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共计11章,内容以记述孔子的行事处世为主,特别提到了同时代一些著名隐士与孔子的思想分歧和不同的处世态度,反映了孔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
殷有三仁焉
【原文】
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解】
(1)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2)箕子:箕,音jī。殷纣王的叔父。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3)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剖胸而死。
【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被拘囚为奴,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啊!”
【边读边悟】
本章通过殷朝的三位仁人的悲惨结局,暗含了他们的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品德,同时也折射出了商纣王的凶狠残暴,暗示了殷朝的灭亡之路。这也提醒我们每一位管理者,要善于识人、用人,要善于接受下属的进谏。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解】
(1)士师:典狱官,司法官,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
(2)黜:罢免不用。
【译文】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能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侍奉君主,到哪里都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侍奉君主,又何必要离开本国呢?”
【边读边悟】
本章主要是赞扬柳下惠的高风亮节,在进退去留上不计较个人得失,自行正道;在待人接物上,不畏讥议,把温暖和关怀送给别人。正所谓:“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因为,行正道将名誉远播,品德将永放光辉。所以,这种高风亮节是我们应该提倡和学习的。
吾老矣,不能用也
【原文】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将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边读边悟】
由景公的关注礼遇到季孟之间,再到不能用,这是孔子仕途直线下降的轨迹,也写出了孔子在仕途上的坎坷。
三日不朝
【原文】
齐人归(1)女乐,季桓子(2)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解】
(1)归:同“馈”,赠送。
(2)季桓子:鲁国宰相。
【译文】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过问政事,于是孔子便离开了。
【边读边悟】
齐国用美人计,而鲁国中计,国君好几天不上朝过问国事,所以,孔子便离开了。这表明了孔子以国事为重,不愿同流合污的态度和思想。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解】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将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多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边读边悟】
本章主要说接舆对孔子的处境表示同情,但却对他的做法无法理解,所以,在经过孔子车旁的时候通过唱歌提示和规劝他。孔子本来想和他谈谈,他却扬长而去,不愿和他交谈。由此也可看出,他们二人毕竟是“志不同,不相为谋”,既然二者不同道,那何来共同语言呢?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原文】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解】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驾车。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的位置。”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大乱,就像这滔滔的洪水一样到处泛滥,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边说边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怅然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我不与天下人在一起,又与谁在一起。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边读边悟】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世界是多元的,只要遵守做人的基本规范,不侵犯别人的生存权限,对各种思潮、信仰能兼容并蓄之,这样社会才能有活力,有色彩,有特色。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解】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农具。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四肢。五谷,指五种谷物,一般指稻、麦、菽、黍、稷。
(3)黍:音shǔ,五谷之一。
(4)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晚上,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告诉了他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返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废弃的;君臣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洁身自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主张无法实行,也是早就知道了。”
【边读边悟】
本章子路是线索人物,将孔子和老人连在一起,将两种思想和两种主义连在一起,所以,要点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原文】
逸(1)民:伯夷、叔齐、虞仲(2)、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3)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解】
(1)逸:同“佚”,散失、遗弃。
(2)虞仲、夷逸、朱张、少连:此四人身世无从考,从文中意思看,应是没落贵族。
(3)放:放置,不再谈论世事。
【译文】
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他们就是这样罢了。”又说:“虞仲、夷逸他们避世隐居,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而合乎权宜。我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不这样做。”
【边读边悟】
本章记述了孔子对七位隐者贤士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七人虽都是被弃者,但均有其独特之处,让我们感到有血有肉,形象特异的七个人。因此,本文是写人文章中的佳品。
大师挚适齐
【原文】
大师挚(1)适齐,亚饭(2)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3)入于河,播鼗(4)武入于汉,少师(5)阳、击磬襄(6)入于海。
【注解】
(1)大师挚:大同“太”。太师是鲁国乐官之长,挚是人名。
(2)亚饭、三饭、四饭:都是乐官名。干、缭、缺是人名。
(3)鼓方叔:击鼓的乐师名方叔。
(4)鼗:音táo,小鼓。
(5)少师:乐官名,副乐师。
(6)击磬襄:击磬的乐师,名襄。
【译文】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边读边悟】
本章不厌其烦,以真实姓名以及其逃至何方来写出鲁国乐师对鲁哀公荒于朝政、迷恋于齐国歌姬舞女情形的不满,再现了当时鲁国礼崩乐坏人散,投奔别国的情况。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原文】
周公谓鲁公(1)曰:“君子不施(2)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旧(4)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5)。”
【注解】
(1)鲁公:即周公的儿子伯禽,周武王灭商后,伯禽代父就封于曲阜,实为鲁国开国之君。
(2)施:同“弛”,松弛放松,有怠慢,疏远之意。
(3)以:用。
(4)故旧:故交,老朋友。
(5)无求备于一人: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怠慢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任用他们。旧臣老友,如果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遗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边读边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因此与人相处时,难免会有一些小的矛盾。一个人如果对别人过于苛刻,求全责备,总是在意别人的缺点,就很容易使原本和你也很亲近的人,也不会喜欢与你携手共事,也会离你而去。因此,无论是交友,还是任用人才,以及处理政务,都不能要求太高,更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和意气用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强求一律,就会引起大家的反感。尤其是作为领导,如果对下属过于苛刻,一看到下属不顺眼或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加以否定,就加以轻视,则只会令你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记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尊重个性,因地制宜才是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周有八士
【原文】
周有八士(1):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注解】
(1)八士:本章中所说八士已不可考。
【译文】
周代有八位贤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边读边悟】
虽然年代已经久远,这八位贤士的身平事迹已无可考,但周朝八百年天下,除开基立业的周公、姜尚外,这八位贤士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孔子在此来表彰他们。
我们在为人处世、管理工作时,也应以德才兼备的标准考察、分析、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