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思而后言(2)(1 / 1)

信守承诺,尽力实现

《老子》六十三章: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轻易得到的许诺总是缺少信用,经常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一定有很多困难;轻易向别人许诺的人,不会守信用。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说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后一句“多易必多难”结合老子当时的语境,我们知道,这句话是说,把事情认为地或者形容地很容易的话,真正做起来就会有更多的麻烦。

前半句话教育我们不要轻易许诺,只要许了诺就要认真践行,不要失去了信义,后半句教育我们不要轻视我们所遇到的事情或者对手,否则我们肯定会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遇到麻烦时因为缺乏后劲和必要的准备而失败。

有的人认为说过的话无需全部兑现,有些话只是说说而已,谁让你那么认真呢?但是,要知道,一个追求成功的人,一定要说到哪里做到哪里,只有这样,你才能有信誉,你在朋友中才能有威信,如果一个人老师世故圆滑,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采取敷衍的态度,那么谁还愿意同这样的人打交道呢?

对轻易许诺的人和期权一样不靠谱。哪些随随便便向人开“空头支票”而事到临头,并不兑现的人,他们是不会被人尊重的。

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人。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陈太丘七岁的儿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做一个守信的人。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请求搭他们的船一起逃难,华歆立即表示不同意。王朗认为船上还宽松,答应了这个人的请求。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打算扔下搭船的那个人。华歆不同意,认为既然答应别人,就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不履行承诺。世人就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王二人品行的高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信守承诺,兑现承诺是人的美德,一个人的信用越好,在工作和生活中就愈能成功的打开局面,做好工作。所以,你必须重视你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生活总会照顾那些说话算数的人。

怎样才能使自己说到做到呢?

首先,我们在向他人承诺时,一定问自己能否做得到?如果做不到或没有把握,且不要轻易说“没问题”,如果许了诺,便一定要遵守。

其次,在许诺之后,你要认真加以对待,努力去实现它。如果通过努力确实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应该及时通知对方,你充足的理由和真诚的歉意会使别人原谅你的。

曾子是个守信的人。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买东西,小儿子哭喊着也要去。她对孩子说:你好好在家等娘,娘回来叫你爹杀猪给你吃。孩子不闹了。当她从集市回来,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她急忙对曾子说,猪不能杀,我是哄孩子玩的。曾子说:大人怎能对孩子无信呢?母亲不守信用,孩子便会失信于人,答应孩子的事是不能反悔的。曾子的妻子点头称是,和曾子一起杀了猪。

人们经常用“一诺千金”亚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这个故事是这样来的: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季布曾经是项羽的部将,他很会打仗,几次把刘邦打败,弄得刘邦很狼狈。后来项被围自杀,刘邦夺取天下,当上了皇帝。刘邦每想起败在季布手下的事,就十分生气。怒愤之下,刘邦下令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

朱家是关东一霸,素以“任侠”闻名。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不仅如此,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对他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如今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跟刘邦起兵,转战各地,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汉马功劳。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处境,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当时,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结他。于是,曹邱生特地请求皇亲国戚窦长君写一封信给季布介绍自己给季布认识。窦长君早就知道季布对他印象不好,劝他不要去见季布,免得惹出是非来,但曹丘生坚持要窦长君介绍。窦长君无奈,只好勉强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人送到季布那里。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语,叫做‘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名声,这难道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

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曹邱生确实也照自己说过的那样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这样,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后人用“一诺千金”亚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

怎样才能使自己说到做到呢?

