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入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而礼仪文化讲究尊重为本,尊重他人,学会自尊,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塑造良好的形象。讲礼仪,同时要分场合、看对象,这样才能做到面面俱到。
朋友之间的友谊是一种相互的信任和生活所带来的平淡后的宁静与幸福,“淡”是生活的味道,也是时间验证的朋友味道;最主要的是“淡”如平静的水,而不是汹涌的波涛,真正的朋友之间不需要有大风大浪一样的日子,能够和气、平安、健康、快乐、珍惜、信任、像水一样的清澈透明的友谊足矣。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所以大家都知道财富不是朋友,但朋友却是财富的道理。道家对交友方面有着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们在交友过程中也是十分有用的。
尊敬他人,赢得尊重
《庄子·德充符》中写到,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名叫叔山无趾,靠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孔子打量了一下对方,说:“你真不谨慎,早先犯了过错才留下如此的后果。虽然今天你来到了我这里,可是怎么能够追回以往呢?”
叔山无趾心里咯噔了一下,然后回答道:“我只因不识事理而轻率作践自身,所以才失掉了两只脚趾。如今我来到你这里,还保有比双脚更为可贵的道德修养,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是这样的人!”
孔子不好意思起来,只是赔不是说:“我实在浅薄!请把你所知晓的道理讲一讲吧。叔山无趾却转身走了。孔子转身对自己的弟子说:“你们要努力啊,叔山无趾是一个被砍掉脚趾的人,他还努力来补救先前做过的错事,何况道德品行乃至身形体态都没有什么缺欠的我们呢!”
尊敬是交往的前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应建立在真诚与尊重的基础上。人唯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才能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尊重他人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和美德,它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别人面子,维护他人的尊严。人际交往中要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尊重他人,是沟通的前提,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也是一个社会健康的基本标志。
无论与你交往的人身份多么卑微、形象多么猥琐、言行举止多么怪异、爱好习惯多么让你难以接受,你始终能尊重他,待他如一个与你平等的人,你就能获得他对你的尊重。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诚然我们不是圣人,不可能彻底摆脱世俗的影响。只是我们需要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提醒自己逐渐以平等心待人,则会在人际交往中比较顺畅,少些挫折。
沃恩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单位的杂志评审工作,这个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确实是一项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了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沃恩年年有此“殊荣”,让大家都羡慕不已。
他在年届退休时,有人问他其中的奥秘,他微笑着向人们揭开谜底。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别人“面子”。
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来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的缺点,给别人留足够的自尊。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也正是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因此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杂志的编辑人员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可以说故事中的沃恩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的做法既维护了他人的面子和尊严,也让他人明白了杂志的不足和缺点,所以当然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
1960年当选牛津大学校长的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曾提出过人际交往的四点建议:
1.尽量让别人正确;
2.选择“仁厚”而非“正确”;
3.把批评转变为容忍和尊重;
4.避免吹毛求疵。
这些建议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尊重”提出来的。
人际交往中要懂得尊重他人。成熟的个人,是谦卑、懂得尊重他人的。六祖惠能大师说:“若轻慢于人,即有无量无边罪。”被尊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所以不懂得尊重他人,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伤害、罪过。真正要解决问题、愉快的沟通过程,前提都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没有相互尊重的意识,说小了,人际交往中要懂得尊重他人,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营;说大了,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
人际交往中要懂得尊重他人,在崇尚“名”和“权”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人们自然而然潜意识里或习惯性地忽视了“尊重”这个词,也导致了现在舆论界极左与极右的纷争、从政者与民众互不理解的问题。历史上,很多这样的矛盾,最终演化成了运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尊重他人,其关键都是缺乏沟通与对话,缺乏畅通的沟通机制,以及本着解决问题出发的正确的沟通方式。
尊重他人,我们赢得友谊;尊重他人,我们收获真诚;尊重他人,我们自己也获得尊重;相互尊重,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尊重不仅会让人心情愉悦呼吸平顺,还可以改变陌生或尖锐的关系。
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并受到他人的尊重呢?简单的讲,就是要符合“3A原则”,即接受对方,重视对方,赞美对方:要做到讲礼仪、分场合,讲礼仪、看对象。
具体来说,首先要学会欣赏。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建立在善于发现和摒弃嫉妒、悲观厌世的不良心理的基础之上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的貌美、体健、声清、骨秀、学厚、文博……欣赏老年人之经验丰富,中年人之年富力强,青年人之青春与活力,少年人之天真烂漫。总之,只要我们愿意欣赏,就总能找到欣赏的理由。只要我们学会了欣赏,我们就学会了尊重。
第二是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良好心态。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生活的集体中,不乏学习的楷模。他人仪表美、心灵美、语言美、品质美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人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善辩的口才,杰出的才华,精湛的艺术,完美的人格,丰富的爱心,奉献的精神等等都是值得我们仰慕与学习的。只有我们时时、处处保持谦虚的态度,确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处世哲学,我们就学会了尊重他人,虚心的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进而丰富和发展自己,使自己的艺术人生充满艺术。印象中有一期《职来职往》,男嘉宾刘通一上台就滔滔不绝,全然不顾主持人和老板团的反感。这点正是男嘉宾的不足之处:虚心不足,急于表现自己。好在经过主持人的提醒,有所改进,最后赢得了职位。
第三是要学会使用常用的文明用语。人是情感动物,人类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用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的,是用语言传递着情感。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常用的文明用语。如“您好”、“你需要帮助吗”、“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别看这些简短的文明用语,学会了使用它,你也许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尊重你。一句“您好!”表示了真诚的问候,美好你的祝福,使别人与你的感情拉近了许多倍。一句“你需要帮助吗?”体现了自己的友好,而且也表明了自己的能耐,对别人有什么困难,自己愿意伸出热情的双手。一声“对不起”,是对自己的无意过失的挽回或对自己的过错的真诚道歉,这不仅反映了你对别人的尊重,而且也表明了自己的坦诚。一声“没关系”是对别人过失的原谅与宽容,也表现了自己豁达的胸怀。临别时的“再见”,能给人以留下美好印象。
第四是不说脏话、粗话。脏话和粗话既体现了自己的不文明,表现着自己的肤浅与无知,也严重地伤害着别人地自尊心。如果我们用脏话和粗话伤害了别人,别人也同样会回击我们,我们自己也会失去自尊。
第五是不打扰别人的学习、工作和休息。别人在学习、工作和休息时,我们尽量作到不打扰,进屋先敲门或喊报告,当得到别人的允许后再进去,这些都是尊重别人的具体表现。
第六是要讲究仪表和言行举止。自己要作到衣着整洁,朴素大方,语言亲切,举止文明,这既体现了一个人自己有修养,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古人说“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丈”。意思就是说,我们只要学会了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加倍的尊重自己。如果你想自己处处有好的人缘,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想使自己的人生更臻完美,请从今天作起,从现在作起,学会尊重别人吧!
