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女人,不仅希望自己漂亮,更希望自己优雅。因为与漂亮相比,优雅更经得起岁月的蹉跎,更能体现女性之柔美。诚如三毛所说:“但觉风过群山,花飞满天,内心安宁明净却又饱满。”女人要在书香中锻炼自己的思维,看清人事沉浮,看淡花开花谢,许自己一个幸福人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思想,提升人的品位。善读书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香却在骨子里。一个优雅的女人,必定有一颗爱书之心。爱书的女人在唐诗宋词、古今名著中流连忘返,在散文诗歌中修身养性。这样的女人浑身洋溢着书卷气息,一颦一笑透露出清新雅致。即使她衣着简朴,素面朝天,但无论站在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林徽因在民国初期就被认作“中国第一才女”,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她不仅是诗人、作家,还有教授、建筑学家等光辉的头衔,她是一个集多种才气于一身、吸收了东西方文化之精华的一位新女性。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是林徽因创作的诗句,让多少人低回吟咏,它是这位奇女子才情的缩影。能够拥有如此成就,不是与生俱来的才能,这与她博览群书有很大的关系。
出生于杭州陆官巷的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其大姑母伴她走过了启蒙教育时代。林徽因异母弟林暄回忆道:“林徽因生长在这个书香家庭,受到严格的教育。大姑母为人忠厚和蔼,对我们姊兄弟亲胜生母。”这位大姑母为林徽因后来的成就埋下了最初的基石。
由于父亲时常在外,林徽因六岁大的时候就开始为祖父代笔给父亲写家信了。祖父去世后,父亲常在北京忙于政事,全家人住在天津,时年十二三岁的林徽因几乎成了家里的主心骨,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
定居北京以后,林徽因进入教会办的贵族学校——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这所教风严谨的学校令林徽因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但凡优秀的女子,一般都有着良好的幼年教育,长大后,拥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所以才拥有日后旺盛的才气与气场。
1920年春,林徽因随父亲远赴欧洲。林长民告诉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这是林父对女儿的期望。
林徽因坐在去欧洲的船上,面对大海,她有生以来首次扩大自己的视野,世界的宽广令她胸襟大开。抵达欧洲之后,天资聪慧的林徽因源源不断地汲取来自异域文明中的文化养分,扎实的英文功底使她能轻松翻看英文书籍。
与英国人沟通之余,也能自由地阅读,她研读萧伯纳的剧本,并逐渐领略到欧洲文学的真谛。吸纳不同国家文明的结晶,的确能够延展我们的思路,培养更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我们待人处世、考量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参照系。后来,林徽因考入了爱丁堡的圣玛丽学院,在这之前,父亲为她雇了两名教师辅导她英语和钢琴,所以在这所学校,她的英语口语更加娴熟、纯正了。
同样是在伦敦,受女建筑师的影响,林徽因确立了投身于建筑科学的志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们的所见所闻会改变人的一生。林徽因的这段经历,其实是她光彩人生的前奏曲。徐志摩发现年方十几岁的林徽因读过很多书,她能和他一起谈论作家的作品,甚至是外国的原著,这令他感到很吃惊。的确,当时的林徽因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超出了同龄人很多倍。当徐告诉林徽因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拜伦、雪莱和济慈时,林徽因居然能立即用英语背诵出他们的作品来,这也可能是徐对她产生浓厚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林父说,林徽因的博闻强记令人惊异,无论是济慈、雪莱,还是勃朗宁、叶赛宁、裴多菲、惠特曼……在以林家为中心的小文坛上,如果有谁记不住、背不出的诗句,林徽因都能准确无误地背出来。
当她用英文朗读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这首诗时,在座的陈岱荪、金岳霖也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可见其阅读功底之深厚、感染力之强。
书香能遮掩女人容貌的瑕疵和无情岁月的痕迹。其实原本优秀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耐读的书。只是有的人是把自己做成了杂志,有的人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份报纸,有的人把自己打造成了一部经典著作。有的人值得他人读一辈子,有的人只是让人轻轻一页翻过就再也没有新的内容了。而书香是让女人拥有各种优雅味道的原料,什么样的女子都少不了他。
女人要学会让自己在书香中变得富有内涵,首先就要读懂什么是真正的自尊、自立和自爱,而后做自尊、自立和自爱的女人。透过书香,女人要学会面对任何事情时都要透过它的表面看到它的本质。
女人要让自己站得高、看得远,要从不断的阅读中,懂得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去阅尽山顶的风景。通过读书,女人要学会明智,从而打造女人特有的温婉、知性与时尚,让自己始终以极致形象立于他人心中。
哈尔滨市三名知名女校长在“女性与阅读”论坛上给女人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女性每天读书不应少于30分钟。女性如果不读书,没有知识,就会变得无知、肤浅、粗俗,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女人的气质是阅历的积淀和智慧的凝结,而书香能让女人淡去人生的浮尘,达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境。