首先,我们在向他人承诺时,一定问自己能否做得到?如果做不到或没有把握,且不要轻易说“没问题”,如果许了诺,便一定要遵守。

其次,在许诺之后,你要认真加以对待,努力去实现它。如果通过努力确实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应该及时通知对方,你充足的理由和真诚的歉意会使别人原谅你的。

处事箴言:

人若想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先实现自己的诺言,不可言而无信。

善言心出,收放自如

“善言无瑕谪”选自《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意思是“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

了解别人都是从言语开始的,言从心出,观言可以知其心。善于言谈的人,说话不会留有任何的瑕疵。

对于这一点,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在约束我自己言行的时候,曾经列了一张言行约束检查表。当初那张表上只列着12项美德,后来,有一位朋友告诉我,我有些骄傲,说这种骄傲经常在谈话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我盛气凌人。于是,这位友人给我这难得的忠告,使我立刻意识并想到这样会足以影响我的发展前途。随后我在表上特别注意地列出‘虚心’一项,专门注意。后来我所说的话,一定竭力避免一切直接接触或伤害别人情感的、甚至我自己禁止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如‘当然’、‘一足’等。而用‘也许’、‘我想’,来代替……。你如果出言不慎,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取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帮助、别人的支持、别人的赞赏。”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无论什么时候,说话都要留有余地,都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为自己的言语负责。在工作当中,你更应该注意别把话说得太满,是为了给自己做不到时留的后路,而这样说其实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使事情没有做好,也不会责怪于你。

善于说话的人总会给自己留有余地,首先要求在说话时不要太绝对。在说话时,如果我们连自己都还没有彻底弄清楚的事情,或者是代表个人看法,就不要用那些表示绝对的字眼,那样会因为你的绝对化而引起他人的怀疑,甚至引起他人的反感。

说话留有余地,也要注意前后保持一致。在和他人讲话时,还要注意前后不要出现矛盾,保持前后一致。前后矛盾是说话的大忌,矛盾的地方常常是易受到他人攻击的地方,而且常常是非常有力的攻击,可以使我们哑口无言。

办公室的冯某想知道同事贾某与主任的关系,就问贾某:“你去过主任家吗?贾某当然不想让冯某知道这种事情,就说:“没有”,,冯某又说:“最近主任又买了一套家具。”贾某说:“那是万山牌的,颜色也比较好。”这时,冯某反问道:“你既然没有去过主任家,那你怎么能知道得这么清楚呢?”贾某知道自己说漏了嘴,红着脸着却不知该如何回答。

由此可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就等于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结果自己只会吃亏

处事箴言:

说话要留有可供周旋的余地,不要说得太满,要收放自如,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问找到平衡。

潜移默化,行不言教

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意思是:“圣人就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的人,由于圣人顺应自然规律行事,所以无所不为。他们的行为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帮教周围其他的人”。

《史记?管晏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齐国相国晏婴的品德和才能被各国诸侯称赞和传颂。

晏婴的车夫觉得自己能为一位这么有名望的人赶车,也挺了不起的。每当晏婴外出时,这个车夫总是昂首挺胸、得意洋洋地大声吆喝。

有一次,车夫又为晏婴赶车。晏婴默默地坐在车上,思考着问题。车夫却是一副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模样。当马车从他家门口经过的时候,他更是得意地高昂着脑袋。

他的妻子从门缝里朝外张望,看见丈夫正得意非凡地鞭打着驾车的马。

车夫回家后,看见妻子已经整理好一包衣服,准备回娘家去。车夫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惊慌地对妻子说:“有话好好说嘛,为什么要回娘家去呢?”

他的妻子说:“晏婴身高不到六尺,却是个名扬天下的相国,可他还是那么谦虚,一点儿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而你呢,一个堂堂的八尺大汉,只不过是个车夫,却自以为了不起,我都为你害羞呢!”

车夫听了妻子的话,难为情地低下了头,请求妻子原谅,决心从此改过。第二天,车夫真的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赶车时的态度变得又谦虚又恭敬。

