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业适应(1 / 1)

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来看,个体的职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职业智能准备期→职业适应期→职业发展期→职业衰退期→职业活动结束期。经过大学四年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大学毕业生正由职业生涯的智能准备期进入职业适应期。能否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直接影响了个体职业生涯的起步质量、运行品质和发展前景,这是每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生活领域的大学毕业生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职业适应的含义

所谓适应或适应性,是指个体表现在取得自身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某种身心活动或学习活动中较为稳定的能力特征,其实质是自然人向社会人的不断转化。适应的能力特征与职业活动结合构成了职业适应。具体而言,职业适应是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和智能结构,与某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相互调整,以达到和谐的过程,从而适应职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

职业适应是劳动者的社会化活动,是个人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人、职业在经济和社会的活动过程中达到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职业适应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角色适应、职业心理适应、生理适应、群体适应、职业智能适应、岗位适应、工作能力适应等。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要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和智能结构,才能适应职业生活的发展变化与要求。

从现实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胜任任何职业,也不是所有人通过教育与职业培训后就一定能满足职业的要求。职业的适应性要从人和职业的两方面看,对人而言,它指人的个性特征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适应程度。对职业活动而言,通常指某一类型的职业活动特点对人的个性特征及发展水平的要求。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基本素质,人在适应职业的过程中,居主导地位并发挥主要作用,而职业对人的要求则是以其不断变化的工种、岗位、技能等要求人与之相互适应。实际上,每个人与所从事的职业之间既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二者之间的适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能在不断磨合过程中达到和谐与统一。同时,人的个性特征与其职业活动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如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好的职业也无法适应,所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培养与强化和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个性特征,对任何人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及其表现

大学毕业生初次进入职场环境,面临着个人的预期、梦想与现实的组织需求之间的接轨,从而产生了职业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困惑症

对如何处理与同事、领导的关系表现得紧张茫然,将学生时代的人际关系的处置方式移用到职场活动中,用学校单纯的人际关系来比拟职业生活中的领导与下属、同事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人随便、不分场合、不会巧妙周旋的人际刻板印象,对自己所谓的“看不惯”、“不可思议”的现象大加非理性的评论,甚至加以否定和痛斥,造成了周围人际关系的困惑与紧张。

(二)自我迷失症

在初始职业活动中,随着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渐行渐远,个人失望和迷茫的情绪也越发浓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活动预期与职业活动实际的差距大。当职场现实中没有出现择业时的心理预设时,失落和不得志就油然而生,在没有办法和能力予以干涉时,这种情绪可能日久弥坚。二是所接受的高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较大,如“课本现实”与“生活现实”的不一致,产生了否定的偏**绪和无所适从的迷茫感。三是理想与机遇错位。受多种因素的作用,个体在职业活动中的目标有时并不能如愿以偿,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当个体将失败归结为能力的强弱或任务的难易时,这些稳定和不可控的因素,使以后的职场生活还会预期失利或失败,成就动机被削弱,自信心遭到打击,不良情绪由此加剧。

(三)失败挫伤症

理论对实践存有张力。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正统的学校教育很难与迅变的社会实践保持一致,这样就导致:第一,要完成单一的学生角色向复杂的职业人角色的转变,是困难重重的;第二,初入职场时的知识、技能很难完全适应工作的需要,可能造成不能如期如质地完成工作任务;第三,由于经过多年的高校学习生活观念、方式的浸**,以及在校期间其他的个人因素的影响,如交友恋爱、挣钱还贷、家庭变故等,导致有意识的自我完善跟不上职业发展需要的步伐。上述情形,对于经历缺乏、处事不足、经验欠缺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会增加他们的挫折感。

(四)情绪压抑症

上述挫折感表现到情绪上,可以概括为:多次失败或自以为是的重大挫折导致个人失落感;对领导指令的绝对服从和接受、完成指派任务的紧迫性而形成层级挤压感;由于生活条件、物质待遇、工作环境等相形见绌而出现攀比失衡感;因个体的知识与技能的较大落差在部门竞争或同事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生发相对贫困感。情绪压抑症以及久而未决,导致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产生职业倦怠或职场沉沦,甚至盲目跳槽、另攀高枝,严重的可能会走向某种极端,如违法犯罪、自我戕害等。

(五)厌职情绪症

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多种压力,超过个人承受程度时,为了寻求自我保护,哪怕是低级的或者是不合情理的自我保护,个体采用的最直接、最简便的应对方式,一般是以厌职情绪和行为作消极对抗,直至弃职而去。对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对人际关系冷漠、不感兴趣,对企业文化活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常怀抱怨、常提不满、常无热情等,是厌职情绪症的常见表现。上述不适应性的表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既表现在心理情绪上的消极颓废,也体现在职业活动中的迷茫压抑,甚至还会伴随产生某些破坏性言行,对职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挫伤。

