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思维的高度,就是人生的高度 为什么有人持续贫穷,有人却可以改变贫穷(1 / 1)

唤醒自己 达叔 1327 字 1个月前

我每年会认识很多新朋友,绝大多数是做生意的。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意思,在这里分享几个,供大家参考。

詹总,36岁,男,出生在某中部省份的农村。

30岁之前,他一直在某医疗经销公司做业务员,收入很低。

30岁这一年的夏天,他卖的机器又坏了,这次是在一个三省交界的地方。

当时的詹总还被人称为小詹。小詹和他的经理被叫到客户那里赔礼道歉,保证解决问题。但是对方不放心,说要扣下一个人,只能让一个人去处理售后,这样才能最快解决问题,不影响机器的运行。

小詹望了一眼经理,知道自己要被扣下了。

从和厂家协调到申请方案,加上来回交通,经理折腾了一周。

小詹也老老实实在客户那里待了一周。

小詹是客户扣下的,所以一直屁颠屁颠地跟着客户这边的管理层,每天早上来办公室报到,能听的就听一点,不能听的就在办公室门口站着。

一周后,问题解决了。小詹回到公司,办理了离职。

小詹开了自己的公司,一年的营收中有四分之一是这个把他扣下的客户贡献的。

我和詹总吃饭的时候,问了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和想法。

詹总说:“成为‘人质’的一刹那是很难过,平时的哥们儿义气、兄弟情谊都烟消云散了。能理解吗?完全能理解,但还是很难过。”

我问詹总:“客户怎么看?”

詹总说:“客户那边的经理看着强势,其实有自己的苦衷。”

我又问:“你们后来是怎么合作的?”

詹总说:“当天晚上躺在**看电视苦闷得睡不着。当时电视上正在播《大秦帝国》,秦始皇的父亲在赵国做人质,后来回去却当了秦王。看到这里,我立马就精神了。

“于是我就想努力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坏事变成好事,积极汇报,主动出力。有时候管理层身边也很少有能信任的人。这位经理刚上任没多久,正苦闷,我出现得正是时候。”

我说:“古代好几个人早年做过人质,后来都上位了,比如重耳、太子丹等。日本也有,德川家康幼年的时候也做过人质。”

做大事,赚大钱,先要解决信任问题,而信任需要相互了解,知根知底,相互接触,最后加上时间的浸润。

比如我通过微信公众号写文章,和大家建立了联结,经过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十年的时间,和大家互相信任。骗子是没有这个耐心的,留下的人都是值得信任的。很多合作都是这么水到渠成的。

我从2020年3月开始在知乎上写文章,后来又运营微信公众号,认识了一些有意思的人。

有的人看了我的文章,想要转发或借鉴前会联系我一下,征询意见。

有的人会付费咨询一些问题,沟通之后,还会继续付费进行答谢。

但最有意思的是,有的人看到是付费咨询,就会先问问题,说收到答案之后再付费,但等你回答之后他就消失了。

我一点都不生气,觉得挺有意思。这茫茫人世间,人是如此多元,有的人一辈子都分不清什么是小钱、什么是大钱。

我说过,那些弱关系才可能把人从原来的生活圈里拉出来,而有些人轻易毁了这些机会。

举个例子,董总是个大大咧咧的家伙,开书店,写文章,做酒水生意,也做一些投资。去年买了栋别墅,要装修一下,他就在文章中问谁能干这个活,有三四个人来报名,有的说自己能做,有的说自己身边的朋友能做。

最后董总选了谁?一个和他有交集、长期看他文章、有过交流的人。装修的单子是多大呢?100来万元。

选定一个装修方案后,他们就签合同了。

董总为什么选他呢?董总说:“因为这个人知道我写文章的影响力,装修做得好,我能帮他宣传;做得不好,他也需要付出一定代价。他长期看我的文章,知道我的秉性,会用心做,不用再磨合了,这样大家都简单。”

100万元的别墅装修费,其中多大的利润空间,各位大概能算得出来。

那有没有搞砸的呢?

肯定有。比如有的人把网络当成索求地,仿佛所有人都欠他的。其中有个在校大学生,老师布置了两道题,这个家伙直接把题发给我,让我帮他做。我看完题目,发现很复杂,心想:他怎么想的,竟然让我来做。这个人以后毕业会遇到很多难题吧。这个人没有分寸,不知进退。

每时每刻,我们应该考虑的都是,我能给对方提供什么价值,哪怕是情绪价值,也是一种价值。

但凡提供了价值的,最后都会得到回报。这个社会很多时候是公平的,大家都不傻。

能纵容你的,可能只有你的父母,到了社会上,你再这样,会失去很多机遇。

“人精”,从来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贬义词。

一个人去菜市场买菜,和菜贩子砍了半天价,砍下3元,临走还能顺走几根葱,这样的人能发财吗?你看看他把精力都花在什么地方了。

越是小时候吃过苦的人,越要摆脱穷人思维。

多想开源,少想节流。

另外,要想着利益均沾,想吃独食的人,最后都没饭吃,桌子都被人掀掉了。

有一位我比较佩服的培训师——马总。他以前是某500强公司的HR(人力资源),年纪大了,10年前出来开了自己的培训公司,签约了一些培训师。

他的盈利点是什么呢?是不是培训费?是,但又不仅仅是培训费。

通过培训,马总的微信里加了很多学员,而这些学员都是大公司的销售和高管,年纪在20 ~ 50岁,都属于中产阶层。

培训费是和公司结算的公对公业务。

马总实现了一鱼三吃。除了培训,马总还做两块业务:一块是香港的保险,一块是英美的留学咨询。两块业务,他只做高端的。

在培训期间,马总非常敬业,专注于自己的培训业务,赢得学员的尊重。线下吃饭时偶尔会提一嘴保险和留学的事,尺度拿捏得非常好。

香港的保险业务和英美的留学咨询业务,利润都非常高。业务做得成还是做不成,都没关系,偶尔有兴趣的也能找马总聊一下。

以英国留学为例,如果你介绍的单子成交了,利润是10万元,马总会问:“你觉得分多少给你合适?”

几乎所有人都不好意思开口要5万元以上,但是马总给你7万元。这就是马总厉害的地方,70%的利润归中间人。

马总平时在上海和香港两地跑,他回到上海的某一天,我和他聊了一会儿。

马总问我:“你觉得一般的留学咨询公司一年的盈利能有多少?”

我对这块是真不懂,猜了一个数,但不对。

马总说:“一般的留学咨询公司,只有几个人,一年的盈利也就100万元左右。我一个人2019年的留学中介业务赚的超过他们一个公司。”

我问:“你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马总说:“我不服务某些群体,因为服务那个群体的成本太高了,他们‘不安分’,作践服务者的时间和心力,不愿意为服务付费,仿佛一切都是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