处事箴言:
尊重他人是踏上社会的第一件大事。人不是万能的,你总会有你不能的地方,你无法具备多项才能,当你有求于他人时,要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在他人有所求的时候,同样要保持谦逊之心,时时注意尊重他人,千万不要轻易“拒人以千里之外”。
收敛锋芒,放低姿态
老子曾经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句话的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成为千百河谷之水归顺之处,是因为它在河水的下游,所以才能成为千百河谷的统帅。”
因此,要低姿态做人,低姿态是一种谦虚,是一种尊敬,是一种友好,是一种礼仪。世间上凡是成熟的东西,都是呈现“低姿态”稻穗成熟了,它就垂下头来;果实丰满了,它也是枝丫低垂。杨柳的枝条,也都是柔软低垂的,所以任凭风吹雨打,未见柳树折断。
自古以来,凡成功者都懂得放低姿态。周文王弃王车陪姜太公钓鱼,灭商建周成为一代君王;刘备三顾茅庐拜得诸葛亮为军师,促成三国鼎立。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果没有文王及刘备的低姿态哪能求得封君注王的赫赫成绩,流芳百世。放低姿态,曾国藩自削兵权消除清王猜忌,以保晚节;放低姿态,卡耐基遍访能人以成其事;放低姿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光复国家;放低姿态林肯布衣之交当总统;放低姿态,司马迁三十年苦着《史记》。他们用低姿态成就了大成功。
战场上面临敌人枪弹袭来时,最明智的的选择是低下身子甚至于卧倒,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这说明有时“低”比“高”更适宜生存。人的一生要经历千门万坎,千曲百折,所经历的事情不见得件件都适合我们的身心,更不会件件都是量身定做,这就需要不断调整我们的姿态、心态,否则就可能碰壁。
亚里士多德说:“目标的高标准与身子的低姿态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与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看来低姿态为生存之态,为人生常态。唯有“低”才能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抓住事物的真谛。
学会低姿态,该低时就低,这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人生的大智慧,是修身、立身、入世、处世不可缺少的修养和风度。
低姿态做人是一种大智慧。低姿态往往可以保全自己不受恶人的嫉妒和伤害。
森林里,大象不断地被人类猎杀,但人类并没有运走大象庞大的身躯。而是仅仅锯走了象牙。
大象们为了生存,终日东躲西藏,时时提高警惕,但还是难逃厄运,它们一只接一只地倒在了人类的枪口下。但奇怪的是,有一头公象却从未受到人类的威胁,它从容地到处转悠,有时还能到人类居住的村庄附近吃玉米,而且人类见了它,甚至还和它打招呼,表现的很友善。
其他大象对此极为不解。
“你有什么秘密吗?人类为什么不伤害你,却总是把枪口对准我们呢?”大象族长问它道。
“你看我与你们有什么不同吗?”这只公象问族长和其他同类。
“你…你…的牙?”大象族长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是的,我没有牙齿。从很早以前起,我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磨自己的牙,而正是因为没有牙齿,人类枪杀我就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我能从容、平安地生活着。”
收敛锋芒,掩饰自己的优点。别人才不会防你,攻击你,而愿意和善地与你相处,就像文中的那头公象一样,磨掉了自己的长牙,就能在猎人的枪口下平安地生活。
有些人锋芒毕露,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别人的赞许和羡慕。殊不知,太露锋芒也会招来很多小人的迫害。
与其“好为人师”招惹麻烦,不如去“拜人为师”求使自己成长;这并不是自私,而是智慧,只有擅长淘别人的金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向他人学习,不要随便指点、纠正别人。当你企图去纠正别人时,应首先想想是不是自己更应该纠正。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因为人各有所长,智慧也各有高低,因此人应在人群中寻找强以启发自己智慧的人。放低姿态,认真学习。
不过,在社会中,“好人为师”却不是件好事。在这里的“好人为师”指的不是“喜欢当老师”,而是喜欢指点、纠正别人。有一种人,喜欢在工作上指正别人的错误,并“贡献”自己的意见。这种人自以为是,他认为别人观念一定有问题,只有他的才是对的。
每个人都有自我,掌握着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坚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
自大往往不是空穴来风,自大的人总有一些突出的特点。这些突出的特长,使他们较之别人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达到一定程度,便使人目空一切,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
曾国潘和左宗棠都是清朝的大臣,朝野一般多以“曾左”并称他们两人。曾国潘年长于左宗棠,并且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颇为自大,从不把曾国潘放在眼里。
有一次,他很不满地问其身旁的侍从:“为何人们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
一位侍从回答:“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中则无曾公。”这句话让左宗棠沉思良久。
左宗棠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少有敌手。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摆棋阵,并且的招牌上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太过狂妄,立刻前去挑战。没有想到老人不堪一击,连连败北。左宗棠样样得意,命他把那块招牌拆了,不要再丢人了。
当左宗棠新疆平乱回来,见老人居然还把牌子悬在那里,他很不高兴,又跑去和老人下棋,但是这次竟然三战三败,被打的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惨遭败北,他很惊讶老人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棋艺能进步的如此的快?