三、影响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因素分析

(一)学业环境与职业环境的反差

一方面,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脱节,集中表现为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不相适应:教育培养出的智能并非完全是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智能;教育偏重于理论,而市场更需要的是技能;教育以孤立的分数和中规中矩的操作来衡量实效,而职场除了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有绵延不断的创造力和创造的生命力。当学业社会与职业社会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时,由此塑造出来的人才,是很难适应新鲜、多变、充满挑战的职场生活的。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组织关系是松散的扁平形结构,而具体的职场环境是一种“金字塔”形的科层制结构。面对新氛围、新环境、新职业,来自职位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压力不期而至。

(二)职业的理想期望值与职业活动现实的矛盾

大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理想化、完美式的教育,它既给学习者带来了进入社会的美好憧憬,也同时把一种尴尬——美好憧憬与严肃的社会现实的冲突,无情地暴露在他们的面前。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当两者的矛盾不能顺利地进行自我调节时,职业活动中的烦恼、愤懑、失望、焦虑,便一同被显露出来。

(三)学业成绩与职业能力的矛盾

成绩好并不代表能力强,学业成绩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并不是必然地、完整地转化为现实的职场智能的。当前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学业能力的考查和评价仍然局限于纸上谈兵式的各种机械考试,且被测评的内容绝大部分又是课本上的知识、技能,至于方法性、变通性、创造力、想象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谓的知识以外的能力则罕被提及,这在根本上曲解了高等教育之旨趣,使得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能力与实际的职场要求发生了明显的对抗,如眼高手低者有之、夸夸其谈者有之、守旧抱陈者有之。

(四)个性特征与职业角色需要冲突

良好的个性品质能推动人们去从事并坚持某种活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浓厚的兴趣、笃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远大的理想是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保证。反之,个性特征中那些诸如不和谐的气质和不良的性格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人际交往和发展潜力,因为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是希望它的员工在个性特征上与工作岗位性质和企业文化特质保持和谐一致。职业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的内部环境与职场外部环境产生了对立,因此消除对立、融洽两者关系、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对于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大学生职业适应的要求

职业适应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过程。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失败,必然体现为某个适应过程或适应环节的中断或断裂。因此,了解职业适应的一般规律与特点,找出其中的断裂环节,并进行“修补”和完善,是大学生职业适应的根本要求。

(一)关注个人职业发展情况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北森测评网与新浪网策划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人第一次选择工作时是盲目的,有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而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正确的职业选择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来决定,调查中只有11.1%的人根据兴趣爱好,6.4%的人根据未来发展选择职业岗位。美国杜邦公司副总裁卡尔夫说:“在我看来,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先就业后择业”,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职业适应的障碍。因此,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危机,了解自己的行为风格、工作方式,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将要为之奋斗的行业。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工作,由于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机遇、能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一时难以选择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培养自己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兴趣,兴趣是促使自己积极进取的动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较好地克服职业上的不适应。另一方面,加强学习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技能,使自己在职业岗位中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按照职业适应过程的一般规律与特点要求,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

职业适应因人而异,职业适应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奋好奇期。大学毕业生初进职场,对职业活动充满期待和向往,这其中暗含着失望和冲突的风险,往往是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特别是对职业活动的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必然导致职业适应问题的产生。第二阶段:矛盾冲突期。在当初的幻想或者是单方面的不切实际的理解以及工作中的其他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产生的角色冲突、人际关系冲突以及工作预期与现实能力等冲突,使大学毕业生暂时处于矛盾、痛苦之中,并渴望能积极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是职业适应的关键阶段,它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产生,一是矛盾与痛苦切断了准职业人对寻求问题解决的信心和意愿,转而消极对抗、颓废沉沦或者中断职业。二是以积极心态应对困难,经过职业人自身的学习、调适,逐步向职业活动需要靠近,逐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这也就是职业适应的第三阶段调整平衡期。第四阶段:稳定发展期,经过准职业人自身多次学习和反复调适,能基本上积极主动地适应工作变化,能自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取得实效。在职业适应的第一阶段,大学毕业生在兴奋之余,应该合理地调整职业期望值,学会把个人能力与职场环境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要做好可能遭遇困难和矛盾的心理准备,多汲取他人经验,特别是向有经验者虚心请教;在矛盾冲突期,理智和积极的心态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看到困难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多从自身角度分析原因,而不是埋怨和迁怒,更不是以极端的情绪来宣泄不满和躲避。在调整平衡期和稳定发展期,大学毕业生既要学会利用自身智能和环境资源理性地、科学地解决现实问题,还要善于总结,在总结提升中不断完善心智,提高职业修养,使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职业人生价值。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相互交往所建立起的联系,反映在群体活动中,是指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拒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遵循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所形成的融洽的集体关系。一个人仅有过人的才华不足以获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下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并获得事业的成功。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人格品质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也会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具有热情、开朗、真诚、自信等性格特征的人容易受到欢迎;而冷漠、封闭、虚伪、自卑的人容易被人疏远。因此,严于律己,加强修养,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应从以下方面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虚心学习,尊重他人。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使彼此不同的人结为一个共同的群体。到了新单位,尽管每个人秉性各异、爱好不同,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因为他们都可能掌握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娴熟的业务技能,要像尊重老师那样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感情,虚心向他们求教,不自恃清高,不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在互相交往中尊重他人,并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赢得他人的尊重。