多闻闻书香吧,让自己忘记无关紧要的琐事、毫无意义的苦恼与不时闯入生活的忧伤,于书香中静心安神。诚如三毛所说:“但觉风过群山,花飞满天,内心安宁明净却又饱满。”女人要在书香中锻炼自己的思维,看清人事沉浮,看淡花开花谢。现代女人,书香,不得不闻。闻书香,许自己一个幸福人生!
【魅力驿站】
“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书香女人才能用知识读懂人生的内涵,并拥有兰心蕙质的深度。读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活动,获取的知识多了,知道的东西多了,整个人就有内涵了。有内涵的人,长此以往,言行举止就会散发出智慧的光芒。聪颖的女人跟草包美女相比,相信有眼光的男人都会选择前者。爱读书,也要会读书,读些适合自己的书,并且学会思考。
读书让你更精致
萧乾夫人、著名作家文洁若在《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一文中说:“林徽因是我平生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她是一个精致的女子。
主要从事女作家研究、女性文化名人研究的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红萍在《林徽因画传——一个纯美主义者的**》一书中说:“当朋友们散去之后,她的音容、表情,特别是她的观点、见解,让朋友们感慨不已。下一次朋友们又会为她的魅力、见解吸引而来,这些聚会几乎成了朋友们的精神食粮,成为这个小圈子的生活方式。去徽因的客厅聊天,意味着单调生活的中断,新的活力和**的注入。生活中的一点点涟漪,让人们回味无穷。这样具有**、才华、创造力的女子,在中国四平八稳的传统社会中,就像夜空中闪亮的星星,让人景仰、愉快、幻想。”
就是这样一个精致的女子,她用自己的无穷魅力吸引着一大群高端朋友。张红萍又在书中写道:“……等到周末,她把自己一周的趣闻、生活经历、工作情况、思考所得出的思想、阅读书籍的内容和感受讲给朋友们听。她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也没有因为需要抚养儿女、支持丈夫、操持家务就放弃自己的专业和追求;也从没有忘记过自己心灵的追求;也没有屈服于社会、他人的舆论而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当别的女人不由自主地接受传统思想的熏陶束缚自己时,当别的女人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现实的安排,安于在家相夫教子时,她有意识地挣脱了男权社会安排给女人的命运和角色。当她与中国最优秀的男子高谈阔论的时候,当她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当她流连忘返于世界名胜古迹,当她奋笔疾书的时候,别的女人做着传统的女性角色要求于她们的毫无创造性的事情,屈服于生活,或喟叹自己的命运。”
一个精致的女子,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种关系与自己的各项事务,她总能守护住那个可爱的自我,总能遵循自己为自己制定的生命路线去生活。金岳霖面对采访者如此坦言:“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与别人)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这位默默爱了她一生的哲学家,对这样一个女子,有着太多太多的情愫,一个几近完美的形象,一直存在于他的内心深处。
一个精致的女子是美的化身,她永远爱自己的生活,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学贯中西的林徽因总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从不崇洋媚外。她很早就在《窗子以外》里说过一句“洋鬼子们的浅薄千万学不得”,高尚的情操由此可见一斑。而她身为一个建筑学家,却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这的确是很稀有的。她一生主要有诗篇《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等几十首;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话剧《梅真同他们》;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遍及了多个领域。汪曾祺就曾称赞她:“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泠,一时无二。”这样一位女子,著作总量不大,但后人评价“几乎是篇篇珠玉”,她在文学创作上,把灵性发挥到了极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女人的风姿就像是握在手里的沙,握得越紧,从指缝中流失得就越快。
一个精致的女子,拥有一定的底蕴和魅力,于举手投足之间,从容、自信、淡泊油然而生。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
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书香,或忙于工作,或忙于家庭琐事,读书已经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给自己一点点时间,让自己徜徉在书的世界里,在字里行间汲取营养,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内在的韵味。一本好书,就像一座灯塔,会在茫茫黑夜中给我们指明奋斗的方向。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由此可见,书籍在我们生活中多么重要。读书可以让女人更优雅,好书可以滋养人们的心灵,让你不断完善自己。
古人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粉碎了数千年来多少女子的梦想,而如今,我们生活在开放的年代,断不可不闻书香,不然也就成了古代那“无才”的女子,岂不可怜至极?“茶亦醉人何需酒?书能香我何需花?”
