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超越有限是一种长期磨炼的过程(1 / 1)

哲学导论 张世英 1340 字 17天前

1.中国传统哲学的超越之路包含磨炼

由此可见,我们所崇尚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既是高远的,又不是“奥秘的”。这种境界就在现实的、有限的事物之中,就在人与物打交道的具体活动之中和人与人的生活交往之中,就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只要人们不死盯住有限的、在场的东西,而放眼于不在场的东西,认识到不在场的东西也是现实的,是与在场的东西结合为一的,这无限广阔的境界就会出现在当前。所以“奥秘的”境界又是“公开的”——是人人都可企及的,当然,这需要经过艰苦的、长期的磨炼。中国儒家主张“去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即“去智”,在他们看来,这些就是超越有限之路。其实,“私”也者,“智”也者,都是主客二分的产物,人不可能不生活在主客二分之中,不可能没有“私”(非指损人利己之私),不可能不要“智”(关于儒家是否绝对地否认“私”,庄子是否绝对地否认“智”的问题,兹不具论),问题在于既要经过“私”和“智”,又要从“私”和“智”中挣扎出来。“私”和“智”是有限的在场的东西[1],而从中挣扎出来,看到不在场的东西,这就是超越有限,进入无限(再重复一句,这里的无限是指现实中时间之内的无穷进展)。有“私”有“智”而从中挣扎出来,这就有痛苦,有磨炼,所以超越之路意味着痛苦和磨炼之路,高远的境界与忍受痛苦是不可分离的。那种以为脱离红尘、不识不知就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圣洁清高的看法,把“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理解为单纯的悠闲自在、清净无为的看法,是对超越的误解,这种所谓超越,实无可超越者、无可挣扎者,既无痛苦磨炼,也谈不上圣洁高远。

2.黑格尔的“经验”概念的磨炼意义

我在上面所用的“磨炼”一词,其具体意义实指在意识发展过程中获取教训,相当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序言”中也提到过)中所用的“经验”一词的含义。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书最初用的副标题是“意识的经验的科学”,意思是,意识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原先以为是外在于主体的对象或客体,实际上是与主体同一的,也就是说,原先以为是真的,后来才认识到,那种认识是不真的,只有认识到客体与主体是同一的,才是真理。这种认识上的“转换”就叫作“经验”。其实,黑格尔的“经验”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训,教训就是认识到原先以为是真的后来才知道是不真的。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描述的意识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接受经验教训的进程:意识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在其当时,总自以为是真的,后来才知道此一阶段仍然是把客体看作是外在于主体的,因而是不真的,意识于是向前发展到下一阶段以克服这种主客的相互外在性与对立性;但下一阶段自以为是真理的认识,等到后来又认识到此种认识仍然没有克服主客的相互外在性与对立性,意识因而又不得不再向前发展……如此递进,以至最后达到主客的绝对同一即“绝对知识”。我称这一过程为“磨炼”,就是取其不断地接受教训之意。黑格尔是集传统的主客关系思维方式之大成的哲学家,他强调通过意识的“经验”过程或者说通过认识上的不断“转换”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主体与客体的最终的同一,即认识到所谓外在于主体的客体最终是与主体同一的。

3.超越在场是不断磨炼的过程

我们参考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所经过的“转换”过程,或者说“磨炼”,乃是要把死盯住在场的东西的观点,不断地“转换”为与无穷的不在场的东西结合为一的观点。这一过程也是漫长曲折的,而且是永无止境、无穷进展的,因为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万物一体”是无穷无尽的统一体,不是一个最圆满的所谓“真无限”的概念。且举黑格尔所用的杀死他人的野蛮观点到蓄人为奴的观点再到相互承认每个人的独立自主性的观点为例,黑格尔是站在传统形而上学的立场上以此说明主客的对立同一,我则想以此说明如何从死盯住在场的观点发展到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观点。杀死他人的野蛮观点乃是只看到在场的自我,完全抹杀自我存在背后的根源即他人。这种野蛮观点必然会使人接受一种教训:没有他人的生命与存在就没有自我。人们的意识于是发展到蓄人为奴的观点。蓄人为奴虽然是不公平的,但较之杀死他人毕竟在认识自我背后的不在场者方面前进了一步。主奴意识是一种霸权意识,这种人也是只盯住在场的东西,认为权势财富这些眼前的东西是最真实、最现实的,看不到隐藏在权势、财富背后不在场的根源是被统治者、被压迫者,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霸权主义者在社会生活的进展过程中最终也会接受社会或历史的教训与惩罚,认识到他人和自我具有同等的独立自主性,意识的发展就这样进展到“相互承认”、“互主体性”以至人己一体的境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境界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通过不断接受教训和磨炼才达到的。超越之路是艰苦的,需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勇气。

4.人类思想史上对有限性的两次巨大超越

人类的思想史是一个企盼超越有限的历史:原始思维没有普遍性的概念,一切都用有限的、个别的东西来指示。[2]普遍性概念的发生使人们从有限性和个别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是对有限性的第一次巨大的超越。但以柏拉图和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却标志着人类思想对普遍性概念的过分夸大,以致普遍性概念被这类哲学家们不同程度地抬高到超出时间之外和之上的抽象领域,这样的超越最终使哲学变得脱离现实和人生,令人望而生畏。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们批判了超时间、超现实的概念哲学,主张哲学的真理和人生的最高意义与价值就在时间性之内的现实世界之中,但又认为这种真理和人生意义不在于死盯住当前的在场的东西,而在于超越这种在场的东西的有限性,体悟到隐蔽在其背后的与之相联系的不在场的东西的根源性,体悟到在场与不在场的一体性。这种对有限性的超越不是从时间之内的现实物超越到非时间性的抽象概念王国,而是现实世界之内的超越,是不脱离现实的超越,这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对有限性的巨大超越,它使人们的注意力从抽象的天国回到具体的人间,把哲学和人生变得更具诗意。我在本书前面的章节中把前一种超越叫作“纵向超越”,后一种超越叫作“横向超越”。我以为“横向超越”相对于“纵向超越”来说,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更进一步的大解放,探索“横向超越”的超越之路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1] 关于普遍规律和概念之类的“智”是“恒常的在场物”这一点,我在其他许多地方已多次讲过,这里就不再论述了。

[2] 参见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162~17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