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荣宠和耻辱的降临往往象征个人身份地位的变化,所以,人们得宠之时也就是春风得意之时当然唯恐一朝失去,就不免时时处于自我惊恐之中。道家主张“宠辱不惊“,方显大家智慧。
宠辱若惊,大患若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意即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这句话不难理解,突然间被侮辱,难免会受到惊吓,突然得宠也会吓一跳。但是得宠除了吓一跳之外,恐怕就是受辱的开始,现在得宠将来可能会受辱,如果没有宠也就不会有辱。
“贵大患若身”意,即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关于这句话,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是“贵身若大患”,意即重视身体,就好像重视大祸患一样,因为身体随时都有可能出状况,所以要小心保养。在此我们尊重原文,是因为要押韵。《老子》是一篇很古的材料,春秋时代的末期,在语文的表达上为了押韵,有些字就要设法调整。
贵大患若身”,亦即身体是大祸患的来源。人有身体,因而产生无穷的欲望,想要各种物质享受以及世间的名利权位。然而这些东西的得与失,往往受制于外在条件,因此造成自己无尽的苦恼。老子的建议是,与其等待大祸降临,不如调整自己对身体的观念:对身体要贵、要爱,目的在于提醒与警惕自己不要陷于大患。如果真正爱惜身体,就要让它避免陷入困境,这里就包含了一种很高的修养的期望。
但是老子也曾提到,过度重视保养反而会为身体带来灾难,因为违反了健康的规则。老子经常是正言若反——正面讲的话就像是反话一样,结论就是不要让身体成为累赘。所以,宠和辱放在一起,身与大患放在一起,看似相反,但彼此之间有一种关联在内。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意即什么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这就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
“得宠”为何说是“卑下”呢?得宠时,要记得是别人让自己得宠,自己并没有自主性。这句话很有道理,别人有时候是欣赏你,有时候是同情你,有时候是可怜你。在专制时代,这种情况特别明显,电视剧里常听到“只不过是某某人的一条狗”,这句台词就是得宠者最好的写照。
由上可知,得宠与受辱看似相反,但都是经由别人发动而让“我”来接受。当别人侮辱“我”的时候,“我”因而受辱;当别人宠信“我”的时候,“我”必须接受。两者都一样身不由己。宠辱由外而来,使“我”失去自主性,无法维持人格尊严,所以说“若惊”。所谓“宠为下”,是因为非“我”所能控制,使“我”得失皆“若惊”,得宠若惊,失宠也若惊,一旦失宠就变成“辱”了,宠尚且如此,何况是辱呢?所以说“宠为下”,只有无宠、无辱才可长保平静安详。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即什么叫做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我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我拥有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
这要分两点来看,第一,我的祸患来自我有身体;第二,如果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一个人活着怎么可能没有身体?“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身”即身体,每个人都有身体。有身体各种状况也随之而来,如欲望冲动、被威胁的可能、生病的可能,生病就会觉得很痛苦。
更进一步来说,有身体的话就有面子,就有形象,开始与人争名夺利。名誉和隐私都是从身体来的。没有身体的话,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但是,身体是我们的本钱,没有身体什么都不能做,所以要问,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适当?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的过程,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与谁来往、读什么书……等等,都是选择。选择正确就觉得时间过得扎实,非常值得;选择有偏差,就觉得简直在浪费生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其实名誉只有对认识自己的人才有意义。而“没有身体还有什么祸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没有身体一样;名誉好像不是我的名誉,不要在乎。听到别人称赞不要高兴,听到别人批评也不要难过,他们只是在说一个名字,那个名字跟“我”不完全相等。