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智慧选择,爱我所爱(1 / 1)

作为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和才貌兼备的多栖名流,林徽因一生要面临众多的选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她起先放弃了大诗人徐志摩,后又与独守她一生的大哲学家金岳霖擦肩而过,却与梁思成携手走过了一生。同梁思成在一起的生活,有过很多的周折与苦楚,甚至有过难熬的寂寞与孤独,但她始终如一。

有比较才有鉴别

林徽因选择爱情的参照系,可能并不完全出自于她自己的判断,或许她曾经爱过徐志摩,但顾忌的是张幼仪或者是徐处理与张的关系的方式和态度不太妥善。

身为老师的梁启超曾这样劝过徐志摩:“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痛苦。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求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梁启超用心良苦,可以说是批评,也可以说是善意的忠告,力劝徐志摩赶紧悬崖勒马,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徐志摩并没有听进去,他有自己的道理:“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显然,他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已经入“魔”太深。

张幼仪15岁便嫁给了徐志摩,当出现变故时她正怀着徐志摩的孩子。她意外收到来自徐志摩的信,信中是林徽因的文字:“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做出真正的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这件事显然对张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残忍的,而林徽因也是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她对徐的爱有着庞大的人格和道德风险,这对旧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林徽因来说,是道很难跨越的坎儿。压力不仅来源于此,徐志摩的父亲也强烈反对他离婚的举动,甚至不惜以断绝父子关系相要挟,并把家政大权悉数交给张幼仪。

但结果是,徐依然决然地做了他想做的事,以至于老人至死也没有原谅他。如此背离父训,是不是算严重的不孝?林徽因如果这时下嫁入徐家,又情何以堪呢?尽管只有十几岁的年龄,林徽因还是应该有着清晰的判断力的,再不谙世事,她至少可以参照父辈们的看法。至于金岳霖,他的爱显得很节制,他选择了主动退出。

金岳霖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他是赞叹他们的。

梁思成是个非常杰出的男子。黄延复《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中写道:

他进入清华学校后便是校园里异常活跃的少年。喜爱绘画,任《清华年报》美术编辑;喜爱音乐,当管弦乐队队长,吹第一小号;喜爱体育,获得过校体育运动会跳高冠军。他的外语也好,翻译了王尔德作品《挚友》,发表于《晨报副镌》;还与人合作译了一本威尔司的《世界史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出乎意料,这么活跃的大学生,留给同学们的强烈印象竟是“具有冷静而敏捷的政治头脑”。

“五四运动”爆发,“他是清华学生中的小领袖之一,是‘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中的中坚分子”。这样一位优秀青年,恐怕没有女子不喜欢的。林徽因选择梁思成,符合“门当户对”的原则,当然也承载着双方父母的美好祝愿与寄托,再者,如梁再冰所说,父亲是个寡言寡语的人,而母亲确实能说会道,二者的性格正好互补,也为后来的婚姻打下了基础。沉稳老实的梁思成,是居家过日子型的,更为靠得住。林梁的结合是众望所归,连同他们一道就读的同学也祝福他们:“思成能赢得她的芳心,连我们这些同学都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犹如过江之鲫,竞争可谓激烈异常。”如果有一个人选,你本身喜欢他,你的父母、对方的父母还有你们共同的朋友都希望你们在一起,你会作何选择呢?

1944年,美军要求提供沦陷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炸,梁思成呕心沥血完成了那份材料,他当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但梁思成有个让人感到吃惊的动作,就是他希望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也不要被轰炸。恨透了日本人的梁思成甚至立誓不与日本人交往,他也曾这样骂日本:“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做出这个动作,显然是个意外。

梁思成的解释是:“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从中可以看出梁思成内心的善良,他有着莫大的人文关怀,又有着清晰的是非判断标准,他的胸怀是宽广的,甚至超越了民族情怀。在当时的中国,对人类文明有着如此见地的人确实不多。林徽因选择的男人很优秀,他是一个心怀能容下大海的男子。如此包容的他,自然能容得下林徽因所有的个性,幸福只是顺势而来的副产品而已。

不管怎样,林徽因智慧的选择,助她度过了堪称完美的一生,虽然有些短暂,至少她的爱情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有人说婚姻是一道选择题,如果自己是一个好女人,找了一个好男人,那么这道题绝对能得一百分。

林徽因可谓得了一百分,她全部选对了。对“真命天子”的选择,我们都要有林徽因一样的聪明和冷静,舍弃那些不靠谱的浪漫,选择各方面都堪称优秀的男子,或者至少是个成熟稳重又有宽广胸怀的男子。

其实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我们造成影响的总是选择后的结果。我们所做的选择决定了我们日后生活的幸福与否。不少女子徘徊在“到底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还是喜欢自己的人”这样二选一的问题间,双方都相互喜欢自然很好,但仅凭喜欢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可能的情况是,林徽因更爱徐志摩,但却选择了梁思成,她一定是喜欢梁思成的,抛开喜欢不说,梁思成踏实稳重,能包容她,最后也成就了她。我们选择的不仅仅是个爱人,还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幸福指数。爱固然需要有,但肯定还有更多的内容,值不值得、应不应该去爱好像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值不值得去爱可能比喜欢不喜欢更重要一些,毕竟爱是可以在生活中慢慢培养的。

