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对于建筑的感悟是有目共睹的,她时而活泼、时而忧伤,时而开心、时而失落,时而安静、时而急躁,正是她的心思缜密、多愁善感,让她写出了不朽的诗篇。
虽然林徽因将自己毕生的时光和精力献给了建筑,可这丝毫没能掩盖她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她的《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感细腻、清新雅致,读起来触动心灵。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
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我懂得,
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这首小诗将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表露无遗,它是一种感召,也是一种思念,在建筑美和音律美中跳动着最轻柔的音符,独特的形式把悲凉和忧伤充分表露了出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终究不过是空谈,如果真的能实现,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悲欢离合,男子的相思和女子的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下就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是林徽因最早发表的一首诗歌。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星光,日影,在在都是他的花样,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但谁又大胆地爱过这伟大的变换?
诗歌的语言玲珑剔透,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细腻让文章充满了音乐的美感,也让无数人为之倾倒。这首诗刊登之后立刻得到了大众的热烈响应。文风新奇,见解精辟而独到,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萧乾曾这样评价林徽因的诗:她又写,又编,又评,我甚至觉得她是京派的灵魂。哪怕是著名的大文学家也在读了林徽因的诗歌后忍不住赞美几句。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曾这样形容她:“林徽因就像一团带电的云,裹挟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林徽因留下的诗作不多,不过每一首都玲珑剔透,真挚精微,就像是无声的韵律动人心弦。
林徽因通过诗歌赞美大自然,宣扬自己的生活态度。她一直努力地让自己发光、发亮,充分展现着身上的光芒。她在1932年所做的《莲灯》中抒发了这种情感,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要发光发热,活出自己生命的色彩。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奥秘,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
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诗词玲珑剔透,体现着胸怀大爱的情怀,仿佛让人闻到阵阵莲花的清香。此时的林徽因虽然是个家庭主妇,不过繁重的家务事并未磨灭她对事业的追求,她仍然渴望自己是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16岁少女。在建筑领域发光发热,照亮别人,而她也确实做到了。
她的诗引起了众多年轻学子的共鸣,他们纷纷对这位才女产生了好奇心,很多人都想听听她内心的故事。可是林徽因在建筑方面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所以在诗歌、小说、散文、诗剧等方面的涉足并不多,这也是当时很多文学青年心中的一大遗憾。
林徽因一直想出版一本自己的诗集,但是《林徽因诗集》是在她去世三十年以后才出版的,虽然经过了多方考证和研究,可终究不是她自己的。
1937年春天的《新诗》的杂志版面刊登了一条林徽因即将出版自己诗集的消息,当时的林徽因在建筑与诗集之间难以抉择,最终选择了建筑,为了勘察暂时放弃编辑,因此耽误了进程。勘探结束后,林徽因想要编辑诗歌,但事与愿违,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就这样,林徽因创作一本属于自己诗集的梦想成为泡影。
林徽因的《十一月的小村》,文字朴实,可文字体现出来的情感却是灵动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手到擒来,把一个个文字串联在一起,形成柔美的线条或是让它散发出璀璨的光芒,那是因为我们缺少正面回应生活的诗情画意。
我想象我在轻轻地独语: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样个去处?是这渺茫江边淡泊的天,是这映红了的叶子疏疏隔着雾;是乡愁,是这许多说不出的寂寞;还是这条独自转折来去的山路?是村子迷惘了,绕出一丝丝青烟;是那白沙一片篁竹围着的茅屋?是枯柴爆裂着灶火的声响,是童子缩颈落叶林中的歌唱?是老农随着耕牛,远远过去,还是那坡边零落在吃草的牛羊?是什么做成这十一月的心,十一月的灵魂又是谁的病?山拗子叫我立住的仅是一面黄土墙;下午通过云雾那点子太阳!一棵野藤绊住一角老墙头,斜睨,两根青石架起的大门,倒在路旁,无论我坐着,我又走开,我都一样心跳;我的心前,虽然烦乱,总像绕着许多云彩,但寂寂一湾水田,这几处荒坟,它们永说不清谁是这一切主宰,我折一根柱枝看下午最长的日要等待十一月的回答微风中吹来。
读起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清新淡雅的女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生活。林徽因总是用不同寻常的方式站在时代的前端。
除了诗歌,她在小说方面的成就也让人为之叹服。这个娇弱的身躯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细腻、柔美的情感,才能写出如此文字?
1931年夏天,林徽因的第一部小说《窘》发布在《新月》杂志上,它塑造了一个独自生活的教授的尴尬与窘态,她用独特的细腻情感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才华。她的代表作《九十九度中》有怀念徐志摩,徐志摩去世四周年,山西通信等片段,被誉为她一生中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林徽因通过文字表达出了悄悄藏匿在内心的情感,她不愿意向外界道出自己的烦恼和忧愁,只好将一切情感寄托在作品之中,静静地将心情写在纸里,将岁月掩盖在文章中。
林徽因还创作了《钟绿》《吉公》《文珍》《秀秀》等小说,这些小说都以林徽因生活中遇到的人物为原型,并加注了自己的情感,是非常典型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诗剧还是其他形式的作品,林徽因都充分展现出了她才女的特质,她的作品被后代青年学生学习、模仿。虽然生平作品不多,但却字字珠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