老人笑着回答:“你虽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将出征,所以让你赢,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你已凯旋归来,我就不再客气了。”
左宗棠听了心服口服。
左宗棠曾有自大的特点,但他知错能改,成为谦谦君子。一个人不知道并不可怕,因为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但可怕的是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进步,就像老爱欣赏自己脚印的人,只会在原地绕圈子。培根为我们留下这样的名言:“一个人吹捧自己得越少,我们就越认为他伟大。”作为一个人,永远要昂着头做人,低着头做事,这是人的大智慧。
人不怕被别人看低,怕的恰恰是自己把自己看低了。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暂时藏起“高”来,退一步比进一步更重要,因为你可以重新找到一条生活的出路。
人生路上,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你并不知道什么人会对你有所帮助,什么人能影响你的命运,所以我们只有选择一视同仁,这样我们才不致错过任何机会,才能更快地走向成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高贵,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谦恭地做人,对你有百益无一害。谦和的态度,常会使别人难以拒绝你的要求,这也是一个人无往不胜的要诀。
处事箴言:
放低姿态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作为,学习谦恭,学习礼让,学习盘旋着上升,这既是人生的一种品位也是最佳的保护色。
遗人玫瑰,手有余香
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从不为自己争取利益。这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崇高精神。它在主观上虽然不索取,但在客观上却能从万物那里获取丰厚的利益回报。由于水以善行恩惠广袤土地上的花草树木,造就了万物共生的优美自然坏境,使天空能够及时地降雨汇聚到河流湖泊中,从而弥补了因空气政法和土地渗透而流失的水分,才使得江河之水不会变成沙漠和戈壁的“内陆河”,甚至干涸、枯竭。利他就是利己,奉献就是索取,施舍即是获得。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不积,既以与人已多”。
想要获得真正成功的人脉关系,就需要用一颗诚挚的谦逊的人去与他人交往,去帮助他人,让对方感到真正的温暖。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常常像溺水的人一样高高地伸出求生的双手急切地呼救,渴望得到哪怕是一丁点的帮助,以走出困境。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免不了要互相帮帮忙。帮助别人,实际上也就是帮助自己,因为别人常常是自己的延伸。日常生活时常能听到有的人说:“我帮他,谁帮我?”其实说这种话的人是对人对己都不负责任,是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表现。
查尔斯是纽约一家大银行的秘书,奉命写一篇有关欲吞并另一家小银行的可行性报告,他急需帮助。但事关机密,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他,拥有他非常需要的那些资料——那人曾在那家小银行效力了十几年,不久前他们变成了同事。于是查尔斯找到了这位同事,请他帮忙。当他走进这位叫做威廉·华特尔的同事的办公室时,华特尔先生正在接电话。电话里他很为难地说:“亲爱的,这些天实在没什么好邮票带给你了。”“我在为我那12岁的儿子搜集邮票。”华特尔继续解释道。
查尔斯说明了他的来意。开始提出问题。但也许是华特尔对他过去的组织感情颇深吧,不很愿意合作。因此说话含糊、模棱两可。他不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无论查尔斯怎么好言相劝都没有效果。这次见面的时间很短,没有达到实际目的。
起初查尔斯很是着急,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情急之中突然想起华特尔为他儿子搜集邮票的事情,随即想起他的一个朋友在航空公司工作,一度喜欢搜集世界各地的邮票。
第二天一早,查尔斯带了一些以一顿法式大餐为代价换来的精美邮票,坐到了华特尔的办公桌前。华特尔满脸带着笑意,客气得很。“我的乔治将会喜欢这些,”他不停地说,一面抚弄着那些邮票,“瞧这张,这是一张无价之宝。”
于是他们花了一个小时谈论邮票,瞧瞧他儿子的照片,然后他又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查尔斯所想要知道的资料都说了出来——查尔斯甚至都没有提议他那么做,他把他所知道的,全都说了出来。而且还当即打电话给他以前的一些同事,把一些事实、数字、报告和信件中的相关内容,全部告诉了查尔斯。
“帮人最终帮自己”,这成了查尔斯后来一直信奉不疑的真理。
有一次,温州商人王月香和她的丈夫一起搭乘陕西地质学院的旅游车由西安回浙江。路途中,邻座的一位地质学院的教授不慎丢失了钱包,万分焦急。身无分文,怎么才能回家呢?正在教授左右为难的时候,王月香慷慨解囊,她掏出1500元塞到教授的手中,说:“出门也挺难的。这点钱够用了吧?”
