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共26章,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和教育两方面,主要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的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原文】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解】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政局动**不安。
(6)亟:屡次,多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
阳货想要孔子拜见他,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他又接着说:“不可以。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他又接着说:“不可以。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岁月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边读边悟】
此章通过阳货的四个自问自答,显示出孔子的看人看本的知人之圣,他认为不可与之言而言之,就会失言,含糊应对以便在进退之中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也合乎礼的规定,这其中的奥妙,也很值得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学习并灵活运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后来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边读边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南宋王应麟《三字经》的开篇语。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后来因社会环境的熏染,才产生了善与恶的差别。这与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同样的道理。因此,不管我们是出生于富家豪门还是贫苦人家,不管我们是生活在繁华的都市,还是穷乡僻壤的农村,我们之间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后来的学习、环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一个人的出身只是一个人的起点,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还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后天改变不了的。”
【边读边悟】
一般来说,人的本性总是善良的,人的品质的善与恶是后天习染而得的,人的错误、缺点甚至恶都是可以通过外在力量可以改造的,不可改造的只是极少数。因此,孔子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与其“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是相矛盾的。
人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差别。就像在同一班级里,总是有成绩好与成绩不好的学生,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再不好的学生也能后来者居上,成为优等生。
割鸡焉用牛刀
【原文】
子之武城(1),闻弦歌(2)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3)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解】
(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邑宰。
(2)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3)焉:怎么,哪能。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他微笑着说:“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边读边悟】
人都有失言的时候,就是圣人孔子也不例外,这个故事就是孔子发现自己在弟子面前失言,立刻以“开玩笑”的说法委婉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的。 生活中,老师、长辈、上司都有可能在学生、晚辈、下属面前失言的时候,这时坦然承认并知错能改是最好的处理办法,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拒不承认,反而会让你失去自己的威信和信任,效果反而不好。因此,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知错能改。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原文】
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5)?”
【注解】
(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罢了。
(3)之之也: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白白地,空无所据。
(5)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建造一个东方的周王朝,在东方从事周代礼乐文化建设。
【译文】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
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白白召我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建设一个东方的周王朝,使周朝的礼乐文化复兴。”
【边读边悟】
本章主要写孔子图大业,解民困的思想论。虽然,当时孔子已进入天命之年,但尚欲兴礼乐文化事业,可谓难得。由此,也表现出孔子当时郁郁其志难展,认为为地方虽小,但也认为能有所作为的迫切思想。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1)。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注解】
(1)恭:恭敬、谦恭。宽:宽容。信:诚实不欺、言行一致。敏:工作勤勉。惠:恩惠、实惠、慈惠。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容、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能免遭侮辱,宽厚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役使人。”
【边读边悟】
“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确实是人类的美德,我们每个人都应把它们作为自己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努力培养自己,使自己具备这些美德。
恭敬,就能赢得别人的重视;宽容,就能赢得别人的拥戴;诚实,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事业的进步;慈惠,就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这五条是我们为人处世、修身立名的金科玉律。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原文】
佛肸(1)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注解】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3)磷:变薄。
(4)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
(5)缁:音zī,黑色。
(6)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7)系:音jì,结,扣。
【译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
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会去的。’现在佛肸在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
孔子说:“是的,我说过这样的话。但你知道吗?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吗?我难道是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边读边悟】
此章的用意还是十分清楚,孔子想要在中牟从事周代礼乐文化的建设,而且对于子路的劝阻,孔子用了三个比喻来表现自己积极用世的思想。生动形象的描绘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还是仍闻其声,如见其人。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原文】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6)。”
【注解】
(1)居:坐。
(2)愚:被人愚弄,被人欺骗。
(3)**:**,行为不受约束。
(4)贼:害,坑害。
(5)绞:说话尖刻,刻薄,不近情理。
(6) 狂:狂妄,不知检束。
【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刻薄、不近情理;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边读边悟】
在这一章里,孔子指出了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而且还指出了它们与学习的关系,即如果不学习,这六种品德会变成六种弊病,从而强调了学习对于我们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对他的学生是一种鞭策,对我们则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解】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音ěr,近。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用来团结人群,达到和谐,可以用来讽谏时政,抒发怨气。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而且还可以丰富知识,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边读边悟】
诗歌的教育意义和受益,由此章可见。 学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增强一个人的道德伦理观念。总之,诗歌与德育、美育、智育的关系深长而直接。因此,诗歌的魅力和意义非同一般。我们现代人也应在闲暇之余学习诗歌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修养。
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原文】
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1)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2)也与?”