很多女人选择了金钱,你可能获得了物质,但一定会失去更多的精神和享受权,起码取得财务支配权你是没自信的,因为钱是人家挣的。选择权贵男人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压力,他分配给你的时间不知道会有多少,他和有钱的男人一样,对于你,新鲜期过后,可能陪你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物质确实重要,但嫁给适合你的男人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起码每天在一起是快乐的。在这个“二奶”横行、“小三儿”辈出的年代,我们的选择很重要,但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我们自己是不是足够优秀?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变得很优秀,别的女人哪有机会撬开我们家感情后院的那道门?

【魅力驿站】

杨绛说得妙极了:“才女要嫁须嫁完全的学者——不官本位,无商贾的精刮,不匠气,术业有专攻,有着赤子之心的才子,唯其如此,才女的读书生活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好女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好男人,才会幸福地度过一生的光阴。

把握好相处的距离

“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这是后来梁思成谈论对林徽因的感觉。

的确,两个人生活在一起,距离的把握是项技术活,两人的思维必须保持在同一个频率上才能获得和谐的生活。

梁思成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虽说林徽因的节拍相对快了些,但她还是努力维护和丈夫之间距离的和谐感,她做到了,并得到了丈夫高度的认可。作为两个个性完全不同的人,林徽因热情、要强,富有个性,情绪有些极端,梁思成稳重、冷静、低调,懂得沉默。一个像一团火,一个像一汪清水,本来是有些水火不能相融的,但他们通过共同的志趣和对彼此真诚的爱,将他们的个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野外的工作中,是不可以少了林徽因的,否则梁思成会觉得浑身不舒服。他在给林徽因的信中说:“你走后我们大感工作不灵,大家都愉快地回忆和你共处工作的畅顺,悔惜你走得太早。”是的,他早已习惯了身边的她,她必须处在他一转身的距离内,不然他就会“六神无主”。经常外出考察的梁思成,有时难免让双方的距离远了一些,此时金岳霖对正怀着身孕的林徽因悉心照顾,使得林徽因对他萌生了一种感情,从而才有了梁思成考察回来后林徽因苦恼的倾诉。

两个人相处,距离是需要近一些的,要不然对方一转身,没有发现你的身影,会顿时失去安全感。而太远的距离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方可以暂时脱离对方的视线,但绝对不要太久。

有时候,女人是男人的心灵靠山,女人亦必须深谙此道,方能于轻松之间驾驭男人的心。

在“太太的客厅”里,林徽因总是能成为最亮眼的人物。虽然客厅里汇集了当时的各界名流,她毫不掩饰自己的个性与**,而梁思成深深理解她的做法,他的一贯态度就是沉默,给了她充裕的自由,让她按自己的想法去为人处世,成全她所有的意愿。林徽因的单纯,她的不崇拜物质,以及她对出入世之间的把控,都让她赢得了与丈夫相处的优越距离。毕竟,在所有的聚会上,如果没有梁思成的配合,林徽因的“独角戏”是唱不下去的。

本来算得上是千金大小姐的林徽因,嫁入梁家后并没有享受养尊处优的生活,除了诗文建筑,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也经营得井井有条。战乱后的折腾令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在那样的情况下她还坚持打理家务等相关事宜,她给予梁思成的更多的是感动和心疼,所以当他们的景况略微改善后,林徽因的身体好转了,梁思成像是过年似的把这个好消息四处转告。把握好相处的距离,需要真心的付出,将真正的爱延伸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在林徽因所有公开的文字里,人们好像看不到半点对梁思成或者那个家庭的丝毫不满或抱怨,她对家庭与丈夫始终有着强烈的爱与关照。而她获得的回报是,梁从徐志摩遇难的现场找回一块飞机残骸交给林徽因,并允许她郑重地将其长期挂于墙面显眼的地方,当林徽因说出对金岳霖的好感时,他居然说,若是真的,那就嫁给他吧。他们之间的距离真的是可远可近,在弹性之间,在一波三折中却没有形成波澜。连林洙提到林徽因时也说:“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女子中最美、最有风度的。”

距离的确也是需要经营和精心打理的,虽说是距离产生美,但也要合适的距离,很多时候距离太近反而易使双方受伤,而距离太远,让对方转身的时候找不到,又怎能产生美呢?

