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办事圆活,随机应变(1)(1 / 1)

有道是:“灵活变通是最好的生意经。”对于善于变通的生意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挣不了的钱,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而已,所以善于变通的生意人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成功。

办事圆活才是大智慧

治我损我,拆我的烂污,那是行不通的,甚至应该让你没有好下场,但是只要你尚有可用的地方,饭总是大家一起吃的。

——胡雪岩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是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围绕着这一个“圆”字,做足了通、活、融、满,一个喜气洋洋的大善人型富豪大贾的形象便跃然而出了。

“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无论是在商场、官场,还是交友,情爱,都需要掌握“圆世”哲学,才能无往而不利。

真正的“圆世”哲学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圆世”哲学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的突然发难;真正的“圆世”哲学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正是一个真正懂得“圆世”哲学之人!

胡雪岩本来就不是饱读诗书出身的。因而像孟郊那样“万俗皆走圆,一生犹学方”的心态志向,胡雪岩是绝对不会有,不能有,也不敢有。作为一个学徒的他,假如还有这种闲适高逸的志向,十有八九是要先大吃几年苦头了。

他惟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那万俗皆走的一个“圆”字。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体察了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随了人们的爱憎欲恶,做到了这两点,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

那嵇鹤龄,本是一个能言善道,足智多谋的人才,却落得了“恃才傲物”,方正不屈不肯哭穷,不谈钱,说起来也的确是一个既有本事又有骨气的人。

好在他遇到了胡雪岩。经不住胡雪岩的上门吊丧,收还典当,安排妻室这一连串抚慰,他心有所感,知恩图报,帮助王有龄出面解了地方农民聚众闹事之围。事后论功行赏,却遇到了麻烦。

地方上一件大案子,或则兵剿,或则河工,或则如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大事曲张的案子,办妥出奏,照例可以为出力人员请奖,称为“保案”,保有“明保”、“密保”之分,自然是密保值钱。黄抚台给了嵇鹤龄一个明保,胡雪岩一个密保。

胡雪岩闻听此事后,心里也觉得不够公平。他感觉其中一定有鬼,于是经过一番调查,终于弄清了其中原委。原来,黄抚台手下有个文案员,向嵇鹤龄索取两千银子,嵇鹤龄不从,并言说自己没钱,就是有也不去塞这个狗洞。

这种耿介之人,在官场上的确不多了。按照嵇鹤龄的说法,官场中的世态炎凉,他也看厌了,反正世界上决没有饿死人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在你浙江混不下去了,我回湖北办我的团练去。

事情到了胡雪岩手里,却有了另一番观感。水往低处流,人却是往高处走的。人的性格本来和自然万物的性格有所不同。总不能水取下泄之势,人也不求向上和前进。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不通的总是想办法让它通畅才是。生了疮要医,化了脓得挤。胡雪岩决定帮嵇鹤龄摆平此事。

胡雪岩用的是什么手段?不外是“圆了你的意,开通我生路。”

他用本号的银票,开了两张,一张两千,一张两百,用个封套封好,上写“菲仪”二字,下面具名是“教愚弟嵇鹤龄。”托人递到文案上的陈老爷。不过一个时辰,便有人送来抚署文案委员陈老爷的一张名片,上面有四个字:“拜领谢谢!”

于是胡雪岩当夜就通知王有龄去见抚台谈这件事。结局的顺利和圆满甚至连胡雪岩也感到喜出望外。第二天便有了准信儿,让嵇鹤龄接管海运局。

这就是胡雪岩的圆通之“通”。

胡雪岩的不同正是在这里。他一生下来就无那么优越的生存条件,与上流相去甚远,对一个钱庄的学徒来讲,高论的遵从与否,无甚利害,无甚压力,既然如此,认准了一条走下去,倒不是很难的事。圆世能打通关节,自然也能使人转死为活,不怡而怡。皆大欢喜。

胡雪岩押运洋枪,由沪去浙,便遇到了事关旧朋新知以后的出路及彼此间以后关系的事。

本来,在上海购买的这批洋枪,需要松江漕帮协助运到浙江地面。可是人到松江,却发现麻烦极大。松江魏老头子的旧好俞武成,已经和太平军方面的赖汉英接上关系,一切布置停当,只等这批军火从海上起运,一入内河,就动手截留。魏老头子也答应到时有所照应。