【注解】
(1)《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这是当地的民歌。
(2)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着。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好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啊!”
【边读边悟】
这里孔子指出一个人如果不学《周南》、《召南》,就好比面对墙壁而站着。这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一个人如果面对墙壁,形单影孤,就只能裹足不前,就不可能进步。所以,做人要积极一点,多与别人接触和学习,这样才能汲取别人的优点,才能有助于自己的进步。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原文】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难道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边读边悟】
本章是孔子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发出的感喟呼告,似赞似叹。既强调了礼乐的重要性,又指出了不能让玉帛、钟鼓遮盖和淹没了礼的安邦定国之功和乐的化民成俗之用,这样礼乐才能放射出无限的光芒。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
【原文】
子曰:“色厉而内荏(1),譬诸小人,其犹穿窬(2)之盗也与?”
【注解】
(1)色厉内荏:厉,威严,严肃。荏,软弱,懦弱。外表严厉而内心懦弱。
(2)窬:音yú,洞。
【译文】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懦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边读边悟】
这里孔子用了“厉、荏”两个字刻画了外强中虚的人空虚软弱,张慌无主,虽披着严厉的外衣,但却与打洞、爬墙的小偷相近。孔子的目光是敏锐的,只用了寥寥数笔,就把他们刻画的形象逼真,丑形毕现。这种德行的人,我们现在也随处可见。所以,我们与人相处时,千万不要被这种“小人”所迷惑。
乡愿,德之贼也
【原文】
子曰:“乡愿(1),德之贼也。”
【注解】
(1)愿:老实,厚道。
【译文】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道德败坏的人。”
【边读边悟】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人,他们唯唯诺诺,人云亦云,无主见无原则;他们邯郸学步,好学人语,貌似有德,以假乱真;他们做事以圆滑取巧为技,以讨好别人为能,这种出卖原则而求利者是人际关系健康的腐蚀剂,是道德的败坏者,是不为我们现代社会所容的,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所以,是我们坚决要摒除的。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原文】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边读边悟】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要避免道听途说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谓“谣言止于智者”,但相对来说,智者总是少数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分不清什么是正确的消息,什么是虚假的谣言。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还喜欢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播,实乃卑鄙之行径。因此,道听途说这种行为,无论从道德上,还是现实中,都应当摒弃。而做人也应该做一个明智的人,不随便传播流言,也不轻易听信流言。
既得之,患失之
【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
孔子说:“怎能和一个卑鄙之徒一起侍奉君主呢?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边读边悟】
成语“患得患失”就是出自此处,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的这种心理做了剖析,既深刻,又入木三分。“患得患失”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当然,这种人最终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所以,我们做人做事要千万杜绝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1)也肆(2),今之狂也**(3);古之矜也廉(4),今之矜也忿戾(5);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解】
(1)狂:狂妄自大,愿望太高。
(2)肆:放肆,不拘礼节。
(3)**:**,不守礼。
(4)廉:不可触犯。
(5)戾:火气太大,蛮横不讲理。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蛮横无礼;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虚伪奸诈啊!”
【边读边悟】
孔子所处的时代,人们的“狂”、“矜”、“愚”虽然也是毛病,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而从孔子时代到现在,又过去了两千多年了,这三种毛病不但没有改变,到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变本加厉,愈益加重,到了令人无法理喻的地步。因此,这就需要加强道德理念和精神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使我们的国民意识加强提高,民族性格得到完美塑造。同时也希望有这三种毛病的人警醒。
巧言令色,鲜矣仁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
【注解】
(1)本章已见于学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处系重出。
恶紫之夺朱也
【原文】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乐曲扰乱了雅乐,厌恶伶牙利齿的人颠覆国家。”
【边读边悟】
本章孔子揭示了负面势力的残暴和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以此来表现自己对当时那种情况的深恶痛绝。其实,像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为人们所痛恨的。所以,奉劝现在的为官者千万不要让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予欲无言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边读边悟】
天籁合鸣,自然之间而成趣,各有其理,于潜移默化当中,自学受教,胸怀百川,扩大视野,于中悟理,转变思想,体味人生的真谛。所以,本章主要突出孔子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孔子以言行的主张,让弟子接受无言的教诲,使其能览宇宙无穷而顺于时,察万物虽众然各遵其序。
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原文】
孺悲(1)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解】
(1)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边读边悟】
不屑的教诲是一种最深刻的教诲,可以使人猛然回头。因此,孺悲来求见孔子时,孔子故意让他吃点苦头,受点挫折,然后懂点事理,这是孔子施行身教和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大千世界并非处处顺心,事事随意,当你志得意满的时候,适时地受些挫折,才能让你猛然回头,不至于掉进胜利的陷阱里。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2)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3),衣夫锦,于汝安乎?”