晏婴认为车夫是个可造之才,不久推荐他当了齐国大夫。

在《诫外生书》中,诸葛亮把立志看作成才三要素(德、学、才)的基础和关键,他主张立志必须高远,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达到最终的成功。他写道:“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如果志向不高远、坚定,则会出现相反的后果:“若志一消费品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不仅这么“诫子”、“诫外生”,而且身体力行,为儿孙做榜样。他对自己严格要求,虽贵为丞相,也绝不搞特殊,坚持“行不言之教”。他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他在给后主(刘禅)的表上写着:“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高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诸葛亮这种廉洁的作风,对子孙是无形的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同时,他十分注意采取措施让子弟不搞特殊化。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将独生子乔过继给诸葛亮。乔在蜀国官至驸马都尉,本当安居成都,但诸葛亮外出打仗,诸子弟都随军押运粮草,诸葛亮认为乔也应该与他们同甘共苦,于是便命乔与诸弟子一起押运粮草于山谷。这种做法对乔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不搞特殊化,让子弟在一种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对于培养他们不依赖他人、独立生存的顽强意志更有好处。

处事箴言:

一个人做了好事,或者特别优秀,其实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希言自然,收揽人心

“希言自然”是持有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说的不是表象上的言辞多寡,而是通过表象上的希而贵,贵而珍,珍而惜。是一种价值的体现,适时的表露。自然,就是回归融合。整体来说,就是通过外境表现使其相对的解受,回归内境,然后自己领会释然。

领导层在为人处事方面,更应该学会“希言自然”。

上司想在下属面前树立威信和声誉,在与下属交谈时就要放下架子,善用人情话来笼络下属的心,只有这样下属才能服从领导,配合工作,从而将工作做得更出色。

领导虽然贵为上司,在职能和地位上与下属有别,但是在人格、尊严等方面,上司与下属是平等的。上司要想在下属面前树立威信和声誉,在与下属交谈时就要放下架子,善用人情话来笼络下属的心,只有这样,下属才能服从领导,配合工作,从而将工作做得更出色。

人情话并不全是虚虚飘飘地闲扯,有些人情话也并非两嘴一开一闭就能说出来,而是需要一种宽阔的胸襟和做大事的气度。所以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从某些特殊的人嘴里说出的一些人情话.会让人感觉有千钧之重。

我们对《三国演义》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一段情节耳熟能详:

赵云大战长坂坡,九死一生救出少主刘禅。当他从怀中把仍在熟睡的刘禅抱给刘备时,刘备接过来,掷之于地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果然,赵云泣拜日:“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关键时刻豁出孩子是刘备收买赵云人心的一个技巧。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他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大同小异,作为领导者,身边没有一两个忠士也是不行的。所以,领导们都习惯说一些收买人心的人情话来获得他人的忠诚。

秦穆公就很注意施恩布惠,收买民心。一次,他的一匹千里马驹跑掉了,结果被不知情的百姓逮住后杀掉吃了。官吏得知后大惊失色,把吃了马肉的三百多人都抓起来,准备处以极刑。然而秦穆公听到禀报后却说:“君子不能为了牲畜而害人,算了,不要惩罚他们了,放他们走吧。而且,我还听说吃过好马的肉却不喝酒.是暴殄天物而不加补偿,对身体大有坏处。这样吧,再赐他们些酒.让他们走。”

过了些年,晋国大举入侵,秦穆公率军抵抗。这时有三百勇士主动请缨,原来正是那群被秦穆公放掉的百姓。这三百人为了报恩.奋勇杀敌,不仅救了秦穆公,还帮秦穆公捉住了晋惠公,大获全胜而归。

由此可见,领导让下属办事也要学会收揽人心。只有笼络住下属的心,才能更好地让下属心甘情愿为自己效力。

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个商业奇才,同时他还是个善于笼络下属的高手。一天,胡雪岩外出,路上遇到了刚被辞退的一家钱庄的档手李治鱼,便邀他来到一家路边小店一起喝酒。席间胡雪岩问道:“李师兄,到乡下有什么好活计?”

李治鱼叹道:“无非就是割麦插秧,笨重农活,只求果腹而已。”

胡雪岩说:“可惜了你一身银钱绝技,却派不上用场,难道就这样英雄末路,委屈一生吗?”

恶名在外,谁还敢雇咱,只好认命啦。”李治鱼无奈地说。

胡雪岩目光炯炯,逼视他道:“如果有人相信师兄的为人,请师兄再回钱庄主掌档手,你意下如何?”

