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焦虑(过去称为“疑病症”)就是想太多的一个经典范例。健康焦虑以“忧虑型想太多”为主要的思维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任何与身体健康沾边的情况,都会引起注意。
情况大概是这样:
早上,你正要清洁牙齿。按照惯例,你先用了牙线,这时你发现嘴里有点儿出血。你用舌头在嘴里展开侦测,发现了一个小肿块。你开始担忧起来——焦虑感立刻浮现。距离出门还有一点儿时间,于是你立刻冲向“谷歌医生”,想求个心安。
输入:牙龈疾病。天啊!1.03亿个搜索结果!
太多了!缩小搜索范围。快!缩小搜索范围!
输入:牙龈癌。嗯,只有375万个搜索结果。尚可接受。好,向下看看征兆与症状。
口腔癌的警示征兆与症状:咀嚼或吞咽困难;口腔或喉咙里,或者嘴唇上有肿块或溃疡;口中出现白色或红色斑点;舌头或下巴活动受限。
这不就是白纸黑字写下来的“最糟的可能结果”嘛!再检查一下嘴巴——对,就是这半小时里你一直在做的事。你的牙龈——就是你刚才一直用舌头去搅的那个地方确实有一处溃疡。是时候去找个医生来确认你最担心的事情了。
当人们感觉到焦虑时,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转移焦点,好让自己感到些许安心。当然,牙龈上的肿块(或自认为的肿块)的确是个问题,但重点还是转移焦虑感。有健康焦虑的人会在医学检查与各种检测上花很多钱,以求心安。
检查过后,医生告诉你没什么大碍,只是你刚才紧张兮兮用舌头侦察过的地方有轻微的红肿,擦一点儿舒缓凝胶就能解决。
哇,真让人松了一口气!焦虑感消散了——虽然只有一会儿,但也聊胜于无。没多久,“忧虑癌”又回来坚守岗位啦,于是你又开始发作——更多的担忧,更多的焦虑。作者的叮咛:求心安务必谨慎!
这里想传递的信息是:
你要学会减轻自己的焦虑。仰赖别人求得的心安只是暂时的。
所有关于想太多的学术细节其实并没那么重要,重点在于重建你当下的思维,让它变得更有用、更以事实为依据。 如此一来,你就会更加舒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