做一个书香女人,傲立繁华,阅尽苍生,去体悟人生的极致与妙处。在我们的人生里,多一些缱绻,多一分遐想,多一分浪漫,少一些纠缠,少一分妄为,少一些苍白。广闻书香,让自己汲取更多的能量,绝对不要苟延残喘地去拉住一个爱情乌托邦不放,而要努力去摘取幸福的鲜草。时间长了,我们的骨子里会增加更多的从容、淡定、自信与坦然,当岁月老去,收获的是从容与优雅。女作家毕淑敏认为:“淑女必书女。”林徽因之所以为林徽因,因为她先让自己成为一个“书女”,而后她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淑女。她的酸甜苦辣,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悲欢离合,都在书香中化作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冰心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书香中的女子是温和的、善良的、宁静的。书给了女人富有女人味儿的底蕴,给了女人温文尔雅与善解人意,令女人成为男人心目中永远的亮丽风景。
【魅力驿站】
岁月沧桑,时光荏苒,摧毁的可能是女人的容颜,厚厚的粉底也无法掩盖逝去的青春,曾经的美丽已不再,再好的脂粉恐怕也难修饰布满皱纹的面容。但时间再无情,也削不去“书女”的风姿,也无法冲淡书香里走出来的女子的雅致和轻盈。
闪耀你的才识魅力
1924年4月23日,泰戈尔访华,当时的上流社会惊叹她为“人艳如花”。费正清说:“她是具有创作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能有如此的魅力和魔力,光凭清新亮丽的相貌是断断不可能的,才艺才是她傲然屹立于众人之上的最大资本。细数那些相貌身段皆标致的女子,能成为焦点的无不是有着非凡的才艺。
虽则天下美好的事物都有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面,而单纯的“美”不是悦目,“才”才是让人觉得最赏心的。恰如林徽因,她既耐得住学术的单调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流离。在穷乡僻壤有她的身影,虽历经繁华,但她也会在大街上亲自提瓶子打油买醋,在被爱慕者包围的沙龙上同样也有她的身影。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的她,颇受人们的欣赏。虽然投身于建筑学,但她却写得一手音韵极佳的新诗,以她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当时中国一流的文化学者,除了大诗人徐志摩和在学界颇具声望的哲学家金岳霖,还有政治学家张奚若、文化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经济学家陈岱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哲学家邓叔存、社会学家陶孟和、考古学家李济、作家沈从文和萧乾等等,她被人仰慕着,簇拥着,“粉丝们”好像都倾倒在她的美丽里。
在她的“客厅”里,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是”。能有如此功力,的确非才女莫属。在那些由茶香点缀的星期六下午,精英们陆续来到梁家,谈古论今,纵论天下事,而思维敏锐的林徽因是提出和捕捉话题的高手,她超人的亲和力、调动客人情绪和调节气氛的本领,都在“操持”着谈论的话题,使之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现实广度,既有理论高度和学术专业度,又有强烈的可操作性。而林徽因所处的这个圈子,也因之影响越来越大,渐成气候,成为20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人称“太太的客厅”。
在这个客厅里,林徽因是当之无愧的“女一号”。很多文学青年对之心驰神往,当时的文学青年萧乾,是“客厅”的座上客之一,他对于当时的场景曾有这样的描述:“几天后,接到沈先生的信,大意是说,一位绝顶聪明的小姐看上了你那篇《蚕》,要请你去她家吃茶。星期六下午你可来我这里,咱们一道去。那几天我喜得真是有些坐立不安。老早就把我那件蓝布大褂洗得干干净净,把一双旧皮鞋擦了又擦。星期六吃过午饭我蹬上脚踏车,斜穿过大钟寺进城了。两小时后,我就羞怯怯地随着沈先生从达子营跨进了总布胡同那间有名的‘太太的客厅’。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如今回忆起自己那份窘促而又激动的心境和拘谨的神态,仍觉得十分可笑。”女人的才艺,确实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杀伤力”的,它是一把精神利器,令人“臣服”。
