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 选择朋友就是选择成功
名人导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本节要点
交友要交良师益友;什么样的朋友最可交;志同道合才是真正的朋友。
故事案例
1.交友要交良师益友
曾国藩曾说:“网结天下,雀无所逃。”可见其交友之决心、信心,也由此说明他把结交朋友视为“一生成败之所系”。
《史记》说:“不知其人,视其友。”这都是真真切切的经验之谈。虽然你是好人,若是交了坏朋友,也不得不时常防备别人也把你当成坏人,于是影响了自己的事业,或是无辜坏了自己的名声。由于交友对于人一生贤良与否的深刻认识,使曾国藩更加自觉地去接近那些品学兼优的朋友。
他在写给家里的书信中,曾介绍过当时所结交的部分朋友:
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唐鉴)先生、艮峰(倭仁)前辈,以及吴竹如(吴廷栋)、窦兰泉、冯树堂(冯卓怀)数人;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惠西(邵懿辰);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汤鹏);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王锡振)、朱廉甫(朱琦)、吴莘畲(吴尚志)、庞作人(庞文寿),此四君者,皆闻余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深浅,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京师为人文渊的,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人,恐徒标榜虚声,盖求反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
从曾国藩的话中,不难看出他谈起良师益友时是多么兴奋!良师益友在曾国藩的事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曾国藩所交益友,对他的人生及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给他出谋划策者,有赏识提拔者,有危难之时两肋插刀者,从各个角度烘托着他的事业。因此,他比别人更深刻地体会到: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好的朋友可以患难与共,痛痒相关,呼吸相顾,相互砥砺,不仅可以成为情感的慰藉,也可以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石;坏的朋友将会把你引入歧途,甚至带人鲍鱼之肆,成为一生的疼痛。曾国藩则很会择友,深刻领悟到了人生择友的重要性。
2.什么样的朋友最可交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和我们结交成朋友呢?曾国藩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这样说:
佘在金陵与沅叔(曾国荃)相聚二十五日,二十日登舟还皖,体中尚适。余与沅叔蒙恩晋封侯伯,门户太盛,深为抵俱。尔在省以谦敬二字为主,事事请问意臣、芝生两姻叔,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十六日出围,十七八日拜客,十九日即可回家。九月初在家听榜信后,再起程来署可也。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此嘱。
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系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也就是结交朋友的好坏,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一个人在世上交了几个好朋友,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砥砺上进,则生活和事业可以有好的局面;若交几个坏朋友受到坏习气的影响,生活和事业也就会被坏的氛围笼罩。所以一个地区、一个时代人才辈出,是这一地区、这一时代的人聚在一起,相互激发,相互砥砺,才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
(1)忠义血性之人
什么样的朋友最可交,当然是忠义血性之人。这种类型的人心地坦诚、肝胆相照,他不一定会像某些人一样甜言蜜语,不一定会让你处处开心、时时舒服,但危难之时则可以拔刀相助,为你赴汤蹈火。曾国藩结交的江忠源就是这种类型。江忠源,字岷樵,湖南新宁举人。在北京经郭嵩焘引见,与曾国藩成为了朋友。第一次交谈过后,曾国藩就对郭嵩焘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节义死。”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可以说是众人惊疑。日后江忠源果真成了湘军的得力干将,曾国藩称赞他为“儒文侠武”。
曾国藩以有血性、有胆识,与江忠源成了好友。最后,江忠源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交友有信,与士卒同甘苦,临阵常居人先,死生患难,实可仗倚”。