李治鱼疑惑道:倘若果真如此,便是重生父母、再造爹娘,但谁又能如此大胆,敢违抗同业大会的意愿?”

胡雪岩道: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便是小弟我。”

李治鱼大吃一惊:“果真如此吗?”

胡雪岩爽快答道:“小弟与师兄同业同行,英雄说英雄,惺惺惜惺惺,对师兄向来极为敬佩,今日愿请师兄主掌钱庄,共同干一番事业。”

李治鱼方知是实,绝境之中如同从天上掉下了馅饼,哪有不愿意的道理!当下便感激涕零,要给胡雪岩跪谢大恩。胡雪岩忙扶住他说:“自家弟兄,不必如此拘礼,今后务必同舟共济,共兴钱庄大业。”

然后掏出一张两千两的银票给他,说:“从现在起,师兄就是阜康钱庄的档手,每月定饷十两,年底另有花红,这银票拿去,随取随用,订房子、雇伙计、购什物,任你支派,不够再说一声,我随时补上。”

一番真言实话,慷慨大度的安排,令李治鱼心悦诚服。高叫道:“雪岩老弟不必多虑,只看咱神算李手段!”

胡雪岩道:“从此以后,咱弟兄俩就是一根线上的蚂蚱啦,同呼吸共命运,吃香喝辣,都在一块儿。”一番人情话说出后,一个钱庄的好手已成了他死心塌地的战友。

有时,有些人情话好像分量显得并不重,但因为是从特殊人物的嘴里说出来,尽管轻描淡写,却也能收到奇效。

无论是谁,都愿意在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团队里工作和生活。这种人情味的注入,首先是该团队领导的责任,因为领导是否善解人意,是否体恤和关怀下属,直接决定着这个团队人性化氛围的浓度。对于新生代员工来说,他们最在意的,就是别人对他们的态度。而善解人意的背后,正是体现了上司对下属的那份最可贵的尊重。

假如一个员工今天气色不好,你要问问他有什么不舒服;如果他请假去照料他生病的妻子,那么当他来上班时,要问问他妻子康复了没有;倘若发现他今天走路一瘸一拐,要问问他怎么回事;如果他经常谈起他女儿上学的事,可过问一下他女儿在学校的成绩如何。虽然这些只是一点点的关心,但他会几天几夜想着你的恩德。这样做当然不难,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你会惊奇地发现,这种小小的关心竞使你的上下级关系迥然不同。

处事箴言:

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好,这种让人从心里感动的人情话都应该多说,少说严厉苛刻的话,这样会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调节气氛,心理共鸣

庄子说,“博之不必知,辨之不必慧”。而现实中博读经典的人不一定懂得真正的道理,善于辩论的人不一定格外聪明。但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在说服时,不一定善于辩论的人用滔滔不绝的语言就可以说服别人,我们首先想方设法调节谈话的气氛。

美国传记协会主席伊多.塔贝尔女士在谈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说,她写《欧文·杨传》时,采访了一个同欧文·杨一起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了三年的人。这个人说,三年期间,他没听见过欧文给什么人下达过命令。他总是提出自己的建议,而不是命令。比如,杨先生从来不这样讲:“请一定做这做那”或“不能这么做”。他通常说:“您可以看看这个”或“您是否想过,这样做会更好些”。在口述后,他常问记录信息的人:“您认为合适吗?”看过他助手记录的信息后,他说:“也许我们这样写会更好些?”他总是给人亲自选择这样做或那样做的机会,从来不命令自己的助手必须做什么,给他们从个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的机会。

伊多.塔贝尔女士认为,用提问代替命令的方法能帮助他人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方法不伤害自尊心,不埋没人的优点。它让人乐意接近您,而不是和您敌对。因此,她说:“若你想不引起怨恨和分歧的情况下改变人们的看法应该采用的方法是:‘用提问的方式代替命令’。”