真正有才艺的女子,才艺往往不是体现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单一的方面。
1927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时,她没走寻常路,而是亲手设计了自己的婚礼服。她的那身礼服颇有东方神韵和富有内在美的审美趣味,较好地兼顾了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其出奇的美曾吸引大批的新闻摄影记者。林徽因除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外,还涉足演艺行业,她曾主演了当时观众为之轰动的武侠影片《火烧红莲寺》及《啼笑姻缘》《空谷兰》等名片。虽然1955年4月1日她病逝于北京,但她主演的《木兰从军》在新落成的沪光大戏院却连续客满三个月。如果是专业的演艺演员,达到如此奇效,已是不易,更何况只是一个建筑学家、诗人、作家,她的才艺有一种宽度上的深度,挚友金岳霖上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一点都不夸张。
才艺是女人的第二张面孔,你可以长得不漂亮,但不可以没有一点才艺。青春易逝,唯才艺不衰。
独特的魅力女人,懂得用有才艺的头脑去开拓属于女人的那半边天,用才艺来编织自己的锦绣人生。
女人与生俱来的灵性是获得才艺的重要基因,或琴棋书画,或吹拉弹唱,或烹饪出美味的饭菜,或制作出精致的小手工制品,或写得一手好字,等等,不一而足,都会为我们的“身价”加码。
才艺可以吸引男人的心,因为有才的女人往往懂得如何生活,如何给平淡的生活增添情趣,而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往往缺的就是那点小情调。
如果我们可以让男人留恋我们的才艺,他当然也会留恋我们的人,如果我们的才艺再精一点,他会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呵护我们。没有女人不希望自己被男人好好地宠爱的,只是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装扮自己的与众不同。因为有才艺的女人更容易博得男人的爱慕与欣赏。相貌会随着年华而老去,美貌留不住男人的心,而才艺则不然,才艺只会随着使用得越来越多,会变得越来越精,越来越纯熟,绝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
倘若我们在言谈举止之间、一颦一笑之中都充满了女人味和诗情画意般的温馨,岁月不但不会夺去我们的光环,还会给我们更多的馈赠,它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光彩。这样的女人,到哪不是焦点呢?哪个男人不梦想呢?处于焦点中的女人是幸福的,也是有品位的,因为她拥有的才艺所散发出的光芒与魅力。有才艺的女子,总能给人以神秘感,仅仅是看到她们的才艺,就足以产生强烈的期待,更不用说引得多少男人倾倒和爱慕了。
虽然我们的容貌不能得到绝大多数男人的肯定,但独到的才艺却能填补我们人生的缺憾。我们不能在寂寞中随波逐流,而要用自己的兴趣爱好浇灌生活之树,用我们的才艺为单调的生活增添无限的趣味。如此,我们不怕不能成为焦点。我们要学会用才艺诠释女性的魅力,为我们的温柔妩媚平添些许才气,展示我们独有的风韵。
【魅力驿站】
我们坚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初衷,绝不随波逐流。我们喜欢被人追逐,却从不哗众取宠,也不故作矜持。我们也可以有傲骨,可以崇尚物质,但从不拜金。可以自爱,但从不自恋,从不孤芳自赏。
有学识才有魅力
在梁思成的眼里,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可见,林徽因的学识是很渊博的。林徽因的学识体现在很多方面,她不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睿智的评论家、风趣的沙龙演说家、思路严谨的教授、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
她的经典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是新月派诗歌的杰出代表作,此诗玲珑剔透,意象错落有致,得到了著名诗人卞之琳的好评:“并非形上的诗,不外露的诗。”林徽因的学识也秉承了父亲的很多基因。其父林长民是民国初年知名的逸士和政客,少年时的林长民在林氏家塾中读书,得闽中名士林纾的真传,同时也获取了最初的西学知识。
林长民曾为苦学英文和日文而放弃科举考试,为此林徽因的爷爷林孝恂还为他请了两位“洋老师”,此后赴日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预科及大学部政经科。他自己就是个学识渊博的才子,因此对林徽因更是寄予厚望,要将毕生所学及先进观念都传授给她。
