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包括42章,以论述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内容较多。另外本篇还记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原文】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解】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军队作战打仗的事,我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边读边悟】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所以,当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而且他也知道卫灵公不会走“为政以德”的道路,于是,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这其实也体现了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点。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解】
(1)愠:音yùn,恼恨,埋怨,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没有人能站起来。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困不已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会无所不为了。”
【边读边悟】
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也就是说,人能不能处变不惊,居穷不滥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这就是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评价,是箴言,也是针砭。
同时,这一章对于我们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予一以贯之
【原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才把它们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思想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边读边悟】
学问内容纷繁浩瀚,必须做到多听、多看、多领会、多记取,更重要的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才能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也就是“一以贯之”。这样,才能将学与思相结合,深切领悟其中的内涵,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知德者鲜矣
【原文】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边读边悟】
通过孔子的感慨,我们可以联系当今社会,举目四望,人海如潮,西服革履,肚满腰肥,而品德如何呢?一句话概括就是:缺德的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所以,我们都应该好好补补仁德这一课。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解】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他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边读边悟】
现在,“无为而治”已经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其主要是指顺其自然,要善用人,信人,不要对人干涉太多,应应让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现代的管理者,在管理下属时,也应学习运用“无为而治”这一方略。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
【原文】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解】
(1)行:行得通的意思。
(2)蛮貊:少数民族地区,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州里指本乡本土。
(4)参:并列,罗列,此处为“显现”的意思。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古代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诚实守信,行为要敦厚尊敬,即使到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实,不讲信用,行为不敦厚尊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做,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边读边悟】
社会是人与人的集合体,在这个大集体中,谁说话诚实,讲信用,行为敦厚尊敬,谁就处处受到欢迎;谁说话不诚实,又不讲信用,行为也不敦厚尊敬,谁就处处招人厌恶。你愿意做那一种人,相信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邦有道,如矢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解】
(1)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捲”。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掉官职把自己的主张隐藏起来。”
【边读边悟】
本章孔子对两位典型性人物做了对比性评价: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道”是进退的分水岭。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不以道为限,积极用世,志为世用;伯玉是“君子”,进退有道,行藏出入,就如孟子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现在,这种进退方式已经成为一些自诩清高者追捧的信条。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原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会说错话。”
【边读边悟】
言谈是一种思想感情交流的艺术,更是一种修养,要讲求时间、地点、条件、对象、修辞和后果。可以与人交谈而不与人交谈,就会丧失交谈的对象;不可与人交谈而与人交谈,就会说错话,而聪明人则既不会失去交谈的对象,也不会说错话,得其两全。现在,这种思想已经成为选择聪明人的标准。
杀身以成仁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边读边悟】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但现在“杀身成仁”被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就能对“杀身成仁”作出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边读边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人们所熟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磨炼自己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而且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多结交那些贤人,你便会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潜移默化地使自己向着贤人的方向发展。
楚国有一个擅长给人看相的人。凡是他看过相的人,没有一个说不灵的。他的名声很快传遍了整个楚国。
楚庄王听说以后,很想知道他是怎样给人相面的,便派人把他召进宫来,问他给人看相的根据是什么。
那人对楚庄王说:“我给人看相,并不是观察他本人,而主要看他的朋友。”
“这是为什么呢?”楚庄王不解地问。
那人接着说:“对于老百姓来说,他的朋友如果全都是品行端正、进取向上的人,他自己日后也必然事业发达;对于当官的人来说,如果他的朋友都是真诚坦率的君子,他自己以后也必然会前途似锦;对于君王来说,如果他的臣子都是贤良忠臣,君王有什么不当之处,都能直言进谏,这样,国家一定可以日益昌盛。我就依据这个原则来给人相面算命,怎么会不准呢?”
