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老子的“道”,对于把握道家的智慧至关重要。道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道具有规则、法则的意义;另外道具有人生的准则、规范的意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对于积累,在《劝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虽然这篇文章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整个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和学识。他前面所说的那段话,历来被人们所传诵,讲学习应当循序渐进,注重细节,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人人都想干大事,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眼前的小事正是将来成就大业的基石。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每个年轻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然而,智大才疏往往是阻碍年轻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他们看到的只是成功人士功成名就时的辉煌,却往往忽略了他们在此之前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而事实上,人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何人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凝聚起改变自身命运的爆发力。
积累一分学问,就是充实每一分生命。积累时看似无用,到用时却是珍宝,受用一生。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然而,不少人却轻视每天读一页书、写一页笔记,而相信吃什么药便能智力陡增,然后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一夜成了才子,殊不知天下的学者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著,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讲求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有个很出名的画家,来拜师学艺的人很多,其中有个很有天赋的弟子,可以说是他的一个高徒,每天学习很认真。过了一些曰子,他忽然发现很多的师兄弟都已经比不上他了,于是他感觉自己已经非常的了不起了,就去向师傅请教。
“师傅,我什么时候可以出师呢?”
“嗯?你跟我来吧!”
师傅把徒弟带到后山树林里的一棵大树下,树底有个很深的树洞,大约有碗口大小,师傅找来了一个棍子和一个鸡蛋大小的铁球,然后把铁球扔进了洞里,对徒弟说:“你能用木棍把铁球弄出来么?”
徒弟弄了好久也做不到,师傅笑了,只见他提过来一桶沙子,一边往洞里倒沙子,一边用木棍拨弄铁球,免得铁球陷到沙子里边,这样,不一会儿沙子把洞填满了,铁球自然出来了!
徒弟看着师傅,忽然领悟了!其实成功是靠经验的积累,只要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一定可以成功!
大的成功都是由小的成功积累而成的。不经过程而直奔终点,不从卑俗而直达高雅,舍弃细小而直达广大,跳过近前而直达远方,都是一种误区。心性高傲、目标远大固然不错,但目标好像靶子,必须在你的有效射程之内才有意义,如果目标太偏离实际,反而于事无益。同时,有了目标,还要为目标付出努力,如果你只空怀大志,而不愿为趣想的实现付出辛勤劳动,那“理想”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
现在日本有10000多家麦当劳店,一年的营业总额突破40亿美元大关。创造这一辉煌业绩的藤田田,年轻时有一段不凡的经历。
1965年,藤田田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系,毕业之后随即在一家大电器公司打工,l971年,他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经营麦当劳生意。麦当劳是闻名全球的连锁快餐公司,采用的是特许连锁经营机制,而要取得特许经营资格是需要具备相当财力和特殊资格的。而藤田田当时只是一个才出校门几年、毫无家庭资本支持的打工一族,根本无法具备麦当劳总部所要求的75万美元现款和一家中等规模以上银行信用支持的苛刻条件。
只有不到5万美元存款的藤田田,看准了美国连锁快餐文化在日本的巨大发展潜力,决意要不惜一切代价在日本创立麦当劳事业,于是绞尽脑汁东挪西借起来。
事与愿违,5个月下来只借到4万美元。面对巨大的资金落差,要是一般人也许早就心灰意冷尽弃前功了。然而,藤田田却偏有对困难说不的勇气和锐气,偏要迎难而上遂其所愿。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春天的早晨,他西装革履满怀信心地跨讲住友银行总裁办公室的大门。
藤田田以极其诚恳的态度,向对方表明了他的创业计划和求助心愿。在耐心细致地听完他的表述之后,银行总裁做出了“你先回去吧,让我再考虑考虑”。
藤田田听后,心里即刻掠过一丝失望,但马上镇定下来,恳切地对总裁说了一句:“先生可否让我告诉你,我那5万美元存款的来历呢?”回答是“可以”。
“那是我6年来按月存款的收获,”藤田田说道:“6年里,我每月坚持存下工资奖金,雷打不动,从未间断。6年里,无数次面对过度紧张或手痒难耐的尴尬局面,我都咬紧牙关,克制欲望,硬挺了过来。有时候,碰到意外事故需要额外用钱,我也照存不误,甚至不惜厚着脸皮四处告贷,以增加存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我必须这样做,因为在跨出大学门槛的那一天我就立下宏愿,要以l0年为期,存够l0万美元,然后白创事业,出人头地。我坚信,在小事情上过得硬的人才干得成大事情。现在机会来了,我一定要提早开创自己的事业。”
藤田田一口气讲了l0分钟,总裁越听神情越严肃,并向藤田田问明了他存钱的那家银行的地址,然后对藤田田说:“好吧,年轻人,我下午就会给你答复。”
送走藤田田后,总裁立即驱车前往那家银行,亲自了解藤田田存钱的情况。柜台小姐了解总裁来意后,说了这样几句话:
“哦,是问藤田田先生啊。他可是我接触过的最有毅力、最有礼貌的一个年轻人。6年来,他真正做到了风雨无阻地准时来我这里存钱,老实说,这么严谨的人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听完小姐介绍后,总裁大为动容,立即打通了藤田田家里的电话,告诉他住友银行可以毫无条件地支持他创建麦当劳事业。藤田田追问了一句:“请问,您为什么要决定支持我呢?”
