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生的最高意义:万物一体的领悟或“我—你”之间的相互回应(1 / 1)

哲学导论 张世英 1110 字 1个月前

1.把一切都看成是使用对象的人只能生活在过眼云烟中

人们常常慨叹世事如过眼云烟,人生没有意义。我以为布伯关于过去和现在的分析可以对这种慨叹起一点消解的作用。

布伯断言,仅仅按照“我—它”公式把一切都看成是“它”(物、对象)而生活的人,是只有过去而无真实现在的人,换言之,一个人如果只满足于把事物当成对象,只满足于在经验中认识物和使用物,那么,他就只能生活在过去,他的生活便是缺乏现在的现实内容的,也就是说,是空虚的、无意义的,因为物、对象总是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的,总是过去式的。只有在“我—你”关系中看待事物或世事,事物或世事才不是过去的,而是现在的,这是所谓现在,不是指通常意义下的时间点,而是指有充实内容的现在,是指在相互关系中永恒现存的东西[1]。“现在源于‘你’的出现。”[2]因此,对于在“我—你”关系中生活的人而言,世事或事物是永存的(现在的),其人生意义是充实的。

2.“我—你”间的相互回应与“我—它”(主—客)间的相互限隔

布伯特别强调“我—你”关系中所讲的“关系”的相互性:“我们不要尝试去削弱来自关系的意义的力量:关系是相互的。”[3]在布伯看来,“我—它”之间,只有“我”对“它”(物、对象)所施加的主动作用,没有“它”对“我”的主动作用。也就是说,“我”对“它”的活动是及物动词的活动,“它”对“我”没有“回应”,“它”完全是被动的。布伯认为,这就表明“我”与“它”之间没有进入“关系”的领域,即没有“相互性”。只有“我—你”才“建立关系的世界”[4],在这里,双方都是自由自主的,双方可以相互回应。[5]

“我—它”既然是“我”对“它”所采取的及物动词的活动,所以“我—它”范畴颇相当于西方近代哲学的“主体—客体”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布伯自己也明确说过,在“我—它”范畴中,“主客间的限隔便建立起来了”[6]。正因为如此,布伯尽管认为在“我—你”和“我—它”中,一说到“你”或“它”,就要说到“我”,但只有“我—你”才能说是一个整体(the whole being),而“我—它”则“决不能说是一个整体”[7]。据此,我在下面谈到布伯的“我—你”关系时,也往往把它表述为“我—你的一体关系”,实际上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的关系。

3.对自然物亦可因人的“仁爱”态度而相互回应

当然,这样划分“我—你”和“我—它”,并不意味着人与草木瓦石之间只能属于“我—它”的范畴,而人与人之间一律都属于“我—你”的范畴。“我—它”和“我—你”之别,不决定于人与自然物的区别,而决定于人对世界万物(包括对人)的态度。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开宗明义就说:“按照人的双重态度,世界对人是二重的。”[8]这就是说,世界万物对人而言究竟是“它”还是“你”,是物还是自由自主的东西,是单纯的及物动词活动的对象还是可以做出主动回应的东西,这要取决于人对世界万物的态度:如果把别人当作被利用的对象和工具,那就是把人当成了“它”[9];相反,即使是一棵树,如果不把它仅仅当作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不仅仅看到它吸收空气土壤的过程以及如何将它加以植物学的分类甚至把它单纯归结为一些数字公式等,而是以“仁爱”、“仁慈”的态度对待它,那么,这棵树就不再是“它”而是“你”,人和树就处于“我—你”的“关系”之中,树对于“我”而言就成了有“回应”、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物”[10]。

4.人生的最高意义在于对人与万物一体或“我—你”一体的领悟

“关系”及其“相互性”,在布伯看来,就是“仁爱”(tenderness,“恻隐之心”)[11]。世界万物本来都处于“我—你”的相互关系中,都是相互回应的,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一气相通”、人与万物一体,这是一种“自然的结合”。把万物看成属于“我—它”的范畴,那是一种“自然的分离”[12]。采取分离态度的人乃是“把自己与同胞的生活割裂成了两个截然分开的领域”[13]。布伯的这些思想是以他的宗教观为基础的,但显然包含有与中国的“万物一体”特别是与王阳明的“一体之仁”的思想相近的成分。人生的最高意义不在于人己分立、物我隔离或布伯的“我—它”公式和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关系”式,而在于对布伯的“我—你”的一体关系的领悟,在于对超越主客关系的“万物一体”的领悟。

[1] Martin Buber,I and Thou,English Edition by Charles Scribner's 1958,pp.8,12-13.

[2] Ibid.,p.12.

[3] Ibid.,p.8.

[4] Martin Buber,I and Thou,English Edition by Charles Scribner's 1958,p.6.

[5] Ibid.,pp.124-137.

[6] Ibid.,p.23.

[7] Ibid.,p.3.

[8] Ibid.,pp.3,31.

[9] Ibid.,p.17.

[10] Ibid.,p.7.

[11] Martin Buber,I and Thou,English Edition by Charles Scribner's 1958,p.28.

[12] Ibid.,p.24.

[13] Ibid.,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