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即所以重视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爱惜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庄子·让王》里有这样的故事:因为土地纠纷,两国要打仗。有一个人劝国君,他说:假设我叫天下各国国君一起签约,左手拿这个契约,右手就要砍掉;右手拿契约,左手就要砍掉;但是拿到契约的人就是天子,这样你还要不要当天子?那个国君想了想,决定不要,自己的手至少比较重要,而谁知道天子能当几年呢?这个故事说的道理很简单,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这个故事就是从《老子》本章的话延伸出来的,叫我当帝王,我很乐意;但如果要我损失一只手,倒不如不当。明君爱惜身体,才能让百姓平平安安过日子,不会有太多劳役、苦役,让百姓太劳累。因此重视身体超过重视天下的人,反而能把天下治理好。所以大禹经常被庄子拿来嘲笑,八年治水在外,竟三过家门而不入,真没“良心”。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到京城赶考时听说,考官杨国忠和宦官高力士皆是贪财之辈,倘不送礼,考得再好也得落榜。李白偏偏一文不送。李白虽考绩很好,但杨国忠批道:这样的书生只能给我磨墨。高力士说:磨墨算抬举他了,他只配给我脱靴。随之把李白推出考场。一年后的一天,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上面全是鸟兽图形。唐玄宗命杨国忠开读,杨国忠如见天书,哪里认得?满朝文武亦无一人能辨认。唐玄宗大怒:“三日之内若无人认得,文武官员一律停发俸禄;六日无人问得,一概免官;九日无人认得,统统问罪。”后有人推荐李白,李白接过番书,不仅一目十行,且应代玄宗写诏书。其时,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班文武之首,便对唐玄宗说:“臣去年应考,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出,今见二人在班,臣神气不旺。请万岁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与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太宗用人心急,就依言传旨。杨国忠只得忍气磨墨,高力士只得跪着脱靴。李白受辱时不怒,受宠时亦不惊。他被拜为翰林学士后,继续受宠,但他主动上书,要求离去。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这样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不为一时一事的宠辱而惊恐,表现了贤人君子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
老子看来,宠也好,辱也好,都不是人生值得珍视的东西,一旦面临,不要因为受宠就得意,也不要因为受辱而沮丧,而是要“若惊”,即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必或得意或沮丧,这才是若惊的真实含义。
处事箴言:
如果不学习、不思考、不读书的话,人生实在没有什么太大的憧憬。活在世界上,只有不断提高内在的修养,包括从学习到思考、读书,把这些材料输入心里加以消化,内心才会充实。看事情看深远,不计较当下的情况,就容易化解各种不必要的压力与焦虑。
物极必反,荣辱相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积累到了满溢的程度,不如停止。尖锋到了锐利的程度,无法长久保持。满屋子堆满了贵重物品,无人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自己给自己留下祸根。成功之后引身自退,符合自然原理。
老子反复强调,事情到了一定程度会走向反面,不如主动后退一步或及早罢手。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如果人不知足,就会自招祸患,正如水过满则倾溢,器具太锐则折断一样。
“金玉满堂”可能腐蚀人的灵魂,败坏人的道德,使人生活糜乱;“金玉满堂”也可能遭到别人的嫉妒和抢夺,难以终身保护。人富贵之后,如不提高警惕,很容易滋长骄傲情绪,从而招致各种祸患。“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老子提出的又一条重要的人生信条。这种“功遂身退”,老子认为就像昼出夜没、寒往暑来、花草开谢一样,符合天道变化之道。当人功成名就之后,应该急流勇退,以保天年,否则可能招来大祸临头。中国历来不少名士都把“功遂身退”作为保全自己的有效法宝,范蠡就是一个典型。人贵自明,如自知难以在激流中搏击奋进,不如急流勇退。人生变故,犹如环流,进退得宜,亦悦亦福;势盛则衰,物极必反,当退不退必受其乱。这既是辩证法,又是生活规律。
