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共包括30章。内容论及政治、哲学、人性、伦理、人才等等。其中也包括许多孔子对其弟子的评价,尤其是颜回,反映了孔子思想中的中庸理论等。
雍也可使南面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1)。”
【注解】
(1)南面:即面向南。古时以面向南为尊位,各级长官上堂议事,皆面南坐。
【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边读边悟】
孔子衡量仁,把仁德素质放在首位,这体现了孔子知人善任,重德重才,能者在位的原则,所以,在这里,孔子认为冉雍已经具备了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有个善于相狗的齐国人,由他相出的良狗不计其数,许多人都慕名来求他相狗。
有一次,邻居对他说:“我想买一条善于捕鼠的狗,这还得请先生您帮忙!”
“行,我会帮你找到的!”相狗者爽快地答应了。
而后,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找到这么一条合适的狗。他把狗交给邻居时连声称赞道:“这可是一条出色的狗啊!你可要好好地喂养它。”
他的邻居把狗带回去精心喂养,但狗却从来不捕鼠。邻居终于忍无可忍,就把情况告诉了相狗的人,责备道:“先生您是不是看走了眼?”
相狗的人回答说:“没有,绝对没错,这可是一条出色的狗啊!”
“出色?我从来没见过它捕鼠呢?”
“它的志向在于猎取樟猪糜鹿,而不在于捕鼠。而你想让它捕鼠就得把它的后腿绊住。”
邻居回去后绊住了狗的后腿,狗这才开始捕鼠。
知人善任,如果不知人,就无法让他很好地发挥他的才干,就如同故事中的邻居一样:不绊住了狗的后腿,狗永远也不会开始捕鼠。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原文】
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解】
(1)桑伯子:人名,生平身世已无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管理”的意思。
(6)无乃:岂不是、莫不是。
(7)大:同“太”。
【译文】
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态度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如果态度马马虎虎,行事又简约,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你说得对。”
【边读边悟】
孔子主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当政者要掌握“居敬行简”的领导艺术。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扼要,却马马虎虎,就不能让人接受了。因此,凡事还是要掌握一个度。
弟子孰为好学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解】
(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同“无”。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我再也没有听说过那样好学的人。”
【边读边悟】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心态平和不迁怒于别人,是人能够好学的心理条件,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能够不重复犯错。纵观历史,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所以,大凡心志高远,胸怀韬略的明达贤哲,都能够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
忍耐也是一种感情,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也。然而情感这东西也需要调节,如果事事均由一时冲动而起,就有可能酿成大错。《孙子兵法》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此,我们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不要使矛盾激化,不要造成严重的后果。
唐代娄师德与其弟初入仕途都只是小官,但不久两人都被提升重用了。娄师德对他弟弟说:“兄弟享受荣华富贵,这是人们所嫉妒的。你怎样才能避免呢?”他弟弟回答说:“从今以后,如果有人向我脸上吐唾沫,我把它擦去便罢了。”娄师德伤心地说:“你这样做还不够啊!人家往你脸上吐唾沫,是怨恨你,你擦它,正违反他的意愿,加重了他的怒气。往你脸上吐唾沫,不擦它,让它自己干好了,应当笑着接受下来。”正因娄师德的“忍”术高明,他才安安稳稳地做了三十年的宰相。
君子周急不济富
【原文】
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子曰:“与之釜(4)。”请益,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6)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7)急不济富。”
【注解】
(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2)冉子:冉有,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29岁,多才多艺,长于政事军事。
(3)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 衣:穿着。
(7)周:周济、救济。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石。孔子说:“公西赤(即子华)到齐国去,乘坐着肥壮的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应去周济富人。”
【边读边悟】
孔子主张君子应该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同时他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原则: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不测风云、旦夕祸福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为人立世的根本。但也要量力而行,为求虚名,只能有损自己的形象,其他的于事无补。
《庄子·外物》篇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传说,庄周家里很穷,经常没有粮食吃。有一天,他到监河侯家里去借粮食。
监河侯说:“借粮食可以,但要等我收了老百姓的租税之后,才能借给你三百两银子,你说可以吗?”
庄子听了监河侯的话很生气,回答说:“我昨天从家里到你这里来,走在半路上,突然听到喊救命的声音,当即,我朝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一看,原来是干枯的车沟里躺着一条小鱼在呼救。我连忙上前去问道:‘小鱼啊,你为什么来到这里?’
