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1 / 1)

开学后,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到了东北大学里。理工学院是东北大学教学和生活环境最好的学院,巍峨的白楼耸立在沈阳北陵前沿,校门前是川流不息的河水,学校的教学条件非常好,图书和仪器齐全,学生宿舍环境舒适,教授们每人一套小洋房。

回到东北之后的梁思成更加专心地沉浸到了工作中,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两人接了两个大工程:

第一个就是给吉林大学设计校舍,看到这个工程提案时,梁思成一下子就想起了在欧洲参观的包豪斯的校舍,那高低不同的形状把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林徽因的提议下,两人决定采用花岗石和加固水泥来设计这栋大楼,将空间和线条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时间与空间上的和谐性。

第二项工程是设计楼宇,它是交通大学计划在辽宁锦州所建的一所分校。两人在工作中各有分工,林徽因负责将想法和创意构思成草图,而梁思成负责将草图加以修订、测量,订成一份完整的设计图。林徽因思维敏捷,有着与生俱来的建筑天赋,就连梁思成也是自叹不如。无论是在文学、艺术、建筑,还是在哲学方面,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可以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梁思成一同到村野僻壤里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进行精确的分析比较;又可以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中国新诗创作。她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林徽因的儿子提及自己母亲在建筑方面的成就时也是满满的骄傲:“母亲应该专心文学,还是研究建筑,对她个人更有意义也会更有成就?我认为,在母亲身上,那种诗人的气质,和建筑艺术家的眼光,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她的建筑文章,尤其是早期的这类作品,写得神采飞扬。譬如《平郊建筑杂录》,其中有几篇,就被行家认为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范文。建筑除了要有‘诗情画意’之外,还要有‘建筑意’,这是我母亲最先提出来的主张。母亲在文学和建筑学两方面都有才华,但从1942年就发病,1955年3月21日病逝,只活了五十一岁,她多方面的才能未得发挥,实在是一件很悲惨的事。”

1929年夏天,梁思成和林徽因邀请了在宾夕法尼亚读书时的同学陈植、童隽、蔡方荫来东北大学任教,昔日的好友如今共聚一堂,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的了。五人经常聚在一起,聊起当年在美国留学时的往事,唏嘘不已。后来几个老同学为了改变国内对建筑学的偏见,成立了“营造事务所”,共同修建了沈阳郊区的“肖何园”,这座肖何园是参照沈阳古建筑的风格建造的,建成后受到了一致好评,“营造事务所”也因此打出了名声,甚至很多达官贵人的府邸都是他们设计而成的,可遗憾的是,很多建筑都在战争中被摧毁了。

这一年,兼任东大校长的张学良将军设奖学金征求“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被选中,五个人又凑在一起进行了一番庆贺。可让人心里憋屈的是,当时正值东北混乱时期,各派势力都在争夺地盘,正当大家聊得兴起的时候,马队飞驰而过,只好关灯,屏住呼吸,隔窗看到外面的胡子们骑着高头大马,健壮威武。

7月,林徽因临近产期,刚好暑假来临,梁思成陪着林徽因返回北平。8月,林徽因住进北京协和医院。伴随着疼痛,她也收获了生命中从未有过的色彩。在梁启超去世的这一年,林徽因的女儿在大家的祝福声中降生,梁启超的书房取名为“饮冰室”,自称“饮冰主人”,为了纪念他,两人给女儿取名为梁再冰。

如今的她再不是花季少女,而是身为人母,静静等待这个未知的生命长大成人,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林徽因一直向往自由,渴望按照自己内心的追求去活,活出自我,她向来不喜欢家务事,觉得那些琐碎的事情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然而,梁再冰的出生改变了她的这一观念。

在小四合院里,美丽的垂花篮悬挂在小门两侧,精挑细选的石雕摆放在门口两边,走进庭院,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花朵,室内除了大书橱,最显眼的就是孩子的游乐场地,她在尽母亲所能给孩子创造温馨的成长环境。

长大后的梁再冰这样描述自己的家:“这所房子有两个虽然不大却很可爱的院子,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常拉着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子里有两棵高大的马缨花树和开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几棵丁香树,客厅的窗户朝南,窗台不高,有中式窗棂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阳可以照射到屋里很深的地方,妈妈喜爱的窗前梅花、泥塑的小动物、沙发和墙上的字画,都沐浴在阳光中。”

在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女子因为孩子的出生而牺牲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包括事业、容颜,在出现情感危机的时候她们一无所有,只能在剩余的岁月中蹉跎自己的一生。然而林徽因却并未因为女儿的出生而放弃自己的初心。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其他的场合,只要林徽因一出现,她就能成为焦点。她身着合体的旗袍,朴素而高雅,自从结婚之后,她就这样打扮。她喜欢质量上好、做工精细的旗袍,因为这样的衣服穿在她均匀高挑的身上别具一番韵味,尽展东方美的娴雅、端庄、轻巧。林徽因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这个家庭,以及自己和梁思成的婚姻。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待工作的态度一样: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