从积极的方面理解,无论做何事,都要把握合适的尺度,不要太过,尤其是敛财不要太贪,要取之有道,适可而止。做人不要锋芒太露,太过尖刻不但会伤害别人,早晚也会伤害到自己。过得比别人好,要经常想着帮助别人,想到感恩,不要不知天高地厚,更不要随心所欲、狂妄不羁、骄奢**逸。
“功遂身退“,既可以理解为脱离纷繁的人世去过隐居生活,从社会上消失;也可以理解为有功不居功,工作在前享乐在后,只要做事不求名利。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非有高尚的人格加上宽广的胸怀不可。
老子强调物极必反,这是符合辩证法的大智慧,既是自然规律,又是人生处事之道。我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作为常人,懂得这个道理,可以**,活得知足、从容;也可以自律,防止因太贪、太过而犯错误。
人的情绪“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当然不是跟着感觉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要懂得把握一个“度”。
这其实就像儒家的中庸之道,增之一分太多,减之一分太少。凡事不能做得太过,连围城时也要留一个门让人逃生。讲究“度”是有好处的。太过刚强则易折,太过柔弱则易脆,居高位则“亢龙有悔”,处低处则“潜龙勿用”最妙的就在“飞龙在天”。为人处世求把握好一个度,大可无忧无患。
范蠡所辅佐的国君是越王勾践。越国此时与吴国结仇,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准备攻越,越王勾践想先发制人去伐吴。范蠡劝阻道:“不能这么做,我听说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战争是违背道德的,争斗是各种事情中最末等的事,违背道德,好用凶器,干末等之事,老天爷也是不赞成的,所以无故出兵是不利的。”勾践不听劝告,于是吴越两军会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结果越国的水军几乎全军覆没。越王勾践带领残军五千余人逃回,到会稽山上躲避,吴军一路烧杀,把会稽山团团围住。到这时,勾践才悔之莫及,对范蠡说道:“悔不该不听先生之言,遂有今日,现在怎么办呢?”范蠡说:“事已至此,只好去给吴王送厚礼,低声下气地向他们求和。”越王没法只好派文种去向吴王求和。
把事情做过头了,还不如不做。做任何事,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做事要有度。
唐玄宗。这是一个传奇人物,唐玄宗前期不仅慧眼识贤相,还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唐玄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然而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至此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物极必反,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唐玄宗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也是唐朝由胜转衰的关键人物。
处事箴言:
无论是人,还是世间万事万物都讲究一个“度”,它既影响着过程,也决定了结果。“度”,是尺度、程度、限度的意思,哲学中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是指一定事物保持在一定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生活是门学问,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衡量其高低和是否艺术,就在于这个“度”。
身心清净,不失自尊
老子认为明白天道的人,能够依据事物存在的真实意义、道理和原则切实地展开自己的行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行动与天道相衔接,自己也同时获得了一种淳朴、纯真、清净、自然的生活。正是在这种生活中人类的生活才能自然的存在和自然的消失。
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变化,如生活条件变化、家庭关系变化、职业变化、地位变化,或者受挫遭难,或者伤残,但无论什么情况,都应该 保持独立的人格,自尊自敬,自爱自重。陆象山说:“双手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这就是自尊自重的心灵写照。
拿破仑小时候被父亲送到布列纳的贵族学校读书,在这里,同学们总是在他面前极力夸耀自己富有,讥讽他穷苦。拿破仑内心愤怒不已,可他却一筹莫展,毕竟自己是穷苦出身,而他们都是富人。他感到自尊受到了严重伤害, 有一天实在受不住了,写信给父亲,说道:“为了忍受这些外国孩子的嘲笑,我实在疲于解释我的贫困了,他们唯一高于我的便是金钱,至于说到高尚的思想,他们是远在我之下的。难道我应当在这些富有高傲的人之下谦卑下去吗?这种日子真的还要这么持续几年吗?”