胡雪岩一来拜访两面朋友,才知大水冲了龙王庙,情势十分尴尬。

胡雪岩见此光景,颇为不安,心里也在打算:如果俞武成不是他的“同参弟兄”,事情就好办。若是这批军火,不是落到太平军手里,事情也好办。此刻既是投鼠忌器,又不能轻易松手,搞成了软硬都难着力的局面,连他都觉得一时难有善策。

松江魏老头子决定断了与俞武成的交情,帮助胡雪岩渡过这一难关,阻止俞武成动手。

到了这种毁约反目的关口,虽事出无奈,却也无可挽回了。胡雪岩却“灵光一闪”,要把这一切下去就会拦腰截断的老交情摆平了,抚圆了,继续维系下去,彼此谁也不伤和胡雪岩的如意妙计,便是搬出俞武成九十岁的老娘俞三婆婆,让她硬压俞武成撒手让步。这也是无奈中的一招,若能说动三婆婆出面干预,俞武成就不敢不依。这么一做,也就不至于使魏师爷过于为难。

然而,那俞三婆婆却是个厉害角色。她在胡雪岩面前装聋作哑,不想帮胡雪岩这个忙。

因为如此,胡雪岩越发不敢大意,要言不烦地叙明来意,一方面表示不愿使松江漕帮为难,开脱了老太爷的窘境,一方面又表示不愿请兵护运,怕跟俞武成发生冲突,伤了江湖的义气。

这番话真如俗语所说“绵里针”,表面极软,骨子里大有讲究。俞三婆婆到底老于江湖,熟悉世面,听胡雪岩说到“不愿请兵护运”这句话,暗地里实为吃惊。话里等于指责俞武成抢劫军械,这是比强盗还重的罪名,认起真来,灭门有余。

面对如此利害关系,俞三婆婆装出气得不得了的样子,回头拄一拄拐杖,厉声吩咐俞少武赶快多派人把他那糊涂老子找回来!

不管她是真的动气,还是有意做作,来客都大感不安,胡雪岩急忙相劝,说这件事怪不得俞大哥!他们也是道听途说,事情还不知道真假,俞大哥不至于敌友不分。他们的来意,是想请三婆婆做主,仰仗俞大哥的威名,保一保平安。

听得这一说,俞三婆婆的脸色和缓了,说此事武成理当效劳。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俞武成客居异地,手下的兄弟都不在,虽然出头来主持,无非因人或事。上山容易下山难,看来不是凭一句话就可以罢手的。

事情相当麻烦,俞武成为本帮兄弟的生计考虑,急于谋个出路,以致身不由己,受到挟制势若骑虎。萝卜只有吃一节剥一节的,好在最难的一节——和俞武成拉近关系——已经安然走过,已经不虑骑虎的人策虎来追了。胡雪岩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让骑虎的人安然下了虎背。

凭了胡雪岩的脑筋、实力和关系,这一点倒不算太难:伏虎,让恶虎归顺了,一切都迎刃而解。

伏虎无非就是收降。计策似乎无甚高明,仔细想来,也足见胡雪岩的眼光深远。他从一个商人的角度通盘考虑形势,深信太平军只是一时肆虐,于情势,于力量,都不大可能长久。所以胡雪岩在商业上的总原则是帮官军打太平军。天下早一日安宁,商业早一日昌盛。这批军火本来也正是此原则下着手去做的,遇到了麻烦,也正好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去考虑解决办法。

可真是一窍通而百窍通了。胡雪岩很快和俞武成及其他谋划劫持军械的江湖头目达成了协议。由胡雪岩报请官府,发给这批人三月粮饷,保证不诱降(不先降后杀),事成后编队移地驻防。胡雪岩还自己先拿出一万银子来补润。

这件事也见出胡雪岩务求事圆的决心、手段和恒心来。不到山穷水尽之时,决不放弃以平和的方式解决,为了能够达到平和圆满,也决不过于姑息迁就。原则是要有的,见机行事也是很必要。

这是胡雪岩“圆活”之“活”。这是胡雪岩圆融的“融”。总要使各方都感到满意,感到没有羁绊,感到活起来还算有汁有汤,有滋有味儿了,这个“圆”字才算没有白做。

审时度势,应时而变

做生意和带兵打仗的道理差不多,随机应变之外,还要在变化之中找出机会来,那才是一等一的本事。

——胡雪岩

胡雪岩曾有名言:“天变了,人应变。”意思是指时势时局变了,人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以顺应时局。如何灵活运作自己的经商计划,当然离不开对大势的把握。时局大势之变,不可琢磨,常出人意料。所以胡雪岩善于变通,“审时度势”,显示了他的灵活运作思想。