在柏拉图的对话《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声称自己是神赐给雅典的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牛虻”。为何一个城邦需要一只像他那样到处叮咬的牛虻呢?苏格拉底说,这是因为城邦就像一只身体庞大的动物.充满惰性且总是睡眼惺忪。这样,要使这头巨兽在该动的时候动起来,就需要有一只专事叮咬的牛虻来唤醒它。苏格拉底是如何履行这种牛虻的职能的呢?那就是用提问的方式挑战人们的成见,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没有知识,有的只是盲目无根据的而得信念。苏格拉底是通过他声称的“助产婆术”来启迪人们的:他只提问,让对方回答,顺着对方的思路继续提问,直到对方陷入自相矛盾自己发现自己的无知为止。初看起来,他问的问题很简单,谁都自以为很有把握做出正确的回答。而倒是苏格拉底自己率先宣称自己无知.然后再让对方意识到同样的无知。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似乎让人们认识了自己,但同时也让似乎认识了自己的人感到失望:他们在智慧的镜子面前发现自己的形象并不高大,连自己的无知都要借助苏氏的助产术才有所领悟。此时,不管他们是否还敬仰苏格拉底式的智慧,首先感受到的竟然是被牛虻叮咬的刺痛。

从苏格拉底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有时候要想他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无需直接指出他的错误,而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去引导他,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样,如果要想说服一个人,我们若只是一味地命令他该如何做,而不让他意识到这么做的意义和目的,这样是很难真正地说服一个人的。而要想使他人意识到这些问题,就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去引导他。卡耐基说:“无礼的命令只会导致长久的仇怨——即使这个命令可以能使他人明显的错误得到改正。”

伊安·麦克唐纳是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一家专门制造精密机器零件的小工厂的总经理。有人愿意向他们订购一大批货物,但需要麦克唐纳先生确定能否如期交货,否则他就无法得到这笔大订单。

由于工厂生产进度早已安排好,要在短时间内赶出一大批货,连身为总经理的伊安·麦克唐纳也不敢确定。

麦克唐纳先生并没有命令工人们赶工,他只是召集了所有员工,将事情详细说明了一番,便开始提出问题。例如:

“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可以做的,能帮助我们实现这笔订单?”

“有没有人想出其他办法,看我们工厂是不是可以赶出这批订货?”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调整一下时间或个人分配的工作,以加快生产进度?”

对于麦克唐纳的这些提问,员工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坚持接下订单。这些员工们用“我们可以做到”的态度去对待这次的工作。结果他们接下了订单,而且如期赶出了这批订货。

由此可见,如果你想说服他人,要改变一个人的意志,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就应以提问的方式来代替命令。

连身为总经理的伊安·麦克唐纳也不敢确定。

麦克唐纳先生并没有命令工人们赶工,他只是召集了所有员工,将事情详细说明了一番,便开始提出问题。例如:

“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可以做的,能帮助我们实现这笔订单?”

“有没有人想出其他办法,看我们工厂是不是可以赶出这批订货?”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调整一下时间或个人分配的工作,以加快生产进度?”

对于麦克唐纳的这些提问,员工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坚持接下订单。这些员工们用“我们可以做到”的态度去对待这次的工作。结果他们接下了订单,而且如期赶出了这批订货。

由此可见,如果你想说服他人,要改变一个人的意志,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就应以提问的方式来代替命令。

运用“心理共鸣”说服法

运用“心理共鸣”说服法,需要有相当的说话技巧。并且在谈话前最好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让对方一步步地赞同你的想法,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时,便会不自觉地认同你的观点。

人与人之问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在说服他人之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相同之处,使他人与你产生“心理共鸣”,只有这样,别人才容易接受你的要求。

运用“心理共鸣”说服法,需要有相当的说话技巧。并且在谈话前最好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让对方一步步地赞同你的想法,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时,便会不自觉地认同你的观点。

在年轻的时候,伽利略的愿望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但要实现这个愿望,需要得到父亲的帮助。

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问您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同母亲的婚事?”