总裁在电话那头感慨万端地说道:“我今年已经58岁了,再有两年就要退休,论年龄我是你的2倍,论收入我是你的30倍,司是,直到今天我的存款却还没有你多……我可是大手大脚惯了。光说这一句,我就白愧不如,敬佩有加了。我敢保证,你会很有出息的,年轻人,好好干吧!”
其实,很多很多的成功经验并不神秘,只不过有的人不以其小而坚持做了下去,而有的人则总想着大问题而忽略了小事情。
生活中有一些好高骛远者,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或者以为周围的一切都与他为难,或者不屑于周围的一切,终日牢骚满腹,认为这也不合理,那也有失公允,张三不行李四也不怎么样,惟有自己出类拔萃。他们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甚至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吃苦耐劳者。这些人对地位比他高的人,或巴结奉承、奴颜婢膝,或不屑交往,认为他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对地位比他低的人,则一律鄙视、瞧不起。小事瞧不起不愿做,而大事本想做却做不来,或者轮不到他做,终至一事无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写字,因洗笔把池水都染成了黑色。王羲之,不是一夜成名的,他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书法家,靠的就是长期的积累。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心浮气躁,平时不努力,小事看不起,只想坐等机会到来,一举成功。结果常常是事大了不知如何下手,肉大了不知如何下口,最终一事无成。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不能急于求成,不要眼高手低,光想做大事,不屑于那些小努力、小成绩。只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断积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破临界点后,就会发生质变,就会突破现状,脱颖而出,达到新的境界,那将是更大的成功。
处事箴言:
成功需要积累,这是一个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真理。要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论大成功还是小成绩,都需要努力才能实现,需要积累才能得到。
解决问题,必作于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这句话意思是说,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人们都渴望成功和荣耀,但有些人往往看不到成功的端倪,不愿意去做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那些小事往往正是促使一个人成功的基石。任何一个成功人士的起步都是非常平淡的,不同点在于,他们能够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看出大趋势、大境界,并从细微的点滴做起,积蓄经验和力量。每个人手中握着的石子,可能都含有丰富的金矿,所需的是找到提炼的方法。只要善于从易处入手,从细处做起,人人都可走进成功的殿堂。
解决难题,要从最容易的开始,规划宏伟蓝图要从最小处着眼。对那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必定都是从简单的事情做起的;所有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定都是从小事开始,一步一步实现的。所以,圣人自始至终所从事的看起来似乎都是一些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才化解了各种困难,造就了丰功伟绩,同时也铸就了圣人的伟大形象。这是为人处事的一个普遍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至大,由近至远。圣人能见微知萌,见端知末,故而能防微杜渐,把祸患消灭在萌芽之中。这就是说:易处入手,细处做起,脚踏实地的去走好每一步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不知可曾注意,一滴水可成就“水滴石穿”的佳话,一个丑陋的蛹能演绎“破茧成蝶”的传奇。从此可以看出,生命的意义并非在顷刻之间就能实现,而需要我们走好人生历程的每一步,只有易处入手,细处做起,脚踏实地走好每一小步,才能成就生命的辉煌。
易处入手,细处做起,这是一种人生的积极态度。早在战国时期,大思想家荀子就苦口婆心地劝诫我们: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由此可见,成功并非是“骐骥一跃”那么简单,从易处入手,从细处做起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路要一步一步走,事要一件一件做。“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记住这些教诲,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做事是这样,所有的成功也是这样得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易处入手,细处做起”作为今后处事的法则,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某公司招聘一名业务主管,在经过几轮残酷的考核淘汰之后,应聘人数由最初的几十人变成了三个人。三位应聘者在前几轮的测试中表现都十分出色,无论学识、阅历、口才、形象都相差不多,简直不分伯仲。
最后,公司经理亲自出面挑选最后的人选,他的测试方法非常简单:在桌子上放了几张白纸和一支注满了墨水的金笔,让三位应聘者在纸上写下各自的简历。应聘者甲坐到桌前,拧开金笔正要写字,恰好金笔漏下了一滴墨水,不偏不倚地落到了洁白的纸上。应聘者甲慌忙把滴了墨水的纸揉成一团,重新拿了一张纸写起简历来,无奈金笔依旧漏水,短短一份简历,等他写完已经用了四张纸。
应聘者乙发现金笔漏水后,从容地从西服口袋里拿出自己的笔,顺利地写完了简历。
轮到应聘者丙上场了,他发现金笔漏水后,并没有急着书写简历,而是不慌不忙地拧开金笔,小心地捏了捏金笔的储墨囊,排出储墨囊里过多的墨水。金笔不再漏水,他自然写得格外从容。