一个人只有了解时势特点,预测情况变化,审时度势,应时而变,才能使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

胡雪岩深谙商道,能够在充满风险的商海中,时刻注意了解当前时势的特点,及时地预测可能要发生的变化,审时度势,应时而变,采取积极灵活的应对措施,使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

胡雪岩加紧筹备钱庄,不料未等钱庄正式挂牌亮相,便有人找上门来。这天,一位老者来到阜康门前,指名道姓要见胡老板。胡雪岩见他头戴瓜皮小帽,着青色缎袍,一副师爷模样,便请进内堂叙话。此人自称高师爷,在江宁府公干,胡雪岩察言观色,见他两颊如削,双眼深塌,前额微突,便知是惯弄刀笔的老吏。两人寒暄已毕,一时无话。师爷从夹袋里掏出一张官报,请胡雪岩过目。胡雪岩客气道:“胡某一个商贾,不敢与闻政事。”“看有何妨,”师爷微妙地笑笑:“生意人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战乱时期尤其如此。”

报上是一段地方官更迭的消息,其中有“江宁知府俞大寿迁升河南藩司”的内容,胡雪岩揣摩这也许是师爷来此的原因。师爷双目如鹰眼,扫视胡雪岩道:“胡老板看出其中的门道么?”“没有,”胡雪岩大智若愚,答道:“胡某愚钝,敬聆老前辈指教。”

师爷跷起二郎腿,老实不客气道:“我家主子升为河南藩司,实为喜事,胡老板难道不高兴?”胡雪岩说:“当然值得庆贺,但和我有什么关系?”

“若胡老板愿交朋友,鼎力相助,关系便非同寻常。”接着,高师爷压低嗓门,悄声道:“千里做官只为钱,我家老爷,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在江宁任内三年,亏空了二万银子,眼下新任已到江宁,等着交接,二万银子的亏空如不设法补上,恐遭诟谴,危及前途。”

胡雪岩一下便明白了,大凡有人升迁交接,前任亏空公款司空见惯,只要弥补及时,人不知鬼不觉,账面上做得干净漂亮,便可安然无恙,仍可落个“廉洁清正,操守可嘉”的考语。高师爷此行伸手告贷,其意不言自明。但这种借钱方式,不早不迟,偏偏在钱庄开业节骨眼上,尤其耐人寻味。一般而论,弥补亏空款子,如填无底洞,前任账目不清,溜之大吉,后任亦不认可,只苦了钱庄,白借一笔钱,有借无还。这种情况,胡雪岩当伙计多年,见过成千累万。有些本钱小的钱庄,在威逼下替官吏弥补亏空,以致倒闭。

胡雪岩开钱庄的消息,扬名遐迩,四方无赖之徒,莫不红了眼要来捞一把、吃白食。但胡雪岩做得聪明,与各个衙门搭上关系,又有知府王有龄撑腰,因此“吃白食”者尚不敢轻易开口要钱。这个江宁知府,莫非吃了豹子胆,昏了头,敢向胡雪岩伸手?

胡雪岩婉言道:“高师爷,敝号是新张甫始,本小利薄,不敢高攀,恐难如愿,使你失望了。”高师爷摇头道:“找个弥补亏空的钱庄,江宁多的是,老朽只当胡老板久居钱业,精明过人,才不远千里来结缘交友,不料胡老板拒人于外,蒙昧难教,实在可惜。”说着,起身便要走人。胡雪岩听他话中的话,忙做出很恭谦的样子,百般挽留,说:“晚辈无知,冲撞老前辈,实在不应该,还请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高师爷才回嗔作喜道:“生意人应该八面玲珑,一点就透,送上门的财,若放过了,财神爷生了气,终生都不照看你。”便说明来意。河南藩司为一省粮饷最高当权者,执掌河南银钱度支,因逢战乱年代,朝廷命河南地方每年筹措饷银七十万两,输送军前粮台使用。这种方式称为“协饷”。协饷一般存放在信誉良好的钱庄备用,且不算利息,随时供军队取用。钱庄都渴望能得到协饷存银,一则充实钱庄本钱,二来可放款以获厚利。

胡雪岩果然一点就透,藩司想用河南协饷做好处,请阜康弥补亏空,日后河南协饷必定存入阜康。胡雪岩不消细算,直觉告诉自己,七十万对二万,好处不言自明,若长期来往,更是极划算的交易。当下胡雪岩做出大梦方觉的样子,对高师爷一揖到底,连声说:“小的有眼无珠,差点误解了高老前辈,多有得罪,实在惭愧!”

