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交往之道(2)(1 / 1)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论语?子路》,这是大教育家孔子留下的一句千古名言,是儒家的思想,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因为富有哲理,故耐人寻味。

我们经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特殊的遗传基因的组合,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生理条件;出身背景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等等,决定了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性格气质、思维方式。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只要个人的行为不妨碍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妨碍他人的生活,它就有存在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也不能消除这种差异。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得到每个人的首肯,不能与每一个人都成为知心的朋友,你也不可能喜欢所有的人,你可以不欣赏、不喜欢他,但是你不能轻视他,他只是和你不同而已,你要尊重这种不同;也不要在与别人交往中,一味地迁就别人,从而丢掉自己的个性。古人语“君子和而不同”,意思就是有差别才有和谐。人与人的交往贵在求同存异,君子之间的交往是求和谐,但是并不是一味地投别人的所好;小人的交往却是“同而不和”,凡事都说“好好好是是是”,但相互之间却难得和谐。“和而不同”应该是我们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

庄子说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核心。与朋友相处贵在一个“真”字,当发生争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求同存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然无存了。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小人”。与小人共事,“同”的是一个表面,当面阿谀奉承,唯唯诺诺,对你笑脸相迎,有意见也不提,有建议也不说,实质上却是“不和”,背地里使绊子、下套子,干着分裂组织、损人利己的勾当,让你防不胜防。所以“小人”求的是“面和心不和”,实际上起着内耗,破坏团结的作用。朋友不能只是表面的热情。

战国时期,有两位好朋友,同受业于当时的名师鬼谷子的门下,他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说客苏秦和张仪。

苏秦出道较早,成功也来得顺利,而张仪初出道时较为普通,郁郁不得志,不知前途如何。看到苏秦已成大事,便想投身门下,找到一条晋升的捷径。于是,他走到苏秦的门下,期望求取晋见的机会。一连几天,苏秦也没有来见他。之后,苏秦的属下安排他住下来。苏秦没有热情地款待昔日的同门,吃饭的时候,不但没有同坐,还安置他在最末的位子,吃着仆役们才吃的粗饭。苏秦还经常用话语去羞辱他,说:“以阁下的才干,怎么会潦倒到如此田地呢?我实在没有法子帮你,你还是靠自己的运气罢!祝你好运了。”

远道而来的张仪,满以为见到老朋友之后,一定会得到热情的招待和帮忙的,没想到反而招来无名的羞辱。于是,他愤怒地离开了苏秦的住处,希望凭着自己的才能,与苏秦一争高下。

当张仪走了以后,苏秦又暗中派人沿途用金钱接济他,支持他进行游说秦国的工作。苏秦的门人们很奇怪,纷纷问苏秦是怎么回事,苏秦说:“张仪的才干,在我之上,我怕他为了贪图一时的眼前小利,过分安于现状而丧失了斗志。所以,我侮辱了他一番,以便激起他的上进心。

明代学者苏竣在《鸡鸣偶记》中,对真正朋友还是虚假朋友作了区分。他指出,道义互相砥砺,有过失互相规劝,这样的朋友为“畏友”。

中国银行郑州市荥阳支行原副行长陈健民不幸交上了一个这样的“朋友”。这位“朋友”对行长关心得超过了关心自己的父母,又是送轿车,又是送别墅,然后通过行长获取巨额贷款。有人告诫这位“朋友”:“你这是吃银行,如果自己的公司没实力,还不了银行的贷款,你这可是在为自己挖坑,将来死路一条!”听听这位“朋友”是怎么回答的吧:“我挖的不是坑,是个‘盆地'。到时候我死了,用过我的钱的人都得跟我一起死!‘盆地'里埋的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头!”这位副行长,终于被“朋友”用行贿的方式拉进了“盆地”。

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危急关头,都能生死相依,这样的朋友可称密友;而以甜言蜜语来迎合人,以吃喝玩乐论交情的朋友是“昵友”;遇到利益相互争夺,遇灾祸就相互倾轧的朋友是“贼友”。

处事箴言:

交友时首先要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多交益友,不交损友

关于交友的话题,从古至今,数不甚数,古人也一定有和我们一样的想法,不然,孔子又怎会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著名的“酒与污水定律”,说的是:如果把一勺酒倒进一桶污水里,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勺污水倒进一桶酒里,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这个“定律”中,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这一勺污水,尊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明代苏浚将朋友分为四种:“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遂,昵友也;利则相合,患则相倾,贼友也。”因此,交友要选择,多交益友、畏友、密友,不交损友、昵友、贼友。清代冯班认为:朋友的影响比老师还大,因为这种影响是气习相染、潜移默化的,久而久之就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这就是《孔子家语》说的:“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尤应注意谨交游、慎择友的古训。在交友时要有知人之明,不要错把坏人当知己,受骗上当,甚至落入坏人的圈套而无法自拔。

这样就可以从合作共事的朋友变成生歹豺目依、患难与共的知音知己。

我们交朋友的目的,一是让生活充实、丰富,能在工作之余有人一起娱乐、一起聊天;二是有利工作,希望在工作上能得到朋友的帮助。

很显然,朋友太多就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去了解、交流,也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友谊,朋友之间没一定的感情基础,那么就很难谈得上互相帮忙。所以生意场上认识的人多就好办事,那是未必的。没有一定的交往基础,别人是肯定不会帮你的,除非你自己有权有势,别人帮你是想得到回报。所以能结识一些相互欣赏、有情有义的工作朋友才是最好。