“小鱼儿回答说:‘我老家在东海,今天不幸落在这车沟里,快要干死我了,请你给我一升半斗的水,救救命吧!’
“我说:‘好吧!等我到了南方,去劝说吴、越两国国王,把西江里的水引来迎接你,让你随江水愉快地游回东海去,你看怎么样?’
“小鱼气愤地说:‘我失去了依赖的水,无法生活下去。我现在只想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了。如果等你引来西江水,我早就死在这里了。那时候,你只能到卖干鱼的店铺里才能找到我。’”
这就是寓言“涸辙之鲋”的故事,它辛辣地讽刺了监河侯的虚情假意,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济人要济急。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文】
原思(1)为之宰(2),与之粟九百(3),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4)乎!”
【注解】
(1)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2)宰:总管,管家。
(3)九百:数词,只有数目,没有量词。
(4)邻里乡党:古代以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此处指原思家乡的人们。
【译文】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你可以给你的乡亲们。”
【边读边悟】
孔子提倡周济贫困者,以“仁爱”之心待他人,这是儒家的传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原文】
子谓仲弓,曰:“犁牛(1)为之骍且角(2),虽欲勿用(3),山川(4)其舍诸(5)?”
【注解】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牛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2)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3)用:用于祭祀。
(4)山川:山川之神。比喻上层统治者。
(5)其舍诸:其,难道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译文】
孔子谈论仲弓,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不想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边读边悟】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出身低微、地位低下,所以总是任人摆布。孔子却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也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领导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作为年轻人来讲,要时时坚定自己的信心,耐心等待成功的机会。因为,上天是公平的,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除了你自己,没有谁可以主宰你的命运。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解】
(1)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啊,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违背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德而已。”
【边读边悟】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能长时间保持仁德,这是他品德高尚的反映。因为,他能自爱,自爱则严,严于律己,其德必高。因此,我们要想做到像颜回那样长时间保持仁德,必须多磨炼,正心诚意,少私寡欲。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原文】
季康子(1)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2),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3),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4),于从政乎何有?”
【注解】
(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
(2)果:果断、决断、果敢。
(3)达:通达、顺畅。
(4)艺:有才能技艺、多才多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为人通达事理,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边读边悟】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所以,孔子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因此,人各有能,只有找到他们的所长,才能充分利用并发挥他们的才能。
善为我辞焉
【原文】
季氏使闵子骞(1)为费(2)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3)者,则吾必在汶上(4)矣。”
【注解】
(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15岁。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请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边读边悟】
宋代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是我们现代人也应学习的处世之道。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原文】
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解】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7岁。他以德行著称,患恶疾而死,孔子非常痛惜。
(2)牖:音yǒu,窗户。
(3)亡之:不得活了。
(4)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不应该得这种病,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边读边悟】
伯牛是深得孔子器重和欣赏的学生之一。本章表现了孔子得知弟子得了不治之症时的惋惜之情,尤其是末尾两句的反复出现,更加增加了孔子即将痛失弟子的惋惜深情,可见其师生之谊的深厚程度。
人不堪其忧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贤哉,回也。”
【注解】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3)不改:不改变,不影响。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筒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边读边悟】
在本章中,孔子又一次对颜回作了高度评价,称赞他“不改其乐”的精神,其实这里也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一个人如果只想着享受人生,那他的“乐”也就危险了。因此,奉劝大家:凡事随遇而安,才能更好地充分地享受人生。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万事随缘,随遇而安”。一个安于现实的人,能快乐度过一生;反之,一个不满于现实环境的人,整天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只会害己而害人。
有一次,庄子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到吕梁游览观赏美妙的大自然景色。只见那吕梁的瀑布飞流而下,溅起的水珠泡沫直达四十余里以外。瀑布下来冲成一条水流湍急的河,在这里,就连鼋鱼、鼍鼈这一类水族动物都不敢游玩出没。然而,庄子却突然发现一个汉子跳入水中畅游。庄子大吃一惊,以为这个汉子有什么伤心事欲寻短见,于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学生顺着水流赶去救那个人。
不料,那汉子在游了几百步远的地方却又露出了水面,上得岸来,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堤岸边悠然地走着。
庄子赶上前去,诚恳地问他说:“请问,游水有什么秘诀吗?”
