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清
我在这篇作品里想要表达的主题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父亲用他的心计千方百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塑造一个富有智慧并对家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的父亲的形象,还有就是想说,我小时候曾经经历过一个非常贫瘠的年代,如果我们再往更深层次里思考一下就更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这样富有智慧的勤劳的父亲却过着贫瘠的生活。
秋耕时生产队的公牛“黑瞪眼”跟邻队的一头公牛顶架受了伤,自此一厥不振,至秋末,眼见伤势难愈,队长便决定杀了吃肉。
喜讯象长了翅膀的鸟,在孩子们中间飞来飞去。秋假已经开学,当我们急不可待地等到放学,一溜烟跑到生产队的场边,牛已杀毕。屠夫刘秃头正将牛的内脏剥下恶狠狠抛在一个大铁盆里。我们十分惋惜晚到了一步,错过了杀牛的壮景。逃了学的三秃子洋洋得意地凑过来,刚要开口为我们描绘杀牛的场面,忽地背后一个脖拐扇了过来,随之一声喝骂:“好你个兔崽子!”
原来是三秃子他爸得知了三秃子逃学看杀牛,来惩治三秃子了。三秃子“嗷”一声尖叫,不待他爸将其衣领揪牢,扭身奋力挣脱,落荒而逃。他爸拎起一根青玉米棒,怒气满腔地在后面赶。
我们幸灾乐祸地看着这父子俩去远,转回头继续看刘秃头解牛。这时已聚拢了大堆人,队长和会计等几个人张罗着分肉事宜。会计手里倒托着油腻腻的帽子,里面是白纸团成的阄。队长在喊:“抓阄了,抓阄了。”
人堆里便站出来各户人家的代表,上前来抓阄。一头牛的内脏和蹄血等物数量有限,没法全队人口均分,所以每逢这种时候就把这些东西分成若干份,做好阄,由大家来抓,看运气,谁抓到什么就得到什么,抓“肝”的得肝,抓“肺”的得肺,抓不到的没有份。也不是白给,而是抵肉,比如“上水”两斤抵一斤肉,“下水”三斤抵一斤肉,这是划算的事,因此人们对抓阄是极为踊跃的。抓到“心”“肝”好阄的人乐得眉飞色舞,抓到了“肠”“血”等次一些东西的人也小有收获般地微笑,而大部分抓了白条的则失望地灰一下脸,怏怏地退到一边,或是悻悻地骂上几个脏字。
凡有这样的事,我家全是我爸出马。我急急地在人丛里寻着我爸,想知道我家的运气。却见我爸眯着眼,不紧不慢地吧达着烟袋,根本没有去抓阄,又忽地将烟袋一磕,站起身往队长跟前凑着要说话。
我抢上几步,上前拽爸的袖子,催他快去抓阄,迟了好东西便全叫别人抓去了。爸却甩开我的手,继续跟队长说话。我听明白了,原来爸是在跟队长商量要用放弃抓阄的权利来换取那一副牛骨架。
队长说:“行,牛头不算,那得留着完了事给秃头和帮忙的爷们下顿酒,还有你家的肉就抵了。”
爸笑眯眯地点头:“行,行。”
我一听急得都要哭了:“爸,咱不要肉要骨头干啥?不要骨头,不要骨头!”
爸怪我多嘴,将烟袋往我脑门上一晃:“你懂个屁!”