放郑声,远侫人
【原文】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侫人。郑声**,侫人殆(8)。”
【注解】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2)殷之辂:辂,音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韶》是舜时的舞乐,《舞》是周武王时的音乐,孔子认为它们是尽善尽美的。
(5)放:禁绝,排斥,舍弃的意思。
(6)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声。
(7)远:远离,疏远。
(8)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舞》乐,禁止郑国的乐曲,疏远花言巧语的人,郑国的乐曲荒**不正派,花言巧语的人太危险。”
【边读边悟】
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和《舞》乐优美动听,郑国的乐曲荒**不正派要禁止,花言巧语的人太危险要疏远,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是有关国家建制的六点主张。总的来说,就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要善于抓“纲”,纲举目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边读边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的一生要发生很多事情,没有人知道自己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如果不为自己的未来有一个长远的打算,没有人会提醒你。唯有这样,才能安排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从容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的情况。如果只是一味地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陶醉于眼前的成功,就有可能被隐藏在成功后面的危险击倒,亲尝自酿的苦果。因此,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才能防患于未然。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边读边悟】
此章于第九篇第十八章内容相同,只是多了“已矣乎!”三个复合感叹词。重申此句,只是为了表示现在爱美德者,已经凤毛麟角了。
贤而不与立也
【原文】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解】
(1)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2)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为官不称职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能之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边读边悟】
本章孔子批评臧文仲不能任贤用能,量才置位,堵塞人才晋升的途径,所以,讥笑他为窃位者。孔子的话也同时希望我们现在的当政者引起深思。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凡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边读边悟】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所以,为人处世要宽容一点,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也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尤其是做领导的,如果能宽容下属的一些小错误,下属往往会更加努力,做得更好。
如之何,如之何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注解】
(1)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
(2)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译文】
孔子说:“遇事从来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边读边悟】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时必须自己独立去面对,所以,应避免坐等别人来帮忙,要自己主动思考解决的办法,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从小要让他们养成自己的事自己独立完成的个性,这样才是一种正确的做法。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活在父母的庇护下,从下培养他们独立,才是在爱护孩子,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有些人总是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还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啊!”
【边读边悟】
人生世态,无所不有。人,应该先要学会做人,才能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人,武装人,塑造人。这项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所以,这其实也是对我们的殷切至痛的告诫。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以礼加以推行,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以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边读边悟】
此章是孔子谈成为君子的条件,即待人接物,要不卑不亢,适宜合度;迎来送往,合于礼道;谨慎简约,谦逊恭顺;真诚有信,以实为准。只有如此做人行事,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如果你也想成为真正的君子,不妨按照上面的准则做人行事。
天下之大,何患无知
【原文】
子曰:“君子病(1)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注解】
(1)病:担心。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边读边悟】
天下之大,何患无知己。因此,不要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总有一天,会有发现你这“千里马”的伯乐。千万不要垂头丧气,要时刻做好准备,迎接自己大展宏图的那一天的到来。 一个有真本事的人,在等待中养精蓄锐,不断丰富自己的能力,这样机遇来临时,也就是你的出头之日。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注解】
(1)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死亡以后自己不为人们所称颂。”
【边读边悟】
本章还是接上章,只要你生前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死后还怕没有人称颂嘛!所以,生前治国安民,达善天下,作出了一番大事业,那死后才能名入史册,名垂千古。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边读边悟】
对于这句话,也有另外一种解释,即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严格要求别人。个人觉得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求助于自己还是求助于别人、严格要求自己还是严格要求别人只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一道分水岭。君子永远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行事,小人永远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事,二者是互不干涉的。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原文】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解】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边读边悟】
君子“群而不党”是值得提倡的,但君子却不能“矜而不争”,因为,对于小事君子可以不去争执,但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却不能不争,争执也是沟通的一部分,争执也是为了交流,所以,君子对于原则性的问题不能不争,而且还要堂堂正正的争。但也应记住:争执是建立在友好的基础上,千万不能让争执伤了双方的和气,甚至让双方反目成仇。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就不采纳他的好话。”
【边读边悟】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时刻都在提醒我们:处理问题时,不能抱有成见,也不能偏听偏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向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边读边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非常敬仰孔子,把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箴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足见它的意义。因此,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坚持,不仅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还能缓和人际关系。人是社会最积极的因素,社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而人在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人际关系,而维持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就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原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边读边悟】
孔子认为,我们对任何人所作的任何评价都不是轻易和随便的,而要有事实根据,做到实事求是。而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如此做的,所以,人民团结,社会安定。
今亡矣夫
【原文】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1)也,有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注解】
(1)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2)有马者借人乘之: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而靠别人训练。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先给别人使用,这些今天没有了罢。”