“我们没有钱,如果你不愿意一辈子被人这样嘲笑,你就必须在那里读书,才能找回你的自尊。”这是拿破仑父亲的回答,影响了拿破仑,使他得以忍受5年的痛苦。每一种嘲笑,每一种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反而增加了他的决心,他发誓要做给他们看看——他高于他们!他确实是高于他们。他是如何做的呢?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点也不空口自夸,他只心里暗暗计划,决定利用这些没有头脑却傲慢的人作为桥梁,来使自己得到技能、富有、名誉和地位……拿破仑就这样找回了自尊。可见自尊是别人剥夺不去的,除非自己放弃。
把握自我修养,让自尊永远属于自己。自尊是自我规矩;自我规矩才能自成方圆,以圆容方。做人要自尊,就是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在自己的心中确立这样的信念:天地赋予我的优势并不比别人少一分一毫,别人有的我也有,只要遵循“大道”,锲而不舍,以清净对付浑浊的现实,成功就不会少我一分。做人不能自暴自弃,以致辜负了天赋的才华,辜负了人生的美好。
司马迁从小受到良好熏陶。l0岁时,随父亲来到长安,诵读古人经书,由于父亲工作之便,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珍贵文化历史资料。20岁以后,司马迁开始周游名山大川,他游历淮河、长江一带,深入乡野,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他到过刘邦起兵的沛县等地,访问过萧何、曹参、樊哙、滕公等人的故家,了解了他们的一些事迹;他登上会稽山,去寻找民 间传说已久的禹穴。为了勘察大舜所葬的地方,他又登上九嶷山。他考察过屈原的遗迹,参观了孔子与老子的故居,瞻仰过信陵君门客侯赢曾经看过的 夷门。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了不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接近下层 人民,了解了人民的疾苦,为后来写《史记》准备了条件。
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替李陵辩冤而遭大祸,他在狱中受到奇耻大辱,本想“引决自裁”,但为了完成不朽的著述,才“隐忍苟活”下来。在狱中他想起以前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曾推衍出《周易》的卦爻,他想起了老子 的“曲则成,枉则直”,想起了孔子在陈、蔡二国遭了困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江南而赋《离骚》,双目失明的鲁史官左丘明编撰《国语》,双脚受了重刑的孙膑忍着巨大的痛楚而作《兵法》……这一切都给了他很大的精神鼓舞。
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说明了他能够在“浊世”中“以静之徐清”,心地光明磊落,即使立身在黑暗的狱中,过着暗无天日非人生活;也能像站在万里晴空的天下一样,做出顶天立地的事来。反之如果司马迁终日消沉哀怨,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只能战战兢兢,保护不了自尊。
自尊是一个人的脊梁,自尊是一种无畏的气概,自尊是一个人必须必备的操守。自尊给人的生命提供的不只是一种依托、一种凭借、一种支撑;还是生命永远的充实、永远的能量、永远的精神动力。
处事箴言:
人不论地位尊卑、财富多寡、文化高低、体貌美丑。衣着丽陋、职位高低,人的自尊心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人的核心价值体现。一个人应该拥有自己的自尊,应该用心去维护自己的自尊。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出自《老子》第四十六章。说出了知足常乐对于人生的重要性。知足是种平和的境界;常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知足者常乐,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对现有收获的充分珍惜,对目前成果的充分享受,也是对现有潜力的充分发掘。真正的快乐是从心里开始,不会因为别人拥有而羡慕,因为自己早已因知足而感到快乐。
“知足之足常足矣,知止常止,终生不耻”至理名言,跨越时空。许多中华儿女自觉走这“知足之足常足”的光明大道,保持其所,死而不亡;但是却有不少人与“知足之足常足”背道而驰,不断地放纵自己的欲望,终得“终生之耻”。有句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尤为形象地表明了人的欲望永远不知满足的丑态。
每一个人都渴望幸福的人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一定拥有财富的人就真正拥有幸福,人生难得满足,更难得知足常乐。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基本信条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一个欲望满足了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人生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滋味。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犹太人帕霍姆已经很富有了,但仍然不知满足。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他去向巴什基尔人买地。巴什基尔人首领告诉他:“我们卖地不是一亩一亩地卖,而是一天一天地卖,在这一天时间里你能圈多大一块地,它就都是你的了。但是如果日落之前你不能回到起点,你就一寸土地也得不到。”