高师爷倚老卖老道:“年轻人经验不足,在所难免,吃得亏,人上人,日后就懂得了。”胡雪岩命人摆上等鱼翅席,宴请高师爷,事后封好二万两的银票,交高师爷转给知府,又私下备了一千两的银票,送与高师爷。

忙碌过后,胡雪岩又有些担忧,唯恐二万银子有去无回,打了水漂儿。可是不到半月,河南协饷七十万两银子,果真划到阜康钱庄,这一次可是做了一门划得来的买卖。

胡雪岩灵活变通的行事方式,使他在商界如鱼得水,不仅为他化解了商业活动中的一个个困难,更主要的是他在各种关系中找到了自己巧妙投资的路子。

生意场上,各种情势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成功的商人要学会审时度势、应时而变。这是因为此时可用且用之有效的招数,彼时不一定用之有效。凡事不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一种情势下绝不能采取的做法,移到另一种情势下,也许恰恰适用。生意场上要善于灵活变通,因为商场中没有陈法可以遵循的,墨守成规,等于作茧自缚,也等于自杀。

在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太平军占领了浙江省城杭州,巡抚王有龄自尽殉职,炙手可热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只身逃至上海。虽然幸免于难,但胡雪岩孤家寡人滞留上海洋人租界,心思犹魂牵梦萦,叨念着杭州.一方面是挂心王有龄安危;另一方面,则是老母妻小未曾脱身,音讯茫然,生死不明。

杭州被太平军占领,音讯辗转传到上海,王有龄固然是死了,但胡家满门却因为应变得法,及时走脱,躲到乡下,阖家老小平安。

有道是“大难不死,后祸不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说胡家满门皆告平安,但杭州城里所谓的“地方士绅”却颇有不少人为太平军做耳目。于公,这些人告诉太平军,杭州城里有胡雪岩这么一号人物,是办粮台搞后勤的好手,虽然人跑到上海,但家眷还留在杭州附近,可以其家眷为饵,要挟胡某人来归;于私,这帮衣冠中人打算借机掏弄胡雪岩,榨点银子花花。

这一消息传到上海洋人租界,传到胡雪岩耳里,让他又急又气。急的是老母、妻子、儿女的安危;气的是这些所谓的“地方士绅”,平常在乡里望之还似人君,开口王道,闭口朝廷,好像人人都是忠臣,个个都是孝子,如今太平军只不过席卷东南半壁,还没打过长江,这些家伙马上就露出尾巴。

平常人要是碰到这等事体,大概也没辙了,只好乖乖回杭州,听任新贵摆布。但是,这些家伙这次却踢到铁板,低估了胡雪岩,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倒头来被胡雪岩吃得死脱。

胡雪岩的手法简单而高明,他走门路请人写了一纸公文,以他“浙江候补道兼团练局委员”的身份,上书闽浙总督。这公文里说,虽然他在城破之前,已经先行逃到上海,但是,临走前在杭州已有布置:已经暗中与杭州城中士绅某某某、某某某等约定,请该等士绅保护地方百姓,并且暗中布置,将来官军一到,就相机策应,这些人都是公正士绅,心在朝廷,现在虽然替太平军做事,但将来官军收复杭州之后,不论这些士绅当过太平军什么官职,都请既往不咎,并予重用。

然后,胡雪岩走门路请闽浙总督快速批示这公文,并由胡雪岩取得副本,而胡雪岩则请人将公文副本带到杭州,交给“地方士绅”。这封公文既狠又贼,耍的是两面手法:一方面,让这些所谓的“地方士绅”知道,胡雪岩替他们在官军那面讲了好话,将来要是政府军光复杭州,他们可保无虞;另一方面,也让这些士绅知道,要是他们胆敢与胡家老少过不去,那么,胡雪岩只要把这封公文的副本送给太平军,光是“相机策应官军”的罪名就够抄家灭门。

