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徐志摩选择了在学校教书,但是他骨子里的浪漫情怀却仍然存在着,他对自由的呐喊一直都没有被湮没,他一直在为诗歌奔走辛劳着。当初徐志摩因为追求林徽因,渴望得到林徽因的爱情而离婚,但是林徽因并没有回应他那份炙热的情感。失意的诗人陪着泰戈尔离开北京,远离了这片伤心之地。从日本回来后,伊人早已嫁做人妇,寂寞的北京城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他一生向往精神自由,追逐纯洁的爱,无法忍受住荒无人烟的空寂,在大家始料未及中,徐志摩再次坠入情网。
这一次,徐志摩爱上的不是青春的女学生,也不是名门深闺中的女子,而是一位上流社会国色天香的大美人——陆小曼。
陆小曼是个非常美丽多情的女子,游走于上流社会的不同场合,众人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其实,陆小曼也是名门之后,她的父亲是晚清的举人,母亲是个才艺双全的大家闺秀,她从小在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长大,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整个北京城都很有名。陆小曼的父母共生育九个孩子,但只有陆小曼一个人存活下来,父母对其非常宠溺。在她17岁时,被学校举荐到北洋政府外交部担任外交部部长顾维钧的随行翻译,这个倍受人关注的少女就这样走进了大众视野,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陆小曼19岁时,父母将她许配给警察局局长王庚,期望她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和王庚一直走到白头。可是结婚没多久,陆小曼就开始厌倦丈夫的官僚式生活,两人的婚姻没多久就出现了问题。
陆小曼从小长在深宅大院,有着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却没有自由之身,如同被折断翅膀的鸟儿,每天独自舔舐着伤口上的血,挨过着漫长的岁月。看着窗外呼啸的狂风,陆小曼紧了紧衣裳,这种孤寂的日子究竟还要过多久。
一次意外的晚会上,陆小曼看到了徐志摩,这个在京城被人传得神乎其神的大诗人和想象中有些不同。他并没有传说中的那般意气风发,反而显得有些忧郁,独自坐在宴会的角落里,轻轻晃动着红酒杯,一饮而尽后看着杯壁上残留的暗红色**,目光有些发怔。陆小曼就这么目不转睛地盯着徐志摩,她发现自己已经被徐志摩那双深邃、忧郁、迷乱的眼神吸引了,忍不住想要沉沦其中。
徐志摩一抬头,刚好看到这个痴痴盯着自己的少妇,虽然流连于上流社会的各种场合,可身上却没有丝毫风尘之气,她端庄地站在那里,静静地望着他,两人似乎听不到周围觥筹交错的寒暄声,只是这么静静地相互凝望。
虽然明知陆小曼已婚,可徐志摩还是对她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在寂寞官僚家庭中饱受折磨的陆小曼根本抵挡不住徐志摩的热情,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就这样,一个交际圈的焦点,一个文艺界的诗人,闹得满城风雨。在众人眼中,两人的爱恨纠葛是那么有伤风化、大逆不道。
满京城的人都在议论两人的不耻行为,1925年,徐志摩在舆论的压力下离开北平,前往欧洲,然而这次的离开并未让诗人从这段感情中走出来,他给陆小曼写了一首情诗,诗中饱含着对陆小曼的爱意和相思之情。陆小曼在回信中也倾吐了自己的相思之苦:“我近日常梦见你,摩,梦见你给我许多梅花,又香,又红,又甜,醒来后一切都没有了,可是那时我还闭着眼不敢动(怕吓走了甜蜜的梦境)……”
和丈夫的世俗、木讷相比,徐志摩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耀在她冰冷的世界,她感觉自己就像个小女孩一样,一下子被人宠上了天。她下定决心,自己要占有徐志摩余下的岁月。
终于,陆小曼下定决心,和自己的丈夫离婚了,她的父母甚至和她断绝了关系,徐志摩的父母也不认同二人的关系,但却不像陆小曼父母那样坚决。虽然勉强同意,但是给二人提出了三个条件: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二、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只有三个条件都同意后,才可以结婚。
徐志摩自然满口答应,带着满心的欢喜和陆小曼筹备婚礼。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和陆小曼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世俗无法理解,究竟是什么让两人最终走到一起,就连梁启超都无法理解。