这天早晨,帕霍姆和一些巴什基尔人来到一个小山岗。帕霍姆出发了,他大步往前走着,觉得每块地都很好,丢掉可惜,就一直向前走去。抬头看看太阳,已到中午,天变得燥热起来。他边吃干粮边继续前进。天气热极了,但他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心里想:辛苦一时,享用一世。
又走出了很远很远,他抬头望望太阳,已经到了下午。“现在就回去,不行!前边的那块地看起来很不错,把它也圈进来。”于是,他又继续前行。
终于,他不得不往回返了,可是回来的路上,他越走越吃力,但为了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去,仍然不断地加快步伐,就在太阳即将沉入地平线的一刹那,他离出发点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了,于是他使出最后的力气向前冲去。就在这时,他两腿一软,扑倒在地。仆人跑过来想把他扶起来,却发现他大口大口地吐着血,不一会儿就停止了呼吸!天气太热,仆人无法将他的遗体运回去,只好在附近的树林边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葬了。
帕霍姆圈到了望不到边际的一大片土地,最后需要的只有比他身体稍大点儿的一小块。
帕霍姆最终落得悲剧的下场,是因为他不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一心向前无休止地追逐,一心想着以后要如何如何的享受,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当他盲目的追逐财富的时候,自己的生命也在一点一滴慢慢地消逝,那他之前所努力的那么多又有什么价值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事不要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否则无尽的贪欲不但让自己得不到丝毫生活的乐趣,说不定还会最终毁掉自己。
在为人处世中,同样要坚持“知足常足,知止常止”的道理。尽管每个人都想往高处走,都想生活、工作的条件更好些,身心更安逸些。但是想归想,人生太过茫茫,生死之事无法预料,未必都能一一满足,在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为现实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努力寻找心理上的平衡,正确对待得失和轻重。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而当我们求的一定的满足后就应该知晓急流而退,明哲保身,转而多做对社会对人民有意的事情,从而不断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处事箴言:
当今时代,欲望一直都被正面鼓吹。而冷静的人他知道怎样降低欲望,怎样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目标
塞翁失马,福祸相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看待事情要全面,幸福时不要忘了失意时,乐观看等身边的灾祸与幸福.它们时时刻刻都是并存的.也可以理解为事在人为来激励自己,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看你能否扭转乾坤。
其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有福祸相伴相生的意思,它就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事的方法与众不同。汉朝有一部叫《淮南子》的书,这部书的内容很多是根据老子的思想写成的。其中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然,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身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父子二人也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这则成语告诉我们: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不执着问题的表象,用另外一个角度来冷眼看人生,那么得失也就不必在短时间内立即判断,因为所有的问题中都潜藏着陷阱和机会。
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许多人经常以自己的得失的角度来衡量事情的好与坏,有些人每天都为蝇头小利而乐而忧。然而,由于人们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象,有许多事情其实无法马上判定是福是祸。得到未必是福,失去也不一定是祸。没有挫折就不会有智慧,没有付出就难以有收获。
有一对贫困夫妇,家中田少地薄,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出来打工,凭着他们的吃苦耐劳,渐渐有所积蓄,十几年中从小店经营一直到连锁店,赚下了上千万的家产,可谓苦尽甘来.