【边读边悟】
关于本章,前人说“此章义疑,不可强解。”因此,对于本章我们只能从文字表面来理解,至于如何深解,则只能靠大家的智慧去深究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德行,小事上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边读边悟】
忍是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是一种包容一切的气概;忍是一种美德,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忍常人不能忍之忍;忍是一种策略,为了成就大事,在小事上忍耐,能屈能伸,才是有远见、有智慧和有耐性。古今中外,小忍而成大事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在“小不忍则乱大谋”成为了一些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和处世箴言。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忍耐决不是消极退缩,其中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我们应该相信,事态会在忍耐中转变,会涌现出新的转机!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的人和事,我必须要考察一下,然后做判断;大家都喜欢的人和事,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再做判断。”
【边读边悟】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一个人决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是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评判一个人必须亲自去认真观察,然后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原文】
子曰:“人能弘(1)道,非道弘人。”
【注解】
(1)弘:光大,扩大。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发扬扩大。”
【边读边悟】
“人能弘道”和“道弘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做过错了。”
【边读边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在于有了过错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我们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左思右想,结果一无所获,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老老实实去学习为好。”
【边读边悟】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如果符合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做学问的功夫,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范。
君子谋道不谋食
【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解】
(1)馁:饥饿。
(2)禄:古代做官的俸禄。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学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不能行道,不担心贫穷。”
【边读边悟】
在这里,孔子从自身的人生经验中总结出了生活的准则“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应该说,孔子的一生也是这两句话的真实写照,饱蘸着人生的甘苦浓汁,蕴含着人生的丰富哲理。同时它也启迪着我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孜孜不倦地奋斗。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1)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3)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解】
(1) 守:保持。
(2)莅:音lì,临,到的意思。
(3)动:动员。
【译文】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可以得到官职,但如果不以仁德去守住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又能用仁德可以保持它,但如果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对你不敬;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保持它,又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按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边读边悟】
本章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提出一个人为政之道的要求,既强调道德精神和规范,又将政治道德和伦理相治为一,虚实结合,相融相化,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因此,这种思想是符合时代要求,适合民族愿望的。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解】
(1)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边读边悟】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又怎么可能做大事呢?因此,我们觉得孔子说的“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这个说法,容易给人误解,让人觉得君子就不应该做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殊不知,天下大事必从小事开始。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原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边读边悟】
有仁德的人,胸怀坦**,与人为善,与世无争,淡泊明志,安祥自在。所以,孔子才在这里说,老百姓需要仁德,更甚于需要水火。事实上,现在我们也非常需要有仁德的人。
当仁,不让于师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边读边悟】
本章孔子说明了仁德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仁德的时候,不管是在长辈、老师或者上司面前,都不应该谦让,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就像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种思想和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
君子贞而不谅
【原文】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注解】
(1)贞:正。
(2)谅:固执拘泥。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固执拘泥于小信。”
【边读边悟】
在这里,孔子说君子为了固守正道,可以不拘泥于小信,难道小信就可以不去遵守吗?所有守大信往往从守小信开始,如果一个人连小信都不能守的话,那还谈什么守大信,而且小信往往才是关系我们一生命运的关键因素,所以,不管是小信,还是大信,我们都应该遵守。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原文】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注解】
(1)食:食禄,俸禄。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主,要谨慎认真地办事,而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边读边悟】
这一章表现了孔子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社会的责任感放在首位的崇高品格,这对我们后人也有劝诫作用。我们只有先对社会有所贡献,促使社会逐步发达,才能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有教无类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在我的观念中,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没有等级、贫富的区别。”
【边读边悟】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先驱者,他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有教无类”,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是,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却还存在种种不公平的现象,这比起两千多年前的教育思想要落后得多。
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子曰:“道(1)不同,不相为谋(2)。”
【注解】
(1)道:主张,信仰。
(2)谋:商议,谋划。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互相商议。”
【边读边悟】
现在这句话依然被我们经常引用,是被我们非常认可的。这句话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非常适用。两个人在一起,如果彼此之间的主张、信仰不同,那很难相处下去。尤其是夫妻之间,如果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交友观、爱情观、育儿观等等有分歧的话,那么这个婚姻肯定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所以,不管做人做事都应记住:道不同,不相为谋。
辞达而已矣
【原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边读边悟】
写文章要表其真情实感,不要为求辞美而伤意。因此,凡言辞不论口头,还是书面,达意为先,至于修辞处理,不要多废笔墨唇舌,更不要故弄玄虚。
与师言之道与
【原文】
师冕(1)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2)师之道也。”
【注解】
(1)师冕:一位名叫冕的乐师。
(2)相:帮助,辅助。
【译文】
乐师冕来看望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座席旁,孔子说:“这是座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边读边悟】
在这一章里,处处表现了孔子对盲人的一种关爱,因此,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对残疾人都能做到如此,而我们对残疾人又是怎样的态度呢?难道我们不应惭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