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这个大舞台,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客观地承担着多种角色。因此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积极、主动、正确的态度认知、了解新的角色,踏上新的征程,对于帮助即将离开校园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及早适应社会、走好职场第一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角色”一词其本义是指演戏的人化妆后扮演的戏剧中的人物。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它是社会群体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社会角色是社会赋予人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它由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行为规范构成,反映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代表了每个人的身份。在社会生活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享有不同的社会权利,履行着不同的社会义务,遵循不同的社会规范,在此期间总是担任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二)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
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因为作为学生和作为职业人,两者的社会权利与义务是不同的,所代表的身份也有着根本的区别。
大学生是学生角色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群体。在大学期间,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掌握各种生存技能,发展智力、求学成才是关键任务。虽然大学生已经开始享有绝大部分的社会权利,也需要履行同等程度的社会义务,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接受教育、完成好学业,为今后投身社会工作储备能量。在经济能力方面,由于这一时期主要还是以学习为主,生活重心也主要局限于校园环境,因而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没有完全独立的经济能力,经济来源仍然主要依靠家庭。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学校园是众所周知的一片净土,无论是同学朋友还是师长,大学生几乎都不需要过多的顾虑与防备,可以自由地畅所欲言,可以不带任何伪装地表达自我和展露情感。
与学生角色相比,职业角色就复杂得多,也更加具有个人色彩。所谓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并能够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一类群体。一个完全的职业者,最主要的社会职责就是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发挥专业知识和能力,为社会服务并同时获取自我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与学生相比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甚至是成本和风险的责任。在经济方面,进入职业角色就意味着经济的独立,没有理由再依赖家庭和他人的帮助,这也是职业角色比学生角色更加具有功利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际关系方面,职业角色要承担更为复杂的人际交往,而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相对于学校要复杂得多,也更为微妙,对生存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做好角色转变准备
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转变准备主要包括毕业前夕的角色转变准备、试用期内的角色转变准备两个阶段。
(一)毕业前夕的角色转变准备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面临角色转换的过渡期,也就是从签订就业协议到进入工作单位这一时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毕业生转换角色的重要阶段,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的同时,就预示着开始迈进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变的第一步。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学生大部分的课程已经学完,学校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毕业生的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许多毕业生难免出现这样的心态:大学四年的努力在签就业协议的那—瞬间尘埃落定,不用上班,不用上课,人生突然失去了目标,不知道该如何打发这段空闲时间,感觉很空虚,一些人难免把这段时间当成“最后的疯狂”,完全放松,甚至放纵。其实,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对于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提高都是最为理想的。因此,毕业生应该加倍珍惜从就业协议书签订到毕业离校这段时间,根据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调整心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能力基础,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职业角色。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有密切联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学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不一定涉及特定岗位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毕业生步入职场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他们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整个知识结构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进行非智力因素技能的训练,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大学毕业生智力上的差距不大,而非智力方面的技能却是影响毕业生择业、就业和创业的重要因素。毕业生要敢于表现自己,充满自信,在公众面前不畏首畏尾。一个热情真诚、落落大方、出口成章的人往往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因此毕业生应该加强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适时表现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诚恳,不卑不亢,自信而不倨傲,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做到争而不伤团结,赛而不失风格,获胜不忘形,失败不失态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更能赢得单位和同事的认可和赞誉。
(二)试用期内的角色转变准备
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期考核,考核合格之后才能转为正式人员。在校期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自由支配时间较多,节奏也比较缓慢,压力较小;参加工作后,特别是在试用期内,毕业生往往被安排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去锻炼,而且工作繁忙,时常加班加点,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加剧角色冲突。为此,大学毕业生应该重视试用期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利用试用期努力学习岗位所需知识,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在试用期内要展现良好的自我形象,诚信待人、有责任心、重视与同事的合作,尽快融入所在团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以下几个方面是试用期内大学生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重视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它不仅仅是让新员工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熟悉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更重要的是通过岗前培训来强化团队意识与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岗前培训可以直接反映出新员工的素质高低,所以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并依此择优录用,分配岗位。因此,毕业生一定要重视岗前培训,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努力把握好这样一次充实自己、表现自己和提升自己的机会。事实证明,很多毕业生就是因为在岗前培训期间显露才华、表现出色而被委以重任的。