一个女人,要有一定的学识,有好的环境很重要,因为人都是环境的产物,有了良好的接受学识的环境,自己又肯学习,自然会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
著名作家萧乾在《一代才女林徽因》中写道:“我们还常在朱光潜先生家举行的‘读诗会’上见面。我也跟着大家称她(林徽因)做‘小姐’了,但她可不是那种只会抿嘴嫣然一笑的娇小姐,而是位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并且语言锋利的评论家。她十分关心创作。当时南北方也颇有些文艺刊物,她看得很多,又仔细,并且对文章常有犀利和独到的见解。对于好恶,她从不模棱两可。同时,在批了什么一顿之后,往往又会指出某一点可取之处……一九三五年七月,我去天津《大公报》编刊物了。每个月我都到北平来,在来今雨轩举行个二三十人的茶会,一半为了组稿,一半也为了听取《文艺副刊》支持者们的意见。小姐几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在萧乾的眼里,林徽因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严谨细腻,对创作的参与度也很高,“对文章常有犀利和独到的见解”,能做到这一点,绝对不是光凭一腔热情就可以的。深受东西方艺术熏陶的林徽因,拥有众多的仰慕者,并且在她家著名的“太太的客厅”里,聚集了包括朱光潜、沈从文、巴金、萧乾在内的一大批文坛名流,所谈领域涉及文学、艺术、诗歌等,渊博的学识为她装点了最好的门面。而且,她将“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作为自己的主要职业,同丈夫一起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系,又一起留下《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国建筑史》等珍贵的建筑学史料。
有人将梁思成与林徽因、钱钟书与杨绛、吴文藻与冰心、沈从文与张兆和合称“民国四佳配”。傅斯年说林徽因:“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当时既有人将林徽因、庐隐、冰心合称“福建三才女”,还有人将她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合称“民国四才女”。这都是对她学识方面的高度认可与肯定。1937年11月,林徽因曾险些被炸弹炸到,但在那样的当儿,她却能读出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里那句著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她的学识已经成为骨子里的一个情结,随时都能显露出来。
其实,一个女人如果拥有了美貌,自然会平添更多自信,但是一个女人若拥有了学识,就相当于拥有了最好的门面,学识是一个女人的内在修养,是滋润女人心田的一汪甘泉。如果说女人拥有美貌能带来瞬间的愉悦的话,那么学识则会带给一个女人永远的美。
林徽因能够在那个时代在她所能衍射到的圈子里“呼风唤雨”,是因为她有“东西”,她脑子里的“东西”能吸引他们。丰富的学识不但会使女人变得很独立,很有主见,还会在美貌的基础上,使女人平添几分柔情和典雅。
的确,学识是女人最好的门面,它能令你谈吐不凡,让所有的话语从你口中说出来,如同春雨般沁人心脾。不论何时、何种场合,女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像林徽因一样成为驾驭话题的高手。当别人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时,还在挖空心思时,你已经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快速辨明问题、解决问题了。女人的学识是优秀男人的巨大财富,林徽因成就了梁思成,也以“太太的客厅”为中心,滋润了很多文人雅士的心田,给了他们成功时的激励和心灵受伤时的抚慰,值得他们用一生去珍藏。
《荀子·修身篇》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有学识的女人首先拥有明辨是非的观念和辨别善恶的能力。如果一个女人是非不明、不知好坏、不辨邪正,当然没有智慧可言,自然也不是真的有学识。做就要做通达事理的女人。有些人比别人懂的东西多,却养出了贡高我慢之心,到最后只知书本知识,而不识世间人情,甚至自恃有些小聪明,做些悖理违情之事,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个曲终人散的结局。