日子富裕了,人心跟着有所变化.日子一久,丈夫想把财产拿走,妻子也想独吞财物。最终夫妻反目成仇,以致于雇人去致对方于死地。最后这家家破人亡,惨淡收场……
古诗中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做事情成功之时,无须洋洋得意;碰到困难与挫折之时,也不必灰心丧气。如果不执着问题的表象,用另外一个角度来冷眼看人生,那麽得失也就不必在短时间内立即判断,因为所有的问题中都潜藏着陷阱和机会。
处事箴言:
失败就是一次假期,乐观豁达之人都懂得享受假期而不会埋怨他人,反而会利用这种机会休养好自己的身心,冷静的思考人生、总结经验,在假期过后重踏人生旅途时就会出现新的转机。即使是遇到了最坏的状况时,也应该看到人生处处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机会,坦然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不屈不挠,就必能走向光明的彼岸。
淡泊名利,谨慎行事
“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这句话出自《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这句话背后的寓意是,当我们为了要完成既定的目标,戮力以赴时,其实视野是很狭隘的,经常见利忘义、瞻前而不顾后。如果能够跳开这个局面,以更高、更宽广的观点来看待事情,才能够看到自己的盲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道家认为,如果人心理充满着各种杂念就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影响身心健康。如果一个人在世道上淡泊名利,这就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极高思想境界。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当今社会真正淡泊名利的人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然而,也应当看到,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干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不为名利所累,就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勇气的人。东晋陶渊明因为淡泊,辞官归故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田园生活。三国诸葛孔明因为淡泊,在《诫子书》中谆谆告诫子弟,!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谓淡泊至极。
淡泊名利是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脱世俗的**与困扰,实实在在地对待一切事物,豁达客观地看待一切生活。
常言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凡人,恐陷都想给别人,给后人下一个好名声。古往今来也确实有不少人,以自己的切实行动赢得生前后名,流芳百世,英名长存。
求名,重名,无可厚非,名正言顺。孔子就很重视“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说话就没有分量。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却把“名”弄歪了,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这就是过分贪婪导致的。
鲁迅先生是一位脚踏实地、品德高尚的人。他在厦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对于名声,地位,什么都不要。”
有一次,接到北京朋友来信说,有位瑞典的学者,准备通过刘半农笔人,提名鲁迅先生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鲁迅谦虚地谢绝了,说:“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1936年春,《作家》编缉部要在刊物目录上方印一排世界著名文学家,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并建议把他的头像印在上面,也被鲁迅谢绝了。
想得到名声,就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做到实至名归。有道是“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如果一个人热衷追求虚名,无疑是在饮鸩止渴,对个人成长、事业发展都会留下祸患,就会应了那句“图虚名,得实祸”。
关麟征是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历任国民党军中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党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曰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大尺千世界,万种**,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人,该放就放,才会轻松快乐一生。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保持淡泊的心态很重要。否则,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如果我们都能以淡泊的心态看世上的一切,不计得失,不惊荣辱,我们就会活得轻松,活得精彩,活的得有滋味!
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虽然世人都知道名利只是身外之物,但却很少有人能躲过名利的陷阱。旭东人一生都为名利所累,甚至为名利而生存,名利而生存。
《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
纪晓岚也曾指着千帆相竞的江面说:“这江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追名的人,一种是逐利的人。”
当价值追求与自身命运发生冲突时,庄子只好追求一种“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爱,可得而不可见”的高度抽象的“道”。这个最高的虚无存在具有自身设定的无限可能性。因而,如果绝对虚静的心灵进入“道”的境界,精神就得绝对的自由,生命中就没有物质欲望和功名角逐的束缚了。也就是说,人要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所累。
居里夫妇在发现镭之后,世界各地纷纷来信希望了解提炼的方法。居里先生平静地说:“我们必须在两种决定中选择一种。一种是毫无保留地说明我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提炼方法在内。”居里夫人做了一个赞成的手势说:“是,当然如此。”居里先生继续说:“第二个选择是我们以镭的所有者和发明者自居,但是我们必须先取得提炼铀沥青矿技术的专利执照,并且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地造镭业上应有的权利。”取得专利代表着他们能因此获得巨额的金钱、舒适的生活,还可以传给子女一大笔遗产。但是居里夫人听后却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这么做。如果这样做,就违背了我们原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她就这样轻易放弃了这垂手可得的名利。
居里夫人一生两次获得过诺贝尔奖,得过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名誉头衔117个。当她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之后,毅然将100多个荣誉称号统统辞掉,专心研究,终于又荣获第二次诺贝尔奖。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作客,忽然看见她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大惊道:“居里夫人,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对待荣誉的态度,成为后入学习的楷模。她的非凡气度为拼命追求名利的世人留下了一面明亮的镜子。
要知道,从古到今,名利都不是争来的,而是靠自己的业绩和美德赢得的。
对名利采取谦让、淡然态度的学者、专家、作家在中国也不乏其人。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谈艺录》、《管锥编》、《围城》、《宋诗选注》等煌煌巨著,有“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之美誉。一位美籍华人新闻记者要采访他,被拒之门外。他把《写在人生边上》重印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电视剧《围城》的稿费全捐给了国家;国外有许多地方重金聘他,皆被婉言拒绝。他对一位年轻人说:“名利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轻人需要的是充实思想,要多层次、多方位去思维。”钱钟书惜时如金、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视名利如浮云,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高尚的品格。
“人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这是《红楼梦》里的开篇偈语,似乎在诉说繁华锦绣里的一段公案,又像是在告诫人们名利世界中的冷冷暖暖,人生是什么暂且不论,名利乃身外之物却最能累人。凡是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必将被名利所困扰。
人生在世,对于名利一般人都是难以免俗的。但是,不择手段地攫取,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就会时刻被名缰利索的阴影所笼罩,成为名利的奴隶,无端产生失意和烦恼。邹韬奋曾说过:“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彻底想起来,名利是身外之物,快乐者总是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职而从容的对待名和利,固守着做人的尊严。、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挣扎在名利场上,正所谓“天天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能有多少人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笑看人生呢?
