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宋徽宗统治的时代(即十二世纪初,1101—1125)的二十多年、尤其是最后十年,是政治最腐朽、阶级矛盾最尖锐的时期。徽宗赵佶是一个昏庸荒**的皇帝,正如《宣和遗事》所描绘的,私游倡家李师师。自己又是书画家,他一味只图享乐,过其风流艺术家的生活。建造宫苑花园,搜刮天下奇花异石,奉命者骚扰百姓,无所不至。他不务政治,任用六贼(六贼是陈东所称呼的),搜刮财物。六贼者,蔡京、王黼做宰相,巧立法令,刻剥人命;阉人童贯做上将,虚夸军功,浪费犒赏;阉人梁师成掌代写御笔号令,出卖官爵;阉人李彦掌括公田,任意指民田良田为荒地,充作公田;朱勔掌花石纲,专搜东南(江浙)奇花异石,运往东京。六贼累积大量私有赃物,豪富惊人。人民遭受的痛苦无处申诉。宣和时京西一带饥荒,人相食。李彦不顾饥荒,在京东西照旧括田,发民夫运奇物进贡,民夫多自缢车辕下。朝廷视民命系草芥那样微贱,人民也就对朝廷痛心疾首,像仇雠那样怨恨。
在这样残酷的剥削下,人民纷纷起义。据《中国通史简编》记载:“有方腊在睦州,攻陷六州五十二县;张万仙在东京,有众五万;贾进在山东,有众十万;高托天在河北,有众十余万;宋江在淮南,转掠十郡。”
宋江是北宋末年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这支军队是流动的武装部队。宋江三十六人的根据地是苏北(最大的可能是由一个贩私盐的集团扩大而成的)。流动打夺山东、河南一带城池(转掠十郡)。宋江和梁山泊没有关系。
梁山泊(泺)在山东济州、郓州一带,乃黄河决口汇而成泊。自后晋开运初(944)至北宋熙宁十年(1077)共130余年,黄河凡三次决口,遂使汴、曹、单、濮、郓、澶、济、徐所灌之水汇而为一,梁山泊面积乃至周围达八百里。其地本渔民所出没。《宋史·任谅传》载,徽宗时,眉山任谅“提点京东刑狱。梁山泺渔者习为盗,**无名籍。”《宋史·许几传》:“郓州梁山泺多盗,皆渔者窟穴也。”李彦掌括公田,任意指民田良田为荒地,充作公田,起初行于京东西,后来推行到山东。《宋史·杨戬传》载,杨戬在政和四年(1114)为侵夺公田,设立“西城所”,也把梁山泊收为“公有”,向来济、郓数州的人民,本是赖蒲鱼之利以为生的,这时要出很高的税额,漏税者以盗处罚。对于沿湖各县的剥削,在经常赋税之外,每县增租年十余万贯,水旱皆不得免。《水浒传》中三阮所谈,乃是当时真实的情况。
梁山泊在宋徽宗时代前后,为渔民聚义的地点,但是否为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根据地,史无明文。
北宋后期,全国垦田的六分之五是官田和官僚大地主的田,不负担赋税的。全部田赋的负担落在耕种不到六分之一的垦田的贫苦农民肩上。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是佃农。各州县“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县曹司至押录,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杂职虞候、揀搯等人,各以乡户等第定差”“役之重者,自里正、乡户,为衙前,主典府库,或辇运官物,往往破产”(《宋史·食货志》)。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第二等户为户长(有力赔负之故)。如役户逃亡,官府迫使里正户长赔累,轻则倾家**产,流配远方,重则丧失性命。这说明《水浒传》中晁盖、宋江之辈如不劫生辰纲、不杀阎婆惜,也只有跟逃亡户一起,参加起义队伍。朱仝、雷横等则为逐捕盗贼的弓手之长。
正史及野史记载宋江材料不多,零碎片段,且有矛盾冲突之点,约略言之:
宋江被称为淮南盗,同时又被称为河北剧贼、京东贼,又有“宋江起河朔”“山东盗”的说法,可知宋江横行在河朔、山东、京东、淮南,地点并不固定,乃是流动性的武装部队,官军对他没有办法。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如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宋史·徽宗纪》:宣和三年(1121)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张叔夜招降,是伏兵诱战。宣和三年春夏间,宋江等由沐阳将至海州。海州守张叔夜遣人侦察其所向,见其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一作使)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贼副(一作副贼),江乃降。”(《宋史·张叔夜传》)同年十二月十九日,宋徽宗有一道御笔诏书说:“河北群贼自呼赛保义等,昨与大名府界往来作过。”(《宋会要辑稿》兵十二卷,二十七页)既称“赛保义”,或与宋江有关,是否宋江余党未全捕获?