计策果然是好计策,公文副本托人送到杭州之后,没过多久,胡家老小就平安脱险,悉数被送到上海,与胡雪岩团圆。

胡雪岩做事总是随时而变,见机行事,急缓相宜。应变意味着必须打乱固有的节奏和格局,所以因循守旧的做法不可能解决问题,而要换一个方式,做到出奇制胜。

做生意一定要活络

我们做生意一定要做的活络。

——胡雪岩

做生意要活络,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要死守一方天地,要能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灵活反应,二是反应要迅速,想到了就立即着手去做,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胡雪岩的生意就做得活络,在他驰骋商场一步步走向鼎盛的过程中,他灵活机动,四下出击,真可谓是一步一个点子,一路一趟拳脚,一动一套招式,而招招式式都能为自己点化出一条财路。

胡雪岩为自己的蚕丝生意和帮办王有龄湖州官府的公事,几下湖州,结识了湖州颇有势力的民间把头,现正做着湖州“户房”书办的郁四。胡雪岩凭着他的仗义和识见,也因为他帮助郁四妥善处理了家事,深得郁四敬服,为了报答胡雪岩,郁四做主,为胡雪岩娶了寡居的芙蓉姑娘做“外室”。

芙蓉姑娘的娘家本来也是生意人,祖上开了一家很大的药店,牌号“刘敬德堂”。“刘敬德堂”传至芙蓉姑娘父亲一辈时也还有些规模,不想他父亲十年前到四川采办药材,舟下三峡,在新滩遇险船毁人亡。她的叔叔外号“刘不才”,本来就是一介纨绔,极尽挥霍还特别好赌,接下家业不到一年就无法维持,药店连房子带存货都典给了别人,自己落得以告贷为生。不过这刘不才也有一项特别,就是俗话说的“瘦驴不倒架”,还有那么一点顾及脸面的硬气。比如自己潦倒到了极点,却还死活不同意侄女芙蓉给人做“偏房”,说是我们刘家穷是穷,但也没有把女儿给人做“偏房”的道理。芙蓉再嫁,他死活都不想认胡家这门亲戚。再比如潦倒归潦倒,但即使到了告贷无门的地步,他都不肯押出自己手上的几张祖传的秘方,以为只要秘方还在,“家底”就还在,心里还想着有一天要重振家业。

胡雪岩娶了芙蓉姑娘,这位不想认他这门亲戚的刘不才自然也是一个麻烦。不能不管,在一般人看来又确实是没法管。这时胡雪岩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按郁四的想法,送刘不才一笔银子打发了,不再与他发生任何关系,一是按芙蓉的想法,由芙蓉劝动刘不才拿出那几张祖传秘方,胡雪岩帮忙卖它万把银子,让他自己去过活,他是拿去挥霍还是以此做本去做点能够糊口的小生意,由他去得了。反正刘不才不想认他这门亲,这样做自己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胡雪岩却不这样想。他一定要认了这门亲,他要借刘不才开一家自己的药店。他凭着自己的眼光,一下子就看出药店生意在此时也将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财源。这乱世当口,其一,军队行军打仗,转战奔波,一定需要防疫药;其二,大兵过后定有大疫,逃难的人生病之后要救命药。因此只要货真价实,创下牌子,药店生意就不会有错。而且,开药店还有活人济世行善积德的好名目,容易得到官府支持,在为自己赚钱的同时,还能为自己挣得好名声,何乐不为?自己不懂这行生意不要紧,刘不才懂,只要能够将他收服,迫他改掉身上的毛病,他就可以当起大用,而且他手上的那几张祖传秘方也正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想妥之后,胡雪岩请郁四帮忙,摆了一桌“认亲”宴,就在这认亲宴上便谈妥了药店开办的地点、规模、资金等事项。

胡雪岩的“胡庆余堂”也就这样立起来了。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胡庆余堂”成为名闻天下的老字号药店,不仅成为胡雪岩的一个稳定财源,也为他挣来了“胡大善人”的好名声,对他的其他生意也带来了极好的影响。

一个钱庄老板,在本业之上还要去做蚕丝生意销“洋庄”,在做着蚕丝生意的时候又想起开药店,胡雪岩这四面出击,不断为自己广开财源的灵活,确实不能不让人叹服。事实上,做生意最没出息的,大概就是死守着一方天地。一笔生意再大,也只能有一次的赚头,一个行当再赚钱,也只是一条财路。显然,要广开财源,死守着一方天地是绝对不行的。

