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塔(1 / 1)

结束龙门石窟之行,一行人又来到了七大古都之一的开封,作为中国古塔的考察,最先进入众人视线的是开封祐国寺的铁塔,这座塔建于北宋皇祐元年,用琉璃砖建造而成,平面8角,13层,高60米,外壁镶嵌着褐色琉璃瓦,如同生铁浇铸一般,因而被称作铁塔。

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来到这里的时候,塔基已经由于黄河的泛滥而被淹没在地下,他们首次走近这座被称作“天下第一塔”的古塔之中,抚摸着塔身琉璃瓦上的浮雕飞天、降龙、麒麟、菩萨、力士、狮子等,真可谓绝世佳作。

通过底层被淹没一半的圭形洞进入塔身,沿砖砌蹬道,上行168级台阶到达塔顶,远眺行人如蚁,向北眺望,可以看到黄河横空如出天边,竟然给人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觉。孤帆远影,星光闪现,中原大地一片苍茫之色。

从塔顶走下来,仰望宝塔的飞檐抖拱,宝瓶式的铜塔刹,造型宏伟而挺拔,如擎天巨柱一般,二人一种倚天抽剑的豪气。

天清寺的繁塔让人领悟到了美和力的永恒,始建于宋太祖开宝年间,至淳化元年方才竣工,虽然如今只剩下一座残塔,但是由于明代在残留的3层塔身加建7层小塔,让人感觉很是独特。

塔壁上雕刻着《金刚槃若波罗蜜经》和《十善业道经要略》,梁思成扶着眼镜对他们细细鉴赏起来。林徽因也打开速写簿,开始描绘巍峨的塔影,通过巧妙的补缀后的残缺美让她为之震撼,她瞬间领悟到了美的多样性,有时候,残缺就是另一种完美,而这种完美要用心灵去补充、去领悟。

离开开封,他们赶往济南和学生麦俨僧会合,开车向东去了历城、章丘、临淄、益都、潍县,之后回到济南南下长清、泰安、慈阳、济宁、邹县、膝县11个县,分别考察了神通寺、四门塔、辟支塔、慧宗塔、法定塔、兴隆寺砖塔、铁塔寺铁塔、法兴寺宋塔、龙泉寺明塔,岱庙、县文庙、寺殿等古建筑。这趟山东之行不仅留下了珍贵的建筑材料,也让林徽因的艺术灵感被激发出来,很多佳作都成为后世传诵的名篇,包括《山中》《黄昏过泰山》等。

最让林徽因印象深刻的是她和梁思成的陕西之行,他们应顾祝同之邀作小雁塔的维修计划。大小雁塔让林徽因感受到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美。

坐落在西安市南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是一座多层阁楼式青砖塔,关于这个塔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曾经有群雁飞过慈恩寺,领头的大雁突然坠落在地,众僧惊愕,觉得是菩萨显灵,于是在大雁坠落之处建起一座高塔,将死去的大雁埋在塔下,因而得名雁塔。此塔建于唐永徽三年,玄奘为了保护从印度带回来的经典,唐高宗便在寺的西院建造此塔,最开始建造东西时候砖身土心,平面方形,共五层,到了唐长安年间,用青砖改建为七层,能从塔内攀登到塔顶,到唐大历年间改建为十层。

林徽因和梁思成被塔门精美的佛像深深迷住,西面石门楣上是“阿弥陀佛法图”,传说是出自唐代画家阎立本之手,图中的佛殿笔笔皆按比例刻画,屋脊上有兽吻、飞檐、风铃、斗拱、柱基、石阶等都表现得非常清楚,把唐代建筑的特色全部展示了出来。林徽因说:“如果将来有人搞个摹本,唐代的营造法式就有大致轮廓了。”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建造而成,主要用于收藏经书,由于比大雁塔小,所以称之为小雁塔。

最让林徽因称奇的是小雁塔三次的离合:明化末年地震的时候,塔从底中间断裂一尺多宽的缝隙,明澈似开了一道“通窗”,正德末年地震,塔中的裂缝竟然自行弥合,天衣无缝,堪为奇观。第二次是明嘉靖乙卯地震,塔身再次裂开,癸亥地震,之后又复合无痕。第三次是清康熙辛未,塔身震裂,辛丑地震中自行复合。小雁塔的三次震裂三次复合给林徽因和梁思成更多启发,他们制定修复小雁塔的计划作为历史依据。

林徽因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更是深刻领悟到了中国塔文化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份壮美和力量,更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民族风骨,它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真、善、美的人格,不仅体现出了佛家的“无常”“无我”“寂静”,而且展现出了一个民族创造超凡入圣的人生终极价值。

那段时间,林徽因和梁思成还去了耀县(今耀州区),考察药王庙,他们原本还想去敦煌莫高窟,无奈时局紧张,带着遗憾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