“世事洞明皆学问”,真正的学识是通情达理,女人要学会对人事物的尊重,这才是学识的真正意义。一个女人的学识,除了先天受到良好的教育与教养之外,大部分是靠后天环境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女人若徒有美丽的外表,不过是个空壳而已,没学识的女人,美丽也是苍白的。有学识的女人,才是最美丽的女人。
【魅力驿站】
学识,并不是饱览诗书、满腹经纶,它是女人的一种内在气质,是女人在生活细微之处的智慧和美丽的展示。女人要让学识在我们身上闪现出睿智的光芒,做一个有门面又体面的女人。
才女往往是大众焦点
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的林徽因,似乎在她的创作生涯中都活在焦点里。的确,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她的才艺较之其他才女显得更全面。
她是最早加入了“新月社”的成员之一,除了在建筑学上的卓越成就,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的成就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她几乎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她的格调成了那个时代的标志,她的才艺为那个时代留下了最浪漫的倩影。
实际上,林徽因向来是一个圈子的中心,不管是远远向往着的粉丝,还是登堂入室步入她的“太太的客厅”的来客,我们所能看到的画面,总是一群男粉丝围绕着她,用柔和的目光仰望着她,像绿叶一样烘托着她这朵倾城倾国的红花,而如众星捧月般的景仰使她愈发显得婀娜多姿,楚楚动人。这就是成为一个焦点女人的幸福人生,而才艺就是她的光环。
《女人的资本》一书中说:摩登女人过于肤浅,另类女人过于张扬,传统女人过于保守,普通女人过于小气,而有一种女人把“体面、适当”奉为一生的信仰,这就是“格调女人”。林徽因曾经在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讲授外语系的课程。
有一位教授曾选修过她的课,他说:“曹靖华、周作人、朱光潜都在此执教。林徽因每周来校上课两次,用英语讲授英国文学。她的英语流利、清脆悦耳,讲课亲切、活跃,谈笑风生,毫无架子,同学们极喜欢她。每次她一到学校,学校立即轰动起来。她身着西服,脚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而又朴素、高雅。女校竟如此轰动,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是男校,那就听不成课了。”当时的林徽因确实散发着独到的东方神韵,居然有着“如此轰动”的效应。
梁从诫在回忆母亲时说:“文学上的这些最初的成就,其实并没有成为母亲当时生活的主旋律。对她后来一生的道路发生了重大影响的,是另一件事,1931年4月,父亲看到日本侵略者的势力在东北日趋猖狂,便愤然辞去了东北大学建筑系的职务,放弃了刚刚在沈阳安下的家,回到了北平,应聘到来启铃先生创办的一个私立学术机构,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中国营造学社,并担任了法式部主任,母亲也在学社中任校理。以此为发端,开始了他们的学术生涯。”一个既能升格也能降调的女子,她是不会因外来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当时,这个领域在我国学术界几乎还是一片未经开拓的荒原。国外几部关于中国建筑史的书,还是日本学者的作品,而且语焉不详,埋没多年的我国宋代建筑家李诫(明仲)的《营造法式》,虽经朱桂老师热心重印,但当父母在美国收到祖父寄去的这部古书时,几乎完全不知所云。遍布祖国各地无数的宫殿、庙宇、塔幢、园林,中国自己还不曾根据近代的科学技术观念对它们进行过研究。”梁从诫说。“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融于一身。从她关于古建筑的研究文章,特别是为父亲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中,可以看到她在这门科学上的造诣之深,她并不是那种仅会发思古之幽情、感叹于‘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古董爱好者;但又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尺寸和方位的建筑技师。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梁从诫显然对林徽因的故事有着深刻的认知,他对母亲结合不同的专业知识做出的优雅的研究发出了淋漓尽致的赞叹,这也正是一个格调女人的最大魅力所在。