益友,就是指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以指出你的不足,于是你可以改掉很多毛病。由于朋友的正直,他可以带你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你不但可以帮助别人,也可以修炼自己的品德。与益友交往,会使自己变得善良正直。与诚信的朋友交往,会使自己变得善良正直。与诚信的朋友往,不用担心他们会欺骗你。与见多识广的朋友交往,我们可以间接地从朋友身上得到互补,充实自己的内涵与修养。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也是人们公认的。它们之间真诚默契的例子有很多,恩格斯帮马克思解决经济上的问题,马克斯则帮恩格斯解决学术问题。就连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恩格斯续写完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

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

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马克思在他的生活中的优胜不但必须感谢他自己的惊人能力。照一般人的评判,倘若没有恩格斯这一朋友的自我牺牲的忠诚,他必然已经败亡于各种斗争之中,一直到这朋友俩的通信发表才开始明了于世。他们的友谊在历史上是无双的,虽然历史能够夸耀许多有名的交道:朋友们的终身事业是那样密切联结着,以至不能再分为你的我的,然而那其间总不免有勉强或固执的痕迹,甚或不过是隐忍着完全抛弃个性。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却毫无种种勉强的痕迹。

损友乃是指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我们与这种人交朋友,只会败坏自己的品德,违背自己的良心。

**朋友的人会给人一种生活缺乏原则的感觉。如果你以认识的朋友多为荣,那你肯定会主动去拉拢各种各样的人,只要有机会,你就会热情主动地结识。其实人际交往最忌讳大献殷勤,不卑不亢是交际的首要原则,喜欢**朋友的人往往缺少真正的朋友。和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需要各种努力,首先是要花一定的时间,

下面这个真实的案例就说明这一点。

柳州市柳江大桥南头江滨公园有一女子跳江自杀,被附近游泳的市民救上岸。记者赶到现场,跳江女子讲述了她被逼迫卖**,逃离虎口后路遇好心人的经历。跳江女子姓罗,19岁,平南县官成镇人。一个多星期前,小罗在平南老家认识了向她问路的覃姐。覃姐30多岁,听说小罗没有工作后,便提出要带小罗到荔浦找工作。涉世未深的小罗信以为真,便答应了。

和小罗一起跟随覃姐到荔浦找工作的,还有小罗20岁的同乡小郑。覃给她们买了车票,搭乘班车来到了荔浦。一到荔浦,覃姐就把她们带到了一家发廊,让她们在发廊里工作,并拿走了罗、郑两人的身份证。可是,第二天,覃姐就跟小罗说,让她“接客”做皮肉生意,还说这样赚钱快。

小罗说:“我不做了,我想回家。”覃一听罗不干了,劈头盖脸就给了小罗一顿耳光,还说:“你没有赚到钱,没有路费怎么回家。”此后的3天,覃多次逼迫小罗“接客”,但她拼死不从。这3天里她一共挨了覃姐的6顿耳光。

12日下午1时许,小郑和小罗商量后,趁覃出门买东西的时机,分别逃出了发廊。小罗跑出来后,直接买车票乘汽车来到了柳州。来到柳州后,小罗已经没有路费回平南,于是她来到江滨公园,在公园内来回走着过了一夜。在这一夜里,她想,父母和乡亲们一定会误会她干了那见不得人的事,她觉得自己实在没有脸回家。

昨日上午9时许,正当小罗坐在柳江边哭泣并企图寻短见时,一名姓韦的男青年发现了她。韦听了小罗的哭诉,便不停地开导她,还说要出车费给罗回家。中午,韦给罗买来了面条和矿泉水。可是,小罗仍然一心寻死。

下午4时许,韦见再难拦住小罗,赶紧去找公用电话报警。小罗趁韦打电话之机,跳到江中。在江中游泳的市民迅速将小罗救起。鱼峰巡警大队的民警赶到,将小罗接到了柳南派出所。

民警详细地听取了小罗的陈述后经过劝解,小罗终于决定回家。随后,民警开车将小罗送到了柳州市救助管理站。

交友时都要有一定戒心,能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一个人交往时要判断对方和你交往的动机是什么,是看重你的人还是其他,如果纯粹看重你的钱和势或其他利益,那么就不必深交,如果能形成互利互惠,当然也不妨交往一下。

建立友谊需要不断地付出,朋友间的友谊就像爱情一样是个空盒子,首先你得倾注关心、帮助、理解,然后你才能得到关心、帮助、理解。喜欢**朋友的人是肯定没有时间专门给一些朋友的,他们也认识不到友谊需要细心栽培,他们把朋友当做稻穗一样,以为认识了就像把稻穗捡回家里一样,以后想用就可以随时用。

我们要选择能帮助我们的朋友,对我们诚实守信的朋友。而不是那种善于用花言巧语来蒙骗我们的朋友。

今年45岁的林某是闽侯人,靠养土鸡致富。前段时间,林某认识的一个朋友依东拿出一小袋白色粉末,对他说这是一种享受的“神仙药”,见朋友不停夸赞这白色粉末的种种好处,很快便被忽悠得信以为真。

