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偷偷研究结构的人,都赚到钱了(1 / 1)

唤醒自己 达叔 1140 字 1个月前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结构”。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因为和人沟通时,被人在这个主题上面“戳”了好几次,仔细想想这个主题,其实很有意思。

一、课程布局

某天,培训师讲的内容是价值销售。

我歪头和老板说:“这个玩意儿,还是得找中国人来教。欧洲人教的那些东西,镇不住下面这些人。”

老板说:“不是教的内容出了问题,而是坐在下面的人出了问题——三四十岁了,且还不能接受新的理念。”

面对和自己经验相背离的理念,是拔剑而起、嗤之以鼻,还是兴趣盎然、洗耳恭听,这基本决定了一个人能看多高、走多远。

价值销售,是讲如何卖的。

但讲师上来出示的第一张PPT是两个产品的对比图,假设各位都是机构的负责人,让大家讨论一下如何买。

我一看就乐了,心想这家伙太狡猾了,满满的套路。

因为卖这个事,说到底是跟着买走的。如果对买方的真实需求和心理路径把握不清,只知道一味地卖,是要跑偏的。

很多销售人员每天累得跟鬼一样,把自己感动得要死,效率就是不高,忙活半天也赚不到钱。这很可能是跑偏了。

我经常建议一些朋友,晚上睡觉,躺在**,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老板,或者自己是采购员,体会一下愉快的内心。

我需要的人是谁?他需要什么?

二、文章结构

我下一年要接全国的新兴市场业务,刚好有读者也负责这块业务,他在美资大公司工作,我就约他见面了。

我怕自己聊高兴了,把话题聊跑偏,特地把冷静睿智的老板也带上。

对方是个儒雅的男生。

我们从投资聊起,聊了半天,我们都在医疗圈,都受过某个投资界大咖的影响,共同语言非常多。

对方开玩笑地说:“今天这是粉丝见面会。达叔,我看过你的文章,上来起个头,中间讲个历史小故事,然后补充些近期的亲身经历,写三段,最后再升华一下。”

我当时就感叹:“你们都是人精,别人都只是读故事,你们还偷偷研究我的文章结构。佩服!”

这样的人就应该成功。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句话,曾经一度反复出现在我朋友圈里。

为什么我很愿意和这些人聊天?

第一,他们真的很聪明,一点就通。

第二,如果我说错了,他们会条理清晰地逐条反驳,有理有据,切中要点,还没什么情绪,让我获益匪浅。

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段文字,说某个地方的新兴市场在招销售经理。

我和老板,还有HR,对这个岗位很重视,面试了一个原来在某个大公司工作的小伙子,我们都觉得他很不错。

三个人在那边复盘,各抒己见。

我就顺便把星哥那套挖人理论分享了一下。

老板想了一会儿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很大的风险。我们肯定挖不来大公司里的天才,但不会挖到非常差的人。因为他们被大公司筛选过、培训过,也在里面竞争过,不至于差到哪里去。如果按照星哥的那套理论,去小公司挖,有可能挖到禀赋极佳的天才型销售,但大概率会踩雷。一旦招错,前后耽误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太大。”

这就是为什么外资公司、有一定规模的公司都喜欢招大公司里出来的人,因为它们不需要天才,它们需要的是资质中上的正常人。

大组织都是靠系统在运营的,而不是靠个人,它要的是稳定。

这种对结构的探讨就很有价值。

三、公司的结构和HR的职业寿命

很多年前,我去北京参加培训,晚上HR和培训师请我们一帮新人吃饭。

在包间里觥筹交错,大家免不了要相互介绍。

自我介绍这种事,大多数人偏向于介绍过去,也有人喜欢介绍未来。

有个家伙年轻气盛,说未来要如何如何。

HR问他:“你今年多大了?”

他说28岁了。

HR和培训师两个人坏坏地相视一笑说:“那还有点时间。”

开始给气球扎针了。大概的意思是,你抽空去研究一下公司的年龄结构,一般女性的职业寿命是35岁,男性是40岁,过了这个年龄,职业生涯就差不多到头了。

如果你很能打,也很幸运,升上去了,那估计可以干得再久一些,但是想要在外企体面地退休,那是痴人说梦,没几个人有这个福气。

那时,我还年轻,意气风发,来参加培训是来给自己“打鸡血”的。我刚“打满鸡血”,HR咋还给我“放血”呢?

那天我很生气,觉得HR很不专业,吃饭砸锅。

再后来,我在职场上也不怎么顺利,经历的事情多了,再回忆往事,觉得对方说得也对。

当时,他俩应该不是说给我们这帮小孩听的,而是端着酒杯说给自己听的。

年纪大的,总想对年轻人说点什么,但没几个年轻人愿意听。估计他俩看着我们的时候,心里一阵悲凉。

今天在会场碰到HR,我不禁感慨这几年新招的人青春阳光、充满活力,一扫之前暮气沉沉的景象。

HR把多年前北京的那个HR的理论又讲了一遍。

在一个组织里,不管你做得好不好,到年纪都该离开。

为什么?因为老员工的工资太高了。后面有一群充满**的年轻人等着上位,他们电量更满,待机更久,关键还更便宜。

HR在说这些的时候,是在讲自己的未来规划。我就在一边乐。

HR问:“你乐什么呢?”

我说:“以前都是HR开除销售,没想到你们内心也这么悲凉。”

HR说:“打打杀杀,都是职业。”

有的人整天干活,从来没想过40岁之后的生活怎么过。

有的人看到职业的尽头,又出现了选择的分化。

悲观者选择摸鱼混日子,过着虚无主义的快乐生活;乐观者选择多学点本领,多积累点技能,多购买点资产,以后靠自己的本事活得更好。

这些人,年纪轻轻就在研究年龄的结构、技能的结构,以及资产配置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