阄抓完了,刘秃头也已将牛解毕,便开始分肉。刘秃头掌刀,会计在旁按队上的花名册叫号,队长坐阵监督。这时人群说笑声静下来,人们多少都有些严肃和专注。
最先叫的是栓子家,栓子妈拎着篮子上前,一脸喜相。会计在花名册上记一笔,冲刘秃头叫:“四斤牛肉。”栓子家四口人,每口人一斤。
刘秃头一刀下去,拎秤一称,不多不少正好四斤。刘秃头油手抹一把嘴头,向人群斜眼一瞥,意在炫耀。人群里便有叫好声:“好手艺!”“全福,好刀法!”全福是刘秃头的大号。
四、五户分过之后,有人提出异议,说秃头这样一刀切,刀法是满好,可是割下的肉却不甚公平,因这一刀下去,好肉便好肉,孬肉便孬肉,有人合算有人不合算,这样不行,一刀切不可取,须得每份肉多切几刀,好肉孬肉搭配着来,才合理。
我从那时候就知道了用“一刀切”处理问题不可取。
刘秃头很不高兴,不一刀切不足以显示他的刀法,还因为似乎触犯了他的权威。他摔了下刀,意在坚持其一刀切的做法。众人于是愈加鼓噪。队长见势在一旁说:“全福,就依大伙吧。”
刘秃头气哼哼地骂了两句什么,到底还是依了大家的意见。再分肉时,就在不同部位切上两三刀,好坏搭配着来。
三秃子妈抓阄抓了一叶牛肝,他家人口多,抵了肉后,他家还能分到四、五斤肉。三秃子爸此时早已放弃了对三秃子的追捕,与三秃子妈一起喜洋洋地等候一旁,待分到他家,忙小心地拎着牛肝牛肉离去。
三秃子爸一走,三秃子就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我正要去找三秃子听他讲杀牛,我爸却将我喊过去。
我爸从家里背来一个大筐,把除了牛头之外的“黑瞪眼”身上剔下的所有骨头都装在筐里,又让我将那根粗大的牛尾巴拎在手上往家里走。这根牛尾巴的得来颇费周折,起初队长说牛尾巴不算骨头,不能给我家,我爸跟队长辨论了半天,我爸说牛尾巴的组成主要就是软骨,怎么不算是骨头呢?周围的群众也参加了辩论,有倾向我爸的认为牛尾巴应该算是骨头应由我家拿走,有附和队长的说一根牛尾巴能下一斤酒不能让我爸拿走,那太便宜我家了。最终的结果是我爸取得了胜利,牛尾巴拎在了我的手上。
我爸往筐里装牛骨头时人群里就有议论:“嘿,不要肉要骨头嘿。”
“这老七,爱啃骨头。”
“这牛骨头比肉上算?”这是奚落和疑问。
“七叔是精细人,他不要肉要骨头必有道理。”
“道理个屁,老七这回可是走了眼了,秃头一副好刀法,你没见那骨头剔得一丝不留,啃都没地方下嘴。”
众人哈哈地笑起来。刘秃头也得意地笑。
我心里恨死了刘秃头。
我跟在爸后面走,打量爸背筐里的牛骨头,果然每一块都白森森不见肉星,心里一边埋怨爸糊涂,一边骂丑陋的刘秃头心歹,竟将骨头剔得这么干净。
到了家,我妈早已迎在院子里,一见爸背来一筐牛骨头,立刻沉了脸质问道:“怎么全是骨头?肉呢?分的肉呢?”
我爸重重地放下筐,喘了口气,说:“先别急,先别急,一口人一斤,咱家总共才分四斤肉,我把它换了这筐骨头。”
我妈说:“换骨头干什么?你看看这骨头上一点肉都没有。”
爸说:“咱炖着看,看有没有肉!”
爸搬了三块石头,在院子中央摆成“品”字形。我家有一口大铁锅,不知是什么年代的产物,因为太大,平时是不用来做饭的,只是村里谁家有事要做几十人的大锅饭时才来我家借用,闲时它便倒扣着弃在院子的一角。我爸过去把这大铁锅“嘿”地一声搬起来架在石头上,就成了一个露天灶。爸吩咐我妈把锅刷干净,吩咐我去三大妈家借来一柄大铁锤。
爸已经挑了一担水放在院子里,先用清水将我家门口的石台阶冲刷干净,他自己亲手将铁锤也在清水里洗了两遍,这才要我帮着他开始砸牛骨头。
就在洗净的石阶上,我爸用铁锤,将筐里的骨头一块块拿出来砸。爸先用铁锤把大块的骨头砸断,再在上面敲出裂纹。
“黑瞪眼”的骨头硬逾铁石,爸脱了夹褂,让我躲开些,蹲起身子,抡圆了铁锤奋力砸,一边砸一边说:“真它娘的硬!”