3月12日晚20时许,林某接到依东电话,叫他到乌山路某招待所参加聚会,于是林某就从闽侯赶往福州。当晚22时许,林某来到乌山路招待所朋友依东所在的房间,房间里除了朋友依东还有两名女子,依东招呼林某坐下一同吸食“神仙药”,林某经不住**接过一小袋白色粉末,学着朋友的样子开始吸食这据说会令人飘飘欲仙的“神仙药”。没想到,才刚吸食了15分钟冰毒的林某便被突然闯入的民警抓获。林某此时才恍然大悟,这哪是什么“神仙药”,这就是害人不浅的毒品。

我们交朋友的目的,一是让生活充实、丰富,能在工作之余有人一起娱乐、一起聊天;二是有利工作,希望在工作上能得到朋友的帮助。那么,应怎样交友?要交什么样的朋友?

首先,交友要审慎。墨子《所染篇》中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把交友比作染丝,说明一个人所交朋友的好坏,会影响到自己能否健康成长。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有时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亦未必黑,关键在于自己。

其次,交友要有原则,要有所选择。俗话说:“要学好人,须寻好友”。“结交要胜己,似我不如无”。这就说明我们要与那些道德和学问都胜过自己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才有好处。这是交友的一条基本原则。曾国藩甚至说:“交友关系一生之成败,不可不慎!”《论语》里,孔子也曾多次谈及有关交友的话题。孔子说:“对我们有益的有三种朋友,对我们有害的也有三种朋友。跟正直、信实、见闻多的人交朋友就有益;跟阿媚奉迎、当面恭维、口是心非的人交朋友,就有害了。”

处事箴言:

我们交朋友时要悉心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工作朋友和生活朋友,而且要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工作上能鼎力相助,而不是建立在纯利益基础之上的关系。一些生活中的朋友要多加联系,因为这些朋友都是些有着共同经历、经过时间考验的知心朋友,要留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加深友谊。这部分朋友是最可靠的,因为你们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是一份最纯的友谊,任何时候,他都会给你帮助。

懂得分寸,保持距离

老子说过“物极必反”,对于朋友间的相处也应该注重分寸。

交友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一旦逢知已,便想越来越好,愿望是好的,但做法不足取;道家“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一种极端的做法,不可取;但也不宜过分亲密,到了不分你我的亲近程度。凡过分亲密必生摩擦,出矛盾,于是出口不逊,棍棒相加。你长我短,揭老底,戳痛点,鸡犬不宁。调查一下邻里关系不各谐的人家,你会发现他们大都曾经有过亲密无间的往来史。所以朋友之间相处,特别是好朋友之间也需要掌握好分寸、火候、若即若离、不失为一种和谐之音。也是糊涂交友的重要原则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把握“适度原则”,“适度”就是指跟某个人交往不过于亲密也不过于疏远。“适度原则”不仅适用于同普通人的接触,也适用于朋友。不要认为是好朋友就可以“随便”,朋友之间也是要把握分寸的。

朋友应该是相对独立的。朋友如果亲密成了一个人,就何必要朋友呢?当朋友亲密到粘成一团的时候,就到了分手的时候了。

“朋”字的两个“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相对独立。朋友之间保留相对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情绪,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爱好,独立的隐私。这样相交的朋友关系,才会鲜活、生动,而且始终有魅力。

尊重自己,尊重朋友,才有相对的独立。

“朋”字的两个“月”,虽然没有连成一体,但是不能分开。只要一拆开“朋”友就不存在了。

我们只能建议,只能提供我们的想法让他参考,但无权替他作出任何的决定。凡事皆有度,过分强为,是不明智的。这是忠言,也许有朋友会觉得不以为然。客观地来讲,我们只是他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感同身受者,所以,我们劝告的出发点并不一定适合于他,也许并不符合他实际的生活状况,所以只能由他自主选择。

人们都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都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都有自己的主见。朋友只是相互勉励,坚定其志向,并不是相互依从与服从的关系。

古人说:“盖未信而谏,圣人不与。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谁也不能代替别人思考,谁也不能代替别人选择什么!我们只能将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委婉地告诉他,至于是否听取,取决于他自己,应当由他自主决定。不要凌驾于他人之上,替他人设计。任何人都是独立的,都具有独立的人格,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其对生活的感受都是独特的。不必强人所难,也不要自以为是。

由于生活的经历不同、体验不同、感受不同,因而,他所做出的行为应当说都是符合自己需要的。谁也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谁也无权干涉别人的生活。谁也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框定别人的行为。谁的行为也并不唯一地正确,而否定别人的生活。谁的生活中都有别人无法感受的隐痛,任何的决定都是基于自己生活的经验和感受而作出的抉择。不要以自己的幸福观苛求别人遵守什么教条或规范。谁也无权要求别人按不合于他的方式处世。

对于朋友,我们只能建议,只能提供我们的想法供他参考,但无权替他作出任何的决定。凡事皆有度,过分强为,是不明智的。这是忠言,也许有朋友会觉得不以为然,我们只是他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感同身受者,所以我们劝告的出发点并不一定适合于他,也许并不符合他实际的生活状况,所以只能由他自主选择。

友谊的维护就在于共同的珍惜,维护的方式并不是强求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我们应该明白“人各有志,不能勉强”这一道理。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会走向真正的和谐。所谓“远香近臭”,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其实都有这种意思在内。