踌躇满志,得意洋洋,虽然别人无权干涉,但一定会影响到他人。在引起别人敬佩、羡慕的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别人嫉妒、反感。人毕竟是社会上的人,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群体,如果为一时的得意而失去人缘,使自己陷入孤立。如果一时因得意失去人缘,使自己陷入孤立,甚至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是很不值得的。
处事箴言:
真正的成功者是在成功之时,谨慎行事,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人缘,开创更新的局面,迎来更多的成功。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位就是修身。修身养性,以平常心,做不平常事,是每个人毕业生必须经历的一项功课。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这句话的意思是,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却越发努力;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这种人格很难,他不为因为外界环境所影响,保持一颗平常心。
遇事冷静、宽容大度的人处处受人人欢迎,因为他们有着一颗宁静的平常心。
平常心,就是不为感情左右,不为名利牵引,而且能够洞悉事物本质,完全事实求是的心态。平常心不是仰视,也不是俯视,而是平视、平淡、平凡、平静地看看问题。平常心以知识为底蕴,无知是不能拥有平常心的;平常心以勇气为后盾,懦弱是不敢拥有平常心的;平常心不是墨守成规、也不是牵强附会、更不是患得患失,而是完全抛开得失、荣辱以至生死的心态。只有拥有平常心的人,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生活得安然自得!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各种**接踵而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大挑战。对外面的人、事物的**,如果没有一颗平常的心去坦然处之,定会令人眼花瞭乱,心猿意马。因此,人们永远不要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所迷惑,那只不过是外表美丽的东西。当你醒了,美丽也就没有了。永远保持自己一颗平常心,保持自己的一片天空,那才是生命中永恒的美丽。
在美国加州,有一位被称为“飞行祖母”的人,她就是萨迪.邦克夫人。她已65岁了,可是,在3年前,她决定当一名职业飞行员。于是,她不停地学习、训练,终于拿到了执照。有时她开着自己的飞机,四处旅行。最后,她通过了各项考试,进而取得了驾驶波音飞机的资格。
每当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就会驱车去机场,把飞机开到7000英尺的高空。她说:“依我所见,每人都应拥有一架飞机。”只要飞机飞到高空,周围的一切就会立即变了样。她还说:“当你在高空俯视大地时,万物变得非常可爱,甚至连地面的人也很不一样。”
在这个形形色色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看重的是金钱。每个人都能希望得到很多的钱财,希望拥有美好的生活,希望功成名就。这些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旦生活上出现了捉襟见肘的时候,就不知所措了。由于缺乏思想上的准备,就失去了心理上的平衡,从而患得患失,甚至有人去贪、去抢、去偷,一时冲动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到最后,什么也没有追求到,却把自己投进了人间监狱。
不管你身居高官厚位,还是一介平民百姓,都要拥有平常心。在面对任何事情时,要以平常心对待,得也好,失也好,成也吧,败也吧,关键是在得与失,成功与失败面前能审时度势,坚守自己的信仰,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于自己向往的太多。其实,向往并不是件坏事,但向往的太多,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去实现,就会造成长久失望与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容易产生自卑、疑惧及内心的紧张,甚至还产生嫉妒的心理。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事实证明,智慧与快乐并无必然联系,反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或“傻人有傻福”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就要求人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看待问题,对待工作,你的人生就会变得美好起来。