教授十分感动,他当即掏出本子,询问王月香的姓名和地址,表示一定会寄还这些钱。
王月香笑笑说:“我们既然要给你,就不指望你还的。这也是缘分,就算我们交个朋友吧。”
教授无法推辞,就递上了自己的名片,说:“你们在外经商,也不容易,钱,我一定要还的。如今像你们这样的人太少了。”
原来这位教授姓屈,是一位地质专家,多年参与西北地层石油蕴藏的勘探与研究。就是这位屈教授,给王月香日后到西部打油井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容易获得别人的支持与帮助,也最容易获得成功;而那些自私吝啬、斤斤计较的人,虽然胸怀大志,不仅得不到别人的帮助,甚至往往成为孤家寡人。
战国时期,中山国君有一次以羊肉汤宴请都城里的军士,在座的唯独大夫司马子期没有分到一杯羊肉汤。他一怒之下,就跑到了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国被楚国攻破后,中山国君只好狼狈逃走。在逃走的路上,只看见有两个手拿武器的人,总是跟在他后边保护他。中山国君问:“这是为什么?”两人答曰:"我们的父亲有一次快要饿死了,是你把一壶水泡饭给他们吃,才救活了他们。所以,父亲临终时,一再嘱咐我们:“中山君若遭事变,你们一定要尽死力报效他。“中山君听后,仰天而感慨地说:"给予,不在多少,而在于正当别人困厄急需之际;怨怒,不在深浅,而在于恰好损伤了别人的心灵。我因为一杯羊肉汤而逃亡国外,也因为一碗剩饭而得到两个救我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帮助了他人时,不必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更不能摆出一副救世主的面孔,因为我们的帮助应该是无私的、诚恳的,居功自傲的人也常常因为其骄横的态度而招致别人的不满,人们不愿接受他的帮助,这样的人也不会有好的人脉。
处事箴言:
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应该是互相的,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的事情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如果你想得到他人的帮助,你首先要学会帮助他人,为自己积累良好的人脉关系和口碑,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随时找到合适的人。
化敌为友,广阔胸怀
庄子首先提出“心斋”概念,什么叫“心斋“,也就是“虚以待物”。谦逊的待人,归结到一点就是用开放宽容的态度去容纳别人。
在职场中,许多人都把对手当敌人,视为心腹大患,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除之后快。其实,有一个比你强的对手是一件好事。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对于赏金的年轻人来说不是坏事,反倒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因为有了强劲的对手的存在让自己时刻有种危机感,这样才会激发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为何不感激对手?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能善待对手的人,往往把对手当做推进器,聪明的人往往能借助对手的力量让自己更出色更成功。
孟子云:“国务外敌者,恒亡。”实际上确实如此,只有有了对手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有了对手的存在,你便不得不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能不锐意进取,否则就只能被淘汰出局。
把敌人当“朋友”,一方面要用宽容的态度接纳他,另一方面能帮助自己走向执着和成功,这是一种智慧。
其实,在言语上适度的输、适度的退让,制造“对方的赢”,就可以让敌人变成朋友啊!
看到两则比尔·盖茨的陈年旧事,非常耐人寻味。
美国的RealNetworks公司曾经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违反反垄断法,并要求其赔偿十亿美元。但在官司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RealNetwork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格拉塞却致电比尔·盖茨,希望得到微软的技术支持,以使自己的音乐文件能够在网络和便携设备上播放。所有的人都认为比尔·盖茨一定会拒绝他,但出人意料的是,比尔·盖茨对他的提议表现出出奇的欢迎,他通过微软的发言人表示,如果对方真的想要整合软件的话,他将很有兴趣合作。
众所周知,微软和苹果两大公司自80年代起就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约伯斯和比尔·盖茨为争夺个人计算机这一新兴市场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到了90年代中期,微软公司明显占据了领先优势,占领了约百分之90的市场份额,而苹果公司则举步维艰。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1997年,微软向苹果公司投资1.5亿美元,把苹果公司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2000年,微软为苹果推出Office2001。自此,微软与苹果真正实现双赢,他们的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常人不可理解的两件事都发生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身上,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个巧合。比尔·盖茨的成功,源于很多因素,包括他对商机的把握,他天才的设计能力,但其中还包括他对他的敌人所采取的态度。
面对敌人,一定要不屈不挠,咬紧牙关,迎面而上,决不退缩———这似乎是共识。但明智的比尔·盖茨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站到敌人的身边去,把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
首先,当你决定打败敌人的时候,敌人也想着打败你。他既然能成为你的敌人,就一定跟你实力相当,不好对付。退一步来说,就算你历尽艰辛终于将他打败,可是谁能保证某天他就不会东山再起?到时候你又要提起十二分精神,积极备战。退一步,寻找新的出路,会让你的路走的更好。
自从19世纪,第一台照相机发明后,它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但是,由于它结构复杂,用法烦琐,而且价格不菲,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普通人一直无缘问津于此。人们渴望有一种简单方便,实用快捷,物美价廉的的相机问世。
1963年,美国柯达公司在27个国家同时推出大众化的“傻瓜”照相机时,轰动了整个世界。柯达公司的广告语是“请你按下快门,其他的事由我来做”。
事实就是这样,当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跃出,在降落伞张开前的瞬间,能顺利完成胶卷的装卸,留下一个永恒的瞬间。老幼妇孺,全能对柯达自动照相机应用自如。而且这次推出的照相机价格低廉,八款机型中,售价大半在50美元以下,最便宜的只有10美元。理所当然,柯达照相机不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而是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柯达公司这一成功的创举让许多人都惊羡不已,于是,不约而同地想知道柯达公司的奥秘所在。有的试图开发比柯达更受人青睐的照相机,还有的想直接模仿柯达的形式。然而,没有核心的技术,另辟蹊径谈何容易;仿造又会涉及专利问题,弄不好要吃官司,“打不着狐狸惹一身骚”。于是,这些竞争对手无一例外地失败了,柯达“傻瓜”照相机独占着市场龙头老大的位置。,
正在他们不甘心却又无可压奈何的时候,柯达公司却出人意料地大度表示:“傻瓜照相机的专利本公司绝不独占,我们同意所有厂商仿造。”这一宣称简直像原子弹爆炸,更是让人震惊!
