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共25章,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反映出了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遇见名利得失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能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做就可以了。”
【边读边悟】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但是,“见得思义”是肯定的,而“见危致命”却值得我们细细斟酌。生命无价,世上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当发生危险时,我们应尽力来避免自己的生命受到伤害,没有了生命,财产又有何用?所以,千万不要忽视生命的价值,任何时候都要把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原文】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
子张说:“对于实行德不能坚定不移,信仰道义不能忠实执着,这样的人有他也行,无他也行?”
【边读边悟】
品德修养和信仰真理掌握在你手里,是否弘扬它们,关键是你的主动权。你若有决心有毅力,怀诚笃行,必能使这两点在你身上发扬光大。推而广之,你若以此种精神对待其他问题,必能举一反三,迎刃而解。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原文】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贤明,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如果我不贤明,那别人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得上拒绝别人呢 ?”
【边读边悟】
这里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交友的原则,即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贤明,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明,那别人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得上拒绝别人呢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完全可以以开放的心态去选择、结交朋友,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因为,人在世上不能孤立,总要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来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这样,你的生存才是有意义的,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活得精彩。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解】
(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拘泥,阻滞,不通,妨碍。
【译文】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如果迷恋于这些小艺就会妨碍远大前程,所以,君子从不学这些小技艺。”
【边读边悟】
子夏的观点有些偏见,但也可能是当时时代的一种思潮。今天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即使是再小的技艺,只要潜心钻研,也能有所成就。许多大人物的成功也是从小技艺开始的。因此,我们凡事都应从小事做起。许多大道理,往往都蕴涵在小事之中;许多大成就,也往往从小事开始。千万不要小看小事,小事也能成就大业。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边读边悟】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学习是一件日积月累的事情,学习贵在坚持,不管学什么,只要不断复习和练习旧的知识,然后再补充新的知识,才能达到学习的目标。也就是说,只要每天都坚持学习,日积月累就可以达到好学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解】
(1)笃志:志,同“识”,记住。
(2)切:急迫,恳切。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持之以恒,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边读边悟】
就求学来说,博学、持之以恒、提出疑问、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但却很少有人完全做到。尤其是提出疑问,他们认为书上的知识、名人的经验是神圣的,不容怀疑的。事实上真正能有所成就的人,往往是这四点都能完全做到的。也只有做到了这四点,才能有所成就。
君子学以致其道
【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解】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来完成他们自己的工作,君子要通过学习来掌握道。”
【边读边悟】
本章暗含了社会分工不同之意。各类手工业者要经过实践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君子则要通过学习才能逐渐取得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因此,这也就是提醒我们要时时刻刻学习。
小人之过也必文
【原文】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边读边悟】
犯了错误能不能主动承认,并认真反省,是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的关键要素之一。真正的君子从来都不回避自己所犯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他们总是想尽办法掩饰自己的错误,甚至不惜用新的错误来掩饰旧的错误。因此,为了不使自己被别人看作小人,我们必须做到:一旦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且善于从错误中总结出经验,以免自己下次再犯。
君子有三变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望,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又严厉不苟。”
【边读边悟】
君子一般都比较注意自己的形象,他们彬彬有礼,让人觉得温和可亲,但遇到原则性的问题时,他们又会让你觉得一本正经,非常严厉。但这样的形象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会不接受,他们认为见了这种人会避之唯恐不及,所以,如果你想保持这种君子形象,最好还是因人而异,千万不要人人面前都这样,以免引起别人讨厌。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1)而后劳(2)其民;未信,则以为厉(3)己也,信而后谏(4);未信,则以为谤(5)己也。”
【注解】
(1)信:信服、信任。
(2)劳:役使。
(3)厉:虐待。
(4)谏:古代对君王或长者进行规劝叫“谏”。
(5)谤:诽谤。
【译文】
子夏说:“君子必须在取得老百姓信任之后再去役使他们,否则,百姓就会以为你是在虐待他们。君子要先取得君主信任,然后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边读边悟】
先取信于民,然后再去管理他们;先取信于君主,然后再去规劝他们,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而且也贯穿于我们日常的管理之中,是我们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原文】
子夏曰:“大德(1)不逾闲(2),小德出入可也。”
【注解】
(1)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2)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点出入是可以的。”
【边读边悟】
所谓大德小德,实际划分起来往往是非常模糊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固然能从大是大非上体现出来,但更多的往往是通过小事小非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还是强调,人应从小德做起,积小德成大德,也就是所谓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原文】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解】
(1)抑:但是,不过。转折的意思。
(2)倦:诲人不倦,教诲。
(3)诬:欺骗,歪曲。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传授君子之道先后有序,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呢?能够始终有序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边读边悟】
本章记述了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义正言辞,各说其论。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解】