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书信中向林徽因和梁思成讲述了这件事:“昨天我做了一件我不愿做的事——在徐志摩的婚礼上当证婚人。他的新婚夫人以前是王守庆夫人。她爱上了徐志摩,同王离了婚。这是极端不道德的。我骂过徐志摩好几次,可是没有效果。由于胡适和张彭春一定要我担任这个角色,我就在婚礼上发表了一篇演说,严厉批评了新婚夫妇。年轻人往往受到自己的感情所驱使,不能控制自己,破坏了传统的安全保障。他们掉进了使他们遭受苦难的陷阱。这确实是可悲和可怜的。徐志摩真是很聪明,我很爱他。这一次我看着他沉沦,很想救他。我真的在尽一切力量来救他。”
婚礼上,新郎是风流才子徐志摩,新娘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陆小曼,梁启超证婚,胡适主持,前来参加婚礼的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不过和别人的证婚人的祝词不同,梁启超在婚礼上严厉地批评了两个人:“你们都不是第一次结婚了,希望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大意如此)……”两位新人听得面红耳赤,可婚姻的大幕还是拉开了,他们成为夫妻。虽然证婚词是对着徐志摩说的,但其实梁启超更看不惯的是陆小曼。
1926年10月,新婚后的陆小曼随徐志摩离开北平南下,回到徐州家乡海宁硖石。那时候徐志摩给张慰慈写了封信,字里行间都是对陆小曼的喜爱之情:“上海一住就住了一月有余,直到前一星期,咱们俩才正式回家,热闹得很哪。陆小曼简直是重做新娘,比在北平做的花样多得多,单说磕头就不下百次,新房里那闹更不用提。乡下人看新娘子那还了得,呆呆的几十双眼,十个八个钟头都会看过去,看得陆小曼那窘相,你们见了一定好笑死。闹是闹,闹过了可是静,真静,这两天屋子里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听出来了。我父在上海,家里就只妈,每天九点前后起身,整天就管吃,晚上八点就往**钻,曼直嚷冷,做老爷的有什么法子,除了乖乖地偎着她,直偎到她身上一团火,老爷身上倒结了冰,你说这是乐呀还是苦?咱们的屋倒还过得去,现在就等炉子生上了火就完全了。”
两个人在婚后度过了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陆小曼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从此走入了天国,踏进了乐园……一同回到家乡,度了几个月神仙般的生活。”
可**终究会慢慢褪去,耳鬓厮磨之后还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之事,陆小曼长期待在上流社会,对于家务事一窍不通,更是懒于做这些。她喜欢奢侈的生活,使得家中一度揭不开锅。没办法,徐志摩只好两地奔波,通过授课、讲学补贴家用。
一次,陆小曼对郁达夫之妻王映霞说:“照理讲,婚后生活应过得比过去甜蜜而幸福,实则不然,结婚成了爱情的坟墓。徐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的爱,最好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爱。一旦与心爱的女友结了婚,幻想泯灭了,热情没有了,生活便变成白开水,淡而无味。”而且陆小曼对徐志摩劝她别打牌、别抽鸦片感到厌烦。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向来对陆小曼不理不睬,这一切都让她感到烦恼。
陆小曼每次登台客串的时候都要求徐志摩给自己配戏,众人都以为他们这是妇唱夫随秀恩爱,而徐志摩却是日趋厌倦。1927年12月27日,徐志摩写下了内心的苦涩:“我想在冬至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堂去听几折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了臃肿的戏袍登上台去客串不自在的腐戏。我想在霜浓月淡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到涂蜡的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
因为陆小曼不肯和徐志摩去北京,徐志摩只好经常上海、北京两地奔波,有时候也会乘坐别人的免费飞机,当时飞机还未普及,老百姓都很质疑它的安全性,陆小曼也是时常为他担心。可徐志摩却说:“你也知道我们的经济条件,你不让我坐免费飞机,坐火车可是要钱的啊,我一个穷教授,又要管家,哪来那么多钱去坐火车呢?”涉及实质性问题,陆小曼只得哑口无言。
徐志摩飞机失事后,她曾在徐志摩的挽联中写道:“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陆小曼回想着自己和徐志摩5年来的生活,收起了灯红酒绿的交际生活,从那之后素服淡彩,专心学习画画,正是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她不必再攀附他人而活,转变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陆小曼。