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去了趟南京,在茶馆里见了几个朋友。
其中有一个令我很感慨,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这个人是1987年出生的,当时33岁,从事医疗行业。我叫他小H。
2009年大学毕业,小H加入了一家创业型公司,做体外诊断的——POCT,也就是床旁快速诊断。
2010年,这家公司推出新产品,准备冲刺上市,向内部员工开放原始股认购,1元一股,最高可购10万股。
小H刚毕业一年,每天挣扎在温饱线边缘。面对这个机会,小H心里想的是这家破公司,产品不怎么好,老板是不是快撑不下去,开始向内搜刮了。主观上不认可,客观上太贫穷,最后小H没买。
2017年,这家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一只股最高涨到44元,目前每股徘徊在30元左右。
我问小H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小H说:“我当时穷的不只是收入和存款,还有视野和判断。”
我问小H:“如果当时你有10万元存款,你会认购吗?”小H犹豫了一下说:“不会。”
我又问:“如果你当时的存款是50万元或100万元呢?”小H说:“那应该会赌一把。如果当时认购了,10万元就变成现在的大概300万元。”
我问小H:“身边的同事有认购的吗?”
小H说:“有好几个。”
我又问:“这几年做医疗器械的人有300万存款的吗?”
小H说:“很遗憾,没有。”
二
有一本书叫《稀缺》,是印度裔美国人写的。这本书的副标题有意思,是“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这个领域也是我一直研究的,所以这本书,我早就看过。但是和小H聊完,忍不住再写一篇文章,阐述一下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书中所述的“稀缺”,不仅仅是资源上的稀缺,更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稀缺”。
稀缺会俘获一个人的大脑,俘获他的专注力,使他有限的大脑“带宽”更多地放在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上,从而忽视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我为什么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每天坚持更新微信公众号呢?我希望能够给自己搭建一个与人联结的平台,因为未来的社会是年轻人的,我希望未来能够投资更多的年轻人,与更多的年轻人合作,从而创造价值。这就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不紧急到什么程度?就是在阅读量很少、粉丝只有一千多人的时候,我还在按部就班地写。我那时一点都不着急,我有那个耐心,因为我知道这件事情很重要。
一件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可以分成四个象限,如下图所示:
图2 四象限法则
目前我立志坚持更新微信公众号5年以上,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大的平台。我希望能和更多的人在这里认识,然后在未来某个时间点达成一定的合作。
比如,某一天有一位美国西雅图的设计师加了我的微信,聊了几句。
我问西雅图那边的疫情怎么样。她说美国西海岸的病毒毒株据说和欧洲的一样,西雅图的很多零食店铺已经倒闭,大型连锁的店铺也有开始申请破产的。
虽然我们只是聊了几句,但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联结。我在美国的西雅图多了一个了解信息的窗口,多了一位朋友。
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不能像我一样耐着性子坚持下去,那你最好的方法就是联系上我,未来通过我,来联结自己想联结的人和项目。这对你来说很重要,也很稀缺。
三
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如何看待某公司的程序员辛苦加班犯了个小错误被惩罚,而该公司的某位管理者做错事却没什么事?
如果你看世界的角度困在道德的层面,那就很尴尬了;如果你从利益、从可替代性的角度来看,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你在组织里拿到的工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你的辛苦、你的付出决定的,而是由你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一个人努力的方向不能搞错。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果不是每天看抖音,而是像我这样思考如何获得财富,建立一整套致富的框架,那么变得更有钱,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或者你想在某件事情上取得成就,就应该天天琢磨它。
不要因工作太忙而失去思考的时间——人的认知空间和“带宽”都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把时间更多地放在提高认知和打造框架上。
因为没有任何一件事是靠简单地出卖劳力就能赚到大钱的。我分析任何一个项目的基本框架就是“赛道”(行业)、“赛车”(企业)、“赛手”(操盘者)。
知乎上有一个海参哥,他在烟台开工厂卖海参,做得非常好。但他的感慨是他所在的朋友圈导致他有钱就买工厂,而他的一位朋友去了杭州,那边的氛围是有钱就做平台。他们两个人都很聪明,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做平台朋友的收益是卖海参的几十倍。
这就是“赛道”的差异,也是我经常呼吁年轻朋友好好选择行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