还有,曾国藩结交的陈源衮,虽然陈源衮有时心地高傲,让人难以接受,但他却是一个有血性、有胆识的人。有一次,陈源衮病后,曾国藩几乎天天去看望,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守护在他的身旁。之后,陈源衮做了知府,也为曾国藩的事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2)结交胸有大志者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国藩从北京写信给其弟:
至于家塾读书之说,我亦知其甚难,曾与九弟面谈及数十次矣。但四弟前次来书,言欲找馆出外教书,兄意教馆之荒功误事,较之家塾为尤甚,与其出而教馆,不如静坐家塾……同学之人,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兄尝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
曾国藩告诫其弟,身边的那些同学朋友都是些平庸、卑微、胸无大志的人,又最喜欢取笑人,家乡没有朋友,实在是第一等恨事。嘱咐他,“只获取明师的益处,别受恶友危害”。又说:“整日与平庸、鄙俗的人相处,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心窍被堵塞太久了。”给其子曾纪江的信中说:“选择朋友是人生第一要事,必须选择志趣远大的人。”
曾国藩在赴京科考途中在长沙认识了“少有志节”的刘蓉,又通过刘蓉认识了胸怀壮志的郭嵩焘,于是三人“欣然联欢为昆弟交”,果不其然,三者均成就了事业。曾国藩手下也因此群雄影从。
(3)学富五车者
曾国藩结交的刘传莹、何绍基、罗泽南等都是学富五车的人。
其中,刘传莹,字椒云,湖北汉阳(今武汉)人,当时为国子监学正,精于汉学、音韵、考据学,对舆地亦有深研。尤其是考据、舆地之学深有造诣,而且无汉、宋门户之见。刘传莹专攻古文经学,精通考据,是曾国藩的好友,交往中大大弥补了他古文字上的不足。
其次,就是何绍基。何绍基,字子贞,清代书法家,他博取众家之长,十分勤于临习,并精通经史、小学,旁及金石文字,论诗推重宋代苏轼和黄庭坚。其诗作除山水风景诗较有艺术感染力外,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不多。其中《金陵杂咏》绝句四十首,对清军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时焚掠行为有所揭露,但攻击太平天国和颂扬湘军及曾国藩之作亦复不少,因此曾国藩常与之来往。
还有,罗泽南也是一个“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忧无术以济天下”者,曾国藩十分敬重他,常在信中表示敬慕之意。后来罗泽南带兵征战,立勋名于天下。
还有很多好友,也正是这些好友使他在京城的名气大增,树立了声望,扩大了视野。这也是他发达的重要原因。
(4)品德高尚者
在曾国藩看来,“相交可知人”、“习俗可染人”。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一生之成败,皆关乎之贤否,不可不慎也。”因此,曾国藩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朋友,如欧阳兆熊等。
3.志同道合才是真正的朋友
《说文》中说:“朋友,就是感情的象征,志同道合就可以结为朋友。”《易经》上则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以说,志同道合的人,就会结成真心朋友。孔子曰:“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交正人君子为朋友可以说是一生的幸福,交邪恶小人为朋友可以说是一生的祸害,所以交朋友不得不慎重地选择。
择友之道看似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则难。一些人被甜言蜜语的小人灌得昏昏欲醉、飘飘欲仙;一些人唯恐忠义血性者夺其位、害其命;一些人生怕才高八斗者使其光彩暗淡;一些人重才不重德,或者不识德。
观察一个人一生的道德与事业,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智慧点评
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像曾国藩一样相交以诚、与人为善、大度宽容、胸襟坦**,不苟求于人。这样一来才能使自己的事业人才辐射、兴旺发达。在困难时有出谋划策者,在危难时有两肋插刀者,在发达时有豪杰俊雄之士。曾国藩的成功之路足以证明“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No.15 必须亲近良友
名人导语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
本节要点
与刘蓉交谊笃厚;与郭嵩焘肝胆相见。
故事案例
“人至察则无徒”,曾国藩待人宽厚真诚,这也正是他能广交诤友的一个重要原因。像郭嵩焘、刘蓉、罗泽南等一大批人,为曾国藩出谋划策,为他帮了不少大忙。
1.与刘蓉交谊笃厚
当年,刘蓉少有志节,不肯随时俯仰,年近三十还未曾中过秀才,但当时的县令朱孙诒非常看重其才华,于是私下里让他的父亲带他就试,举为首名,成为始补生员。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初次相识刘蓉,相语大悦。随即与郭嵩焘、刘蓉三人拜帖订交为兄弟。以后曾国藩又多次拜访这位乡贤,十分亲近。
道光十九年(1839年),刘蓉闲居在家,曾国藩从京会试归里时,曾专程到乐善里去看望他,勉励他攻读史书,勤奋写作。几年后,曾国藩在京收到他的一封信,见其学业大进,激动不已。
他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初三的日记中写道:
昨日接霞仙(刘蓉)书,恳恳千余言,识见博大而平实,其文气深稳,多独到之言。一别四年,其所造诣已臻此,对之惭愧无地,再不努力,他日何面目见故人也!