有一个故事说,有两只豪猪在严寒中伏卧在一起,想得到对方的温暖,但由于靠得太近,它们身上的刺却刺伤了对方,又只好相互分散到适当的距离,以达到既不受伤害又不失温暖为止。

所以,夫妻之间应该有个适当距离才好,唯有把握好相处的距离,才能互相包容对方身上不同的素养、性情、爱好、观念、习惯和其他所有的差异,同时又能维护良好的感情。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同,接收到的资讯信息不同,也就有着不同的情感取向和价值观。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实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也都有一些存在于内心深处不想与他人分享的人生经历及感受,所以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个人相处的幸福指数。

不太聪明的女人往往刻意要求对方公开他的“秘密空间”,甚至认为对方公开透明的程度是爱的忠诚度的考量标准,于是乎,QQ密码、手机短信、通讯记录、个人邮箱等等都要向“组织坦白”,有句话叫“水至清则无鱼”,这种没有距离感的感情其实是让人无法呼吸的,就像抓沙子一样,越是想抓得紧、抓得多,反而流失得越快,也越多。等到对方实在受不了了,可能也是他要离开的时候了,所以太近的距离是很有杀伤力的,同时女人也阻断了自己的退路。当然,成天腻在一起也未必是件好事,久而久之也会造成审美疲劳。

林徽因的偶然离开,反而为梁思成留下了更美好的印象和念想。太远的距离自然不好,尤其是当下的社会,条件好的男子在正常的情况下尚有人盯着,一旦产生长期的距离差,岂不是给别人腾出了时间和机会?有不少的感情就是在这样的当儿被瓦解了,造成了既成事实,责怪谁都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怨我们自己没有打理好彼此之间的距离,是自己给别人创造了时机。可取的做法是,偶尔出次小差,或者偶尔回趟娘家,少则一天两天,多则三天五天,让对方略有牵挂,但不至于分心,甚至不给他提供任何可以让别人加温的机会,自己就回来了。他当然会念着我们的好,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当你小别几日,他才发现原来有女人的日子才真叫日子,所以才有“小别胜新婚”的说法,的确是有一番道理的。适当地创造时空的距离感,有时真的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境界,为感情生活注入更加新鲜的活力与滋味。

适时地给婚姻减压,让各自保留新鲜感,为生活增添更多乐趣。我们且告别那种侦探式的做法吧,不要动不动就侦察男人的生活,不去看他的短信和通话记录,给他足够的空间和安全感。我们应该做的是,做好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像林徽因一样,把自己角色范围内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让人只有感动的份儿,距离只在弹性之间,主动权还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把握好相处的距离,诚如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过去事物的回忆具有某种扬善弃恶的本能,会忘却或者忽视对方的缺点,会反思凸显对方的优点”,把握好距离,也就等于把握住了幸福。

【魅力驿站】

**亲密如初的感觉最多只能持续3个月,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时间周期,不要过了几年了还依然故我。让我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距离的美和作用,充分尊重对方相对独立的品质和人格,让感情永远保鲜,也让我们在男人心中永远充满魅力。

吵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因为个性和脾气的差异,林徽因和梁思成之间难免会经历一些感情的挣扎,甚至有时会爆发激烈的争吵。他们都是从年轻走过来的,在还没学会宽容对方的时候,争吵自然在所难免。都知道林徽因心直口快,有人说她是刀子嘴豆腐心,而梁思成善于沉默,被亲戚称作“烟囱”,但再好的脾气也有爆发的时候,再好的烟囱也会有堵塞的时候。

有人说,他们俩都爱面子,如果遇到别人在旁边时,他们居然会改用英语继续争吵。争吵,似乎是夫妻的必修课。

或许是对这两个人都有深刻的了解,梁启超在他们结婚时曾如此写信:“你们俩从前都有小孩子脾气,爱吵嘴,现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变成大人样子,处处互相体贴,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梁启超告诉他们俩,成家之后都要变得成熟,不要再像小孩子那样吵来吵去,老人家真是用心良苦。根据记载,林徽因和梁思成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别大的争吵,事后梁思成乘火车去外地出差了,而林徽因却为此痛哭了很长时间,一天只睡了三四个小时。最后的结局是梁思成在火车上连发了两封电报和一封信,使得两人“化干戈为玉帛”,日子又恢复了昔日的平静。当时林徽因对沈从文说:“在夫妇之间为着相爱纠纷自然痛苦,不过那种痛苦也是夹着极端丰富的幸福在内的……冷漠不关心的夫妇结合才是真正的悲剧。”她认为夫妻争吵是因为彼此有爱,彼此在乎对方,有争吵的爱才是真的爱,而两个人如果没感觉了,自然不会争吵,两个人不在乎彼此了,也自然不会争吵。

显然,林徽因把握住了夫妻间争吵的“度”,没让其任意泛滥成灾、一发而不可收拾。当然,争吵中必须有一个率先做出妥协。争吵的确是痛苦的,梁思成曾给大姐梁思顺写过信,倾诉争吵后的痛苦:“今年思成和徽因已在佛家的地狱里待了好几个月。他们要闯过刀山剑林,这种人间地狱比真正地狱里的十三拷问室还要可怕。但是如果能改过自新,惩罚之后便是天堂……其实我们大家都是在不断再生的循环之中。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一生中要经过几次天堂和几次地狱。”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过话又说回来,哪对夫妻没争吵过呢?好在他们中间还有一个金岳霖,每当他们夫妇发生争吵,金都会去从中说和,调解他们的“纷争”。有一个好邻居也很重要,他(她)能够在二人争吵的时候出现,有时确实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避免两人长时间的“死磕”。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间争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很多夫妻就是这么争争吵吵地过了一辈子的,争吵已然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说中也有夫妻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和睦相处,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彼此之间从不争吵,如果真有这样的夫妻,我想那也只是凤毛麟角吧。我们都是寻常百姓,争吵总是难免的。