(1)优:有余力。
【译文】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边读边悟】
此章是子夏阐述学习和做官之间关系的一句名言。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把做官和学习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对我们今天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现在的学习,并不完全是为了做官,也可以是一种娱乐,一种需求。
丧致乎哀而止
【原文】
子游曰:“丧致(1)乎哀而止。”
【注解】
(1)致:极致,达到。
【译文】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边读边悟】
在这一章里,主要提出了为父母办丧事要勤俭,铺张浪费不能表现对父母的孝顺。推而广之,我们处理任何事情都应恰到好处,既要为之,又不要做得过了头。这个观点是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是值得提倡的。
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原文】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了,然而却还没有做到仁。”
【边读边悟】
才高意广,人所难能,而心驰于外,不能全其心德,未得为仁。仁的标准实在是很高,虽然已经做的很好,但却还是不能达到仁。因此,子游才发出了这样的遗憾。
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原文】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子张仪表堂堂,很难与他一起做到仁的。”
【边读边悟】
此章是曾子肯定子张的德行修养,并自愧不如,难于和他一起达到仁。
人未有自致者也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自己的真实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边读边悟】
每个人平时在别人面前可能都会极力掩盖自己的真实情感,但当自己最亲近的人去世的时候,这种真实就会不自然的流露出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掩盖他,所以,孔子的话很有道理。
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解】
(1)孟庄子:鲁国大夫仲孙速。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边读边悟】
孔子主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而孟庄子在继承父位后,在用人和施政两方面不做重大改变,这是别人很难做到的。所以,孔子在这里称赞孟庄子的孝行,并把他作为孝行的典范和榜样。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原文】
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
【注解】
(1)阳肤:传是曾子的学生。
(2)矜:同情,怜悯。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够审出案件的真实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边读边悟】
上行下效,如果当官者不走正道,那百姓就会民心涣散,作奸犯科的人就会很多。所以,犯罪现象不是单纯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是与社会根源、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对待犯人要教育改造,动之以情,使他们从罪恶的泥潭中走出来,重新做人,而不是因为抓住他们就自鸣得意,把他们重新推入犯罪的深渊。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原文】
子贡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2),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解】
(1)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
【译文】
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下流,以免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边读边悟】
人,一旦被判定为坏人,即便他做了好事,别人也不会相信。因此,我们为人处世要重视自己的名誉,珍惜自己的名誉,切不可自甘堕落。看看历史上以及身边的人,那些事业成功的,必定在做人方面也是十分成功的。
其实,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不能单凭他做过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来判定,这是不客观、不公平的。看待一个人的好坏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因为一个人做过一件坏事就把他曾经的好一概予以否认;而也不能因为一个人做过一件好事,就把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榜样,这样片面的看法,只能是让所谓的“好人”更加骄傲自大,而所谓的“坏人”更加堕落。
过也,人皆见之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会仰望着他。”
【边读边悟】
人,一旦犯了错,人人都能看得到。所以,犯了错误,还是坦率地承认比较好,然后从错误中汲取教训,避免以后再犯,这才是正确对待错误的方法和态度。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原文】
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解】
(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无处不有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呢?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边读边悟】
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孔子的学问是来自于他处处留心观察、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固定的老师,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现在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成才,就给孩子请各种家教;为了让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就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名校,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实上,不管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学习,只要留心观察、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就能发现知识无处不在。因此,你想学成什么样,并不由别人决定,而是在于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原文】
叔孙武叔(1)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3),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4),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5)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解】
(1)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字武叔,三桓之一。
(2)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3)宫墙:宫也是墙。围墙,不是房屋的墙。
(4)仞:音rèn,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官:这里指房舍。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边读边悟】
子贡以围墙比喻来说明孔子远胜于自己,是自己所不能比的。这个比喻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更加增加了孔子学问的高深。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
【注解】
(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高不可攀,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边读边悟】
本章以比喻论证,说明孔子就像是日月,可仰望其光,而不可及;又嘲讽诽谤他的人是自不量力。精彩绝伦的比喻,似嘲似讽,诙谐有加,极具说服力。
言不可不慎也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边读边悟】
以上这几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子贡的问话。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