胡雪岩说,做生意要做得活络,这里的活络,自然包括很多方面,但不死守一方,灵活出击,而且想到就做,决不犹豫拖延,应该是这“活络”二字的精义。

想把生意做“活”,首先就要有联合的意识。就好比万条小溪汇流成海才可能掀起惊天巨浪一样,自己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懂得合作,强强联手才能如虎添翼,打开事业的新局面。胡雪岩深知这一点,所以才能把生意做得如鱼得水。胡雪岩经商不求点滴之利,而是着力把各种关系理顺,多方找投资渠道,所以生意才兴旺。

在钱庄筹划之初,他加紧筹备速度,钱庄虽然尚未正式挂牌但面临开张,需要打点的事情还真是不少。胡雪岩心中尚有一桩心事未落实。他要把面子做足,台面撑大,让杭州人看看阜康的场面和派头。钱庄的面子就是银钱,本钱越大信誉越高,胡雪岩打算用“堆花”的办法让众人大吃一惊。所谓“堆花”,钱庄新张,同行前来致贺,各家抬来银子存入钱庄,以壮气势。但因为都是同行来捧场,所以“堆花”纯属礼仪行为,一般不可能拿大批银钱为别人壮威,就是意思一下图个喜气。

胡雪岩打算借“堆花”大出一番风头,如何让同行肯抬上大批银钱为开业“堆花”助兴,几乎成了一件性命攸关的事。胡雪岩与王有龄商议此事,没想到王有龄哈哈一笑,道:“此区区小事,还用犯难吗?”他从官札中捡出一张来,对胡雪岩道:“户部刚刚行文下来,朝廷饷银吃紧,新近发行一种官票,要各地钱庄派销银钱,保证官票能够上市流通、兑换现银。”

清朝增发官方银票,和后来的政府多印钞票同一码事。增发的银票必须要有银子做后盾,要各地钱庄承担了派销银票的任务。朝廷对钱庄颐指气使,巧取豪夺,钱庄也只能忍气吞声,打落牙齿和血吞,还要召集各家钱庄,根据实力大小,分配派销份额。

“浙江新派四十万两官票,”王有龄说,“钱庄固然不愿意也没有办法,我们不妨在同业会上做个好人,声称全由阜康包了,不要大家承担,众人岂不感激涕零,提出‘堆花’还能拒绝吗?”胡雪岩有些担心:“四十万两银子不是小数目,我们能承担么?”

“老弟原来不知,”王有龄笑他迂腐,“我们并不真的承担,只是装模作样罢了,待压过一段时问,另发一通官札,再平摊到大家头上,不露半点儿痕迹。”

“官札那么好发,说写就写?”

“举手之劳,要不,衙门里那么多刀笔吏,不清闲得发慌么。”

胡雪岩恍然,原来如此。这件事使他更加认定,若做大生意,非有技巧不可。不光要和同行业的人走动,更要注意官府朝廷的动向。因为这才是动一处牵全局的关键所在。就这样中秋节前,阜康钱庄开张大吉,自抚台以下,浙江各衙门官员纷纷莅临致贺。钱庄门前,车马如龙。商贾同行都前来捧场,市民百姓围观的更是里三层外三层。阜康钱庄柜台上,白花花的官制锭银,堆得像小山。杭州市民,多少人生下来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银子。于是街头巷尾流行一句民谣:“金山银海,抵不上阜康的柜台。”

胡雪岩八面联络走动的处世方式,灵活多变的经营模式,使他不仅化解了商业活动中的一个个困难,还在各种关系中找到了自己巧妙投资的路子。政策、关系、路子都是有效投资的基础,搞活生意的前提,对于有点基础还想更上一层楼的经营者而言,这三点显得尤为重要。

做生意要找到新的思路

对于商人来说,善于模仿他人能让自己更快地走向成功,如果在模仿中还能加进自己的创新,则更易让自己脱颖而出,迅速达到事业的巅峰。德国“阿尔迪”的成功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在德国有一种这样的说法,德国人中可能有人不知道他们的前总理科尔,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知道“阿尔迪”。由此可见“阿尔迪”在德国的知名度有多高了。“阿尔迪”是德国最大的零售连锁店,这家零售商店的创始人叫特奥。

1948年,特奥的母亲去世了,留给特奥和他哥哥卡尔的只有一个小小的商店。这一年,特奥25岁,卡尔27岁。两兄弟使出全身解数经营小店,然而年终一算账,除去成本,利润便所剩无几了。两兄弟对这种情况很不理解,常常坐在一起讨论。

卡尔问:“同样是开小商店,为什么有的赚钱,有的折本,有的挣大钱,有的挣小钱?”