爱尔兰著名女作家伏尼契在《牛虻》中说:“争吵是生活中的盐。”如果生活中少了这“盐”,可能会变得索然寡味。但争吵归争吵,若是一味地吵下去恐怕也不好,所以还是要把握好争吵的度,见好就收,这样才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夫妻争吵的“度”呢?我们都知道,争吵都是因思想分歧、想法见解不同而发生,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能会引发规模不小的争吵,遇到问题时又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不然就不会吵起来了。当我们各执己见时,又总是希望对方放弃自己的看法及做法,顺从自己的意思,或者顺从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在这个过程当中,又总是批评或者指责对方的“不是”。

所以,争吵也是要“约法三章”的,不然一发而不可收拾,小事闹大,彼此伤了感情,就不值得了。故而,应该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至少有一方要先妥协下来,发泄也好,折腾也好,总要有个头,毕竟日子还要过,两个人还要在一起生活。

不少人认为,眼前这个男子是自己看走眼了,从而在争吵过程中或过后会萌生出离婚或分手的念头,其实这是很危险的想法。他现在的好与坏都是你当初认可了的,之前你看到更多的可能是人家的优点,而相处时间久了,可能看到较多的却是人家的缺点了,所以左看不舒服,右看也不舒服,你不舒服,他也舒服不到哪儿去,所以就要争吵。你即使与他分开了,再选择一个你觉得比他强的,同样还要经历这个过程,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出现了问题,凡事都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否则就是换了神仙与我们一同过日子,也还是避免不了争吵。我们要明白,争吵只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明白了这个宗旨,才不至于因争吵使两个人闹得关系破裂,也没必要非得争个雌雄与输赢,占了上风又如何,毕竟那个人是你最亲近的人,可能还是陪你一生最长时间的人,所以适时停止争吵,和谐才是结局。

争吵切忌攻击对方的弱点和“软肋”,吵得再狠也不要去揭对方的“伤疤”,更不能波及到对方的长辈与其他不相关的人。肆意扩大“打击面”,你树立的“敌人”越多,越难收拾局面,到最后“擦屁股”的还是你自己,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战场上尚且如此,何况是夫妻呢?最好不要动手,始终遵循“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原则。双方本来只是争吵,有人嫌不过瘾,就大打出手,那是最没素质的低端动作,打就逾越了争吵的范畴,是毫无意义的。所有的争吵无非是想让对方“服从”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与目的是不相称的,目的是让对方“服从”,采取的方式是争吵,而争吵的结果往往是扩大分歧,或者衍生出更多不必要的新的分歧,对方反而更不会“服从”你。所以争吵也要讲究语言的艺术,像林徽因与梁思成,碍于面子的缘故,用英文争吵,也是不错的调解争吵口味的方式,脱离了原来的语境,或许争吵只是一种调节生活的润滑剂而已。最好不要用类似“你算什么男子汉,对家里的事太不关心了!”这样的语气,结果他通常不会“苟同”你,如果换成“你对家里的事比以前关心多了,如果你能再多关心点儿,我就更显得年轻了”,或者“亲爱的,你已经很爱我们的家了,但如果更爱一点,说不定我们的家庭生活会更加和谐,你的事业会做得更好,老婆我也会变得更年轻”,这样既批评又鼓励的方法往往会使对方很高兴地接受你,“服从”你。

有时,我们会信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一格言,但夫妻间却有点例外,因为家是个讲爱的地方,不是个讲理的地方,或许你在理,但方式却不一定对,或者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不利于把握争吵的度。

当然,我们需要宽容对方的“过错”,有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对方感到惭愧,他自己就会改了。还有,不在孩子面前争吵,不在我们认为会伤面子的人面前争吵,也是要把握的原则。还有像林徽因家的情况,找个可靠的邻居或者朋友,这个人可以在我们争吵时充当调解员,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令二人重归于好。

【魅力驿站】

再恩爱的夫妻,相互间也难免发生争吵。在家庭中出现夫妻争吵本无可厚非,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争吵的度,不要令感情嫌隙日益加深。让争吵成为加深夫妻感情的催化剂,幸福就可以自动“续期”。

方向一致才会爱得长久

幸福的夫妻不是互相对视,而是两人同视一个方向,有共同的事业和爱好,共同的朋友,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一股股清新的风,让夫妻二人始终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林洙在《困惑的大匠梁思成》中写道:众多兄弟姐妹里,梁启超最寄望于思成,从学业、婚姻到谋职,无不一一给予入微的关怀、照顾。思成结婚前夕,梁启超致信说:“你们若在教堂行礼,思成便用我的全名,用外国习惯叫作‘思成梁启超’,表示你以长子资格继承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誉。”(梁启超:《手迹》)而且,梁启超还是开明的。梁思成具备多方面发展潜能,梁启超没有规定儿子一定要走哪条路,只是不希望他再做政治家。当林徽因与梁思成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自然少不了专业选择问题。林徽因由于受到欧洲所见所闻的影响,她告诉梁思成,以后准备学习建筑。这让梁思成感到很意外,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觉得眼前这个清秀、文弱的女孩子选择“建筑”是个意外。

