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的负面预期——往坏处想的力量(1 / 1)

摔碎我的粉色眼镜

砸掉我的花园小精灵!

求求你,行行好

来毁掉我的完美世界!

——赖因哈德·迈,《安娜贝尔》(德语:Annabelle)

一个恶意的词、一句伤人的话,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能毁掉许多。当事关生死时,当自己的健康不保时,这样的话语就更有了无比强大的力量。医生一个怀疑的眼神、预后出现的伤人的用词,就能让病人的信心烟消云散,恐怕再也无法被救赎。自己的负面预期同样可以打击人。汉堡的神经科学家研究了哪些因素会影响反安慰剂效应的大小。45 所谓“反安慰剂效应”是指人足够相信某种东西或某个行为有害,一定会带来坏处,从而真的导致负面作用或其他不良后果。负面预期会导致病痛。

研究表明,相信手机有害健康的志愿者把一个假手机放在耳边时也会感到头痛、耳鸣、眩晕。另一项实验中,总有病人抱怨药有副作用,要求停止用药,尽管他们其实是在安慰剂组,吃的只是糖丸。亚历山德拉·蒂纳曼的研究团队给了49名志愿者一种止痒药膏,但其实里面没有任何有效成分。受试者被告知药膏可以止痒,但可能会导致对疼痛更敏感。一部分被告知拿到的是很贵的药膏,包装也很高级;另一部分拿到的是看起来很廉价的东西,是直接从管子里挤出来的。拿到“贵重”药膏的人后来报告灼痛的更多。反安慰剂效应随着时间推进会越来越强烈。

作者们写道:“昂贵的治疗会提高对效果的预期,正反两方面皆如此。”治疗或检查的可能疗效和可能害处都会因此被高估。高价的产品会被认为效果更好,于是副作用也更强。研究者们还展示了负面预期在大脑哪部分激活了疼痛感知,以及哪些信号通路尤其被利用了起来。对于临床、与病人打交道来说,这些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研究的发现有很重大的意义。已知的是,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一旦被告知要停药,其症状就会加重,就算他们之前接受的只是安慰剂治疗,而这其中没有任何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