有着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首名号的蔡文姬,名琰,字昭姬,因避司马昭的讳,后改为文姬。河南开封杞县人。老爸是东汉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老人家还兼修数理和音律,还是曹操的老师,曹操大文姬22岁,应该称文姬为师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众焦点式的女子,其一生却充满坎坷。
先是一嫁丧夫。文姬一生三嫁,首嫁才子卫仲道,两人恩爱,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夫君咯血而死。因未生儿育女受到歧视,毅然回了娘家。
再是归家父难。这要牵涉另一个女人,就是前面讲到的貂蝉。貂蝉引发吕布对董卓的情杀之后,文姬的父亲受到牵连而招致杀身之祸,家庭零落。
接着是遭掠二嫁。好像从来都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由于政局混乱,羌胡番兵便有了机会,经常到中原掠掳。时年23岁的文姬被抢夺而去。被迫嫁给了匈奴左贤王,并为他生育了两个儿子。再则是骨肉分离。文姬在匈奴共12年时间,虽是抢去,但是也算是有个家。家对一个女人来讲,重如生命。尤其是老公虽然粗野一些,但对文姬尚好,两个儿子更是一对“活宝”,估计文姬也本想守此一生。
但是,这时曹操已经得势,不知道怎么就想起了这个师妹,便花了千两黄金、一双白壁把师妹赎回来。文姬走上了归乡的路,却骨肉已经分离,自然是百感交集,不知是该悲该喜。和着泪水在车上作出了流芳千古的《胡笳十八拍》。据说这首由胡琴和筝来弹奏感动了汉匈,有云“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然后是三嫁多磨。文姬归汉后,曹操就来了一个“拉郎配”,将其许配给了性格高傲的校尉董祀。时年文姬已经三十有五。而董祀则年方英华,自然是碍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丞相的面子,才应了这门亲事。然而,心里难免疙瘩,婚姻显得尴尬。而仅过一年,董祀又犯下死罪,按照曹丞相的意思是要“斩无赦”的。可文姬三哀五求,算是放了一马。这董祀经此一劫,也算是洞明了世事,铁了心思来对这个女人,后跟文姬归了田园,育有一儿一女,女儿是司马懿的儿媳妇。
因此,不光是天将降大任的人要先“苦其心志”,做个才女也是多灾多难的。
文姬的优良知识素养得到父亲真传,满腹诗书,博学多才。有一例证,说是在一次闲谈中,曹丞相表示出很羡慕蔡家文的四千卷藏书,文姬则告之已几经战乱全部遗失。曹甚失望,而文姬则表示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后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再一例证是,文姬流传下来的有一五言一七言的《悲愤诗》,亦是上品。因此,而得女诗人、女文学家之名。
可见,当一个为大众瞩目的才女是要有良好知识素养的,而且这是基础。
【魅力驿站】
女人要想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一定要通过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加强自己的品德提炼,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优化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更具魅力与气质。
知识使女人格调雅致
格调,对女人来说,就是在生活中彰显个性魅力,懂得哪些才是真正值得玩味和珍视的选择,恰到好处地体现自身的涵养。如果说性感魅力是女人外在的美丽,独立自信是女人内在的气质,那么格调则是女人终极的价值展现。
在林徽因的身上,有一种永不褪色的坚强。她虽没有张爱玲的凌厉、陆小曼的决绝,但却是个格调雅致的女子。林徽因沿袭了传统优秀女性的血统,使她的才情与美貌浑然一体。
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可以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而林徽因则是清水里开出的一朵白莲,格调雅致,柔美温婉,来不得半点的污浊。她也以自己的热情、美丽、智慧和率直,使整个“客厅”聚会保持着它应有的格调,一个看上去有些单薄的女子,承担着太多太多。
对于林徽因的格调,恐怕与她有过亲密接触的人是最有发言权的。
林洙女士在《困惑的大匠·梁思成》中慨叹道:“她是我一生中所见识过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谈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则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