最后,经理宣布,公司决定留下应聘者丙担任业务主管。当另外两名应聘者问起他们落选的原因时,经理告诉他们:论学历,论资历,你们几乎分不出高下,但是应聘者丙愿意寻找问题的根源,并且能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从这一点上看,他要比你们高明。
与"差不多"、"大概其"的观念相应的,是人们都想做大事,而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做小事。但事实上,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而且,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是一个比较难的事。丰田汽车社长认为其公司最为艰巨的工作不是汽车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而是生产流程中一根绳索的摆放,要不高不矮、不粗不细、不偏不歪,而且要确保每位技术工人在操作这根绳索时都要无任何偏差。
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我们的古人就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已故总理周恩来就一贯提倡注重细节,他自己也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典范。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台湾首富王永庆就是从细节中找到成功机会的人。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细节是一种创造。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工作中的小改小革,细节调整同样是一种创造。“细致到点”,从细节中找到创新的机会――这就是王永庆成功的秘密。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932年,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当时,一些老字号的米店分别占据了周围大的市场,而王永庆的米店因规模小、资金少,没法做大宗买卖;而专门搞零售呢?那些地点好的老字号米店在经营批发的同时,也兼做零售,没有人愿意到他这一地角偏僻的米店买货。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但效果不太好。
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感觉到要想米店在市场上立足,自己就必须有一些别人没做到或做不到的优势才行。仔细思考之后,王永庆很快从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是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砂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里面。用户在做米饭之前,都要经过一道淘米的程序,用起来很多不便,但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出售。这样,王永庆米店卖的米质量就要高一个档次,因而深受顾客好评,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
“营销是卖的艺术,是满足他人的策略,是提高性价比的智慧。”在这里,王永庆就是通过提高性价比实现了米的良好的营销。在当时的情况下,提高性价比很简单,就是将砂粒、石子捡出去,这是非常琐细的工作,也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做的事情,但正是这种需要花功夫的琐碎的、细节性的工作,使王永庆实现了提高性价比的目的。
在提高米质见到效果的同时,王永庆在服务上也更进一步。当时,用户都是自己前来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当时年轻人整天忙于生计,且工作时间很长,不方便前来买米,买米的任务只能由老年人来承担。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超出常规,主动送货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大受顾客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送货上门也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即使是在今天,送货上门充其量是将货物送到客户家里并根据需要放到相应的位置,就算完事。那么,王永庆是怎样做的呢?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给顾客送米,并非送到了事,还要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擦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顾客。
不仅如此,在送米的过程中,王永庆还了解到,当地居民大多数家庭都以打工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许多家庭还未到发薪日,就已经囊中羞涩。由于王永庆是主动送货上门的,要货到收款,有时碰上顾客手头紧,一时拿不出钱的,会弄得大家很尴尬。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不即时收钱,而是约定到发薪之日再上门收钱的办法,解决了即时收款中可能会因对方手头紧而出现尴尬的问题,极大地方便了顾客,深受顾客欢迎,使那些接受服务的客户,都成了王永庆的忠实客户。王永庆的米店,也随之生意兴隆,蒸蒸日上。