“我看上她了。”父亲答道。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没有.孩子。家里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我只钟情于你的母亲,她从前可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姑娘。”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您知道.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科学是我惟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有如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

伽利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已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从没想过那方面的事。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别的人都想寻求一位标致的姑娘作为终身伴侣,而我只愿与科学为伴。”

听着儿子的话,父亲似乎有所感悟,但始终没有说话,仔细地听着.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您有才干,但没有力量,而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说到这,父亲为难地说:“可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父亲,您听我说,很多穷学生都可以领取奖学金,这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朋友,您和他们的交情都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忙的。他们只需去问一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亲被说动了:“嗯,你说的有理,这是个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激动地说:“我求求您,父亲,求您想个法子.尽力而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就是保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经过一番言辞,伽利略终于感动了父亲,并且获得了父亲的帮助。在父亲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

从伽利略和父亲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伽利略在求父亲帮忙时运用了“心理共鸣”,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父亲对他产生了认同感。答应了他的要求。

“心理共鸣”的说服方法一般分为以下这几个阶段:

(1)导入阶段。在此阶段,先顾左右而言他,以对方当时的心情来体会现在的心情。伽利略先请父亲回忆和母亲恋爱时的情形,引起了父亲的兴趣。

(2)转接阶段。逐渐转移话题,引入正题。伽利略巧妙地通过这句话把话题转到自己身上:“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

(3)正题阶段。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伽利略提出“我只愿与科学为伴”,这正是他要说服父亲的主题。

(4)结束阶段。明确提出要求。为了使对方容易接受,还可以指出对方这样做的好处。伽利略正是这样达到目的的。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成功地运用“心理共鸣”法,就应准确地揣摩对方的心理活动,能预测对方的思想感情变化。若是盲目地拿对方的经历跟自己的现状进行类比,很有可能会激怒对方,遭到对方强烈的反驳。所以,在运用此方法前,你必须先了解对方,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处事箴言:

如果我们和颜悦色地用提问的方式代替命令,并给人以维护自尊和荣誉的机会,气氛就是友好而和谐的,说服就容易陈宫;反之,在说服时不尊重他人,拿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那么说服多半是要失败的。

不同性格,区别对待

“物以类聚,人与群分”,一般人都愿意和自己性性格相尽的人相处,这是无可非议的。一个人要与所有的人都成为亲密朋友,那是不实际的,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我们就能和跟多的人相处得很融洽,工作起来就能相互协调。

那么,怎样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呢?

应该看到,既然别人与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有许多方面与自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了别人与自己不同之处后,不要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不要讨厌和嫌弃别人。

要承认差别,世界上的事本来就千差万别,可以说,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认识到这一点,看到了不同性格的人,就不会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就能容忍相互性格上的差别。

比如,你是个性格和平的人,你给小王提意见,可能言辞不是那么激烈,语气也比较委婉。如果你身边有个有个刚直倔强的人,他给小王提意见,可能单刀直入.语言尖锐,甚至可能转而批评你,说你给别人提意见拐弯抹角,纯刀割肉。这时候,如果你只看到那个直率的人开展的批评和态度和你不一样,觉得他太莽撞,太不讲情面,你可能会感到和他性格不入,合不来。如果你除了看到你们两提意见时的方式不同以外,还看到他也和一样,是处于一片好心,想真心帮朋友。这样,你就不会觉得他粗鲁无情,而觉得他有难得的热心肠,同时也不会计较他对你的批评。我们要多看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就容易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注意了解别人,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你就和他在感情上有距离。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和他生活的时代和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遭遇有关。如果你想考察你个人的性格,最先先要了解他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你就理解他.体谅他.帮助他,慢慢的你们就会增进了解,甚至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要注意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两个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由于对比明显,双方可能就会很快发现对方的长出和短处。在发现别人的短处之后,正确的态度给别人指出来,帮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存在缺点,谁要寻找没有缺点的朋友,那他就会没有朋友。从和自己不同性格的人身上,跟要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比如,性子急的人,要看到慢性子的人考虑问题时可能比较周全,特别在做某种需要耐心的工作时,他就很适合。慢性子的人要看到急性子的人做事往往不拖拉,很顺利。这样,大家不仅能和睦相处,还能相互有所补益。