比如说,作为下级、作为朋友,你当然有义务劝谏你的上级、你的友人,但如果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采纳你的意见,那也就算了。如果你硬要一厢情愿地强迫他们接受你的意见,非要显示自己的忠心,显示自己的友情不可,总是在他们面前唠唠叨叨,情急辞切,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其结果往往是上级讨厌你,朋友疏远你,效果适得其反,弄得不好,还会自取其辱。

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就是魏征那样杰出的大臣,又遇到唐太宗那样宽宏大量的皇帝,不也好几次因为劝谏唐太宗而差点丢掉性命吗?一些忠臣遇到那些平庸顽固的皇帝,依然冒死一谏,结果不外乎是白丢一条性命罢了,根本不起作用。

所以,还是保持点距离为好。能行则行,不行则止,不要自取其辱。

“一见如故”是很多初次见面的人习惯使用的一句话,意思是,虽然是初次见面,可是彼此的感觉就好像已经认识很久了。

的确是有“一见如故”的情形发生,能碰到“一见如故”的人是人生中的一种幸运,因为彼此可以少掉“试探”这个过程,而可直接进到“交心”的层次。可是以人性丛林里的法则,“一见如故”固然是“幸运”,但有时却也是“不幸”的开始。

当一个人和你初次见面,并且热情地向你表示和你“一见如故”时,你可以不必拒绝他的热情,但你一定要理性地看待这句话,思索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因为这可能纯粹是一句客套话,也有可能是一颗裹上糖衣的毒药,他是要用温情来拉近和你的距离,好从你的身上获得某些利益。如果这是一句客套话,你的热切回应不但无法对对方产生效用,自己也会为对方随之而来的冷淡而“受伤”,更有可能暴露自己,反而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而最有可能的是,你把对方吓跑了。如果对方真的另有所图,你的热切回应正好自投罗网,结果也就不用多说了。

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相处最近的人,也常常会和我们发生矛盾和冲突。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握住彼此的距离和分寸感。有这样一则寓言:

村里住着一个农夫,他的名字叫自己。

自己有个邻居,他的名字叫别人。

自己矮小,别人高大;自己贫穷,别人富有。

这两个邻居一直关系紧张。

自己有事的时候,总喜欢去找别人。

别人不好意思拒绝,只得帮他。忙是帮了,但别人并不心甘情愿:他为什么老喜欢给我添麻烦?

久而久之,别人心里的怨气就表现出来了。

当自己求助的时候,别人不是推脱就是应付,偶尔帮一次忙,最后却总是事与愿违,他给自己帮了倒忙。

与此相反,别人对自己不想让他插手的事情倒是非常热心,简直达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

自己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想种什么庄稼、想讨什么样的老婆、想盖多大面积的房子,别人都喜欢指手画脚,乐此不疲。不仅如此,别人还喜欢在村子里发布对自己的看法。自己有针尖大的小事,都会让别人搞得满城风雨。

开始自己还能忍受,但是时间一长,他就忍无可忍了。他决定去法院起诉,让法官给他们断这场官司。

自己指控别人干涉他人的私事,别人指控自己给别人增添麻烦。二人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听了原、被告双方的详细陈述后,法官做了如下判决:把自己和男人各打五十大板。

判决书上还有如下条文:从此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绝对不能要求别人;别人对自己的生活,该关心的一定要关心,不该关心的绝对不要关心,更不能横加干涉。

从此后,自己和别人相安无事。

朋友之交在于信、在于义,但是之所以为朋友,在于保持适度的距离,不要以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就是唯一,别人就必须听取。我们的意见可以坦诚提供给朋友参考,我们有义务为朋友提供帮助,但是,我们没有权力要求朋友一定服从于我们的意而强人所难,是谁也不愿接受的。适可而止,是维系友谊以至于一切社会关系的艺术。凡事总有一定限度,朋友之谊、同事之道,取决于我们的真诚胸襟。

懂得分寸,保持距离有几点建议:

1.让你的朋友走自己的路

承认朋友们实实在在的本身。对于现存的要愉快地接受。不能因朋友不能给予自己所期望的东西而感到气恼,接受每个人的缺点——个性——如果有时他们的观点与好恶与你的迥异,你不要因此而觉得似乎受到不恭或危及。

2.相互保持距离

我们都有权利保护自我的感情与思想独立。朋友要是尝试闯入相互的私自空间的话,关系就会有破裂的危险。此外,你应该对朋友保持一些神秘感。具有神秘莫测魅力的人,你愈和他交往愈觉得他的高深莫测。这样的人,永远有出人意料的惊人之举。具有这样魅力的人,一定具有广博的知识与敏捷的反应,能够随时应付各种状况,绝不会出现江郎才尽的窘态。

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就是一位具有这种魅力的政治家。他不但经常能够提出别人意想不到的构想,并且行动中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因此吸引了许多支持者。虽然他最后还是因为丑闻而下台,但若不是受到金钱与权力的**而导致这样的下场,他那高深莫测的心思,的确会使他成为很受大众欢迎的政治家。

表面上看起来很能干,并且让人一眼就看出能干的人其实称不上能干。真正的高手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平平凡凡,而实际接触才发现他深不可测的人。愈是让人看不透的人,就愈是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愈是这样就愈让人想要进一步接触。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建立在实际的接触