2.平等待人,不厚此薄彼。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同事,不要以职务的高低、工资的多少来决定对待他人的态度;不要亲近一部分人,疏远另一部分人;不要认为某人对自己有用就打得火热,某人暂时不用就疏远不理;不要见了上司就点头哈腰、满脸堆笑,见到一般同事就置之不理,甚至冷若冰霜;不要卷入是非矛盾,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尽量与所有同事发展平等互助的友好关系。

3.热心助人,勿见利忘义。同事间的相互帮助,既可以锦上添花,更应当雪中送炭。当别人有困难时,应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予帮助,绝不能袖手旁观、坐视不管,更不能落井下石、见利忘义。要淡泊名利,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做有损人格的事,只有热心帮助他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也只有热心助人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扬,才会于无形中赢得别人的好感。

4.诚实守信,不贪图虚名。诚实,就是真心实意、实事求是,不三心二意,口是心非,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诚实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守信,就是恪守信用、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不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诚实守信,才能在交往时互相了解、肝胆相照、互相信任。在交往中,即使发生一些误会,只要诚实守信,误解也会冰消雪融,和好如初,有了矛盾,彼此真诚,也能互相谅解,互相容忍,甚至和解。

5.主动随和,不曲高和寡。谦虚随和、平易近人,会给人一种较亲近的感觉,大家会乐意同其交往,彼此之间愉快舒畅。切忌孤陋寡闻而又自命不凡,古语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交往少,就会学识陋、见闻少,只有主动交往才能获得各种知识,找出自己的不足,才能学到别人的优点,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

6.律己宽人,不心胸狭窄。律己,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不挑拨是非,不猜疑嫉妒,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当自己受到委屈或误解时,要胸怀宽广,克制自己的感情,冷静处理。当工作出现失误或过错时,要勇于剖析自己,主动担负责任。宽人,就是要与人为善,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不苛求他人,多一些谅解和理解,理解是建立感情的桥梁,是培植友谊的土壤,同事做错了事或造成一些失误,要善意地指出,多给些帮助,要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指责。

7.服从领导,不无理抗上。一个单位或一个组织的工作运行,主要是通过下级服从上级的有效机制来完成的,下级对上级的无理拒绝,将使运行机制遭到破坏,工作无法进展。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不仅要尊重同事,更要尊重上级,自觉服从上级的指挥,听从上级的工作安排,对分配给自己的工作,能完成的要提高效率,保质保量;难以完成的,最好单独找上级陈述理由,不要当众拒绝,要维护上级的威信,要善于向上级学习,在工作上和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并力求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四)主动提高自己

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对单位的工作模式还没有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还不完全具备工作中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能力,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1.提升自己的“含金量”

作为一个职业人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持续专注的练习,我们都学过卖油翁的故事,他可以熟练地通过铜钱中间的小孔将油灌入容器,当人们问及他如何达到这一境界时,他说了一句“无他,唯手熟耳”。卖油翁的例子正说明了核心能力的提升要依靠持续专注的练习,从而做到熟练,直至精益求精。大学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的初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例如:工作中需要哪些技能、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及解决办法等,要在工作中加强学习锻炼,大胆实践,虚心求教,并善于归纳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或行家里手。

2.积极主动地工作

用人单位、知名企业及职业间激烈竞争的态势表明:职场上最受欢迎的员工不是那些等到老板交代才去动手做事的人,而是那些不必上司交代,就能积极主动做事的人才。为此,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主动地工作:一是克服依赖性,增强主动性。在工作岗位上,领导与同事都欢迎热情主动的新同志,只是被动等待的人,是不受欢迎的,这样的人在工作上也是不会有好评的。性格上的差异,与工作上的主动性是两码事,在职业工作中能否发挥好主动积极性,不能片面强调个人的性格问题。二是提高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责任感。每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规范与职责,对该岗位工作人员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遵守这些规定,就是具备职业道德的表现,模范执行这些规定则是职业道德高尚的表现。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要“干一行、学一行、精一行、不愧对一行”,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三是敢于面对困境,具有克服困难和正确对待挫折的勇气。进入一个新的职业岗位,融入新的人际环境,面对许许多多新的工作要求和新的面孔,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是自己能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想办法克服困难和摆脱困境,如果遇到一点点困难就一蹶不振,那就是一个失败者。四是业务上追求精益求精,具有学无止境、努力奉献的追求心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所有的职业岗位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增加了新的内涵,不学习新技术、不更新旧知识、不建立新的理念,很难适应岗位需求。因此,要想在职业岗位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必须要求自己养成学习的习惯,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与技能,充分认识业务上学无止境、精益求精的重要意义。

