因此,自我意识出现矛盾并非坏事,因为有矛盾才会有发展,在发展中大学生才会走向成熟。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
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意识还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之中,因而容易出现各种发展的偏差,引起自我意识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自卑与自负;自信的误区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即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不满和否定,目光总盯着自已的缺点、不足和失误,从而遇事就心虚胆怯、逃避退缩,或过分补偿,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过分夸张,拒绝接纳自我,缺乏独立主见,遇事从众,其结果形成的是虚假的、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
自负是一种自我膨胀即过度的自信。大学生虽然有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好强、不甘落后,但如果把握不好“度”的问题。就会“物极必反”,过强的自尊、自信和骄傲、自大、自我膨胀和过度的自我接纳等连在了一起,他们缺乏自我批评,而且不允许别人批评,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盛气凌人。这种人缺乏自知之明,总认为自己对而别人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不能与人和睦相处,容易失败,也容易受伤害。
实际上,自卑和自负是紧密联系的,自负表现强烈的人往往是极度自卑的人。自负心理和自卑心理过强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是不容忽视的自我意识的偏差之一,是自信的误区。
(二)独立与逆反:扭曲的意志
独立意向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然而大学生在摆脱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中,有时会矫枉过正,表现出过分的独立意向。有些大学生把独立理解成“凡事自己来”。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或没有任何依赖他人的需要。其结果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苦挫折,只能自吞苦果。其实,独立并不意味着独来独往,或不顾社会规范、我行我素,而是指个体在感情上、行为上能对自己负全部的责任。一个真正成熟的个体的独立意向是对自己负责任,但不排除接受他人的帮助。
逆反心理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种非理性的产物,是大学生试图施展自我形象,强调个人意志的一种手段。其实质是为了寻求独立、寻求自我肯定,为了抵抗和排除在他们看来压抑自我的那种外在力量,从而保护逐渐形成的比较脆弱的自我,这是青年阶段心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因为如此,青年期被称为第二反抗期。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独立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不能确切地把握反抗而表现出逆反心理。逆反的一般表现是:不分正确与错误、精华与糟粕,一概排斥,其情绪成分很大,方式只是简单的拒绝和对抗,有时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逆反的对象主要是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宣传的观念和典型人物等外界权威,其结果是阻碍了大学生学习新的或正确的经验,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盲目与懒惰:意志的误区
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和朝气蓬勃的年龄段,他们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热情、好奇,总想在各个方面显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学业上有的同学涉猎的领域较广,除必修课外还选修不少其他专业的课程,追随社会上流行的“考证热”,试图在许多方面都有所收获;在参加社会活动方面也面面俱到。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失去目标,这实际上是一种无目标的盲目心理,什么都抓,也就什么都抓不住。这虽非普遍现象,但它会影响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消极懒惰是缺乏目标意识,不能形成积极的理想自我的心态。在大学确有一些学生认为中小学寒窗苦读十余载,如今进了大学,总算解放了,再不愿埋头苦读了。有的人只要求“60分万岁”,有的人面临数门不及格仍然无动于衷,甚至对一切都不感兴趣,自知不对又不去积极地改变现状。
(四)自我中心与从众:认知的误区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自我。由于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优越感和独立性,就比较容易出现自我中心的倾向。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想问题和做事情都从“我”字出发,不能进行客观的思考和分析,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他们常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与信任,人际关系大多不和谐。
还有一些学生,遇事缺乏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表现出过分的从众倾向。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若过分就会阻碍自我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偏差或缺陷,是由他们的身心状况和时代特点所决定的,是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表现,是正常和普遍的。但同时必须加以调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和成熟,从而走向成功。
三、影响自我意识的不良心理因素
(一)过分追求完美
个体对自己持过高的要求,期望自己完美无缺,却不顾自己的实际状况,不能容忍自己“不完美”的表现,对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过分看重,甚至把人人都会出现的、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也都看成自己“不完美”的表现。追求完美之心,是人类健康向上的本能,但过分追求完美,容易引起自我适应障碍。
(二)对现状不满引起心理失衡
个体对自我现状缺乏清醒的认识和估计,并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能力和表现,只看到自我缺点而忽略了长处。有一定的能力,但总担心自己的表现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因而一味否认和回避自我,以保护自己的尊严。这些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严重阻碍个体对自我现状的改善,影响正常的学习及对环境的适应。
(三)受他人期望的影响
个体自身的发展不自觉地受他人(父母、老师或朋友)的影响,如果把他人的期望当成自我的一部分,一旦发现自我的实际情况与他人期望不一致,则产生消极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产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