和不同性格相处,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跟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也要区别对待。这不是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不是逢场作戏似的玩世不恭。我们说待人有别,是要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其自身的待点,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

人的性格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性格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常会看到,有的人本来很脆弱,但是在经历了一些重大变故和意外打击后,他变得坚强起来了。如果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就一定能够培养和锤炼出良好的性格的。

在工作单位中,总的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人:

1.友善型的人

是典型的"群居动物",体贴别人并富有同情心。他们总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和可能受到伤害的任何地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正因为他们花时间与各方联系,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协调员。诚然,他们有自己的意见,但他们更想知道你的意见。他们最大的优点是了解各种关系。当身处险境,他们的反应通常是屈服。

2.司机型的人

是地道的"让我来"的人。他们坚定地扎根现在,是行动爱好者。他们最大的强项是:追求结果。如果你想同人讨论一项工作,找其他三种类型的人;而如果你想完成工作,把它交给司机型的人吧。司机型的人可能是尖刻的自我批评者,非常憎恨闲聊。当身处险境,司机型的人会变成暴君。

3.表达型的人

是胸怀大局者,总是不断从新的视角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他们是未来导向的人,这可能是因为在未来才没有人约束他们的宏伟梦想。如果你想得到直接了当的答案,那表达型的人不是最好的人选;而如果你需要直觉和创意,他们再合适不过了。当身处险境,表达型的人会行动狂野,主动攻击。但令人高兴的是,他们对待他们头脑中创造的世界的方式非常严肃认真。

你可能在你的团队中发现所有这四种行为类型的人混合在一起,期望相互交流。这是一个很合理的期望,但你敢不敢将分析型的人与表现型的人安置在一个房间、将司机型的人与友善型的人安排在一起、或者将司机型的人与表现型的人凑在一块呢?这正是大多数团队的现状--将个性不相配的人奇怪地组合在一起。因此,你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创造和谐、组建一支互补的团队,而不是一支完美的、虚幻的团队。

对于分析型的人,你必须努力:事先准备好你的问题;不要着急,但是坚持不懈;支持他们的原则,表明你重视他们深思熟虑的思路;说清楚所有基本要求,不要抱侥幸心理,不要指望计划外的好事情发生;对任何行动计划列出时间表,明确分清角色和职责;条理清楚,做说明时不可无序和凌乱;避免情绪化的争执;不食言,否则他们会记住并记恨你。

对于友善型的人,你必须努力:首先行动,表示你对任务和对他们的承诺;表示尊重,任何高高在上的态度都会伤害到友善型的人;倾听并回应,要不慌不忙了解整个情况;不要让人感到受威胁,生硬、命令的方式会令友善型的人畏避;用"如何"提问,引出他们的意见;

清楚说明你要他们完成的任务;保证现有决定无论如何不会伤害、危及或威胁到其他人;对于做不到的事情,不要作保证。

对于司机型的人,你必须努力:简明扼要、直截了当,“效率”当头;不离主题,不要闲聊、杜绝任何漏洞、消除任何歧义;随时准备就绪,清楚手头任务的要求和目标,将你的论据整理成简明的要点,清楚而又有条理地陈述你的事实;有礼貌,不要摆出老板的架势,司机型的人不愿被其他人驱使;问题要具体,不要转弯抹角地探求答案;如果你有不同意见,要对事不对人;如果你同意,则对事又对人都要给与支持;列举出目标和结果来说服他们,结果说明一切。

对于表达型的人,你必须努力:在谈论公务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娱悦、刺激他们并要生动;谈论团队目标时也谈论他们的目标;要公开透明,强硬和沉默对表现型的人不起作用;要不慌不忙,他们在不着急最有效率;征询他们的意见和主意;注意宏伟蓝图,而不是技术细节;用他们认识和尊重的人为事例,来支持你的论点;提供特殊待遇、额外补偿和奖励;表示尊重,千万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口气对他们说话。

处事箴言:

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法就往往也不相同。要学会在不同之中发现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