2.善于展现自己的优势。大学毕业生因为掌握新知识和理论而受到同事的青睐和尊重,但为此也使一些毕业生与同事之间容易产生一定的距离。因此,大学生在同事面前一定要表现得谦虚、随和,在学习同事丰富经验的同时,适时适度地展现自己的才能。例如:可以利用工作机会,特别是当同事在工作中遇到麻烦时,以谦虚诚恳的态度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商讨,共同解决问题。也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多与同事沟通交流,在交流中让同事了解你的为人和性格,拉近与同事间的距离,切忌自倨自傲。
3.树立工作的责任意识。大学生对未来都有美好的期望,都想在事业上大干一场,建功立业。但是多数人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一般不会被委以重任,而是先从最简单的辅助性工作做起,这也符合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但是,有不少人凭着对工作的新鲜感和学识上的优越感,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对一些工作不愿意干,甚至开始闹情绪。其实,这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对于任何一项工作,不仅要有足够的热情,更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经验和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长期地积累和训练。因此,不论责任的大小、职位的高低,大学生都要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对待,圆满完成。工作中越怕出错越容易出错,在心情极其紧张的状态下工作,容易影响思考和判断力。所以,作为职场新人要放开心胸,放松心情。不熟悉情况,不了解环境需要,难免会产生误会,甚至工作失误。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积极主动去面对问题,努力找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把所有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做得好的,做得不好的,当作一个学习提高和积累的过程。
4.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识,总想在工作上尽快做出成绩以证明自己。为了博得领导和同事的好感与肯定,过分追求工作的结果,心浮气躁,沉不下心踏实工作。工作过程上遇到了问题和困难,无法客观冷静地处理;不能正确地对待工作的得与失,怕事、怕挑担子、怕担责任。要么过分自信、恃才傲物;要么过分谨慎、畏首畏尾,无法心态平和地面对工作,这样必然无法很好地胜任工作。因此,刚入职的毕业生必须摆正心态,从工作的客观存在去研究工作的规律,对待工作不唯书、不唯上,着眼实际,实事求是地对待工作。冷静客观地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与领导和同事交流沟通、不卑不亢;放低身段、放平心态,踏踏实实地工作,尽快地融入新的环境中,在工作中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三、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
社会角色的转变是对个体的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动态描述。人的一生中职务或职业生涯在不断变化,因此社会角色也随之变化,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这个过程称为角色转变。一般来说,进入角色包括了下列行为过程:获得承担某个角色的认可;表现出扮演这个社会角色必需的社会品质和才能;本能地或积极地从精神上和行为上完全地投入这一社会角色。择业的过程就是选择新角色的过程,新角色的获得就使得角色转变成为可能。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成功完成角色转换的前提,就是要从知识结构、心态、生活和工作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准备。
(一)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虽然大学毕业生拥有先进的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知识结构不够完整。任何一个毕业生都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各种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往往是综合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要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工作,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完善和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正视自己
大学生刚走出校门,不能狂妄自大,不能自恃清高。因为初入职场,对社会和工作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就易产生不安和焦虑,失去自信,失去拼搏的勇气。面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毕业生应该客观冷静地处理,调整心态,降低心理预期,摆正个人位置,将自己的目标与现实结合起来,踏踏实实,找到自己的定位点,认识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与人生。
(三)独立规律地生活
在大学生活期间,经济上依靠父母供养,生活上有学校管理,学业上有老师指导。工作后,面对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的情况下,毕业生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处理工作与生活的事宜。同时,刚入职的毕业生特别是远离家乡或读书所在城市的地方就业的同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难免有无助、失落与孤独之感,毕业生应积极调整心态,学会享受孤独,因为,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学会在独处中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提高个人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总之,毕业生独自面对工作生活的时候,要积极主动调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尽快适应新环境,开始新生活。
(四)踏踏实实地工作
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要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端正工作态度,放平心态。在实际工作中要杜绝好高骛远、挑肥拣瘦、消极怠工的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导致个人在单位同事间的形象固化,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极有可能被边缘化。因此,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该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重视细节,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厚积薄发。
(五)提高自我决策能力
决策力是现代社会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毕业生刚进入职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问题,这就涉及如何决策的问题。决策的过程包括收集信息、评估,最后作决定,而决策是靠个人的思维能力、观念和做事的方式来支持的。
1.思维能力。这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思维能力强的人能够独立思考,并在各种复杂繁多的日常事务中选择最重要的去完成。敏捷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工作效率,而思维能力的强弱不是先天决定的,可以通过科学训练提高。
2.更新观念。如今,我们提倡沟通、理解,其基础在于相同的观念。我们常常说的“代沟”,就是因为家长和孩子观念差距太大,导致沟通不畅。此外大学生就业难也是观念问题,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毕竟还是经历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激烈竞争,然后“挤进”大学校门的,总是会有一种“人上人”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也就必然会提高自己对工作的预期。在面临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时,如何调整心态,在期望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这就要求毕业生在人生观念、价值观上能适时调整预期目标。
3.做事方式。做任何事情都有方式,方式是有系统、有原理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只有按事物的本身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不能急于求成,要潜心研究,掌握工作方式、方法是关键。只有具备了敏锐的思维能力、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正确的处事方式,才能提高一个人的决策能力,以便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