许多对手对此举感到不可思议,柯达公司莫非疯了?
一时间,众说纷纭:“搞不好是骗局吧?”“难道柯达照相机一直在赔本赚吆喝?一定亏得顶不住了吧。…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还是等等看吧!”虽然有部分对手在犹疑观望,但多数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还是迅速投入了生产。
很快,各种各样的自动照相机应运而生,迅速普及到各个角落,甚至成为儿童的玩具,照相机成了真正大众化的日用品。就在各个生产商笑逐颜开地庆贺狂赚了一笔时,却意外地发现,柯达公司的战略重点已经转移到扩大胶卷的生产上。,
柯达胶卷占有了广阔的市场。其名气已如日中天。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柯达公司放弃自动照相机的专利,让大家争相生立,共同开拓培养了良好的照相机市场,这就必然刺激胶卷的销售。不言而喻,获利最大的还是柯达公司。“给你一盏灯,让你不断来买我的油。”
柯达公司赢得了市场,我们应该不惧对手。要想战胜对手,就必须向对手学习,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战胜对手,还应该根据竞争需要不断调整战术,力求随机应变。只有像科大公司这样,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把对手当“朋友“,能帮助自己走向卓越和成功,这是一种智慧。
处事箴言:
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赢,也要懂得输”,“懂得竞争,也要懂得包容”。因为,我们不能一直“只赢不输”!我们必须懂得适时地“包容、退让与感谢”;因为,在人际沟通中,“包容与退让”不一定是“我输”,反而可能是“双赢”!
君子之交,平淡自然
《庄子·外篇·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在交友之道上,道家主张淡雅、清淡、淡泊。据《庄子·山木》记载:孔子被人“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在异国他乡遭到冷遇之际,”亲交(亲戚旧交)益疏,徒友(学生、朋友)益散。于是,孔子向一位隐者请教:这是为什么呢?隐者曰:“以利合者,迫穷祸患相弃也;以天(天性)属者,迫穷祸患相收(收留)也。……且君子之交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甜酒);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以水喻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它真实、自然、亲密、长久;以甜酒喻小人之交,虽然甜蜜,但它虚假多变,经不起时间考验。古人云:“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用财富去交朋友,财富没了,交情就没了;用美色去交朋友,美色衰退了,爱也就尽了。
君子之交是超越世俗物质**的心灵之交,是如水般的清淡自然,通达包容,相敬如宾。君子之交,既非交钱财、交美色,亦非交权势,而是志同道合的君子之交。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朋友就是你能信任他,他也了解你的人。朋友能分享我们的成功带来的喜悦,而不嫉妒;能倾听我们的烦恼,给我们有益的建议而不泄露隐私;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不求回报,却又能懂你的人……
当俞伯牙依水将瑟瑟琴声幽绕山谷的时候,于江之上的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那么深奥而又玄妙的琴声,竟被钟子期如此巧妙地领悟。你难道不认为这正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吗?依山临江的感受让钟子期感叹世间竟有如此一位能与之交流的知己。所以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断琴而誓,不再弹琴。是啊,缺了知己,缺了可与心交流的人,存在的意义何在?
这个故事曾在千百万华夏子孙的内心泛起波澜,它让人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现实生活中大抵如此,假如没有肝胆相照的朋友在困难时给予帮助,谁也别想在人生长路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真正的朋友从来都是雪中送炭的,他能帮你分忧解愁,他能给你无私的援手,他能分享你快乐时的开心。
孔子留下过许多交友的名言,颇能让我们有所裨益,一是“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二是“未知其人,先观其友”;三是“勿友不如己者”。这就是说,朋友是一面忠实的镜子,而且是一杆公平秤,看一个人交什么朋友就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即所谓朋友的高度决定自己的高度。
从古到今,高尚的友谊永远被人们千古传颂,古代如此,现代也概莫能外。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评价好友瞿秋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上升到“知音”、“知己”的高度,那已是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超然境界。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父亲死得早,跟母亲一起织席子、贩草鞋生活。那时正当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刘备结交豪杰,纠合人马,组织武装。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张飞字翼德,也是涿郡人,跟关羽一起投奔刘备,替刘备当警卫。刘备跟他们同吃同住,睡一张床,情同手足。后来曹操俘虏了关羽,竭力优待他,先封他做偏将军,后来又上表请封他做汉寿亭侯,赏赐很多。但是关羽却一心想着刘备,终于离开曹操。“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历尽千辛万苦,找到刘备。这以后关羽和张飞一起,一直跟着刘备出生入死,建功立业。刘备待他们也一直亲如兄弟。桃园结义历代传为佳话。
刘关张的友谊,的确带有强烈的义气,但义气的背后,却是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定下的共同志向使然。这从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誓词中就可一目了然:“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然而,又有话说“朋友之交淡如水”。水淡却能润万物,是生活生命必不可少的养分,它能滋润一个人苍白的青春,好的朋友能让人生少走弯路,不犯错误。交友不慎,却能被其连累,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浙江化工厂原厂长王大森,是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按说他是有辉煌前途的人物,但糟就糟在结交了一个甜言蜜语的“朋友”——绍兴市某公司总经理。当王大森刚上任时,这位总经理就送给他—个内装 3万元的大信封,并十分“友好”地说:“你刚上任,这 3万元钱,你先拿去买点东西吧。”当王大森犹豫时,这位“朋友”马上打保票说:“你怕兄弟会害你?放心……”以后,这位“朋友”就经常上门要求“帮忙”,让王大森为其贷款作担保,当然这位“朋友”也没忘记给王大森“好处费”。最后东窗事发,王大森还是栽倒在这位“你放心”、“我不会害你”的“朋友”手里,被判刑 16年。
在交友时,一定要借一双慧眼,看清这纷纷扰扰,明明白白的人生,知道什么样的人值得交往,什么样的人应该远离。交友如择偶,虽不会伴你终生,也会陪你一程,这一程,好友会给你前行带来帮助,恶友会给你搬来挡路的石头。
你在选友,人在选你,谁选谁的前提都是真心对朋友!
