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初夏,一支由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三位海内外知名建筑学家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明达、赵正之组成的小考察队走进了龙门石窟,他们开始对石窟进行全面考察,虽然只有五个人,可分工却是非常严细:刘敦桢负责洞窟编号和记录建筑特征,林徽因负责考察佛像雕饰,梁思成和陈明达负责摄影,赵正之负责抄铭刻年代。
刚走进龙门,林徽因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这座洞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朝雕造,唐贞观只有龙门变成贵族和皇室造像活动的中心,两座上遍及窟龛,全山造像10余万个,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三大石窟。一座座洞窟掩映于山树之间,石头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
石头铺成的小路崎岖而坎坷,上面长满了毛茸茸的青苔,小路周围灌木丛生,让攀缘者举步维艰,一不小心就会被绊个跟头。虽然大家都是腿脚强健的年轻人,可一座山还没爬到一半,就已经累得瘫软在地。
林徽因原本打着一把桐油布、紫竹柄的湖州雨伞,却没想到爬山的时候用这柄伞当了拐杖,进洞窟考察的时候飞出一群蝙蝠,这把伞又成了遮挡蝙蝠袭击和粪便的利器。林徽因的头上扎着一块羊肚子毛巾,整个人看上去如同一个村妇,这身装束让陈明达和赵正之两人大吃一惊,戏说师母的这身打扮如同河南小媳妇。可林徽因却怎么也笑不出来,眼前的景象让她颇为揪心,龙门石窟大部分开凿于石灰岩上,窟区中喀斯特溶洞和岩石里面的构造裂缝上长满了荆棘和侧柏,庞大的根系撬动了一块块石头,所以经常会有岩体崩落。洞窟中常年渗水,到处是一片阴暗潮湿,很多雕像都已经被腐蚀得看不出原来的面貌。有的洞口被茂密的茅草和荆棘遮掩,人想要进洞,必须先把这些挡路的草莽拨开,经常会有蛇从灌木丛中爬出来,吓得林徽因浑身起鸡皮疙瘩。
不过这些“小插曲”和洞窟中的美比起来都不算什么,进入古阳洞之后,林徽因的心情瞬间好了起来,这座最早开凿的最大规模的洞窟深十三四米,高十几米,中间有一座高五六米的巨大雕像,两旁是菩萨雕像,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主尊竟然是道家天尊的形象。刘敦桢却解释说:“这主尊像原本就是释迦牟尼佛,他身边的这两位一位是文殊,另一位是普贤,肯定是释迦牟尼的面部被风化掉,后来被人补上去,移花接木,用道家天尊取代了佛祖。”梁思成凑近一看,的确是被补上去的,只是对于当初的门户之争竟至此而感到无奈。
林徽因被洞窟之中的建筑深深迷住了,洞窟利用天然石洞修凿而成,窟平面似马蹄形,主佛两壁是排列有序的佛龛,每两个佛龛之间又加凿了无数小龛,有近千座,琳琅满目,美丽非常。
林徽因看得有些入神,她将画板架在膝盖上,边临摹边赞叹:“太美了,真是奇迹。”刘敦桢却笑着问道:“徽因,是不是又在写诗?”林徽因回答道:“这首诗1500年就写在这里了,石头的诗篇是不会被风化的。”陈明达、赵正之纷纷拍手叫好:“这才是最好的诗呢!”
石窟中的造像风格朗然,佛像体态扁平修长,眉目、面庞清秀,唇薄颌尖,两肩削窄,连壁上浮雕的飞天都是那么飘逸。梁思成和陈明达不断地按着照相机快门,林徽因等人在本子上记录下密密麻麻的考察资料,开始探寻龙门石窟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