王永庆正是把每次送米这件小事做得很细,使他找到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方式,使顾客成了他的忠实客户,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方法,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很快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个碾米厂,在离最繁华热闹的街道不远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的一面用来做铺面,里间用作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事业发展壮大后,王永庆在管理企业时,同样注重每一个细节。他的部属深深为王永庆精通每一个细节所折服。当然也有不少人批评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劝他学一学美国的管理,抛开细节只管大政策。针对这一批评,王永庆回答说:“我不仅做大的政策,而且更注意点点滴滴的管理,比如操作人员的手艺、操作方法、机械的配置等等。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都会影响生产力。如果我们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研究,就会细分各操作动作,研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将两个人操作的工作量减为一个人,生产力会因此提高一倍,甚至一个人兼顾两部机器,这样生产力就提高了四倍。”
王永庆认为,正是这种对于细微之处的了解,才能真正提高管理的水准,因此,他认为美国的管理太老了,他们只重视“面”和“线”,而忽视了“点”。他认为管理最大的问题还是在“点”上;各事物的基本问题还是在“点”上,只要“点”做到真正完善,那么“线”和“面”也简单了。
处事箴言: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有时候注重细节能使你得到命运之神的垂青。而所谓注重细节,说穿了也不过是拥有一颗永远都在思考、永远都保持着好奇的心,请记住:注重细节也是一种能力。
勤奋刻苦,坚强毅力
老子说,“坚韧不拔”,主要是形容人做事有恒心有毅力,不畏惧艰难险阻,在困难的磨练中挺拔不屈。
毅力也叫意志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毅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忍耐力”,是一个人完成学习、工作、事业的“持久力”。当它与人的期望、目标结合起来后,它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毅力是一种优良的意志质量,指的是一个人做事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都不会动摇,是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必备的质量。顽强的毅力无往而不胜。任何一个有着坚强毅力的人,都不会光想而不做,不会被困难和挫折吓倒。
毅力是成功的基石。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一个人没有毅力,将一事无成。”而“说一套,做一套”,永远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言行一致,朝着目标坚持不懈的去奋斗,去追求,才会有所收获。毅力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是驶往成才的渡船,是攀上成功的阶梯。
老子说过,“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可以翻译为: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根基的才能持久。身死而精神长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在所有的成功者中,有没有毅力,坚强不坚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对失败者来说,缺乏毅力几乎是他们共同的毛病。所以毅力这个东西,极其重要,也很可贵。毅力会帮助你克服恐惧、沮丧和冷漠;会不断地增加你应付、解决各种困难问题的能力;会将偶然来的机遇转变为现实;会帮助你实现理想。
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充满荆棘,坎坷不平的,会有许多障碍险阻。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例如,我国古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费了27年;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15年;天文学家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30年;大文豪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而郭沫若翻译《浮士德》就用了30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
这些中外巨人的伟大成果无一不是理想、智慧与毅力的结晶。还有一些科学家为坚持真理付出了鲜血与生命。例如塞尔维修发现了血液循环,被宗教徒活活烤了两小时;布鲁诺提出了宇宙无限,没有中心的思想,被罗马教廷关了7年,最后被判火刑。顽强的毅力是他们成为巨人的一个必备重要条件。
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重量级拳击史上英雄辈出的年代。4年来未登上拳台的拳王阿里此时体重已经超过正常体重二十几磅,速度和耐力也已大不如前了。医生给他的运动生涯判了“死刑”。然而,阿里坚信“精神才是拳击手比赛的支柱”,他凭着顽强的毅力重返拳台。
1975年9月30日,33岁的阿里与另一拳坛猛将弗雷泽进行第三次较量(前两次一胜一负)。在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经筋疲力尽,濒临崩溃的边缘,这个时候一片羽毛落在他身上也能让他轰然倒地,他几乎再无丝毫力气迎战第15回合了。然而他拼命坚持,不肯放弃。他心里清楚,对方和自己一样,也是只有喘息的气力了。
比到这个地步,与其说是在比力气,不如说是在比毅力,就看谁能比对方多坚持一会儿。他知道此时如果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就有胜出的可能。于是,他竭力保持着坚韧的表情和誓不低头的气势,双目如电,令弗雷泽不寒而栗,以为阿里仍存在体力。这时阿里的教练敏锐地发现弗雷泽已有放弃的意思,他将此信息传达给阿里,并鼓励阿里再坚持一下。阿里精神一振,更加顽强地坚持着。果然,弗雷泽表示“俯首称臣”,甘拜下风。裁判当即高举阿里的臂膀,宣布阿里获胜。这时,保住了拳王称号的阿里还未走到台中央便眼前漆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弗雷泽见状,如遭雷击,他追悔莫及,并为此抱憾终生。
如何培养毅力呢?