道光三十年(1850年),刘蓉养晦深山,将其室取名“养晦堂”,曾国藩得书后,欣然为他作《养晦堂记》:
吾友刘君孟蓉,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继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日“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曾国藩对刘蓉性格的刻画,足见两人交谊笃厚。此外,曾国藩还作《怀刘蓉》诗,使他对刘蓉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诗中云:
旧日怀刘子(谓刘蓉),时时忆郭生(郭嵩焘);我思意何属,四海一刘蓉;他日余能访,千山捉卧龙。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国藩在《致刘蓉》一书中,初步阐发了他对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基本主张。他在这封信中说,我今天论述学术的见解,主要是受了你的启发。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国藩又在《答刘蓉》的书信中进一步阐述了程朱理学之义,批驳了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在这封信中,曾国藩首先说明在两年之内收到刘蓉三封来信,一直未作回复的原因是由于性本懒怠,对学问研究不深,怕见笑于好友。进而他又指出:“伏承信道力学,又能明辨王氏之非,甚盛甚盛。”其意是说,在你的启发之下,我才“了略陈大凡,吾子取证而裁焉”。
咸丰元年(1851年),刘蓉参加乡试,得榜首,曾国藩知道后很高兴,在家信中说:“霞仙得县首,亦见其犹能拔取真士。”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二十八日,刘蓉之母谭氏弃世;八月,曾国藩亦以其母于六月十二日去世回籍奔丧。当两人相遇于湘乡县城时,悲感交集,相对而泣。
2.与郭嵩焘肝胆相见
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湖南阴县人,十八岁的时候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结识了刘蓉,因刘蓉是曾国藩的同乡旧好,所以经刘蓉介绍郭嵩焘与从京城回到长沙的曾国藩相见,两人一见如故,相互切磋学问,笑谈若比圣贤,立志要建功立业,但郭嵩焘的志向与曾国藩有所不同,他的兴趣专注于词翰之类,也就是说,他要一心做一个真正的学者。
刘蓉在一封信中说:曾国藩将来必定是一位建功立业的大人物,不是一般读书人所能比拟的。而你郭嵩焘学问不错,有可能成为文苑传人。郭嵩焘终生明显地体现出了文人固有的气质,尽管他在中进士、点翰林之后,也曾担任过苏淞粮储道、两淮盐运使、广东巡抚、兵部左侍郎、官司部左侍郎、出使英法公使和兵部侍郎等重要官职,但他的仕途生涯充满着险阻,终遭革职罢官,忧郁老死于故乡。
尽管郭嵩焘与曾国藩志趣不同,个性特征有异,但并不影响他们之间至交好友的关系。当曾国藩在出山之后感到经费吃紧而又无从筹集之际,郭嵩焘便提出了立厘捐之议,规盐厘之法,从而解决了湘军的第一大困难。此外,湘军水师的创建,也与郭嵩焘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建议和主张,对于曾国藩能够造就出一支有别于八旗、绿营兵的新式地主武装,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曾国藩为母在籍守制之时,清廷命他帮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本省团练事务,但他并不打算应命出山,又是在好友刘蓉和郭嵩焘的反复劝说下才毅然毁弃前疏,出而视事,在此之前,刘蓉曾致书曾国藩说:
既已达而在上矣,则当行道于天下,以宏济艰难为心,如果仅以托文采以庇身,则有华无实,舍本求末,人生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作为一个文人士子,应以救于治乱为己任,以身殉国为最终目的。
刘蓉的信可以说是天下名篇。他与曾国藩有同乡挚友之谊,故敢于抛开情面,肝胆共见。
在曾国藩应命出山之际,刘、郭二人也真情助之一臂之力,与曾国藩约定:服劳不辞,唯不乐仁仕宦,不专任事,不求保举。
曾国藩到京城做官后,并没有忘记这两位同乡,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书信往返,相互讨论学问之道。曾国藩对刘、郭二人的人生志向非常钦佩,至交之情有时超过兄弟之情,三人这种相同的志趣、深厚的友情,自然也成为他们以后成为儿女亲家的牢固基础之一。
此外,还有文武兼治有成的罗泽南。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湖南湘乡人,也是曾国藩早年从学问道的朋友。他与罗泽南是患难相依的忘年交,曾对罗泽南有过不少帮助,因此罗泽南几次舍命护从曾国藩。曾国藩本想促成他与九弟曾国荃联姻,后来却成为了曾纪泽兄弟的儿女亲家。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他老人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与献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所以,我们对“损友”要敬而远之,对“益友”要亲而近之。
智慧点评
曾国藩认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成功都离不开好友的鼓励和帮助。曾国藩曾说:“人有善,则取之益我;我有善,则与之益人。”从而体现了一种真诚至上的交友之道。