(五)缩短试用期

一般来说,每一个新参加工作的人都有一段试用期,在试用期间,用人部门和试用者本人都可以在职业实践中相互了解,用人部门全面了解试用者的才智、能力、劳动态度、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水平等,试用人员可以在此期间了解单位情况、工作性质、人际环境、自己能否胜任岗位职责等。在试用期结束时,双方都有权继续或终止这种关系,或重新签订合同,成为正式聘用人员;或单位拒聘,试用者另谋高就。如何缩短试用期,争取试用期结束时能继续留在该部门工作,是大学毕业生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1.树立良好的仪表形象。人的形象与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的工作绩效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长期不能转变,所以,到一个新的岗位,应十分注意自己良好的仪表形象。一是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对人们之间的交往、态度等都有一定的影响。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和工作,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出于正确的目的和良好的动机,学会与他人初次交往的技能,就可尽早获得他人的信任,投入良好的合作。二是礼貌待人。初次进入工作环境,对正在工作的领导与同事应有礼貌,该打招呼时要主动向大家问好。当领导向同事们介绍自己时,要起立向大家点头致意:当领导一一介绍同事们的姓名时,要努力记住他们的特征和姓名,尽快记住他们各自所在的工作位置。平时在与领导和同事接触时,要相互尊重,热情友好。说话与行为动作注重文明礼貌,掌握尺度,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三是愉快接受任务。对上级交办的任务要愉快地接受,努力去完成。对自己不熟悉或从没做过的工作,要勇于大胆尝试,如实地回答自己要边实践边提高,不能简单地回答说“不会”,予以回绝。在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及时向主管上司汇报工作进程,遇到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无法继续进行工作的情况时,要尽早找领导说明,不要贻误时间影响工作进程。四是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工作负责,不能敷衍了事,完成任务不马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特别是有些职业岗位是关键性的,责任重大,绝不能在上班时间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工作质量评估要实事求是,不虚夸、不遮掩,踏踏实实,讲求实效。

2.迅速适应新的工作。职业选择过程中,人们已经考虑了自己的优势和长项,应该说进入职业工作岗位之后,有一定的“先天”条件,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工作。但是,实际情况与工作有关的因素很多,一般都有一个适应阶段。一是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习,采取急用先学、就近学习、虚心请教的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对需要比较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的内容,可以制作一个计划,逐步补上。二是积极投入,勇于承担职责。许多事例证明,在早期职业选择过程中,没有花费多少心思的人,不会珍视自己的选择,也不会努力去适应新的工作,更不会使自己得到许多改变与发展。努力去承担职业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就会加快对新工作的适应,在艰巨任务面前,总是采取逃避态度,采取观望态度,不仅谈不上适应问题,从根本上就不可能提高工作才干。三是进行环境适应的调整。所谓环境适应,包括工作环境、人际环境、自然环境、物质条件等。首先,对职业工作性质及自身在该工作中的位置要摆正,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其次,对物质条件方面适应的调整,比如,原来上学时学习或实习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场所、手段等与现工作岗位上的物质条件差距较大,或是较差,或是更好,都有一个不断调整自己适应能力的过程,应尽快对这些新条件加以适应。最后是人际环境适应,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其自身的组织特点、工作风格和职业习俗,在参加工作试用期间,应学会观察、了解,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向与自己工作联系较多的同事询问,然后采取适当态度对待。

3.不要轻易放弃工作机会。试用期间,是双方相互了解和考察的过程,也是让自己试一试能否胜任该职业岗位工作职责的过程。只要努力在试用期间培养和锻炼自己,虚心学习,在实践中证明自己具备工作才干,树立坚定的自信,就能顺利度过试用期。只要试用部门能留用,一般来说,不要轻易拒绝而离去。“跳槽”的现象很正常,但是,是不是跳了槽就一定有新的发展呢?这需要认真考虑,要和你自己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联系起来整体考虑,还要看放弃了原有的职业岗位,能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条件和理想的位置,这种调换是抓住新的机遇了呢,还是失去了你原有的发展机遇,应深思熟虑,行动慎重。目前,“减员增效”已成为用人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下岗人员面临再就业的选择,需要重新寻求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他们在下岗、求职、再就业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青年学生借鉴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