3.使你的建议具有建设性

当一位朋友要讲话时,注意听,不要插嘴。如果朋友请你提提意见,那么你的意见鼻息是积极和建设性的。

4.同甘共苦

它意味着信任,不在背后毁谤朋友,在困难的时候能与他一起同甘苦共患难。

自古以来,正直重义的人有很多。真正的朋友是同你同生死共患难,《世说新语》里就有一个关于东汉桓帝时期的义士荀巨伯的故事,:

荀巨伯从远方来看望病友,正赶上胡兵攻城,朋友叫敬巨伯赶紧走,说:“我死定了,不能连你,你快走!”荀巨伯去说:“我从远方来看你,你却叫我离开躲祸。这你固然是好心,但在于我,这种败坏道义的行为岂是我荀巨伯所为!”很快,胡兵攻破了城池,冲进了荀巨伯与朋友所在的屋里,胡兵见还有人在,就问他们为什么不逃跑,荀巨伯说:“我是来看望朋友的,朋友病了,我不能丢下他自己逃命,杀我好了!我愿意代替他去死。”胡兵听了之后,面面相觑,说:“我们这样不讲道义的人,竟入侵他们这样讲道义的国家,”说完,便班师回返,从而一郡百姓都获全保。荀巨伯在危难时刻也不肯抛弃朋友自己偷生,

这样的友谊,可说是“生死之交。”后世因此有了“巨伯高谊”的典故。

处事箴言:

人的生活环境和职业不断的发生变化,朋友的圈子也会随之变化。懂得最合适的距离的人,才能把握住完美。要想使友谊维持下去,还必须懂得和朋友相处的分寸。

因人而异,平等对待

道家伦理主张,人应该像水一样守柔处弱、谦退不争,展示对待他人的宽容的胸怀;世人应该贵生养生,保重生命,不可为名利、财务所累,这有益于从源头上保持人内心的澄明,找到克服人与人之间相互异化的途径,达到交往的和谐状态。

虽然,人有贫富的区别,位有高低的区别,体有强弱的区别,等等。但是,只要是真正的相处,就必须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不平等,都会使朋友变形走样。不平等,不能算真正的朋友。

但是在工作中,在你不得不与个性不同的同事相处、合作的时候要因人而异的去对待,才有可能提高成功的机会。

1.与耍两面派的人合作,应谨慎地划出一条原则

合作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这样的人物,他当面奉承你,转过身去却嗤之以鼻;他对你心怀不满,但当面总是笑脸,背后却到处拨弄是非……这类人物,有着两张脸皮,有着双重人格。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你可能会感到艰难,对付这种人若处理失当,很可能会使交往“触礁”。

对于这样的人,在与之合作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去伤害他的自尊心,不去损害他们如此费心地保护着的那个“面具上的自己”,尽量不去得罪他,也不可简单地拒绝其肉麻的奉承。简单拒绝只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加速你“触礁”的进程。

与这样的人合作,你要谨防被他的别有用心所利用。这就需要在与之交往过程中,谨慎地划出一条原则、界限,剔除那些非原则的、损害他人的成分,抹去那些具有强烈私欲的色彩,在正当的利益上尽量满足他,使他的自尊心、荣誉感也逐步地有所体现,并促使其良知自现。这样就可以利用他的能量来为自己办事。

2.与性格冷淡的人合作,要有热情和耐心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往往是我行我素,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你客客气气地跟他寒暄、打招呼,他却总是爱理不理,不会做出你所期待的反应。和这类入打交道,的确让入感到不自在、不舒服。但出于工作、办事的需要,我们往往又不得不与他们来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要不要也采取一种相应的冷淡态度呢?从形式上看,似乎他怎样对你,你当然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但是,这种想法是不恰当的。在这种人中,他们的这种冷淡并不是由于他们对你有意见而故意这样做。实际上这是他们本身的性格,尽管你主观上认为他们的做法使你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但这绝非是他们本意。因此,你完全不要去计较它,更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判断对方的心态,以至于做出一些冷淡的反映,这样,常常会把事情弄糟。

其实,尽管性格冷淡的人一般说来兴趣和爱好比较少,也不太爱和别人沟通。但是,他们还是有自己追求和关心的事,不过别人不大了解而已。所以,在与这类人打交道时,不仅不能冷淡,反而应该多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来。一旦你触到他所热心的话题,对方很可能马上会一扫往常那种死板冷淡的表情,而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

另外,与这种人打交道,更多的是要有耐心,要循序渐进,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维护其利益,逐渐使他们去接受一些新的事物,从而改变和调整他们的心态。这样,遇到事时,托到他们头上也不会轻易碰钉子。

3.与清高傲慢的人合作,应选择适当的交往方式

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往往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与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漫的人打交道,实在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睛。可是,如果我们不得不与这种人接触,又该怎么办呢?有人说,对这种人就必须以牙还牙。他傲慢无礼,我便故意怠慢他。

这种做法在适当的时候也许是必要的,但它通常更多的只是一种从感情出发的表现。似乎对方的傲慢清高对我们是一种侮辱,于是,我们也要用这种方式去回击他。而当我们用理性很好地思考一下自己的目的和处境时,则应该寻求某种更适当的交往方式。因为,如果他傲慢,你怠慢,便很可能使交往无法进行下去,这显然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如何使自己办事成功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对此,最合适的方式有三条:首先,尽可能地减少与其交往的时间。在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或某些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他能够表现自己傲慢无礼的机会。这样,对方往往也会由于缺少这样的机会而不得不认真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