梁思成问:“建筑?你是说house(房子),还是building(建筑物)?”林徽因笑道:“更准确地说,应该是architecture(建筑学)吧!”林徽因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她的状态影响到了梁思成,他就这样糊里糊涂地选择了建筑学专业。梁思成后来说:“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告诉我,那是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林徽因在面临诸多**的情况下,能够与梁思成度过一生的幸福时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共同的事业,他们除了用深情的目光相互送情外,更多时候,是在注视同一个方向。

所以,在他们结婚20周年家庭聚会时,林徽因的一个压轴节目是做了一个关于宋代都城的建筑学术报告,这放在一般人身上绝对是不可思议的。

林徽因把梁思成推上了一条轨道,他们俩沿着相同的方向共同航行。他们一起出国,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

由于该大学建筑系里不收女生,于是林徽因选了与建筑有很大关联的美术系,而梁思成念了建筑系。这样一来梁思成学了建筑也相当于她学了,她也可以相对自由地去旁听建筑学方面的课程,自己又学了美术,真的是一举多得。在美国的求学过程中,林徽因意外断了经济后援,于是不想继续学习了,打算马上回国,自谋生路。梁启超说:“徽因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与思成书》)几天后梁启超就着手兑现,致信问梁思成:“林徽因留学费用还能支撑多少时间,立刻回告,以便筹款及时寄到。”当时,梁家的经济也很困难,梁启超准备动用股票利息解难,甚至说了这样的话:“只好对付一天是一天,明年再说明年的。”由此可见,梁启超早已把林徽因提前纳为家庭的一员,对徽因多了一份舐犊之情。

在给海外子女的信中他牵挂着孩子们:“思成、徽因性情皆近狷急,我生怕他们受此刺激后,于身体上精神上皆生不良的影响。他们总要努力震慑自己,免令老人担心才好。”(《给孩子们书》)梁林的婚姻俨然天作之合,梁启超等父辈是他们强有力的支柱,不光是他,林徽因的母亲与他们看的也是同一个方向。林徽因的母亲看到梁思成待人谦和、彬彬有礼,自然很喜欢他,所以每当梁思成来看林徽因时,她总是特别吩咐家里的专业厨师多精心准备几个小菜,很是看好他们。

这俩人承载着家长的祝福,加之出身教育与文化构成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可谓志趣相投。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结合其实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因为他们身后有着庞大的推动力,从各方面看,他们都在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较早的生活方式的趋同,培养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度。

回国后,他们同在东北大学建筑系执教,而后回北平(北京)工作。此间他们一起设计了吉林大学校舍、沈阳郊区的肖何园,他们还常常偕同外出考察古建筑,不怕路途艰辛,同甘共苦。共同的志向和事业,将他们结合得日益紧密起来。

很多女人的感情、生活、工作和男人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行为路径,太多的时候两个人不是同视一个方向,久而久之,感情难免会平淡化。真正的爱情不是四目相对,而是两个人同视一个方向。

如果爱不是建立在共同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将来就会很容易出现矛盾。聪明的女子都会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似的男人为配偶,在彼此价值观相似的情况下,才可能长期进行密切的交往和深层的沟通,共同向着相同的目标行进,彼此相互配合,使双方产生越来越多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共同的目标感、思维习惯和相似的作为,都是感情和谐度提升的加速器。与我们有相似的家庭出身和文化背景的男人,在交往过程中易于接受我们的价值观,更容易和我们达成共识。不同视一个方向,往往是爱解体的重要根源。

比如,一对大学生热恋了好几年,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却分手了。原因是男方希望两个人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通过更高的学历来给自己“镀金”,但女方却认为学历只能代表过去,在当今社会,文凭已经被高度商品化,早已不值钱了,再取得更高的学历只是浪费时间而已,她只想快速就业。两个人在这个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最终各奔东西了。心理学家兼心理治疗师帕特里克·埃斯特拉德说:“对很多夫妻来说,最初的**过后,在真正的夫妻关系开始时,他们才发现双方在本质问题上不能相容。”而双方不能相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双方不能同视一个方向,在价值观上不能达成共识。

埃斯特拉德认为:“价值观由每个人的伦理决定,它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是我们选择的契约原则,支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取得进步。如果价值观迥然相反,相互在很多重大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对方说的话、做的事甚至引起另一方的反感,这种婚姻的寿命不可能太长。”我们不妨试着进入男人的圈子或者试着经营相同的事业,这样不仅每天生活在一起,就连工作也是在一起的。我们在生活上相互体贴和照顾,在事业中也能像林徽因和梁思成一样,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并从中升华我们的爱情。