No.16 善于倚人而起
名人导语
选择朋友要慢,改换朋友要更慢。
——富兰克林
本节要点
借梯登高是一条捷径;穆彰阿的知遇之恩与指引。
故事案例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说一位年轻人在海边看垂钓,见老者不时就有鱼上网,一时羡慕不已。老者告诉年青人,与其这样看下去,不如回家织个网,就会有鱼上钩了。这就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我们一方面要自强不息,注意培养自己的才干;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结网”,善于在自己未发迹之时结交有用的关系,并善于利用与把握各种关系,借梯而上,在一个好的平台上去施展自己的宏图大略。
1.借梯登高为捷径
一个人成大事,光有出类拔萃的才能还不行,他还必须要拥有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与环境,这样他才可能把才力充分发挥出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平台呢?在人生的重要关头善于倚人而起,借梯登高,不失为一条捷径,曾国藩的经验就说明了这一点。
清代末年,仕途冗滥,升迁很难。而出身“寒门”的曾国藩却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曾国藩被点中庶吉士以后,1840年庶吉士散馆,他的考试成绩列二等第十九名,名次仍很高。因此,他被授职为检讨,留在翰林院供职,当时仅是七品官。七年后,他升至从二品的内阁学士,从此他步步高升、一帆风顺。在当时清政府内,湖南人中由科举取士而获得阁学者只有季九师、张小浦和曾国藩三人,而在三十七岁即被升为二品者,仅曾国藩一人。
曾国藩升迁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不外有三:
第一,是他自己养之有素。他在翰林院期间,向来苦读积学,用功不懈、历次考试成绩皆很突出,也就是说确实掌握了真才实学。
第二,是他在京期间,把握住了有利的时机,结交了许多对他有用的朋友。清代的京城,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京都人物众多,十三年的京宦生活,使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与朋友相互切磋,不仅在学业上有所长进,而且在事业上相互扶持。
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他善于利用关系,倚人而起,使自己的仕途平步青云。曾国藩在京师的发迹,就得力于善于利用他与穆彰阿的关系。
2.穆彰阿的知遇之恩与指引
穆彰阿,字鹤肪,姓郭佳氏,是满洲镶兰旗人,1805年进士,道光时期受到重用,1828年加任为太子少保,既而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后又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历任兵部、户部尚书。1836年,穆彰阿担任上书房总师傅、武英殿大学士,负责管理工部。1838年,穆彰阿晋拜为文华殿大学士。后来有人评论他说:“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这个说法比较适合他的实际。
鸦片战争前,道光皇帝决心查禁鸦片,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穆彰阿不赞成林则徐的禁烟行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窥知道光皇帝已改变了禁烟的主意,于是就怂恿道光皇帝与英国人要协和议。遂使道光皇帝罢免了林则徐。道光皇帝厌战,而穆彰阿则顺其意,竭力主和。终道光一朝,穆彰阿受宠不衰。穆彰阿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次、典会试五次。大凡复试、殿试、朝考、教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没有一年不参与衡文之役的,因此他的门生、旧吏遍布朝廷内外,知名之士多被他援引,一时人们号称“穆党”。
曾国藩戊戌年会考得中,总裁即为穆彰阿,于是二人便有了师生之谊,曾国藩抓此机遇遂经常与之往来。由于他勤奋好学,颇有几分才干,经常以求学的身份向穆彰阿请教,实际是以此接近穆彰阿。因此,他也甚得穆彰阿的器重和赏识,处处受到穆彰阿的关照。
1843年曾国藩参加大考,穆彰阿为总考官。交卷之后,穆彰阿便向曾国藩索要应试诗赋。曾国藩随即回住处将诗赋誊清,亲自送往穆府。这一次拜访似乎成为曾国藩迅速升迁的契机。在此之前,曾国藩的官品一直滞留未动。从此之后,则几乎是年年升迁,岁岁加衔,五年之内由从七品跃为二品。其前后的变化十分明显。
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对曾国藩官运的转机作过生动的描述:
一天,曾国藩忽然接到次日召见的谕旨,遂连夜到穆彰阿家暂歇。第二天被带到皇宫某处,环顾四周,发现并非平日等候召见的地方,无奈白白地等半天,只好又回到穆府,准备次日再去。晚上,穆彰阿问曾国藩说:“你见到了白天被带去的地方所悬字幅吗?”曾国藩答不上来,穆怅然曰:“机缘可惜。”踌躇久之,招来自己的仆从对他说:“你立即用银四百两交给某内监,嘱他将某处壁间字幅炳烛代录,此金为酬也。”当天夜里,仆从将太监抄录的壁问字幅送给穆彰阿。穆彰阿令曾国藩熟记于胸。次日入觐,皇帝所问皆壁问所悬历朝圣训。因为奏对称旨,曾国藩大受赏识,道光帝还谕穆曰:“汝言曾某遇事留心,诚然。”从此以后,曾国藩便恩宠有加,平步青云!
