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模式。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密不可分。对大学生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作息,起居有常,早睡早起,充足睡眠;平衡膳食,坚持吃早餐;科学用脑,实行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用脑过度;选择文明高雅的休闲娱乐方式,娱悦身心;适量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网络沉溺、暴饮暴食、节食瘦身、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不从事体育运动、抽烟酗酒等。
二、培养和完善人格
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正确评价客观事物,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善于管理情绪,情绪反应适度、正常;能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本质是对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的适应,主动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学校生活。
三、投身社会实践,扩大人际交往,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群体交往活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开阔视野,并寻找广泛的社会支持。当面临挫折与压力时,广泛宽厚的社会支持会帮助大学生走出沼泽地,走向开满鲜花的未来。
【阅读】
心理咨询前你需要有什么准备
1.要准备积极主动参与。不能像到医院去就诊那样,把病情向医生一说,就被动地等待医生开药方、配药。在整个咨询过程,来访者必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心理咨询师主要起辅助作用,其作用在于帮助来访者自己面对现实,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2.要确立强烈的求治动机。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要有改善或改变自己某一方面状况的真诚愿望。在去咨询以前,要首先给自己提两个问题,“对自己的现状,确实不满意吗”“我确实愿意在某个方面、某种程度上改变自己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可以去心理咨询;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就很难从心理咨询中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3.建立一个现实而合理的心理咨询的期望。心理困惑、心理障碍不可能像感冒那样吃些药片就会很快康复,它需要有一个过程,要耐心实施心理咨询师的指导计划,切不可半途而废。
4.要打破“凡病须吃药”的老观念。来访者不必非吃药不可(严重心理障碍者除外),“心病还须心药治”,心理咨询师真诚热情的态度,耐心的倾听,坦诚的建议,悉心的指导,是医治“心病”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