我们共同承担生活和事业中的艰辛与磨难,也共同分享工作中的喜悦和成就,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生活与爱情、事业和谐共生的美好感受,相亲相爱,相互依偎,相互温暖对方,相濡以沫地走过爱河里所有的时光。爱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情感,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如果夫妻之间把各自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之中,爱的温度是很难维持的。当然,我们不一定像林徽因那样对丈夫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但为了避免价值观的冲突,保证双方同视一个方向,就要多花一点时间去和对方沟通。

华盛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情绪”领域的专家约翰·戈特曼建议,我们要互相分享自己的家庭往事,因为那是我们价值观的主要来源之一。戈特曼说:“不断分享这些回忆,你的故事变成了我的故事,同时也成了我们组建的这个新家庭的故事。”两个人同视一个方向,让我们拥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拥抱和谐幸福的生活。

【魅力驿站】

诚如心理学家埃斯特拉德所说:“只要彼此相爱,就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双方决定共同生活,并让两个不同的内心世界和平相处,他们就会真心实意地接受彼此的差异。”

爱不是生活的全部

林徽因曾经这样告诉儿子:“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在林徽因看来,徐志摩当年疯狂追求和爱上的只是文学世界里的林徽因,而不是现实中的人。

的确,生活中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绝对不是生活的全部,人需要感情,但终究是要生活的,所以,除了感情之外,人还要追求别的东西。

有人形容林徽因是从徐志摩诗歌中走出来的女子,她只是诗人心中创作的素材和文学作品的梦想寄托,诗人所追求的林徽因是一个被无数次理想化、诗化的女子,甚至是一个现实当中根本不存在的女子。

在这一点上,徐志摩和英国诗人雪莱有着惊人的相似。他爱的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女人,而是与他的诉求相关的女人身上的某些特质以及由这些特质所衍生出来的理想的女子。这样的女子是完美的典型,但和现实中的人或者是原型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和根本的不同,这和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拔高了的形象只是意识世界的产物。林徽因是理智的,她知道她“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所以她谨小慎微地把握着“永远照彻我的心底”的“那颗不夜的明珠”。

徐志摩说:“须知真爱不是罪,在必要时我们得以身殉情,与烈士们殉国、宗教家殉道,同是一个意思。”他理解下的感情脱离了生活的原态,甚至为爱而爱,为谈感情而谈感情,进而不惜“殉道”。林徽因身上只是拥有了诗人创作的某些灵感,那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东西。在他的意念里,和她生活在一起,就等于和他的创作源泉生活在一起,和他理想中的人物形象生活在一起,这对他来讲,没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所以,相比之下,妻子张幼仪和他的亲生孩子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而这一点恰恰是在感情之余又活在现实中的林徽因所比较看中的地方,在这一片区域里,她和诗人之间是没有交集的。在文学创作方面,她和诗人可以无话不谈,可以共同经营诗歌里的那份浪漫,甚至在这些领域里产生感情的碰撞,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林徽因的好友费慰梅形容她对诗人的爱:“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她的热烈情感所迷住了……对他打开她的眼界和唤起她新的向往充满感激。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引起同等的反应。她闯进他的生活是一项重大的冒险。但这并没有引得她脱离她家里为她选择的未来的道路。”也许,在林徽因的心里,诗人徐志摩同样也只是一个梦,这个梦同样也是易碎的,经不起现实生活的风吹雨打。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徐志摩的影响,比如那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同徐志摩的作品丰富的感情和跳跃的思维有着并非偶然的相似。但也仅此而已,他们在感情上的重叠区域只是由诗歌所引发的精神世界的共鸣,这种共鸣好像并没有延伸到生活中,所以徐的追求成了一种幻想,他无法引领她共同迈进生活中,也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相遇相知会成为一个被封存的爱情神话。

女人得弄明白,生命里哪些东西是真实的,哪些东西是虚构的,感情和生活本身就不是同一个概念。林徽因曾这样劝徐志摩:“徐兄,我不是您的另一半灵魂。我们是太一致了,就不能相互补充。我们只能平行,不可能相交。我们只能有友谊,不能有爱情。”林徽因是对的,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是需要互补的,任何脱离生活的感情都只是乌托邦式的一厢情愿。

林徽因回国前曾经给徐志摩留下一封信,她在信中写道:“我走了,带着记忆如锦金,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所有的话走了……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进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无人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其实,在您陪着她来向我们辞行时,听说她要单身离你去德国,我就明白你们两人的关系起了变故。起因是什么我不明白,但不会和我无关。”

追求感情本没有错,但徐志摩做得确实有些过火了,他没给妻子张幼仪留下生活的空间,同样也没给林徽因留下空间,别人都无法承受他的感情之重。或许,这位大诗人把感情简单地等同于生活了。