曰:“安。”
“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4)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解】
(1)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
(2)期:音jī,一年。
(3)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种稻米,故大米很珍贵。
(4)旨:甜美,美味。
【译文】
宰我问:“父母去世,子女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又长出来,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守丧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说:“父母去世还不满三年,你就吃起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
宰我说:“我心安。”
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舒适的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三年之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边读边悟】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最主要的孝行,乃是在父母有生之年,力尽赡养和尊敬之责。让父母在物质上吃好,在精神上享有天伦之乐,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志。而对于那些虐待父母的行为我们应给予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因此,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提倡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应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这种人很难有所作为呀!不是还有玩下棋的游戏吗?下下棋,也比闲着好。”
【边读边悟】
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一些整天游手好闲,吃白饭,什么事也不做,以无益之事,遣有崖之生,荒时废业,因此,本章孔子暗示我们要有所用心首先要用心于学习,这对社会风气的培养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引导作用。而为政者也应以此作为前车之鉴,引起足够的重视。千万不要让这些好逸恶劳的寄生虫,成为社会的毒瘤和消极因素,任其放流,危害社会。
君子义以为上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1)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2)。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注解】
(1)尚:动词,尊崇,重视。
(2)上:同“尚”,此处用作动词。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把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边读边悟】
关于勇敢,不同文化修养和不同年龄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孔子则认为,勇敢就是不顾一切地维护义。一个真正有勇气的人是为了维护正义而挺身而出;一个真正有勇气的人是在面临贫穷和困难时,通过合法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个真正有勇气的人是不会干偷抢等违法乱纪的事情。因此,想成为有勇气的人,就先从认识勇敢的内涵开始。
君子亦有恶乎?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2)而讪(3)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4)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5)以为知(6)者,恶不孙(7)以为勇者,恶讦(8)以为直者。”
【注解】
(1)恶:音wù,厌恶,讨厌。
(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3)讪:shàn,诽谤,诋毁,毁谤。
(4)窒:原意为阻塞,这里指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5)徼:音jiǎo,窃取,抄袭。
(6)知:同“智”。
(7)孙:同“逊”。
(8)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抄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边读边悟】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痛恨厌恶的人和事,标准不同,内容也就不同。虽然,我们不可能做到像圣人一样让人敬仰,但我们还是希望自己千万不要成为别人厌恶的人,自己所做的事不要被别人所厌恶,这样,我们就能做到问心无愧了。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原文】
子曰:“唯(1)女子与小人为难养(2)也,近之则不孙(3),远之则怨。”
【注解】
(1)唯:只有。
(2)难养:难以相处。
(3)不孙:孙,同“逊”,不谦让,无礼。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抱怨。”
【边读边悟】
这一章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孔子的这种思想是否正确,而是应该想想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情结:我们会不会因为朋友或亲人与我们亲近,我们就对他们无礼?我们会不会因为朋友或亲人一时疏远了我们,我们就对他们心怀抱怨?如果有,就千万不要让这种情结陪伴你的一生,要坚决改掉。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辈子也就算完了。”
【边读边悟】
孔子认为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进入了不惑之年,还免不了遭人厌恶,那他这一生也就不会再有多大所为了。一个人从青年时代起,热爱生活,充满细想,追求真理,然后在壮年时期结出累累硕果,这是最理想的。但时,现实生活中,也曾有许多人大器晚成、老有所为,他们在人生迟暮夕阳无限之年,依然能继续学习,有所作为,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