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合(1 / 1)

途中的风景 张玉清 2638 字 1个月前

张玉清

写出微妙细节的难度在于,它往往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不惊悚,不沉重,不石破天惊,不刻骨铭心,它好像是不经意间发生的,但是它悠远,悠远到你一辈子不会忘记。

我和刘超走在师范女生宿舍楼的楼道里,从一间宿舍里出来一个女生。

刘超立刻来了精神,他大声说话,故意做出一些看上去挺帅其实毫无意义的动作,以引起那位女孩的注意。那女孩果然偏过脸看了他两眼。刘超很得意,但我敢说那女孩至少看了我四眼,而且目光比对刘超的更友好。

楼道很窄。和女孩擦身而过时刘超故意撑开身子走,女孩不得不怯怯地侧转身。走过几步,刘超回头看看,低声说:“这女孩,真盖了!”

“盖了”就是“盖帽了”,就是“棒极了”的意思。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这个女孩是刚入学的新生,二十九班的。她就像一枝柔弱洁美的小百合。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便在心里偷偷地叫她“小百合”。

“你应该多看些文学方面的书:诗、小说、散文。”我对刘超说。

他诧异地望着我。

我说:“她是诗一般的女孩。”

刘超很惭愧,还有些发窘。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说过她“盖了”。

我们找到女班长办完了事情回来,在楼道门口又碰到了小百合。她拉开门走进来,我们紧走几步赶到门前,她此时若是放开手,门便会很重地弹回来。我已经做好了挨撞的思想准备,但她没有放手,她站住用手顶着门,眼睛望着我。我赶紧伸手拉住门,她才放手走开。

走出了很远,刘超嫉妒地骂了一句粗话。

男生宿舍在晚自习后到熄灯的这段时间总谈论女生,我们称它为“第十一节自修课”。小百合很快就成了谈论的中心,大家叫她“丽妹”。

“丽妹盖了,盖了广告的帽儿了!”

“世界之盖!”

“她简直没有缺点。”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她的声音也许不会很好听,可惜没有听到过。”

我的脸忽然发起烧来,烧得滚烫。

和我坐在一起的刘超问我:“你怎么啦?病啦?”

我摇摇头,对他说:“出去走一走。”

夜风很清爽,可我脸上的烧过了好一会儿才退下去。

路灯下,我们竟意外地碰到了小百合。这太意外了!我高兴得有些颤栗,刘超则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小百合坐在路灯下的大青石上看着一本什么书,她没有发觉我们。

刘超拉着我便要走过去,我知道他早已想好了该说的话。但我把他拦住了:“别打扰她。”

我们悄悄地从甬路另一侧的树的阴影里绕过去,频频地回头看着她。静静的,她就像我曾经在梦里见过的一尊女孩雕像。

我们回来的时候,小百合已经不在了。第二天,我和刘超又在路灯下看到她,但我们仍然悄悄走过去。

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一个雨后的晚上,空气异常清新。我们终于鼓足了勇气走到她的身边。

她站了起来,把书搂在胸前,有些惊奇地望着我们。夜风抖动她的连衣裙,飘逸极了。

我有些不知所措,一向潇洒倜傥的刘超也呆在了那儿。我们谁也没想到她竟会是这样一副怯怯的如小鸟的神态。“你……一个人,不害怕吗?”

她笑一笑,轻声说:“还好。”

此后,我和刘超不再去路灯下了,我们不忍打扰她。每天,我们站得远远的,只要看到有一个小身影静静地坐在路灯下,便放心地离开。

有一天,刘超到处找我,找到了就对我说:“她叫田晓慧。”

“骗人!你怎么知道的?”我不信。

“真的,千真万确!在她们教室前,我听到她的同学叫她的名字。我要是想骗你,也不会在这件事上骗你。”他说,很着急,出了一脑门子汗。

我们心里像突然有了某种收获似的,一直到晚上都很兴奋。

晚上,男生们照例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丽妹”。刘超忽然对大家说:“以后,别再叫她‘丽妹’了,太俗气!她的真名叫田晓慧。”

宿舍里刷地静下来。猛然一下子知道了早已想知道的她的名字,大家一阵沉默。

过了一会儿,一个男生说:“这更俗气,还不如‘丽妹’好听。”

“怎么,叫丽妹怎么啦?你和她难道莫非也许可能如果假如……”另一个男生要起哄。

“你小子乱放屁!我揍你!”刘超跳到地中央。

“算了!那就叫她‘晓慧’吧。”有一个男生折中地说。

大家立刻都赞成。

“他妈的!”刘超轻声骂了一句。

全体男生哄堂大笑。刘超在笑声中涨红了脸,他歉意地望着那个刚才被他骂过的男生,也自嘲地笑了。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大家接着起哄。