其次,语言简洁明了。尽可能用最少的话清楚地表达你的要求与问题。这样,让对方感到你是一个很干脆的人,是一个很少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人,因而约束自己的架子。

最后,你还可以邀请这种人从事一些无法摆谱的活动。例如,请他去跳跳舞,聊聊家常,唱唱KTV,等等。而当对方一旦在你面前表现出其生活的原色之后,在以后的交往中,他往往不再会对你傲慢无礼。这样你就可以从容地与他办事了。

4.与沉默寡言的人合作,先让他说话

和不爱开口的人交涉事情,实在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对方太过沉默,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确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直接地问:“对于A和B两种办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

5.与私心较重的人合作,应设法升华其特点

所有的人在社会交往中,都讨厌那种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人。因为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从不肯有所牺牲。但在日常交往中,遇到这样的人,该合作时还得合作。

自私自利的人尽管心目中只有自己,特别注重个人的得失和利益,但是,他们也往往会因利益而忘我地工作。我们对他们不必有太高的期望,也没有必要希望他们能够像朋友那样以义为重,以情为重。与这类人的交往关系可以仅仅是一种交换关系,干多少活,给多少利;干得好坏不同,利也不一样。人们之所以普遍地对这种自私自利的人感到厌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仅仅按道德标准去衡量人,以其作为社会交往的准绳。这就有失片面。而当我们以一种利益标准去作为社会交往的尺度时,你也就不会在任何时候都对他们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私自利的人也常常有他们的特点——精打细算。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他们这种特点加以升华,运用到某些比较合适的地方,也可以发挥其优势。例如,让这种自私自利的人干一些财务工作,在有严格约束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成为集体的“守财奴”。这样,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6.与“好出风头”的人合作,不能一味迁就

在社会交往中,“好出风头”的人也不少。这种人狂妄自大,自我,爱炫耀,自我表现欲非常强烈,总是力求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正确。

当遇到竞争对手时,总是想方设法地挤对人,不择手段地打击人,力求在各方面占上风。人们对这种人,虽然内心深处瞧不起,但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不伤交往中的和气,往往处处事事迁就他,让着他。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中国人总是追求一种和谐,谓之“和为贵”。这无疑是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和目标。为了顾全大局,求大同,存小异,在某些方面作一些必要的退让,应该说是一种比较高尚且聪明的交往方式。“和”无疑是必要的,但如何去获得“和”,则有不同的方式。“让”是一条途径,“争”也不失为另一条必要的方式。殊不知,有些争胜逞强的人并不能理解别人的谦让,而以为真是自己了不起,由此而变本加厉地瞧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对这样的人,则不能一味地迁就,而应使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迁就只适合那些比较有理智的人,而对于不明智的人,不妨给他点儿厉害,挫挫其傲气。

还应该看到,争胜逞强的人当中,有属于性格方面的原因,也有属于不够成熟者。后者常常是年轻人,对于他们,更多的应该是正面的引导和点拨,开拓其眼界,增长其见识。这类人一旦成熟,一旦对社会有了初步认识,便会改变过去那种争胜逞强的态度。

7.与性情暴躁的人合作,宜多采用正面的方式

所谓性情暴躁的人,通常指的是那种好冲动,做事欠考虑,思想比较简单,喜欢感情用事,行动如急风暴雨似的人。和这种人打交道,应该谨慎,否则稍有得罪,他便捶胸顿足,怒不可遏,甚至拳脚相见,实在是不划算。也正是这样,许多人都不愿意和这种性情暴躁的人来往。其实,这是一种对人认识不足的偏见。

当然,性情暴躁是一个缺点,它容易伤害人,并且常常表现为蛮横无理。但是,这种人也有优点,而这正是我们与之交往的重要基础。

首先,这种人常常比较直率。肚子里有什么,也就表现出来,不会搞阴谋诡计,不会背后算计人。他对某人有意见,会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所以,与其和那些城府较深的人相处,还不如与这种人打交道。

其次,这种人一般比较重义气,重感情,只要你平时对他好,尊敬他,把他当朋友,他会加倍报答你,并维护你的利益。所以,和这种人交往,并不一定非那么客套,或讲什么大道理。你只要以诚相待,他必定以心相对。

最后,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即喜欢听奉承话、好话。所以,在与其交往中,宜多采用正面的方式,而谨慎运用反面的或批评的方式。这样,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8.与草率决断的人合作,要确信他领会了你的意思

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最**时,忽然做出决断,予人“迅雷不及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性子太急了,因此,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这种人有个毛病,就是决断过于草率。

像他这样的人,经常会“错误地领会别人的意图”,也就是说,由于他的“反应”太快,每每会对事物产生错觉和误解。其特征是: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谈话,往往“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地做出决断。如此,虽然交涉进行较快,但草率做出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节发生。

从事交涉,总是要按部就班地来,倘若你遇到上述这种人,最好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一部分)之后,马上征求他的同意,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致发生错误,也可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9.与城府深的人合作,要有所防范