据说,徐志摩的父亲非常不赞同他与张离婚,甚至不惜以断绝父子关系来阻止他,但诗人没顾及那么多,他依然做了他想做的事情,只是他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结果。其实生活也无非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平平淡淡地过小日子,有个可以依靠的安全港湾,是很多女人的追求。徐志摩有才,是个大诗人,但林徽因不可能同他一起靠啃诗句过日子,也不大可能在持续不断的浓烈**中度过每一天的生活,尽管有爱,有感情,但生活毕竟是生活。感情是必要的,但感情本身当不了饭吃,获得感情是必需的,但因感情而获得幸福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林徽因同我们一样,都只是凡尘中人,生活在凡尘中就要遵循感情不等于生活的逻辑。一碗粥、一杯开水,就是生活,生活是一种真实的状态,生活中可以有轰轰烈烈,但一直轰轰烈烈的绝对不是生活。生活中有责任,有亲情,有友情,生活中不可以没感情,但感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诚如歌中所唱:“房间空了/并不代表什么/很多东西留不得/包括温柔时刻/相互牵扯/突然没了瓜葛/我像一个旁观者/对自己唱情歌……如果我爱上你是错/原谅我/不要这结果/如果你/离开我以后/才发现/天空更宽阔/就在你/离开我以后/才会懂/感情不是生活。”如果离开对双方来说是一种解脱,那么就不要再作茧自缚,放手之后,选择平平凡凡的生活,也是不错的。

我们需要明白,虽然感情往往会被一些生活琐事所消磨,但生活恰恰就建立在这些琐事之上。我们深陷爱河时,总以为感情就是生活的全部,但事实上,感情只是生活的开始。如果说感情是一项长跑,那么生活就是跑道。我们需要调节好自己的心理,要明白感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女人都有一颗脆弱的心灵,这颗心灵不允许我们犯错误,我们的生活是很现实的,因为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所以就要遵从这个社会的规则去生活。感情经常发生在不该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让我们应对不及,有时候,这样的感情很热烈,像一团火焰,随时都可能将我们燃烧。越是这样的当儿,我们越是需要明白,感情之外,还有生活。我们都不是童话里的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公主,必须适度地学会和浪漫妥协,要知道,平淡的生活才是感情的最终归宿。尽管有时候我们也会孤独,尽管有时候也不能承受一个人时的折磨,但只要想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地活着,对得起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个浪漫的自我,在外界诱因的作用下,它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左右我们的判断,让我们按它的意志去做出一些动作,来满足它的欲求,很多女子都拜倒在它的脚下。

我们还可以选择不听它的使唤,虽然要承受一些痛苦,但却不必承受热烈过后留下的创伤。感情,不等于生活。我们要感情,更要幸福的生活!

【魅力驿站】

我们都不是童话里的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公主,必须适度地学会和浪漫妥协,要知道,平淡的生活才是感情的最终归宿。

做个完美的小女人

虽然被世人炒得光鲜亮丽,但林徽因毕竟是个世道中人,没有生活在书画中,她也是要居家过日子的。她曾经给沈从文写信说:“我是女人,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

林徽因虽是像居里夫人一样,对事业有着强烈的专注力,不喜欢别人拿家务活来浪费她有限的时间,但这不代表她不会打理家务,事实上她做起家务来也是有条有理的。

林徽因在梁家是长嫂,在娘家又是大姐,住在北平的她,家里难免有亲戚来走动,如何安排好客人的吃喝拉撒睡,如何协调好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处理好各种琐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没两把刷子恐怕是拿不下来的。据说林徽因曾经画过一张床铺图,共安排了17张床铺,而且每张床铺谁要来睡都有明确的安排。

于百忙之中,能够做到如此细致,一般女子怕是做不来的。林徽因的小女人角色做得真是无可挑剔。一个梁家的亲戚说,林徽因在和梁思成一起工作的时候,从来只是画出草图就歇了,每次都是梁思成费尽心思地将草图加工完善成滴水不漏的成品。而每当梁思成完工时,林徽因就冒出来了,此时她会扮演一个顽皮的小女人形象,甚至用一些好吃的东西来讨梁思成的喜欢。就是这样一个小女人,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

她饶有兴趣地给徐志摩发电报诉说相思,但接到类似的电报的人又不只是徐一个。这个小女人,有时候真是可爱。徐志摩曾有一些私人书信日记及八宝箱交给凌淑华,让其代为保存。徐志摩罹难后,很多人向凌淑华索要书信,林徽因也是其中之一,她的意图是“我只是要读读那日记,给我是种满足,好奇心满足,回味这古怪的世事,纪念老朋友而已。”很容易地,她从凌那里讨得徐志摩的《康桥日记》,等到还给凌淑华的时候,日记却少了几页,而那几页内容正是有关林徽因的部分。

林徽因如此理智地做出这样的小动作,如此快刀斩乱麻地处理“负面消息”,或许仅仅是出于“保护自己”,她不想让这些过时的“花边新闻”流传到世间。即使不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就是在当下,林的动作也会令“狗仔队”们无可奈何。