那汉子爽快地一笑说:“没有,我没有什么游水的秘诀,我只不过是开始时出于本性,成长过程中又按照天生的习性,最终能达到一种境地是因为一切都顺应自然。我能顺着漩涡一直潜到水底,又能随着漩涡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以自己的生死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我游水游得好的道理。”
庄子又问道:“什么叫做开始出于本性,成长中按照天生的习性,而有所成就是顺应自然呢?”
那汉子回答说:“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适应山地的生活环境,这叫做出自本来的天性;如果长在水边则去适应水边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成长顺着生来的习性;不是有意地去这样做却自然而然地这样做了,这就叫顺应自然。”
庄子听了汉子的一番话,若有所悟地点头而去。
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在现有条件下行不通,就等时机成熟之时再做,这就需要安于现状、忍受现在的一切不如意,然后等待时机,一蹶而起。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原文】
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2)。”
【注解】
(1)说:音yuè,同“悦”。
(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却是自己画下了停止前进的界限。”
【边读边悟】
在这一章里,孔子告诉我们:任何人只要坚持学习,没有达不到的目标。现在,我们很多人学习没有结果,不是其能力不足,而是其努力不够,往往在半路上就停止不前。实际上,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肯坚持去做,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遇到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半途而废,最终将会一事无成。所以,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半途而废,要告诫自己: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原文】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边读边悟】
“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做君子儒,还是做小人儒,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我们也应该避免把这个问题极端化的做法,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对“君子”与“小人”的衡量标准也是不相同的。
汝得人焉尔乎
【原文】
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汝得人焉尔(2)乎?”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
【注解】
(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气助词。
(3)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人,孔子的关门弟子,小孔子39岁。
(4)径:小路,这里指邪路。
(5)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在你管辖的范围内,你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边读边悟】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澹台灭明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没有公事,从不到上司的家里。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今天的官员借鉴。上下级之间联络感情可以,但如果私下交往过胜,就会出现腐败等一些违法行为。
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原文】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解】
(1)孟之反:姓孟名侧,字子反,鲁国大夫。
(2)伐:夸耀,夸功。
(3)奔:败走,败逃。
(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军队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勇敢要殿后,是马不往前跑啊。’”
【边读边悟】
本章孔子赞扬了孟之反有功劳却不居功的谦逊精神。在现代社会,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下,不居功自傲既是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同时也是一种聪明的处世艺术。不居功自傲,不锋芒毕露才是真正的生存大智慧。
君子需有真才实干
【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2)有宋朝(3)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解】
(1)祝鮀:鮀,音tuó。姓祝名鮀,字子鱼,卫国大夫,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2)而:这里是只、仅的意思。
(3)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外貌出众,《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能言善辩,只有宋国的公子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恐怕难以避免祸患了。”
【边读边悟】
本章孔子虽出语无一骂字,然而讽刺之意却溢于言表,而且入木三分,揭示深刻。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千万不要被一表人才的长相和花言巧语的伎俩所迷惑。只有真正有才能的人,才是干实事的人,才是善良的人。
君子当行仁义之道
【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1)由(2)斯道(3)也?”
【注解】
(1)何莫:何不,为什么不,为什么没有人。
(2)由:经过,经由。
(3) 斯道:这条道路。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从屋里走出来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道路呢?”