城府很深的人一般都工于心计,他们在和别人交往时,总是把真面目藏起来,希望多了解对方,从而能在交往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周旋在各种矛盾中而立于不败之地。他们较深的城府,也是有经历的,要么受到过别人的伤害,要么经受过挫折和打击,这样才会对别人存有一种戒备和防护的心态。这种人对事不缺乏见解,不到万不得已,或者水到渠成的时候,他绝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意见。

和城府很深的人打交道,你一定要有所防范,不要让他们完全掌握你的全部秘密和底细,更不要为他们所利用,或陷在他们的圈套之中而不能自拔。

10.对口蜜腹剑的人,要敬而远之

口蜜腹剑的人,又称“笑面虎”,“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如果你遇到这么一位同事,你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多点头,少摇头,唯唯诺诺是最佳选择。但你要多一个心眼,万一他要你做的事是一个圈套,你也不必当面翻脸,只需推诿,就是只说不干为上。

碰到这样的同事,最好的应付方式是敬而远之,能避就避,能躲就躲。办公室里他要亲近你,找一个理由立即离开,做事不要和他搭伴儿,实在分不开,每天记下工作日记,日后好有一个说法。

处事箴言:

工作中,因为人与人个性不同,相处、合作的时候要因人而异不同程度的去对待,才有可能提高成功的机会。有的放矢地与人合作,是一个人的才智和能力的体现,对事业的成功有很大的益处。

投其所好,将心比心

庄子说,“虚者,心斋也。”庄子首先提出“虚者”概念,就是说,人不能太紫塞,要用开放的心态容乃别人,站在别人立场上去分析问题。

也就是说,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许多说服工作遇到困难,并不是我们没把道理讲清楚.而是由于劝说者与被劝说者固执地据守本位,不替对方着想。

如果换个位置,被劝说者也许就不会“拒绝”劝说者.劝说和沟通就会容易多了。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能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投其所好的技巧常常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

“知己知彼,,十分重要,惟先知彼,而后方能从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

许多说服工作遇到困难,并不是我们没把道理讲清楚,而是由于劝说者与被劝说者固执地据守本位,不替对方着想。如果换个位置,被劝说者也许就不会“拒绝”劝说者,劝说和沟通就会容易多了。

某精密机械工厂生产某项新产品,将其部分部件委托小工厂制造,当该小厂将零件的半成品呈示总厂时,不料全不符合该厂要求。由于迫在眉捷,总厂负责人只得令其尽快重新制造,但小厂负责人认为他是完全按总厂的规格制造的,不想再重新制造,双方僵持了许久。总厂厂长见了这种局面,在问明原委后,便对小厂负责人说:“我想这件事完全是由于公司方面设计不周所致,而且还令你吃了亏。实在抱歉。今天幸好是由于你们帮忙,才让我们发现竟然有这样的缺点。只是事到如今,事情总是要完成的,你们不妨将它制造得更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双方都是有好处的。”那位小厂负责人听完,欣然应允。”

投其所好,将心比心,在说服的过程中,会有很好的效果,首先,至少别人不完全认为你站在一个说服者的角色,而是真正地为他着想,所以,就会很乐意接受你的意见。

在美国一家煤炭商店,有一个叫杰瑞的推销员。这家商店生意虽然还算不错,但比邻的那家规模庞大的连锁商店,用煤从来不肯到杰瑞的店中进货,宁愿跑远路到别的煤炭商店去购买。杰瑞对这一情况百思不得其解,每当他看到连锁商店的运输卡车,拉着从别家店中购买的煤炭,从自己的店门口飞奔而过时,心中便泛起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和苦恼。

“这样下去不行!连邻居的关系都打不通,我不算是一个合格的推销人员!”于是杰瑞暗下决心,一定要说服或打通邻家的连锁商店,让经理从他们的店中购买煤炭。

有一天上午,杰瑞彬彬有礼地出现在连锁商店总经理的办公室里。

“尊敬的总经理先生!”杰瑞说道:“今天来打搅您并不是为了向您准销我店的煤炭,而是有一件想请你帮助的事:最近我们准备就‘连锁商店的普及化将对我国产生什么影响’为题,开一个讨论会,我会在会上进行发言。您知道,在这一方面,我是个外行。因此,我想向您请教有关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情况。因为除了您,我再也想不到一个能给我以指点、更加合适的人了。我想您不会拒绝我的请求吧!”

见杰瑞如此诚恳,又如此看重他,经理放下手头上的工作,接待了他。结果,他们谈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这位经理不仅谈了他本人经营连锁商店的经过,他对连锁商店在国家商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而且还吩咐一位曾写过一本关于连锁商店的小册子的部下,把他写的一本书送给了杰瑞;他又亲自打电话给全美连锁商店工会,请他们给杰瑞寄一份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记录稿副本。

谈话结束后,杰瑞正要起身告辞的时候,这位经理笑容满面地将他送到门口,并祝杰瑞在讨论会上的发言能赢得听众,又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将讨论会的详情告诉他。临别时,他对杰瑞说了最后一句话:“从春季开始,请你再来找我。我想本店的用煤由贵店来提供,不知道可不可以?’’

