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步,就是说我们终于把这个湿热清完了,我们该做什么呢?
如果患者没有任何的不舒服,是可以什么都不做的,就可以结束治疗了。
但是如果患者出现了阴虚的症状,就是说患者的湿热虽然排完了,但是他总觉得口干舌燥,没有病却有花剥苔、地图舌,如果是偏阴虚重的,我们服用什么呢?就是沙参麦冬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或甘露饮。
沙参麦冬汤
出处:《温病条辨》卷一。
成分:沙参15克,玉竹10克,生甘草6克,冬桑叶10克,麦冬15克,生扁豆10克,花粉10克。
功效: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之功效。
主治:燥伤肺胃或肺胃阴津不足,咽干口渴,或热,或干咳少痰。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是:
北沙参(9)15克,玉竹10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石斛10克,桑叶6克,生扁豆10克,生甘草3克。
甘露饮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成分:枇杷叶、干熟地黄、天门冬、枳壳、山茵陈、生干地黄、麦门冬、石斛、甘草、黄芩
功效:养阴清热、宣肺利湿。
主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频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是:
生地15克,熟地10克,石斛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枇杷叶10克,绵茵陈10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炙甘草6克。
还有一种情况,给患者清完湿热之后,他除了有阴虚口干的情况之外,没有地图舌,但是他很累,他这种症状属于气阴两虚,身体还夹有一点湿热。有点我前面讲的苦夏的反应——他没有病了,烧也退了,就是有点累,可能一两个月都不能缓解,那么这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呢?用清暑益气汤。
总之,给患者清掉湿热之后,往往从偏阴虚(沙参麦冬汤、甘露饮)和气阴两虚(清暑益气汤)两个大方向去着手善后。
清暑益气汤
出处:《脾胃论》卷中。
成分:黄芪、苍术、升麻??、人参(去芦)、泽泻(炒曲)、陈皮??、白术、麦冬(去心)、当归??、炙甘草、青皮(去白)、黄柏(酒洗,去皮)、葛根、五味子。
功效:清暑益气,化湿生津。
主治: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闷身重,大便溏泻,小尿黄赤,舌淡苔腻,脉虚弱。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是:
黄芪10克,当归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葛根10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神曲10克,泽泻10克。
到此,整本书算是完成了。
其实整本书我都没有具体讲什么病怎么治,因为在中医看来,很多时候要忘了病,就是说要更关注他的证型,追着他的证型来治,他症状改善,然后很多病就自我修复了。
湿热感冒,其实是可以自愈的,也会自行透热。
湿热留在了十二经的任何一个脏腑里面,困在里面,这个热也会自行往外透发,它相应的经络体表的地方就会发一些火疖子,这是很常见的。可湿性缠绵,会缠着热不让走——有些人的热邪在身上可以停留数十年,在慢慢地透,可透又透不完。
胃肠的湿热,常常会绕唇出现痘痘;肝经的湿热会出现阴疮;**经的湿热会在屁股上长毛囊炎,不一而足。
如果热停留在心包,它就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就像我前面讲的情况一样,就是小朋友发完烧之后,身上有余热未尽,它停留在心包,那么这个小朋友的性格就会变得非常暴躁,情绪极不稳定,你抱他烦,你不抱他也烦,你走开也不行,你靠近也不行。如果长时间不能得到改善的话,它就会定型,所以你要尽量及早地把这个热给透出去,所以为什么静夜司茶方能够处理这个情况呢?因为里面的栀子与淡豆豉它就可以往外透热。
我们要是学会了透热的方法,是可以加速这个热邪离开人体的,前提也要把湿一起利走。
总之,就是要见招拆招,有什么证型,用什么药就是了。
(1)??范医生本人的经验用方,大多是根据前人的方子加减药物,多数时候不会跟原方是一模一样的用方用量。
(2)??白蔻仁,现在规范的叫法为白豆蔻。
(3)??《医效秘传》中用的川贝母,但我个人习惯用浙贝母。是同一类药的两个品种,一个比较贵,有点补性;一个比较便宜,没补性。
(4)??从化:中医概念,病证的性质随体质阴阳而变化,如从阳而化热、从阴而化寒等。
(5)??五心烦热是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6)??甘消茶方的组成和功效,见本书第十六章。
(7)??谚语说,走马治伤寒,回头看痘疹。意思是症状变化很快,你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楚呢,证型又变了。
(8)??分消:分别消湿与消热。将纠缠在一起的湿与热分离开来,各个消灭。
(9)??沙参分南北。我个人用北沙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