处事箴言: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同享乐共患难。快乐的时候共同分享,悲伤的时候互相劝慰,困难时给予援助与支持。真正的朋友是在我们做错事的时候给予提醒,在我们做对事的时候,给予鼓励支持。
用心交友,多条路走
《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双方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心中没有抵触。情感一致,心意相投。这样才可以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面交”、“义交”与“心交”。朋友是“莫逆于心”,即彼此内心相契。对朋友要敢于付出,以心相交,这样就不会寂寞孤独。
朋友就是你能信任他,他也了解你的人。朋友能分享我们的成功带来的喜悦,而不嫉妒;能倾听我们的烦恼,给我们有益的建议而不泄露隐私;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不求回报……友谊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就像银行里的存款,在困难时刻帮我们度过危机。
交际中往往会有两种目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无非就是想达到某项交易或有利事情的解决,或想得到别人某方面的指导。如果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只是为了和对方加深关系,增进了解,以使你们的关系长期保持下来,可视为间接的目的。无论你想达到什么目的,你最好有意识让对方明白你的交际目的。如果对方不明白你的交际意图,会让他产生戒备心理:这人和我打交道有甚么目的呢?那样就很难跟对方深入下去。
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就很善于利用血缘关系来寻找自己的师友作“朋友”。
徐志摩还在7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聪明,且对语言及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直到15岁,他还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长进不大,迫切需要一位精于此道的老师来指点。他听说梁启超是良师,但梁启超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想拜他为师可不容易。于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请表舅从中为其引见,因为徐志摩的表舅与梁启超相交颇深。
在与表舅的一席交谈中,徐志摩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迫切愿望,他那对长辈的谦恭之情和才学,深深打动了表舅,使表舅觉得此子是可造之材。于是,他亲自带徐志摩去梁启超家,让其拜在梁启超的门下。从此,老师的辅导加上自身的努力,徐志摩在诗歌上的造诣突飞猛进。最后,终于成了一名著名的诗人。
试想,如果徐志摩不是运用了亲戚这个特殊的朋友关系,又怎么能够拜师学习并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呢?
香港的刘先生凭着智慧与汗水创办了一个大型集团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与拼搏,已成为香港同行业中执牛耳者。刘先生虽已成家立业,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家乡,想着家乡的人民。如今年龄大了,很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想法,但苦于工作太忙,无法回去。
这时,刘先生的家乡为了修筑一座大桥,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当地政府千方百计筹措,才筹到了总数的1/3,于是就派出陈某去找刘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陈某就职政府对外联络办,为人聪明,善于交际,且很有办法。他看了刘先生的详细资料后,就判断刘先生这时也很有回家乡投资的意向。因此,在没有任何人员的陪同,也没有准备任何礼品的情况下,陈某独自一人前往香港,并且打包票定会筹到款项。
当刘先生听到家乡来人时,他在欣喜之余也感到有些惊讶。因为久不闻家乡的讯息,突然有人来了,该不会是招摇撞骗的吧!刘先生心里不由生起阵阵疑心,但出于礼节,他还是同陈某见了面。
陈某一见刘先生这种态度,知道他还未完全相信自己。于是他挑起了家乡的话题,只讲家乡的风貌变化。他那生动的语言,特别是那浓浓的爱乡之情溢于言表,令刘先生深受感动,也将他带回了童年及少年时期,想起了那时的家乡、那里的爷爷奶奶还有邻里亲戚……显然,刘先生记忆深处中的那块思乡领地已被陈某揭开了盖头,蕴藏在心中几十年的那份感情全部流露了出来,欲罢不能。
就这样,经过三个小时的“聊天”,陈某对借钱一事只字未提,只是与刘先生回忆了家乡的变迁,犹如放电影一般。最后,刘先生不但主动提出要为家乡捐款一事,还答应了与家乡合资办厂的要求,并与陈某成为“忘年交”。陈某巧妙利用“老乡”关系,成功地达到了求人办事的目的,更给自己增加了一位可以信赖的朋友和靠山。
要扩大你的交友圈,随时随地结交新的朋友,你的友谊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拥有无数的朋友。
另外,结交朋友的方式和途径其实有很多,关键在于你如何去把握和利用。只要有心广结人缘,机会就会频频出现,像有着共同兴趣的集会或者社团活动、各种活动中心,都是你交友的场所,甚至连餐馆和咖啡厅里都能交到朋友。
打开交际之门,真诚待人处事,就会获得知心的朋友,就会奠定成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主动同别人问好
勇敢地用“喂,你好”向别人主动搭讪,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什么用“喂,你好”这样简单的交际语言呢?