拥有一颗平常心最重要。俗话说:“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生的旅途上,并非都是鲜花、坦途,而要常常与不如意的事结伴而行。诸如工作不顺心,疾病缠身,情场失意等等,常常会使人愤愤不平,叹息不止。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另一番苦乐。
大明星英格丽褒曼也是一个善良宽容的女子,在蝉联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她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领奖时,她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成绩和荣耀,她提到了另一位获得最佳女配角奖提名的女演员弗伦汀娜·克蒂斯,一再称赞她的演技和表现,表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领奖时,她由衷地说:“原谅我,弗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她的表现赢得了礼堂里热烈的掌声。
作为获奖者,褒曼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落选对手的面子。她这样做不仅为对手也为自己赢得了掌声。
胜不骄,败不馁,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不骄不躁,想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并能真诚地善待对手,这样的风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到了不如意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得失成败,坦然地面对非议和不公,修养和心态是至关重要的,自己劝慰自己,鼓励自己才能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而在面对令自己欣喜若狂的事情时,能够得意而不忘形,能够设身处地为处于劣势的人多作打算和考虑,更是一种难得的修为。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拜伦说:“真正有血性的人,绝不乞求别人的重视,也不怕被人忽视。”基本阐明的是一个人生道理。爱因斯坦拒绝出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出名后完全没把声名放在心上,只是默默地工作,不写自传,不参加无意义的宴会,也从不接待新闻记者。有一次,一位记者要求哥哥维尔伯发表讲话,维尔伯回答说:“先生,你知道吗?鹦鹉喜欢叫得呱呱响,但是它却怎么也飞不高。”有一次,弟弟奥维尔和姐姐一起用餐,吃到一半,奥维尔顺手从口袋里摸出一条红丝带擦嘴,姐姐看见了问他:“哪来的手帕这么漂亮?”奥维尔毫不在意地说:“哦,这是法国政府发给我的荣誉奖章。”你也许觉得他们“荒唐”,这却正是他们淡泊名利平常心的表现,是他们崇高精神的另一种外在表现。
有一位老人,在一个乌风陡暗、山雨欲来的傍晚经过一片坟地,看见一位大汉瑟缩在一棵大树下虚汗淋漓。老人问他何以至此,惊恐万分的大汉说不成句,只是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怪……怪……怪蛇”就瘫软下去了。老人一看,原来草丛里有一条大蛇正在吞食一条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大蛇。前者即将胀死,在艰难地摇动着尾巴;后者即将憋死,也在艰难地摇动着尾巴。问题是这里是坟地,前不巴村,后不巴店,大汉在这阴森的环境里突见此两头是尾的“怪蛇”,便惊慌失措,疑是死路一条了。老人向大汉说明实情后,大汉立即恢复常态,并拾起“怪蛇”带回家去了。
生活也是如此,我们可能遇见各种怪事,拥有一颗平常之心可以让我们淡然面对得失,也能让我们战胜未知的恐惧。
用平常心做事,不因生活的繁冗琐碎而拒绝平凡的生活,不因功名利禄的**而轻易背离做人的准则。拥有一颗平常心,笑对生活,不因失败而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只要努力过,奋斗过,你就可以大声对自己说:“我不在意挫折,彩虹本也是受了挫折的阳光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服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是你不至于跌入低谷的有力保证。如果总是好高骛远,虽有可能成功,但让你陷入深渊的概率却非常大。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说到底,平常心不过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的汇合。
面对着这个纷繁复杂、充满**的世界,如何能时刻保持心理平衡、心态平稳、心境平和,只要能充实头脑,把握自我,珍惜现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也可看做一种瞬间的永恒。平衡点就在自己心中!
处事箴言:
要时刻提醒自己用一颗平常心去生活,无论面前是成功还是失败,要做到笑看风云变幻,淡看成败得失,这样才能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