看来,格调中的某些东西用语言难以讲得很清楚,我们姑且借着先人的视线来看一看吧。如果想去理解林徽因的格调之美,可能就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了。作家陈衡哲的妹妹陈衡粹给我们记录下了有关林徽因的印象:“有一天同一位朋友上山游览,半山上一顶山轿下来,我看见轿子里坐着一位年轻女士。她的容貌之美,是生平没有见过的。想再看一眼,轿子很快下去了。我心中出现‘惊艳’两字。身旁的人告诉我,她是林徽因。用什么现成话赞美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套不上,她不但天生丽质,而且从容貌和眼神里透出她内心深处骨头缝里的文采和书香气息。”看来这也只能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美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那些站在高处“激昂文字、指点江山”的人应该是那种既可以升格也可以降调的人吧。
在女人的世界里,容貌似乎总能在事业上或者生活上助我们一臂之力,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者过得更好,但我们为自己贴上“美丽标签”的同时,格调是必不可少的营养。因为容貌只会陪我们走过一段时光,它早晚都会走下行曲线,而格调却是一股内在的力量。
我们当保持淑女的风范,不靠“使性子”来取得他人的好感或者妥协,做事时永远保持一颗真诚的心。我们鲜有见过林徽因闹情绪,生活里或许有些磕磕碰碰,但从不用眼泪说事儿。
我们需要一种很好的习惯,以保持自己的矜持与刚强,有时候虽然很累,但我们仍然倾向于用自己的努力统筹安排所有我们需要做的事。就是再忙,我们也不失女人的温柔,永远给人以成熟、稳重、踏实的印象,永远让人找不到丝毫的“把柄”。在需要我们挺身而出时,我们能快速升格,而当舞台不属于我们时,我们要迅速离开,通过降调把舞台还原给别人。我们也从不做违背做人原则与伤气节的事情,更不会我行我素,连说话时都会降低说笑的音调,让自己“退隐”得更彻底。我们还可以在装扮上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与众不同,整体流露出一种我们自己的Style,虽不至万般惊艳,但却要给人一个难忘的印象,不必穿跟别人一模一样的衣服,要以个性的妆容来彰显自己的风格,保证自己不会被埋没在人群之中。要做到升降自如,是不能只注意台面工夫的,我们还需要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才可以沉淀出恒久的魅力。当然,少不了多阅读、多欣赏优雅的艺术作品,不断地装饰、丰富和完善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身心格调。总之要身心愉悦,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去欣赏一切值得欣赏的东西,以一种充满勇气和希望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
很多女人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别人都不爱听,那是因为她缺乏生活的积累,说的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所以,要想有好口才,多加强生活积累显然也很重要。知识、阅历、情感、生活等都能丰富一个女人的内心,这些“养分”是源泉,透过一根根血脉、一条条经络浸润着女人的容貌,提升着女人的品位和内涵。
高尔基曾说:知识改变气质。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女人,谈吐不俗,仪态大方,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指书本上的知识,还包括生存本领,以及适应家庭、工作、社会变化的能力。
一个女人,在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之后,就会变得优秀自然,因为知识陶冶了她的情操,让她变得温文尔雅,善解人意,当然也就变得有内涵了。
格调只能蕴藏在个体的差异之中,只有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才能拥有不同于一般女人的韵味,成为一个让人一见难忘的人。既能升格,也能降调,做这样的女人,永远带有一种磁性,吸引着周围的朋友。
【魅力驿站】
格调是一种智慧,我们要做拥有专属自己本色的格调女人,从容地自信处世。格调也是一种个性,是一种自我的坚持,从不去盲目克隆别人的美,因为格调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