智慧点评
纵观曾国藩在京仕途迅速升迁之过程,一是靠自己平时的努力和积累,二是靠他善于利用与穆彰阿的关系借梯而起。没有穆彰阿的知遇之恩及指引之功,无论曾国藩多勤奋上进,聪明能干,要在十年之内,连跃十级,那也只是天方夜谭。
No.17 以无私的心尊敬朋友同事
名人导语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本节要点
交友贵雅量;学会尊重朋友。
故事案例
1.交友贵雅量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尊重对方,朋友的话要听得进去。
曾国藩写信给曾国华说:“香海为人很好,我虽然和他住在一起不久,而了解很深,你可以把他当做自己的兄长。丁秩臣、王衡臣两位我都没有见过,大约可以做弟弟的老师。是认他为师,还是认他为友,弟弟自己决定。如果真是威仪可为表率,淳朴实在,宠博通达,认作老师完全可以;如果只是博雅能文,结为朋友可以。不论是认为师或认为友,都要抱一种敬畏的心理,不要等闲视之,慢慢就怠慢亵渎了人家,那便不能受到教益。”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九月十八日,曾国藩写信给几个弟弟谈求学之法,陈述如下:
吴竹如近日往来很密,来了便要作整天的谈话,听说的都是关于身心健康、国家大事。他说有个窦兰泉的,云南人,悟道非常精当平实,窦对我也很了解。彼此之间还没有详访过。竹如一定要我搬进城里住,因为城里的镜海先生司以师事,倭艮峰先生和窦兰泉先生可以友事,师友夹持,就是一个懦夫也要立志。我想朱子说过:“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的功夫,全没用猛火煮过。虽然有些见识,是从悟境得到,偶尔用功也不过优游玩索罢了。好比没有煮熟的汤,马上用温火温,越温越不热。因此,急于想搬进城里去,排除一切杂念,从事于“克己复礼”的学问。
镜海、良峰两先生,也劝我快搬。城外的朋友,也有想常常见面的几个人,如邵惠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惠西常说与周公谨交,如喝醇酒,我们两人有这种风味,所以每次见面就长谈舍不得分手。子序的为人,我至今不能定他的品味,但是见识却是博大精深,常教我说:“用功好比挖井,与其挖好几井而看不见泉水,不如老挖一口井,一定要挖到看见泉水,那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这几话正切合我的毛病,因为我就是一个挖井而不见泉水的人……
曾国藩的“敬”字功夫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理应是平等和互惠的,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2.学会尊重朋友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是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往过程闹过不愉快,但纵观他们几十年的关系,不难发现,曾是敬重左的,并且以他的敬重最终感动了朋友。当时知道他们俩交往经历的人说:“曾公眼中有左宗棠,左公眼中无曾国藩。”曾国藩听了一笑,道:“左公有时对鄙人颇有微词,我略闻一二,但要让我以牙还牙,我还真做不到。就让那些说法自生自灭吧。”曾国藩对左宗棠可谓敬重有加啊!咸丰六年(1856年),他举荐左为兵部郎中。可是咸丰七年,当曾国藩在江西听说父亲去世,立即请假回家,左宗棠对曾国藩“弃军返乡”之举表示不满,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曾国藩听了非常难受,但他路经长沙,特意拜访左宗棠,并求左宗棠赐篆书,以示敬仰之意。
咸丰十四年,曾国藩初次出兵即遇大敌,在靖港一战惨败。他心灰意冷,想一死了之,投水后被人救起。左宗棠来见曾国藩,不但不安慰,反而直言批评他,说:“国事尚没有到此不可收拾的地步,你这样消极,不是不义之举吗?”曾国藩本就心情沉重,听了左宗棠的指责,更是难受不已。