徐志摩的首任妻子张幼仪可能对林徽因有着复杂的感情,她在自传中说到林徽因在1947年病重时见了她一面:“一个朋友来对我说,林徽因在医院里,刚熬过肺结核大手术,大概活不久了。连她丈夫梁思成也从他正教书的耶鲁大学被叫了回来。做啥林徽因要见我?我要带着阿欢和孙辈去。她虚弱得不能说话,只看着我们,头摆来摆去,好像打量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大概是我不好看,也绷着脸……我想,她此刻要见我一面,是因为她爱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

林徽因同所有女子一样,骨子里涌动着浪漫的细胞,而能给她浪漫的,非徐志摩莫属,她对徐的浪漫多少是有些向往和怀念的。

虽然故人已去,看一眼他的妻子儿女,姑且是一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事实或许如此,但一个小女人的率性由此表露无遗。林徽因虽然16岁时就吸引了徐志摩,她也拒绝了徐志摩,但却没有彻底地拒绝,而是保持着某种程度的暧昧。后来她也同金岳霖擦出了一些感情火花,但她不但获得了丈夫的“谅解”,又使得这位大哲学家能够活在自己的精神爱恋中并且不舍不弃。林徽因这个小女人,做得也确实够有范儿了。她的动作并不大,只是在感情上,给那两个男人各自预留了一些空间而已,但不论怎样,她以小女人的姿态始终维持着感情世界里的优势地位。

1936年2月27日,林徽因在回复沈从文的信中说:“接到你的信,理智上,我虽然同情你所告诉我(的)你的苦痛(情绪的紧张),在情感上我都很羡慕你那么积极那么热烈,那么丰富的情绪,至少此刻同我的比,我的显然萧条颓废消极无用。”当时沈从文面临着感情的出轨,林徽因心生“羡慕”。林徽因说:“你的是在情感的尖锐上奔进……你希望抓住理性的自己,或许找个聪明的人帮忙你整理一下你的苦恼或是‘横溢的情感’,设法把它安排妥帖一点……我也常常被同种的纠纷弄得左不是右不是,生活掀在波澜里盲目地同危险周旋……”她形容沈从文是“在情感的尖锐上奔进”,显然是说他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樊篱。但林徽因也不是全然没有自己的痛苦。她曾在徐志摩殉难后的一个多月的某一天写信给胡适:“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

可见,林徽因当年收束对徐志摩的感情,对她来讲,是一段并不愉快的经历。她曾感慨地说:“过去我从没想到过,像他那样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道路如此不同,竟然会有我如此熟悉的感情,也被在别的景况下我所熟知的同样的问题所困扰。”不过困扰归困扰,同情归同情,林徽因是遵从了旧的教育的,她也是奉劝沈从文,同她一样收束“横溢的情感”。

这个小女人,从根本上来看,她还是顾家的。林徽因虽然生活在风花雪月之中,却不是个风花雪月般的女人,她将更多的热情奉献给了她的家庭和她所钟爱的学术和艺术事业。她虽向往浪漫,却并不钟情于浪漫,她对现实的考量永远大于对浪漫的考量,她对居家的考量永远多于对“横溢的情感”的考量。

自始至终,她都甘愿做一个小女人。

小女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小女人不崇拜物质,也不迷恋精神,她有着自己独具一格的幸福观,她总是保持让幸福伴自己于左右,更不会偏离自己的生活轨道,即便承受着痛苦的煎熬,也不越轨。

林徽因深深知道自己可以拥有什么,知道自己想拥有什么。小女人都一样,小女人需要懂得哪些东西是自己必须要亲自打理的,也需要明白哪些东西不能进入自己的生活,不论怎样光怪陆离的物质和怎样诱人的情感,都要在它们面前保留一点距离,即使是说“不”,也要留有三分余地,能够维持住自己的尊严和领域范围内的安全就行了。

小女人是单纯的、善良的、低调的,小女人也是寂寞的、聪明的、懂爱的、负责的,她能看得透人事中的阴暗和真假,总是用简单的智慧对待复杂的局面。我们当然要做这样的小女人。我们守“妇道”,决不传播小道消息,也不允许自己的“负面消息”外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选择与人为善,不去刁难任何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

当然,我们也要接近那些善良的人、纯朴的人、有心机但心眼儿好的人,还要接近那些和我们一样单纯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擅长于守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不动手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丈之内,那个男人可能是我们自己的,但一丈之外,他就是他自己的了,我们只是小女人,活在一丈之内就已经很安全很幸福了,我们尊重任何人的独立与自由。我们也要拎得清自己的角色,做一个好女儿,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

我们还要随时面对并战胜膨胀欲望的考验,做事快刀斩乱麻,不拖泥带水,尽管有时候很痛苦,但要习惯于享受这份平淡或者不愉快,因为我们只是小女人。我们可以赖床,可以在男人面前撒娇,但要给他们独立的空间,同时要守住一个小女人的贤德。其实,像林徽因那样,甘愿做个小女人,也是很幸福的!

【魅力驿站】

我们要知道自己可以拥有什么,知道自己想拥有什么。我们可以赖床,可以在男人面前撒娇,但要给他们独立的空间,同时要守住一个小女人的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