一是强化正确的动机。人们的行动都是受动机支配的,而动机的萌发则起源于需要的满足。什么也不需要或者说什么也不追求的人,从来没有。人,都是有各自的需要,也有各自的追求;只是由于人生观的不同,不同的人总是把不同的追求作为自己最大的满足。斯大林说,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从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张海迪身上,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崇高的人生目的怎样有力地激发出坚韧的毅力。
二是从小事做起,可以锻炼大毅力。李四光向以工作坚韧、一丝不苟著称,这与他年轻时就锻炼自己每步走零点八米这类的小事不无关系。道尔顿平生不畏困难,看来从他五十年天天观察气象而养成的韧性中得益匪浅。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生活一再昭示,人皆可以有毅力,人皆可以锻炼毅力,毅力与克服困难伴生。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增强毅力的过程。
三是培养兴趣能够激发毅力。有人说兴趣是毅力的门槛,这话是有道理的。法布尔对昆虫有特殊的爱好,他在树下观察昆虫,可以一趴就是半天。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我经常不分日夜地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有人以为我很苦,其实这只是我兴趣所在,我感到“其乐无穷”的事情,自然有毅力干下去了。当然人的兴趣有直观兴趣和内在兴趣之分,但两者是可以转换的。例如:有的人对学外文兴味索然,可他懂得,学好外文是建设四化的需要,对这个需要,他有兴趣,因此他能强迫自己坚持学外文。在学的过程中,对外文的兴趣也就能够渐渐培养起来,这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激发他坚持学外文的毅力。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某项工作发生内在的稳定的兴趣,那么,令人向往的毅力不知不觉来到他身边,也就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情。
四是由易入难,既可增强信心,又能锻炼毅力。有些人很想把某件事情善始善终的干完但往往因为事情的难度太大而难以为继。对毅力不太强的人来说,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穿破口时,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由易入难的原则。徐特立同志学法文时,已年过半百,别人都说他学不成,他说,让我试试看吧。他知道自己记性差了,工作又忙,所以,开始为自己规定的“指标”,只是每天记一两个生词。这个计划起步不大,容易实现,看起来慢了一些,但能够培养信心,几个月下来,徐老不但如期完成计划,而且培养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又慢慢掌握了学法文的“窍门”,以后每天可以记三、四个生词了。徐老的做法很有辩证法。要是一开始在没有殷握的情况下,就提出过高的指标,结果计划很可能实现不了,信心也必然锐减,纵使平时有些毅力的人,这时也可能打退堂鼓。美国学者米切尔、柯达说过:“以完成一些事情来开始每天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管这些事情多么微小,它会给人们一种获得成功的感觉。”这种感觉无疑有利于毅力的激发。柯达的话看来对于我们干其它事情,也会有启发的。
处事箴言:
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去坚守,就有可能得到生活最美丽的馈赠,空谈和阔论从来不会让你梦想成真到头来只会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慨叹,拥有毅力而永不言败地前行,才是达到成功彼岸的唯一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