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摸,而不是“冷处理”(1 / 1)

夜夜哄孩子而不能睡觉,神经紧张,随时应付各种事情直到崩溃,没有什么比这更让初为父母者疲累。家里的长辈经常说:“孩子闹就闹吧,又没什么大事,不理他就行。”这是所谓“黑暗教育”的招数之一,其(错误的)逻辑是孩子只是因无聊才哭闹,知道爸爸妈妈一听见哭声就会马上跑过来,所以要对着干,千万不能由着他!

这种想法既残忍又荒谬。大部分婴儿在几个月大时就是无法连续睡8小时,昼夜生理节律尚未形成,许多孩子喝过奶几个小时之后又会饿。按时睡觉,让自己平静下来,找到安抚奶嘴,这些都要以后才能学会。

卡尔·海因茨·布里施说:“德国的父母总害怕惯坏孩子。大家知道,如果父母不马上去管,要孩子等,他就会闹得越来越久。”所以医生都建议快点儿去哄哭闹的孩子。慕尼黑豪纳儿童医院的儿童发育专家弗洛里安·海嫩说:“哭闹对家长来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孩子需要关注,其实就是需要爱。而家长相信民间偏方只会有负面效果。”

卡尔·海因茨·布里施将某些家长的这种狠心做法追溯到自纳粹时代就有的粗暴育儿方式。她说:“那时的妈妈们人手一本约翰娜·哈雷尔的《德国母亲和她的第一个孩子》(德语:Die deutsche Mutter und ihr erstes Kind),将其作为育儿指南。”指南里面写得很清楚:孩子裹好、喂过后,就要放回**,一整晚都不可再进他的房间,否则孩子就会被宠坏。孩子哭闹也是好事,能增强他的肺活量。哈雷尔认为自己很懂,毕竟她是肺科专家。

甚至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不少女性在结婚时都会收到约翰娜·哈雷尔在纳粹时代出的这本指南作为礼物。1946年之后这本书改名为《母亲和她的第一个孩子》(德语:Die Mutter und ihr erstes Kind)再版,内容几乎没有做更正,又获得了很高的印量。这本书让一代代孩子在冷漠和缺乏关爱中成长。哈雷尔将自己的方法称为“冷处理”,直白到不加美化。

我们早就知道,这样孩子不仅不会学会睡觉,反而会变得失望、焦躁。布里施说:“他们会很快打开脑中的紧急程序,类似动物在危急情况下装死求生的那种。”事实确实是孩子一旦哭过几晚又得不到回应,就会很快停止对亲密的寻求。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现在就喜欢自己躺在**,而是因为他的希望破灭了,我们必须看清这一点。这样会使孩子大脑发育不足,孩子也就学不会应对压力。

进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指出,在许多传统社会中,母亲会立刻去哄哭闹的孩子。24 抱孩子、持续的身体接触也比在德国寻常得多。原住民对待孩子通常更遵从本能,从长远来看这样也更健康,并不一定会被认为是溺爱孩子。

不管孩子的夜间哭闹作为“第三帝国”的传统流传开来,还扩散到了其他欧洲国家。西方国家的许多父母都非常担心宠坏孩子,但夜间对孩子不管不顾可完全不对应孩子的需求。巴伐利亚州的国家早期教育研究院院长法比耶娜·贝克尔-斯托尔说:“小孩需要可靠的身体亲近来满足基本的心理需求,以消除压力。这样他们才能和父母,以及以后和别人,建立安全、相互信任的关系。”儿童发育专家弗洛里安·海嫩把重点说得很清楚:“我们希望父母相信他们自己,而不是瞻前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