砸了足足一个小时,我爸才将那些骨头全部砸完,爸累出了一身汗,我在一旁帮忙,也把双手震得发麻。我爸把这些骨头用清水洗了一遍,投在架起的大铁锅里。
满满一大铁锅白光光的牛骨头,爸看着,高兴地吁出一口气,点着头,嘴里满意地“嗯”了一声。
我妈抱来了棒秸,正要填水点火,爸却拦住了,说:“慢,先别点火,这东西得用硬火炖。等我去拾些好柴来。”
我爸说完,背起那只原本装牛骨头的大筐,拿了把镰刀,拽上我去了村东的树林子。
进了林子,爸告诉我别捡地上的枯枝败叶,地上的只捡粗的树枝,又让我仰起头往树上找,找树上已风干但还没有掉下来的干树枝。爸折了一根小树,把镰刀绑上,用来钩树上的干枝。有时树很高,爸够不到,就让我爬到树上去够。
爸说这样的干树枝烧起来有火力,只有这样的火力才能把牛骨头炖好。
这时天已经快黑下来了,不远处的村子里似乎已传出了炖牛肉的香味。爸很沉着,把弄到的干树枝一根根折断,长的捆成一捆,短的装在筐里。爸说:“行了,够了。”就将好大一捆树枝扛在肩上,让我背着那只筐,回家。
走进村子时天已完全黑了,各家炖牛肉的香味真实地扑面而来,有两只狗在街上撒了欢地跑。
忽然一阵叫骂声起,在一家门里追出两条黑影,前面的是一条狗,后面的,我看出来是三秃子他妈。随后又是一声骂,三秃子也赶了出来。原来是三秃子家的狗趁三秃子及其家人不备叨了一块肉边跑边吃,三秃子和他妈发现后在后面穷追不舍。
我爸说:“这狗,真没出息。”
我也想说句什么,可背上的柴筐压得我喘不上气来,便使劲走了两步,没吭声。
到了家,我强弩之末地扔下筐,却听爸在吩咐妈用屋里的锅灶先做饭,吃了饭再炖骨头。
我等不及地说:“还不赶快炖骨头呀,人家可都吃上了呢。”
我爸说:“赶快炖今天也吃不上了,这骨头得炖一宿呢。”
吃了晚饭,爸放下筷子就去烧火炖骨头。我也扔了饭碗跑去看。
爸先用一把棒秸点着塞在三块石头架起的锅灶下,然后把我们弄来的干树枝放到火上,树枝立刻劈劈啪啪地燃起来,声音清脆好听。
爸蹲在灶前,看着火势填柴,让火始终保持旺盛的势头。爸填柴十分仔细,他把筐里的细枝和柴捆上的粗枝搭配着填,并将枝条纵横交错地摆到火上,这样柴便燃烧得旺盛而充分,火苗拥簇在锅底,腾腾地燃着,却不冒一点烟。锅里的水滚滚地沸了起来。
我妈拿来了葱姜大料,这些都是炖肉的作料。我爸却急忙从灶前站起来,把这些作料从我妈手里拿过去,说;“先别放这些东西,什么也不能放,先用白水熬。你们谁也别插手,全由我来管。”
我妈说:“你弄什么呀?”
我爸好象对什么事胸有成竹了似地说:“你们该睡觉睡觉去,明天早晨再来看。”
我妈嘀咕了一句回屋哄妹妹睡觉去了,我不肯走,凑在我爸跟前。爸专注地填着柴,火光把爸的脸映得红通通,爸的脸上看上去带着点让人捉摸不透的意味。
各家院落里漫出的肉香味已淡下去,想必是都已经吃完了。我家的锅却刚刚冒出些香味,锅盖下沸腾的水咕噜噜地响着,诱人的肉香由淡至浓地溢出来。爸不时地起身掀开锅盖用铁铲去翻动锅里的骨头。
我坐在爸身边咽着口水,一边不住在打磕睡。
爸却毫无止境地不停地填柴,我看了看,我们拾来的柴连一半也还没有烧下去。
我实在忍不住了,问:“爸,还没熟呢?”
爸说:“得等这些树枝都烧完才行,你先去睡觉吧,明天早起再吃。”
我一听泄了气,立刻感到困极了,便心里极不情愿地回屋睡觉。砸骨头拾柴早已经把我累得够呛,我回到屋里头一落枕头就睡着了。
半夜里我醒来一回,迷迷糊糊从窗子往院里看,见灶上已没了火,只一堆余烬仍一闪一闪地在黑暗里亮着,我爸仍静静守在灶前,看不清面目,嘴上的烟袋一明一灭。
我轻轻敲了敲窗玻璃,小声叫:“爸,爸--”
爸听见了,磕了下烟袋,起身掀开锅盖捞了两下,用碗端进来一块骨头,小声说:“吃吧。”
我抓起骨头来啃,上面只一点点筋肉,炖得十分酥烂,入嘴即化一般,却淡巴巴没味道。我把碗扔在炕上,就又睡了。
第二天早上,我刚醒来,爸便在院子里喊我们出去看。
院里大铁锅下的余烬早已灭了,锅也凉了下来,爸掀开锅盖,让我们惊讶得张大了嘴巴。
只见锅里一片白汪汪,牛骨头炖出了油,这些油凝固成了一个光润莹莹的镜面,天哪,那是小半锅的油啊!