其一,“喂”表示招呼,人们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已经习惯于说“喂”听“喂”了。
其二,“你好”是礼貌用语,看似普通,实则亲切,充满人情味。你主动与人搭讪,都会得到应和,然后再根据对方的情形和反应决定可否作较深一步的交谈。
2.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与人交际的总原则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是理之先,理是情的坚强后盾。在漫长的交际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麻烦、纠缠甚至侮辱,此时,切忌嗔怒,这会有损于自身的形象,让对方瞧不起,从而陷自己于更不利的地位。正确的方法是用“理”作为有力的武器,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也要防止用“情”过度或者得理不饶人,一切均在适度之中,只要善于驾驭情理,你就掌握了交际的原则,就会应付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3.抓共同语言,找共同感兴趣的东西
在交际中,抓共同语言,抓共同感兴趣的东西很重要,这样才有话可说,才能深入地交往下去。否则,话不投机半旬多。在交谈中,拘束刻板,循规蹈矩,使人感到寡淡无味,丧失兴趣。应该学会和更多的人谈得来,谈吐优雅大方,妙语连珠。同是要表达一个内容,会有数种说法,用不同的说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说能收到最佳效果,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不妨把交际中遇到的特殊事例简要地写下来,加以研究,一定会有所收获。T时间久了,日积月累,将会感悟到语言的无限魅力和奥妙,当你觉得和许多人能够会心地交谈时,你的交际便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4.用身体语言展示自己的魅力
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辉映着生活的折光,散发着对生活的感受。挥手摆手,点头摇头,一颦一笑乃至于穿着打扮,无不向外界无声地传导着自身的信息。或欣赏或厌恶,或赞成或反对,或欢乐或悲伤,或潇洒或深沉,无须言语,别人一望而知。和别人交谈时,就应善于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
一般来说,从衣着打扮上,就可以大致判断一个人:喜欢穿红颜色盼人,性格开朗活泼,感情炽热;喜欢着绿、蓝颜色的人,性格文静大方、感情充沛;喜欢灰色一类的衣服,性格内向沉稳,感情专一。
从神态上,面含微笑,表示对交际对象或某件事有好感和兴趣;面色沉郁,表示有心事。像这样的神态有许多,如回眸一笑,留恋的目光,专注的神情等等,不一而足。
使用身体语言要注意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切忌模棱两可,含含糊糊,也不要过于直露。表达不清,别人往往误会;太过直露,别人会认为你轻浮。
5.培养独立的个性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喜欢和有个性的人交往,那些失去本来面目,处处带着假面的人,只能招致别人的厌恶。交际中,碰到别人要求做而自己又不愿做的事情时,要坚决反对;对自己认为错的东西,要勇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大胆陈言,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决不能逆来顺受。反之,则失去个性特点,使人觉得软弱可欺,而且可能导致身不由己的境地,甚至造成某些方面的憾事,从而影响彼此闾的愉快关系。
林绍良是一位善交朋友的人。谁能想到,他的这些朋友当中竟出了一位总统。
林绍良,191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口镇牛宅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其父为人忠厚朴实,全凭土地为生,务农养家。林绍良弟兄三个,他最小,幼年的林绍良在林氏祠堂里读了七年私塾。
14岁结束私塾生涯时,他的父母在村子东头的路口上,租下了一间小屋,开了一个小面店。家里把小店的主要经营业务放在了绍良身上。绍良经营也颇为有方,头几个月竟赚了不少钱,颇得乡邻的夸奖,父母也很满意,指望他有更大的出息。后来,日寇的铁蹄踏上了福清的土地,为逃避兵役,林绍良随同一个从印尼回来探亲的华侨,到印尼中爪哇投奔他的叔叔。当时,他的叔父在中爪哇的一个小镇上开一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在其叔父店中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每天坐在店中等顾客上门,生意清淡,收入微薄,不是经营的上策。他征得叔父同意后,当上了推销员,到顾客门上去销售。效果果然不错,每天的收入比在家里高出了许多,因此颇得叔父赞赏。这个时期的林绍良生活非常艰苦,为了多挣钱,他每天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不停地奔波。
林绍良给叔父当了一段时间伙计,有了点节余。于是征得叔叔理解,开始了独立的小贩生涯。他选中了人们每天喝的咖啡,买来咖啡豆在家磨成粉,粗糙地加一层包装,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先是在自己所住的小镇上卖,后骑上自行车,到几十里以外的中爪哇首府三宝垅去卖。若干年后,林绍良回忆起这段艰苦的生活尚深为感慨:“吃不得苦中苦,哪来的甜上甜,一个人不经磨练考验,哪会有进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尼获得了独立,但荷兰军队却卷土重来,几场大规模的战斗之后,爪哇岛被人为地划分为荷占领区和印尼共和国独立区。在印尼人民的独立战争中,当地华人为保卫家园,纷纷投入支持印尼人民的斗争中。一些华商冒着生命危险,从当地偷运白糖、椰干等土产到新加坡去贩卖,然后购军火、药品,冲破荷军封锁,送给印尼军队。林绍良也投入了这一队伍中。他凭着几年来与人为善的商风建立起来的广泛的社会关系,很顺利地购进一批军火,又凭着机智勇敢和对地形的熟悉,左右回旋,见缝插针,将第一批军火运到印尼驻军总部所在地三宝垅,将它交给了急需军火的军人。