一个很长时间都没能解开的死结,被杰瑞用两小时的谈话就解开了。这奇怪吗?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喜好或感兴趣的领域。当交谈涉及这个领域时,交谈的双方很自然地就会感觉到自己像遇到“知音”一样。

无论是与人交谈还是求人办事,投其所好就是惟一的捷径.如果你能投其所好,说的话就能深入人心;如果反其所好,只会招来对方的厌恶,为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有位汽车推销员,为了手上的进口高级车,专程拜访一位企业家。可是,刚开始见面,他们并没有谈有关车的事,反而先拿出儿子的集邮册,原来他儿子与企业家的儿子是同班同学,他知道企业家总是不辞辛劳,乐此不疲地替儿子搜集邮票。所以就用这件事当话题,两人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并且谈得很投机,最后在快要告辞时稍微提一下车子的事,当然很顺利地就把它卖出去了。

为了和同事的交流轻松、愉快,富有成效,必须时刻顾及对方的兴趣。具体可参考如下几点:

1.找出对方的兴趣点

你可以从头到尾包办某一席话,但你要牢记着,你是说给对方听的,不是说给你自己听的。因此,说话不在于仅图自己痛快,而必须顾全到对方的兴趣,要为听者所想。要探出对方的兴趣,用几个回合的对答就可以探出来,然后择其感兴趣的谈下去,别人愿意听你的谈话,大概因为你有某种值得他听下去的言论,或因你从某地旅行回来,或因你的事业经验值得在意,或因你知道了一些特殊的新闻,或因你对于某一问题具有独特的见解,所以他才愿意耐心听你说。当你探出他兴趣的焦点,就可以一直谈下去。

2.尽量以广泛的题材作为交谈内容

在社会交往中,能够成功交谈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扩展其人际关系,因为人人都愿意和他在一起、听他说话,所以会在交易中占据绝褒优势。成为一个成功的交谈者有几项基本要素:一是要真诚,因“感觉比语言快十倍”,任何人都不愿和一个令人感觉虚伪(无论感觉是对是错)的对象交谈;二是要有幽默感,幽默感可使其他人感受愉悦轻松能气氛,幽默是交际场上良好的润滑剂,具备幽默感也是商场上制胜的重要技巧之一。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交谈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要忘记随时随地自我训练,并学习工作范围以外的各种知识——你可能成为美食家,但除了大谈酒和食物外,也可是匦廊、博物馆或音乐厅的常客。

优秀的交谈者不会永远只谈工作,他能够通过巧妙地诱导激发对方的兴趣,即使是索然无味的平凡事物也会因此变得令人兴奋和赞叹。

3.适可而止。维持对方的兴趣

你必须注意,即使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说时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拖得太长,否则会令人疲倦。说完一个话题之后,若不能引起对方发言,或必须仍由你支撑局面,就要另找新鲜题材,如此才能把对方的兴趣维持下去。在谈话当中,对方的发言机会虽为你所操纵着,但你必须时常找机会诱导对方说话,比如说到某一环节时可征求他对该问题的看法,或在某种情形时请他论述自己的经验等,务使对方不致呆听,才不失去一个善于说话的人。话题转了两三次,而对方仍无将发言机会接过去意思,或没有作主动发言的表示时,你应该设法把谈话结束。即使你精神还好,也应让别人休息休息了。自己包办了大半的发言机会,是不得已时才偶尔为之的方法,若以为别人爱听自己的话,或不管别人兴趣与否只顾自己随意说下去,那就大背其谈话艺术之道了。

4.客气话不能太多,恭维话应有新意

说话恭敬,对同事客气是一种美德。但不分青红皂白的恭敬和过度的客气,那就有欠儒雅了。假若你到一个朋友家里,你的朋友对你异常客气,你每说一句话,他只有唯唯而答,每次和你酬答时,总是满口客套,唯恐你不喜欢,唯恐开罪于你,如此一来,你一定觉得如坐针毡,坐立不安。所以谨记,开始会面时说几句客气话倒不成问题,若继续说个不停就不太妥当了。谈话的目的在沟通双方的感情,而客气话,则恰恰是横阻在双方中间的墙,如果不把这堵墙搬走,人们只能隔着墙作极简单的敷衍酬答。

和同事交往,缺乏诚心、刻板的客气话,必不能引起听者的好感,如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之类,如小弟才疏学浅,请阁下多多指教之类,这些缺乏感情的,完全是公式化的恭维语,若从谈话的艺术观点看来,非加以改正不可。言之有物是说一切言谈应该具备的条件,与其泛说“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不如说“您上次主持的讨论成绩之佳,真是出人意料”等话。你若虚心向学,真的仰慕某人的学识,你应该择其所长,集中某点请他指教,这比无谓虚泛的客气话更具有交际效果。

大多数成名的人,对于他人的恭维已习以为常了,你的恭维若不能别出心裁,一定不能打到他的心里。对付这种人,最好拣工作以外的另一种事情去赞美他。要欣赏他那些不大为别人所知道的,却是他自以为得意的事情。你不要以为凡是恭维,便不会得罪人。要知道,言不由衷的话,很容易闹出毛病来。

处事箴言:

与人交谈时,要尽量投其所好,否则就很难展开话题。有时因工作或生活的需要,我们必须与人对话或有求于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要婉转地摸清对方的兴趣爱好,主动挑起话题,一步步诱其深入,看时机成熟,然后话锋一转,把你真正的目的亮出来。此时,对方心里就是不情愿,也碍于情面,不好推却,这样你就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