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教育(1 / 1)

因为这些外部原因引起的联想和感受,带领着年轻人走过这些年内心危险的阴暗面。年轻人必须得给自己找个意义,却又还没成熟到能真的有意义。……如果让这样的少年洞察到自己身上的可笑之处,他脚下的土地就会瓦解,或者他就会像一个步履蹒跚的梦游者一样,因眼前突然一片空白而重重跌倒。

??

——罗伯特·穆齐尔,《学生托乐思的迷惘》

罪魁祸首几乎总是家庭,千百年来,无数施加于孩子的暴行都发生在家中。在早已远去的旧时代,孩子没有权利,被家长打骂甚至当奴隶使用,可教育变成折磨也不仅仅是那时的事。我们依然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黑暗教育”并未成为历史,真是不幸。许多家庭今天依然秉持着代代相传的“家法”来训诫、侮辱、伤害孩子。有时是**裸的凶狠,令外人叹为观止;有时那些恶意很细微,需要多看一眼才能察觉。

比如一个母亲给有两个孩子的成年女儿的建议。像大多数孩子一样,这两个孩子一直做出一些成年人不喜欢的事:到处捣乱,在墙上乱涂乱画,大喊大叫——孩子本来就是这样。这位母亲实在受不了了,在某天对女儿说:“他们要是不乖,你就两天别理他们。你就看着吧,肯定管用,保证他们会听话。”

她说的可不是什么陌生人,而是自己的孙子辈,自己女儿的孩子,是还在学龄前且和她特别亲的人。她建议用这种残忍的“不理不睬”作为方法也不是在1810年,而是在21世纪。可能这位外婆自己也曾遭受过同样的对待,从切身经验深深知道,父母对孩子的诉求突然不理不睬,暂时中断亲子关系是多么可怕。

许多家庭都养成了自己的情感暴力形式。其后果早已为人知晓:在充满爱意、肯定的亲子关系中长大的孩子,日后对抑郁症及其他心理疾病的抵抗力更强,面对压力也更有韧性。25 甚至他们的心律也更齐,这让他们成年以后更不易患上急性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脏病。但在那些采用情感暴力的家庭环境中,重点不在于健康,而在于权力关系和威权仪式,那些家长也经常简单而残忍地将自己在童年必须忍受的养育模式套用到下一代身上。

如果家长很注意孩子的举动,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受保护的环境,这也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享有母亲关爱的孩子比母亲冷漠的孩子能更早、更好地懂得简单的关系。“如果孩子感觉有稳定的依靠,其语言能力、耐力、社交能力都更易得到发展。”在萨尔布吕肯大学研究母亲对孩子行为的心理学家吉扎·阿舍尔斯莱本说。

孩子似乎很早就能感受到我们语言及行为中的感情色彩。新生儿就已经能感觉出善意或恶意,别人对他们是激动还是平静,尽管他们还不会说话。加拿大约克大学的玛丽亚·雷格斯蒂说:“这种意识从出生时就有,并通过关爱被加强,母亲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尤其会让孩子学会交往、情感变丰富。”所以如果家庭的交流中断,孩子感受不到友好,就更加糟糕。

当然,这里也有灰色地带,完全忽视、冷漠的极端例子很少见,大部分家庭还是很和睦的,但要一直保持也不容易。这些家庭的孩子的长期发展会如何很难说,单是训斥的次数并没有决定性。就算不好的经历占多数,也可以用强大的抵抗力、足以安慰人心的朋友圈或其他机制弥补。

一位年逾不惑的女士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最可怕的就是一言不发。”当她不“乖”的时候(先不管这所谓的“乖”到底是什么意思),她的父母总是表现得好像不爱她了,以此作为惩罚。于是她立刻就会觉得是自己的错,感觉很痛苦。在家时,沉默像黑影一样一直压着她,就算是一些最显眼的问题,家人之间也不能提。

今天她回忆道:“有些话题我们就是不提。我们家和叔叔就因为一些可笑的争吵再也不见面了,我爸爸的另一个挺好的亲戚自杀了,这些事我们都绝口不提。”如果有人不小心踩到了这些“雷”,说到某个属于家庭禁忌的话题,就会迎来冷冰冰的凶恶目光,以及更多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