特奥说:“这是因为经营方法不同,所以有的挣大钱,有的挣小钱。”

卡尔点头说:“这倒是个道理。只要经营得法,小本钱也可以挣大钱的。”

特奥又说:“关键是我们要找到经营的窍门!”

卡尔又问:“经营的窍门是什么呢?”

特奥想了半天答不上来。兄弟俩又讨论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经营的窍门。最后他们决定到外面去看看别人是怎么经营的。第二天,弟兄两人安排好店里的事情,骑上自行车,在大街小巷里转来转去,看看别人是怎样经营的。他们只要看到商店就要进去看看,了解别人是怎样经营的。可是一连转了三天,什么有用的经验都没有发现。可是他们并不灰心,特奥认为如果经营的窍门是这样很容易就找到了,天下的人不都成为富翁了吗?

兄弟两个一点也不灰心,继续寻找致富的窍门。

一天,他们来到一家商店,只见那里顾客盈门,很多人的手里都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好像被这家商店的东西迷住了似的。这种情况引起了特奥兄弟的注意,于是进到店中仔细观察。

在商店的门口,一块精致的告示牌上,清晰地写着这样的告示:凡是在本店购买商品的顾客,请您务必保管好购物的发票,年终的时候可以凭发票免费选取款额3%的货物。

他们把告示看了一遍又一遍,突然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窍门找到了,兄弟俩非常高兴。回到家里,他们就商量起具体的操作办法来。

特奥说:“这家商店之所以这样兴隆,靠的就是那种‘告示’,很多顾客就是希望得到那3%的免费赠物,所以才不断从他们那里买东西。如果我们的‘阿尔迪’也采用这种方法,就会很快兴旺起来。”

卡尔说:“你的主意不错,但是我们不能照搬,我们应该来点自己的创新。”

特奥说:“我们的商店应该从开始的时候就让利3%,这样就比消费商店更便宜了。”

卡尔说:“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让出一年的那点点利息,就可以提前售出那3%的商品,这样我们就可以招揽更多的顾客,说不定生意比那家商店还要兴隆呢。”

就在第二天早上,“阿尔迪”商店门口就贴上了这样一张大红告示:本店从今天开始实行让利3%,如果哪位顾客发现本店出售的商品不是全市的最低价,可以到本店退回差价,并且给予适当奖励。

这样没过几天,“阿尔迪”商店门口就出现了奇迹,商店生意兴隆,门庭若市,营业额很快就增加了几倍。

可是特奥兄弟对此并没有感到满足,因为他们发现,来“阿尔迪”购买东西的顾客大都是附近的农民,这说明他们的经营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还必须让更多的人都知道。于是他们就在报纸、电台等传媒上做广告,让更多的人都知道“阿尔迪”商店是全市最便宜的。

不久,“阿尔迪”就出现了购物的热潮,仓库的库存几乎为零,特奥兄弟成天就是满足顾客的要求和组织货源,保证供应。他们很快又在城里开了十多家“阿尔迪”连锁店。

“阿尔迪”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很多人都知道“阿尔迪”的商品最便宜,中下等市民、失业工人等都成了“阿尔迪”最忠实的顾客。

为了迅速扩大战果,特奥兄弟把“阿尔迪”连锁店开到了德国各地,汉堡、科隆、波恩、杜塞尔多等地方都很快出现了“阿尔迪”。在这个时候,“阿尔迪”的陈设和装潢也比较简单,营业的面积也不大,但是由于价廉物美,生意特别兴旺。

经过一段时间,“阿尔迪”规模大起来了,北起费伦斯堡,南到阿尔卑斯山的加米斯小镇,到处都是“阿尔迪”连锁店。“阿尔迪”迅速一成为德国第一零售商,并且长盛不衰。

特奥兄弟成功了,他们靠着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迅速成为了零售业巨头。他们之所以成为零售大王,其起源不过就是看到了那家商店的经营方式。为什么其他商店没有成为“阿尔迪”,而靠模仿起来的“阿尔迪,,却成为世界知名连锁企业?这里主要的原因还是特奥兄弟的模仿并不是纯粹的照搬照抄,而是由此及彼,将自己的创新融入了新的思路之中,开创了新的经营模式,从而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灵通应变,适应环境变化

灵活变通是最好的生意经。

——胡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