但是从那以后,男生们再也没叫过她“丽妹”,都改叫晓慧,谈起她时都自觉删除了那些不敬的成分。只是我心里仍然偷偷地叫她小百合。

男生们谈论起女生若不加些不敬的成分是要把大家憋坏的。于是大家在谈起田晓慧的同时,便捎带着谈起班长李红以及其他几个让人扫兴的女生,把那些节省下来的坏语言送给李红她们。给李红取了一个绰号:阶级斗争脸。就是说李红一见到男同学脸上便绷起了“阶级斗争这根弦”。

其实李红长得并不难看,她要是不绷脸还可算得上好看。我们的刘团支书便很喜欢她,每当大家谈起李红时他便缄口不言。

一天,刘超请假回家了。晚上我独自一人偷偷去找小百合。我不知道我是怀着什么目的,只朦胧地觉得有一种愿望。

她像上次那样站了起来,搂着她的书,眼睛望着我。我看出,她的眼里闪过一线光彩。

“你……好!”我说。

她笑了:“你们有好多天没来这里玩了。”

“我们本来也不是常来玩的。”我说。马上不自然起来,好像已被她从这句话窥探去了我们的秘密。

她大概没有悟出这句话的深义,只是问:“今天那位怎么没来?”

“他回家了。”我不敢撒谎,虽然这样回答会使她识破我心里的东西。同时我真不愿意她问起刘超。

她发觉了我的不自然,笑一笑,解释道:“我只是看他经常和你在一起。”

“我们是好朋友。”我说,一面觉得有些对不起刘超。看着她手里的书,我问:“什么书?你天天来看。”

“一本诗集。”她说着把书的封面朝我晃了晃。

“你喜欢诗?”

“嗯。”

“你本来也是一个诗一般的女孩。”说完这话,我的脸红了,很后悔。太唐突了,她也许会生气。

她没有生气,只说:“很晚了,该回去了。再见!”

我有些恋恋不舍,讷讷地说道:“我知道你的名字。”

她笑了,好像什么都明白似的望着我,问:“明天,还来吗?”

我赶紧点头说:“来,一定来。”

回到宿舍,同学们还在闲聊,我像做了什么错事似的偷偷摸摸上了床。这一夜,我没有睡好。

可是第二天,学校忽然召开校会,郑重宣布为了学生能劳逸结合,今后不准学生晚自习后在路灯下看书,到了熄灯时间就得休息,否则按违反校纪论处。

当然不能再去路灯下见面了。

过了两天刘超回来了,我没有对他讲那天晚上的事情,只是很忧郁地告诉他:“学校不准在路灯下看书了。”

一直有好多天,我躲着小百合,不敢让自己碰到她。

刘超发现了一条小百合经常去散步的小路,怂恿我和他一起去。我坚决不肯,也坚决地把他劝住了。

后来,刘超怀疑我了,问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我回答说:“没有。我只是想,我们那样算什么呢?”

刘超怔了怔,神色黯然了:“我也不知道,我只是非常非常想每天都看上她一眼,别无他求。”

“我也是。”我说,“但我们应该考虑一下那样会给她带来什么,我们也许就会在无意中伤害了她。”

“那,你说呢?”

“我们远远地看着她就是了,不要走到她身边去,我们远远地护卫她,好吗?”

“好吧。”

沉默一会儿,我前言不搭后语地说:“我是自私鬼,刘超。”

刘超莫名其妙地望着我。我真想把那天晚上的事情讲给他听,但我忍住了。我要让那个美好的夜晚秘密地留在我心底,永远只属于我一个人。

那以后,偶尔碰到小百合,她便笑笑,但只是很自然地一笑,并不做出特意对我笑的样子;我也是像她那样地一笑,好像并没有发生过什么,但是那时我便会想起那个晚上。

我曾经告诉她我知道她的名字,不知道她是否也知道我的名字?