一次,湖南巡抚陈宝箴去南京办事,去看望曾国藩。曾国藩见陈宝箴满脸都是汗珠,忙问是什么原因。
陈宝箴讲了路上的经历:
我来的路上乘船,舵工和橹工因操作意见不一致而争吵,两个人越吵越厉害,竟然都跑到岸上,不再开船。船上没有船工,水流冲击,眼看船都快翻了,我非常害怕,赶紧登了岸,对两个船工说:“你们是因船而怒,可见都是爱船之人。现在你们舍船争斗,船没有人管,都快翻了。你们为什么不同舟共济,把船客送到目的地,得到应得的利益呢?”这两个人都被我的话说愣住了,然后两个人相互望一眼,笑了,他们把我拉到一家酒店,非要请我喝酒,感谢我使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喝酒耽误了时辰,下船后使劲跑,你看,满头大汗……
听了陈宝箴的话,曾国藩也愣住了,想起前些日子与左宗棠的分歧,不禁哈哈大笑,说:“难道我还不如一个船工吗?”从那以后,曾国藩就有意改变自己,多敬左宗棠一分,不至于惹起军事计划上的冲突,而损失共同利益。
左宗棠为什么值得曾国藩尊重?曾国藩看人看主体,看大的闪光点,而不放大其缺点。当朝廷向曾国藩打听左宗棠这个人如何时,曾国藩没有以小人之心挤兑左宗棠,而是说:“左宗棠刚强能干,能吃苦耐劳,而且通晓战法。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我想让他协助办理湖南团防事宜,他一定会感恩于朝廷,拼死报效。”
当湘军与太平军处于胶着状态,战事紧迫,杭州将军瑞昌与浙江巡抚王有龄等战死,地方军、政领导队伍必须尽快补充完善,曾国藩再次保举左宗棠:“以臣遥制浙军,尚隔越于千里之外,不若以左宗棠专办浙省,可取决于呼吸之间。左宗棠前在湖南巡抚幕中赞助军谋,其才干实可独当一面……”没过一个月,左宗棠就被朝廷命为浙江巡抚。
看老爸如此敬重朋友,而朋友却并不都敬重老爸,曾纪泽有时难免不平。曾国藩对儿子说:“我对左宗棠、沈葆桢二人以怨报德的做法,不能说心中毫无芥蒂,然而我只求对得起天命和良心。你们少年人,尤其不宜妄生意气,对他二人互不理睬就够了,千万不许出口抱怨,切记切记。”
曾国藩的“敬”字功夫,到最后还是打动了左宗棠。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去世,左宗棠在写给自己儿子的信中说:“对于曾公的辞世,我内心充满了悲痛。不但时局令人忧虑,而且在交游和情谊方面,我也难以无动于衷。我已经赠费四百金,并撰挽联一副:‘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如金,攻错如石,相欺无负平生。’这说的也是实话。我看到江苏巡抚何景代恳请皇上加恩,抚恤曾公的奏折之后,感到对于曾公的心事很中肯地做了叙述,阐发其中内容不遗余力,知道曾公的儿子纪泽也能有其父亲那种实际的作风,可以说无愧其父了……”
他还交代儿子,当曾国藩的灵柩经过湖南时,一定要前往吊丧,以敬重父亲的朋友,祭祀用盼牲畜和甜酒以及丰盛的菜饭都不可少。
左宗棠性格刚强,但品质不坏,曾国藩尊敬他,他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故意以怨报德,而是性格决定其常常话语伤人,他自知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上不如曾国藩,所以他如下的表白,是很让人替曾国藩欣慰的,他说:
“君臣朋友之间,居心宜于正正,用情宜于厚道。从前我与曾国藩之间的争论,每次写好奏折送到朝廷后就立即抄录稿子送给曾公一份,可以说是除去世事的变化,一点也没有待人处世富于心机的意思……我与曾公所争的是国事与兵略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争权竞势所能比拟的……”
智慧点评
那些敬让而豁达的人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激起别人的反感,最终使自己变得孤立无援,别人都敬而远之,甚至是“厌”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