一次成功,增添了信心,取得了经验,林绍良一次一次地往来于荷兰和印尼军队之间。在贩运军火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印尼军官,其中包括当时三宝垅驻军的中校团长,后来成为印尼总统的苏哈托。每当苏哈托的军队陷入经济窘境,林绍良总是义不容辞地全力支持,因此,两人结下了非同一般的友谊。当然,当时的林绍良仅仅是出于为人忠厚、与人为善的本能,他并未曾料到苏哈托将来会成为国家总统。
在贩卖军火的同时,林绍良又敏锐地发现了另一宗可获厚利的买卖,这就是丁香。当时中爪哇生产的一种丁香烟,闻名遐迩,销路很畅,中爪哇大大小小上百家的烟厂赖此为生。但丁香产于马鲁古群岛,要将丁香运到中爪哇,须经过荷兰军队重重封锁线。一些商人虽看中了这一诱人的发财机会,但害怕无情的战火,不得不忍痛割爱,一些铤而走险的人,也多数砸了锅。经过周密的谋划,林绍良决定干这桩买卖。他设计了一条比较保险的运输路线:从马鲁古群岛及北苏拉维装货,绕道新加坡,避开印尼国内的战区,从三宝垅登岸,运到古突土镇,再发往各烟草厂家。这样,从马鲁古到古突土,林绍良一次次频繁往来。言而有信的苏哈托为他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特殊的军事保护。于是林绍良终告别了走街串巷的小贩生涯,成为印尼商界小有名气的商人。
印荷之战结束后,印尼领土得到了统一。此时的林绍良已积累起相当丰厚的资本。事业上的成功,经济实力的增长,使他萌生了一种扩大领域,大展宏图的强烈愿望。经过冷静分析,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印尼目前的状况是经济全面崩溃、百姓穷困潦倒。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商人,必须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同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接轨,才能有利可图。在贩卖丁香的商务活动中,他也获得了一个新的启示:这就是,办厂比行商更为有利,因为他虽然赚了丁香园主的钱,可烟厂又赚了他的钱。如果选准目标办厂,一定能得到更大发展。经过深思熟虑,1954年,他在首都雅加达开办了一家肥皂厂。这一步迈得非常扎实,肥皂生产工艺简单,原料充足,劳动力又非常低廉,因此,不须花多大投资,就可见效。刚刚平息战乱的印尼,物资极度匮乏,林绍良的肥皂一上市就呈旺销势头。他凭此立住了脚跟后,又在尼默和布拉巴亚兴建了两座纺织厂,为了增加市场竞争力,他又与人合资,在古突土和万隆建立了两座中等规模的纺织厂。
林绍良的资金越来越多,他的办厂热情也越来越高。他遵循应民族之所需,补民族经济之所缺的原则,办起了轮胎厂、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铁钉厂……总之,他审时度势,明察行情,占领了一个阵地,便迅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随着事业的发展,在经营活动中,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成为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实业家,必须建立自己的金融机构。于是他求得泰国金融巨头——泰籍华人陈弼臣的帮助,办起了自己的银行——中央亚细亚银行。从而摆脱了为应付企业资金周转而四处拜佛烧香的被动局面。中央亚细亚银行业务迅速发展,很快成为印尼最大的私营银行。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哈托就任印尼总统,林绍良的事业更得到了空前发展。1968年,鉴于印尼长期遭受殖民主义掠夺,粮食缺口很大,每年须拿出大量外汇进口粮食,林绍良向政府提议,在国内自行加工面粉。印尼政府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全国生产面粉2/3的专利权交给了他。林绍良为此成立了波戈沙里有限公司,并获得印尼国家银行28亿盾(约合280万美元)的贷款,国家总统苏哈托亲自主持了公司第一座面粉厂的落成典礼。经过10年的努力,波戈沙里公司属下的几座面粉厂已能生产国内面粉需求量的80%,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同年,林绍良又获得了经营丁香的专利权。并与苏哈托家族共同创办了拥有三十多家银行、建筑、水泥、钢铁等行业的“根扎那企业集团”,该企业集团后成为印尼华人实力最雄厚的五大财团之一。
随着外资、合资企业在印尼的出现,多年冷落的建筑业渐渐复苏。林绍良机敏地抓住了这一时机,投资一亿美元巨款,建成狄斯丁水泥厂,使生产能力由每年的50万吨猛增到100万吨,同时着手另建两座水泥厂。仅用三年时间,一个占全国水泥年产量38%的“印尼士敏土集团”就形成了。年销售额达两亿多美元,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泥生产集团。
林绍良的成功,凭的是什么?许多人认为他的发迹,半靠机会,半靠个人奋斗。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他的成功,一半得力于总统苏哈托的支持。况且,机会也是由人创造的,林绍良以一个到处叫卖的小贩起家,其成功,主要凭的是左右逢源的人和。他认为,不论干什么事,成败皆决定于人。因此在经营活动中,他极为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他注重与上层人士的关系,更注意与社会各界友好相处。
处事箴言:
要想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就要尽可能多交几个朋友,来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只有朋友多了,视野才更开阔,生活才更充实,自己的帮手才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