作家与你牵手阅读:

《小百合》的亮点,在于语言氛围。从开头第一句,“我和刘超走在师范女生宿舍楼的楼道里,从一间宿舍里出来一个女生”,到结尾的最后一句,“我曾经告诉她我知道她的名字,不知道她是否也知道我的名字?”,浑然成一体,给人的感觉虽然是一点也不强烈毫无冲击力的淡淡的清幽的氛围,但这氛围却又是悠远的化不开的,它一下子就驻于你的心间了,然后长时间的长时间的氤氲在你的感觉里,并且因为这感觉,让你的心灵得到抚慰。这种语言氛围会萦绕在你的耳边,氤氲在你的眼前,你还仿佛能够触摸到它,也就是说你的听觉视觉触觉都能感受到它,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仿佛整个人都沉浸到里面。

像这样的作品,往往需要在开篇第一句就奠定下整篇作品的氛围,然后在行文过程中不仅要保持住最合适的叙述语感,还需要恰到好处的细节来支撑。

《小百合》的故事表面看上去是十分清淡的,如月光下的一潭静水,波澜不惊,但主人公内心里对一个女孩喜欢和向往的心情是浓郁的,这个浓郁来源于真诚和纯净。从偶遇女孩,到暗暗欣赏她,到别人提起她“我的脸忽然发起烧来”,到知道了她的名字,到对她“永远的维护”,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真实和真诚,这种无私的纯净的没有任何邪念的情感,也许只有少年时才会出现在我们身上。《小百合》就像一块晶莹清透的玉,又真的像是一株淡雅的纯真的刚刚萌发出花朵的百合花。

在文学作品中,以语言氛围为亮点的作品是不多的,因为写作难度太大,它过于依赖语感,而在写作中某些微妙的语感又极难捕捉,它的微妙在于,不是你想捕捉到就能捕捉到,不是你想达到就能达到,不是你想“写”就能写出来。

写出微妙细节的难度在于,它往往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不惊悚,不沉重,不石破天惊,不刻骨铭心,它好像是不经意间发生的,但是它悠远,悠远到你一辈子不会忘记。

这一类的文学作品,给我最强烈体会的是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这篇只有四千字的短篇小说同样是写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的向往。它那强烈的语言氛围让你读来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浓郁,仿佛有一个男孩把他的一颗真心那样坚定地呈现在你的眼前。“她终于对我说话了。她向我开口讲最初几个字时,我茫然得都不知怎么回答她才好。她问我可是要去阿拉比。我忘了自己当时说的是去还是不去。她说,那可是个很棒的集市;她真想去啊。她说话的时候,一圈又一圈地转动着手腕上的一个银手链。她说,她去不了,她那个星期要在修道院静修。她的弟弟和另外两个男孩子正在抢帽子,我独自靠在门栏边。她握住一根栏杆的尖头,朝我低下头。我们房门对面的路灯映照出她脖颈白皙的曲线,照亮了垂落在脖子上的秀发,又落下来,照亮了她搁在栏杆上的手。灯光洒落在她裙子的一边,正照在衬裙的白色镶边上,她叉开腿站在那里的时候刚好瞧得见。”

请原谅我占用宝贵的篇幅来引用这么长的一个细节,因为它就是我说的那种“好像是不经意间发生的,但是悠远到你一辈子不会忘记。”的细节。而那个男孩,仅仅因为这个女孩的几句不经意的话,就千方百计要去阿拉比,这是对女孩多么虔敬的喜爱!以上这个细节在这篇小说中举足轻重,如果没有这个细节,主人公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的所有行为和细节以及全篇的氛围就都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撑,那也许这篇小说也就流于一般水准的作品了,而不会成为一颗文学海洋里的璀璨明珠。

说到语言氛围,我还想提到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它的开篇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就奠定了这部长篇小说从头至尾的氛围,这样具有强大魅力和魔力的语感极为罕见,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很少有能做到,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己,也似乎是再也没有在他别的作品中做到。

还有一个长篇小说似乎也做到了,那就是高尔基的《在人间》,开篇第一句:“我在人间,在城里大街上一家‘时式鞋店’里当学徒。”就奠定了整部作品的语言氛围和艰辛生活的基调。当年我读到这一句,整个身心立时被它攫住,那种感觉经久不散,从此高尔基就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文学大师,那一年我十五岁。

另外再说几句饶舌的话,为了说明《小百合》的语言氛围,我举了三位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并不是妄图将我自己的作品与大师比肩。其实我的这篇《小百合》是在我还不会写作的时候写出的,完全是天然而成,而不是“写”出来的。我从1982年上师范一年级时开始“涂鸦”,到1990年,六年里写了二三十篇习作,都因为不会写,远远不到发表出版的水平。只有《做成标本的小燕子》《小百合》和另一篇《女孩和蝉》发表了,这三篇都是天然而成(还有另外两篇成人文学作品也算还行不是废品),其它的都因为我还不会写而根本算不上作品。我是直到写出了《哦,傻样儿》之后,才算是“会写”了。这个我下一篇再讲。

许多作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在自己还“不会写”时却写出了很好的作品,而当自己“会写了”,写作技巧圆熟了,却总也写不出超越自己之前的作品了,我也曾为此苦恼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