睦州方腊起义在宣和二年(1120)。宣和三年四月,被讨平。宋江有没有参与征讨方腊之役,历史家尚未论定。根据《三朝北盟会编》五十二引《中兴姓氏奸邪录》有“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之文;根据《东都事略十一·徽宗纪》,宣和三年四月,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清溪,擒之,五月,宋江就擒。
1939年陕西省府谷县出土了一块折可存的墓志铭(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华阳范杰书撰)云:
公讳可存……宣和初……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方玄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1121年4月),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折可存《宋史》无传。《杨震传》中谓可存问计于震,生得吕师囊等。另据《泊宅编》,吕师囊、陈十四公等略温、台诸县,四年三月,讨平之。
是则可存班师过国门当在宣和四年(1122)之五六月,其不逾月继获宋江,更应在此以后。此说与《张叔夜传》显相抵牾,莫知所从。
最大的可能性是:宋江为张叔夜诱降后,加入征讨方腊队伍,使立功自赎,而方腊平后,即用阴谋擒杀之。
宋江的史事,因史料缺乏,尚未能下正确之结论。但《水浒传》所写是取材于人民口头所流传的宋江故事,同正史上的宋江又当分别开来看的。
宋江横行齐魏,其才过人。在北宋末期,人民不堪腐朽、黑暗的统治势力,他领导着一支反抗贪官污吏、为老百姓抱不平的武装部队,冲州撞府,官军无可奈何。最后他归降朝廷,并且“立了功”,为童贯所暗害而擒杀。这三十六人的英雄故事,流传于人口。不但故事流传,并且形于像赞。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记南宋画家兼文学家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云:“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传写指临摹,高如、李嵩乃画家。
南宋时期,太行山是汉族人民自卫抗金的游击部队、称为忠义军的一个根据地。《三国志平话》把刘备、关羽、张飞说成曾经到太行山落草,所以宋江等英雄故事在南宋说书人的口头流传下,也有了三十六人出没于太行山、梁山泊两地的这个说法。龚开的“赞”,称卢俊义“风尘太行”、张横“太行好汉”、穆弘“出没太行”等。据龚开“画赞”,似英雄活动的地区在太行山。
熊克《中兴小记》说:自靖康以来,中原之民不从金者,于太行山相保聚。初,太原张横者,有众二万,往来岚宪之境,岚宪知州、同知领兵一千五百人入山捕之,为横所败。两同知俱被执。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贼史斌据兴州,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
《三朝北盟会编》引《靖康小雅》:招安巨寇杨志为边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
王象春《齐音》:金人薄济南,有勇将关胜者,善用大刀,屡陷虏阵。及金人贿通刘豫,许以帝齐,豫诳胜出战,遂缚胜于西郊,送虏营,百计说之不降,骂贼见杀,且自啖其睛。
《宣和遗事》抄录若干小说成文,显得很凌乱,说“晁盖等八个劫了生辰纲,同杨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个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泊去了”。太行山与梁山泊距离很远,实在是南宋人口头所流传的宋江故事,是多种方式而没有得到整理统一的现象。但是《宣和遗事》的短短记录,显出了水浒故事在南宋时期流传着的一个轮廓。
后来太行山英雄与梁山泊英雄合流。李玄伯百回本《水浒传序》上说明此事。聂绀弩《水浒是怎样写成的》一论文(《人民文学》1953年6月)推演此说。他说把宋江和梁山泊结合怕是元代的事。元人陈泰《所安遗集补遗·江南曲序》云:
宋江起义本为流动性的武装力量,人民口头传说把他结合到太行山。因为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太行山是抗金武装民兵的根据地。
据《中国通史简编》说:太行山民兵为表示对国家的血诚,面上自刻“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因此王彦部都号“八字军”(据《三朝北盟会编》,王彦,河内人。部下面刺八字,招集忠义民兵。未提太行山)。
《宋史·岳飞传》:“六年,太行忠义军梁兴等百余人慕飞义,率众来归。”
《三国志平话》有刘、关、张在太行山落草、受招安事。皆受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忠义军以太行山为根据地的影响。《忠义水浒传》的名称也有受此影响的因素。
《宋史》有忠义军、忠义社、忠义巡社等名称,这是人民武装勤王御侮、民族意识的表现。
但是,宋江的故事原是一个阶级斗争的故事,虽然在某一时期与民族抗争意识结合,而它的本来的阶级斗争的内容仍不可湮没。把淮南、齐鲁、楚海州的流动武装力量硬说成在太行山,于地理亦不合。参《宋史》任谅、杨戬、蔡居厚传,梁山人民有英勇抗争,反抗统治者的严刑峻法。一定有人民口头流传的梁山泊英雄,或系三阮、杜迁、宋万等,与宋江故事又相结合。
《宣和遗事》这部书的写作年代,应该是宋末元初。它是抄录若干种野史与小说成书的。其中所保存的有杨志卖刀、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死阎婆惜、受玄女天书、收呼延绰、三十六人聚义、受招安、平方腊。这一段书,有些地方叙述较详,有些几句话带过。给我们一个《水浒传》的轮廓,是南宋人街谈巷语宋江传的大略。
《醉翁谈录》载:“言石头孙立、戴嗣宗,此乃谓之公案。青面兽,此乃为朴刀局段。言花和尚、武行者,此为杆棒之序头。”《醉翁谈录》所记的公案、朴刀、杆棒中的水浒人物的故事是小说家所说,说明后来的《水浒传》数十万言乃至一百余万言,是由小说家话本的朴刀、杆棒、公案一派演化发展而来,非出讲史。除了南宋人讲说外,北方金人统治下,亦必有之。到了元代,演说水浒故事的话本,应该是存在着的。不过没有保存下来。而元人杂剧中,却有近三十种的水浒戏,有关于李逵、宋江、鲁智深、武松、燕青、花荣、杨雄、张顺、王矮虎等人的戏剧情节,尤以李逵戏为多,塑造他的性格尤为突出。今保存有十种(可能有明初人撰作在内),加上周宪王两种,共十二种。这是水浒故事的一大发展(有闹元宵、劫法场等大情节)。
南宋国势很弱,人民口头流传着宋江故事。到了元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歌颂梁山泊英雄,说梁山泊英雄的保境安民、替天行道。人民遭受迫害,希望跑到梁山去诉说,有梁山英雄替他们报仇,尤其喜欢李逵那样见义勇为的人物,都有其特殊的原因。
这充分说明水浒故事在宋元社会里得到发展生长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