【边读边悟】
在孔子的心目中,礼义是人们理所当然应该行走的途径,而在当时有许多人却不予重视,孔子内心感到很困惑。所以,他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其实,哪怕你的主张是世界上最正确的,让所有人接受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孔子还是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这种现象,以免让自己陷入困惑之中,不能自拔。 这一浅显的比喻也提醒我们:为人处世应当走仁义之道。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原文】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解】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华而不实的意思。
(5)彬彬:指既有文采的外表,又有质朴的内涵。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伪、浮夸、华而不实。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边读边悟】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这种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这也就要求我们不管做人还是做人,都要做到内在和外在相一致,即表里如一。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注解】
(1)罔:不正直,自欺欺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边读边悟】
直即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但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道德经》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露”,一个人如果做了不正义的事情,终究会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老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立刻就报。”因此,我们还是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你可能欺骗所有的人于一时,或者永远欺骗某些人,但是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正直才是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本。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边读边悟】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同一个班级、在同样的时间里、由同一位老师讲课的学生,却往往会取得不同的成绩,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习的兴趣不同。当你对某一件事情感兴趣时,自然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好。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边读边悟】
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学校分为小中大学的原因之一。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原文】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4)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5),可谓仁矣。”
【注解】
(1)知:音zhì,同“智”,聪明、智慧、有知识。
(2)务:从事于、致力于。
(3)义:当务之急。
(4)远:回避、不亲近
(5) 获:索取。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有智慧,孔子说:“专心致力于老百姓认为合理的事情上,尊敬鬼神但不去接近它,这样就可以说是有智慧了。”樊迟又问怎样才叫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总是先从难做的事着眼克服困难,然后才谈收获,这可以说是仁德了。”
【边读边悟】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先难而后获”的工作作风,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凡事实事求是、知难而进,才能办好事情,才能办成事情。这种理论即使在现代也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牢记在心,坚决遵守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解】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爱好,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边读边悟】
孔子这里用对比的手法对仁者和智者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作了分析,仁者沉静,智者活跃;仁者长寿,智者常乐。每个人的性情有所不同,到底是仁者好,还是智者好,其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分轩轾,不分伯仲,只是个人的视角不同而已。
齐一变,至于鲁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改变一下,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改变一下,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边读边悟】
“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也就是说变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觚不觚,觚哉
【原文】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解】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两升。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哪里是觚呀!这哪里是觚呀!”
【边读边悟】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我们常说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这与孔子的主张相得益彰,同时也蕴涵了做事要有原则。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原文】
宰我(1)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2)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3)也,不可陷(4)也;可欺也,不可罔(5)也。”
【注解】
(1)宰我:姓宰,名予,子子我,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29岁,与子贡同以言语辞令著称。
(2)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3)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4)陷:陷入。
(5) 罔:受愚弄。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有仁德的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设法去救人,却不可以自己也跟着跳下去;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愚弄。”
【边读边悟】
追求仁义道德虽然是君子理想的目标,但如果对一切事务都死心塌地地去遵守、去执行,不懂得因时因势灵活而变的话,则只能是虚伪的仁义道德,只能走向仁义道德的反面。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解】
(1)约:约束、克制。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助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再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边读边悟】
本章孔子主要讲了学习的方法,即广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再用礼来约束自己。这其实就是一种既重智育,又重德育的理念。实际上,这与做人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做人,就是在不断地分析、归纳、总结自己人生路上各种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聪聪明明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予所否者,天厌之
【原文】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解】
(1)南子:卫国灵公宠爱的夫人,当时干预卫国政权,行为**,名声不好。
(2)说:音yuè,同“悦”。
(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4)否:不好、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来谴责我吧!让上天来谴责我吧!”
【边读边悟】
作为圣人的孔子能通过此方式向自己的学生表白自己,而子路能当面指出孔子的错误,则都是非常值得赞赏的。至于孔子去见南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倒不是那么重要了。现在,用赌咒来表白自己的清白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方式,但是,我们还是不提倡这种方式,因为凡事必须通过发誓才能表白自己的人,必定不会是让人可信的。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原文】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2)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解】
(1)中庸:孔子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德理论思想和方法论,包括中和、中到、中行等概念。中,折中、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2)其:副词,大概、或许。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尚的了吧!可惜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边读边悟】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他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中庸的基本要义就是不偏不倚。这种观念体现在做人做事上,就是为人处世要恰到好处,关键时刻要把握好分寸。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解】
(1)施:动词,给予。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圣明帝王。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联系身边的事物,采取演绎类推的方法。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先帮助别人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先帮助别人过得好。凡事能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边读边悟】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有所作为,有所立;每个人也都渴望追求美好生活,能有所达。在我们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和别人的追求相矛盾,相竞争,在这种时刻,是用损人利己的方式去追求,还是用与别人共赢的方式去追求,是衡量我们会不会做人的一个关键要点,也是衡量我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的一个关键指标。孔子明确要求我们能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自己也这样对待别人,别人才能这样对待自己,那样才能实现大家的良性竞争,出现双赢的局面。否则,如果都只想着损人利己,那么很可能结果会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