爸在一旁笑眯眯地吧哒着烟袋,脸色那么得意。爸的眼睛上网着红丝,我想爸可能是守了整整一夜没有睡。
我妈也非常高兴,十分钦佩地看了爸一眼,在爸的指挥下端了个大盆出来,拿了铲子去铲锅里的牛油。那是个穷年月,这么多的油简直是一家人的宝贝呀。
厚厚一层牛油下面是碎骨头和肉汤,待我妈把牛油铲净,我爸让我妈往锅里放了作料和盐,把捞出的骨头和剔下的肉也重又放进去,灶下填一把柴点燃,又煮上一小会儿,这才出锅。
牛骨头上的一点点肉星几乎都炖化了,汤却稠得象粥。这顿饭,我和妹妹吃得狼抢一样。这是我童年里吃得最香的一顿饭,炖牛骨头!
那些牛油,我妈整整铲了一满盆。那只大盆原本并不是用来盛油的,那年月哪里会有这么多油用大盆来盛呀。但这一次它却很幸运地被用来盛油了,在随后的一年里它一直充任着这项重要的使命,因为这些牛油我家整整吃了一年,一直吃到了第二年的秋天。
作家与你牵手阅读:
《牛骨头》的亮点是情节,很简单:秋天生产队分肉的时候,父亲选择不要肉要骨头,后来我家用这骨头炖了一大锅油,一直吃到第二年秋天。这情节看似平常,作为文学作品又十分新颖独特。看似平常是因为它写的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柴米油盐类的小事,说它新颖是因为它又是文学作品中很少写到。就是这样一个情节表达出了生活的本质真实,而作品恰当的叙述语感和贴切的描述语言,也赋予了它很好的文学特质。
我在这篇作品里想要表达的主题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父亲用他的心计千方百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塑造一个富有智慧并对家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的父亲的形象,还有就是想说,我小时候曾经经历过一个非常贫瘠的年代,如果我们再往更深层次里思考一下就更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这样富有智慧的勤劳的父亲却过着贫瘠的生活。
这个主题的表达是靠情节来完成的,看似简单平常的情节,其实是一环扣一环的,从头到尾都是为了写出那个时代的背景和塑造父亲的形象,每一个环节缺一不可,真实浓郁的生活细节也写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以及家庭的温暖,也正是父亲身上的智慧、责任和爱感动了我们,那种家庭的温暖感染了我们,同时也会让我们往更深层次里去思考:这样一个家庭,原本可以生活的更美好!
像《牛骨头》这样的作品,它还有除了文学价值之外的更深一层的价值,那就是文化价值,但这个文化价值将在很久以后才能得到体现。当《牛骨头》所描写的那个时代远去之后,《牛骨头》这样的文字将会成为后来人类的“遥远过去”的生活的表情,也是历史的表情。关于文学和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表情,我们可以用《清明上河图》为例来说明。《清明上河图》之所以成为一颗璀璨的无可替代的艺术明珠,就是因为它记录了当年北宋人民生活的表情,当那个时代成为了遥远的历史,它就变成了历史的表情。如果没有这些带着历史表情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那么我们今天所能感受到的历史,可能只不过是一些平板的记录和机械的数字。我认为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的表情也许是文学艺术作品的诸多价值当中最可贵的价值。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很多的朋友非常喜欢《牛骨头》,这是因为这些朋友真的感受或体会到了《牛骨头》的内在价值。
《牛骨头》的情节看似简单,但它具有文学表达上的普遍意义,这样的情节这样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到,因此它让读到它的人感同身受,让你觉得它里面发生的就是自己的事而引起共鸣。而一些惊悚的石破天惊的故事,只是刺激读者的感官不能引起共鸣,是因为读者觉得它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
这篇作品发表之后,有不少朋友因为它仿佛就在眼前的真实的强烈的生活质感而追问我:你写的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我说:故事不是真的,但心是真的。
故事是虚构的,但生活背景和我内心对生活的感觉是真实的,我小时候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贫瘠的年代,父亲用他微薄的收入想方设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我的印象里最强烈的有两点:一个是父亲经常去查面缸,一个是每年入冬的时候父亲都会从远处拉回家一车柴,用于我们过冬。粮食和柴,是我们那个时候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好像除此之外,再加上可怜的几件衣服,我们就再别无它求了。
成为一名作家后,我一直很想写出小时候的这种生活,但写作这样的真实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一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情节来表达。直到有一天,不经意间,一个小时候的生活片段浮现出来,那是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一个生活细节:有一天姥姥家买回来一筐猪骨头,炖了,全家人围着吃,还请了几个外人来吃,最后还剩了好多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